拆解书目: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所属活动: 拆书帮兰州分舵协助山西筹备分舵活动第一期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反复习得的技能 学习目标: 做好一件事,并且比别人做得好,那么兴趣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

开场: 大家好,我是静静,目前是一名即将硕士毕业的老生,专啃数学几十年,从未拔地而起走上人生巅峰。我的代名词朴素简单沉闷有耐心,美名其曰理科女。跑步是我消除坏情绪的方法之一,羽毛球是我最擅长的球类运动,看书的习惯源于我爸。我深知自己资历尚浅,所以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在这里请大家多多指教,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一起加油吧!
拆书:从词性上来看,是一个动词。拆书除了读书(单向性输入)外还包括输出,通俗来讲就是把知识拆为已用,做到学以致用。拆书的主体可以是个人或者集体。个人拆书用便签法,集体拆书是由一位拆书家引导群体把知识拆为已用,将知识多元化扩展开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类比学习。除了掌握基本的概念外还要学会做题,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深刻理解,加深记忆。拆书就是做题的过程,自己举例,自己解决。

拆书帮:名词,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多人学习模式,还可以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升级为拆书家。类比学习。每个人的做题方法都不一样,多人在一起做题,我们可以得到不同于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多元思维相互碰撞,加之浓重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更有动力,更富有感染力。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他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看得出来,这些人常常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然而,事实果真这样吗?不客气地说,在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

    首先,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对一个人来说,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件事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吧。谁能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退一步说,如果你被逼着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应该也会有些兴趣的。

    其次,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也还没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其实,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转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情而对其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这一行为“合理化”:“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

综上所述,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一本书就可以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这样的错误毫不知晓。虽然并非绝对,但完成大多数事情,确实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长;擅长了,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就浓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进入良性循环。可同样的,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将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白白流逝。

                                                                    片段节选自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P242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兴趣不是一开始发现的,而是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的。我们总以为某件事做不好是因为没兴趣,其实真正原因是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其次,出现这种感觉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事,也没有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而已。总之,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所以要想做好某件事便要从一而终,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好,做到熟能生巧,在这件事上花费时间越长,回报越高,慢慢就产生兴趣了,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并且相信积累的力量,发展更多的兴趣。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话说之所以我学数学专业其实并不是因为我感兴趣,中学时代苦逼学了多年数学已经把我折磨得够呛了,谁会乐意让它继续折磨我啊(即便我当时数学成绩确实不错)!就这样在大学专业数学环境的进一步熏陶下,我依旧没能把它学好(因为它的确很难)。我只是掌握了基本知识,接触了各方面有关数学的书籍。我承认自己在数学方面的造诣会一直处于二流水平,但现在至少我不排斥它。别人都说学数学的女生balabala(各种优点),我也只能送他迷之微笑。考研时我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换专业,因为我深知自己不是学数学的好苗子,另外我也想接触别的专业,不想和数学死磕到底。我咨询了一位长者的建议,他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继续学数学。既然学了这么久多少是自己熟悉的知识,而如果重新接触一门新专业,那所学的东西将会更多,同样付出的精力也要与时间匹配。另外若我选了别的专业未必就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比想象中还难,能否考上的概率自己掂量一下便知,想要一次性通过,那就靠谱点做自己会做的。

A2:事实上我也这么做了,并且也做对了。数学带给我的是更深入的思考,我很享受思考的过程。我开始接触中学数学,凭借数学的底子,我有自信上高中的课程,从多年兼职家教经历中我找到了自信,并且坚信我会一直把它做下去,做到精进,做到通透。如今高中数学已经成为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我主要的经济来源。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有逻辑地思考,更加深入地思考。有时候我会觉得它很有趣,当我用新的思维方式联系某些知识点时。对于我现在学的数学,我也能顺利地接受并做好它。

    另外我一直喜欢的心理学也开始有了起色。我想之所以喜欢,可能是因为读的大部分是伪心理学(偷笑)。当我真正接触心理学最初始的知识时,我想是枯燥又无聊的,那也没关系,想想我的数学是怎么学会的便接受了。新的一年到来,我要有仪式感地迎接它。我更愿意接触文字,在文字的海洋中汲取养分。争取做到理科是面子,文科是里子,多维发展,从而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