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叫贾俊,笔名“贝子晨”,现居于山西太原。是一名国企工程师、生涯规划师、简书作者。2014年开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2015年至今系统性地自我探索、个人成长。目前专注于个人成长领域,研究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同时,也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最喜欢圣雄甘地的名言“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践行 make myself。
一组研究人员教导其中一组员工一个简单的应对重大压力源的三部曲:首先,注意压力的存在。其次,寻找压力背后的意义(例如,这个项目让我觉得有压力,因为我知道我成功了,我会得到提拔)。最后,他们问这些员工要如何疏导压力来给自己添加动力,提高生产力。
不仅参与者的压力水平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健康状态也得到了改善。正如其中一名研究员肖恩.阿尔克所说的,“如果我们把意义从活动中分离出来,我们的大脑就会进行反抗。”但是,如果你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么有挑战的事,你的大脑看到的就是动力而不是压力。
在研究了20年的人类行为后,我最吃惊的部分是:人类非常有韧性,几乎到了不合理的地步。从离婚到所爱的人的死亡,当面对人生最悲伤的经历时,大多数人的回应是相同的,他们会恢复过来。
虽然需要时间,但总的来说,人们都能从大多数重大压力源中完全恢复过来。下—次,当你遇到似乎无法逾越的难题时,提醒自己这—点:你能恢复过来的。唯—的问题是需要多长时间,而这取决于你做出什么样的回应。
应对压力的简单三步:
1、觉察——WHAT。我有压力吗?我的压力是什么?通过身体绷紧的反应、语速的加快、情绪的激动、握紧的拳头等信号反馈到自己的大脑,觉察到“我有压力”。
2、寻找压力背后的意义——WHY。我为什么会有压力?比如有压力后,我会很焦虑,背后的意义,就是你需要具体明确的目标。让能量找到阀门,转化到积极的地方。
3、问自己有什么方法疏导压力,提供动力?专注于HOW。通过问“为什么”赋予事情积极的意义,告诉我们的大脑,变压力为动力。
A1:
2016年10月底,去北京参加一场现场培训,培训的内容是自己很需要的,当时也抱了很大的期望,想着不仅学习知识,也可以认识更多同频的人。但回到太原后,回想起现场培训的学员们,有的人课堂上大胆发言,有的人聚会时谈笑风生,而自己还是多年前,不擅言辞,不擅交际,心情低落,感受到的不是收获知识、认识朋友的快乐。这种情绪恶性循环了2个多星期,学习计划被打乱,写作也没有动力。
慢慢地,我开始觉察到自己的状态不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上有些沮丧和焦虑,是因为培训时别人的强交际能力、强沟通能力给自己带来的压力造成的。自己关注了别人的优势,更衬托出了自己的弱势,于是,有些自卑、失落,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培训?
通过阅读,与人交流,渐渐地获得了正能量,我开始思考焦虑、失落情绪背后的意义,这些情绪告诉我,是时候制定具体的目标去学习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回归初心,用知识去助人自助。
于是,制定学习计划,每月与新认识的1位朋友交流至少10分钟,通过参加人际沟通的课程,学习交流中的一些技巧,从内心中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而努力,不再羡慕别人,而是做好自己,积极主动、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A2: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会经常因为领导的命令、同事的刁难、亲人的争吵,带来很多压力,进而产生很多情绪。
遇到有压力的事情时,比如,领导分配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全新的挑战工作时,应该做到:
1、注意到压力的存在。此工作内容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领导不应该安排给我。此工作很有挑战,之前的人做的不好,我也很有可能做不好。做不好,领导就会考核,影响到绩效的好坏。这些内心的想法所带来的抵触、担心、害怕等情绪会给自己造成很大压力。
2、寻找压力背后的意义。虽然这份工作没有做过,也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领导安排我做,可能是信任我,或者想要锻炼我。领导的期待很可能也不高,只要我努努力,找到适当的方法、协调一定的资源,超出领导预期,我就可能得到领导赏识,得到好的绩效。
3、如何做?明确工作目标、领导的要求和期待、工作内容和流程,协调资源,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和问题,投入精力和时间搞定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