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自我介绍、分组1分钟
【自我介绍】
各位伙伴,大家晚上好,我是蔡飞。
有三件事情是我一直在坚持的,分别是:AI、学习、阅读
我觉得我在阅读和学习上还算勤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读书时热血沸腾,合上书却什么也没记住”或者“想和分享却讲不清,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懂”这样的尴尬场面。
如果大家也遇到过同样的烦恼,相信今天晚上的拆页可以帮助到你,一起来学习,两步引爆学习力:用熔断捕捉灵感,用费曼固化认知。
【分组】
为了后面方便大家的学习和探讨,下面我们先分个组,从我的左手边开始两两组合,如果最后有三个人,可以三人一组。
二、图书介绍
F:
《认知觉醒》是豆瓣8.4分的高效学习神作,作者周岭融合脑科学+认知心理学,提炼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它专治‘学得慢、忘得快、用不上’的学习痛点,核心武器正是我们今天要深挖的熔断不读书法和费曼技巧。
A:
相比普通成长书只给鸡汤,这本书有两大碾压级优势:
1、把模糊感觉变可操作步骤:
熔断法将‘读时有感触,读后全忘记’转化为3个精准提问;费曼技巧用‘教小学生’量化理解深度。
2、把知识干货变认知基建:
书中原理经20万读者验证,像搭建乐高一样兼容任何学习领域(如备考/职场技能/育儿)”
B:
B1:我通过这2个方法,不仅解决了书读完什么也没记住的问题,还可以把书中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还可以教会从未接触过的伙伴。比如上周我用费曼技巧给我妈讲“时间管理四象限”,用“买菜先买急着吃的”举例,她一下子就懂了。
B2:今天这两个方法,能让你读完一本书后,既能记住核心启发,又能讲给别人听——下次和朋友聊书时,你不再是“好像不错”,而是能说“这个点我试过,能用在……”
三、学习目标及逻辑关系
【过渡语】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给大家明确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总目标】
在本次学习结束后,大家能够设计“熔断捕捉灵感→费曼固化认知”的完整个人学习流程,并完成现场的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1】
在学习拆页一后,学习者能使用熔断法的3个提问(为什么触动、3个应用场景、关联旧知),写出1个具体启发点的行动计划
【学习目标2】
在学习拆页二后,大家能在小组中用费曼技巧向不懂的伙伴讲清1个专业概念或启发点,讲解中包含生活化例子。
【学习目标的逻辑关系】
总目标与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2是属于总分关系,学习目标1和学习目标2之间是属于递进关系。
【过渡语】在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之后,接下来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阅读手里的拆页一,读完的伙伴可以举手示意。
拆页一:《认知觉醒》(百万册精装纪念版)P45-46
所谓“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做什么呢?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what】
片段中提到的熔断不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一旦被某个点击中,立即暂停,用3个问题榨干价值:“为什么触动我?能用在哪?关联什么旧知?
【why】
(一般做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看到某个概念觉得很有道理,赶紧划线、标重点,甚至发了条朋友圈。但过了两周,别人问你“具体怎么做到?”,你只能说出个概念,说不出细节。
(坏处)
这种“只划不学”的方式,会让你误以为“读过=学会”,但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抓瞎。就像我上次想给同事提建议,明明记得书里说“要具体”,却想不起具体怎么说,最后还是说了“你下次注意点”,效果很差。
(反例)
上个月20号夜里,我在书房读阅读《刻意练习》,看到“及时反馈很重要”这个知识点。当时只觉得醍醐灌顶,顺手划线存档,却没深入思考怎么用;后来练演讲需要找反馈时,才发现根本不知道怎么把书中的点用起来。
(过渡语)
后来用了熔断法,才发现原来“停3分钟提问”比“读30分钟划重点”更有用。具体怎么做呢?分两步:
【how】细化步骤+正例(按照反例来加工正例)
第一步:触发熔断。看到有启发的内容,立刻合书(或停在当前页),不要继续读。看到“及时反馈很重要”时,立刻合上《刻意练习》,不再往下读,专注琢磨这个点。
第二步:自我提问(三个公式帮你落地):
1. 为什么触动我?公式:这个点戳中了我______的痛点/渴望。例:这个点戳中了我“练演讲时没人指出问题,越练越迷茫”的痛点。
2. 能用在哪3个场景?公式:下次______(场景)时,我可以______(具体做法)。例:下次读哲学类书籍时,每读完一章就写3句核心观点的大白话总结;读方法类工具书时,边读边在空白处写下“这招明天试用于整理读书笔记”;读小说分析人物时,读完一个章节就给朋友复述情节,看对方能否听懂人物动机。
3. 关联什么旧知?公式:这个点和______(已知知识)很像,但______(不同点)。例:这个点和“学生做完题要对答案”很像,但更强调“主动创造反馈”,比如读难懂的书时,用“给别人讲明白”来检验自己是否真理解。
这样一套下来,这个点就从“读过”变成“能用”了。
【预防异议】
可能有的伙伴会认为这么做花费时间太长,担心碎片化阅读时间无法完成。那可以先思考这个触动点的应用场景,把场景关键词记在索引贴后贴书上,等空了再仔细思考。
【适用场景】
这个方法在读致用类书、遇到能解决你当前问题的方案、包含一个明天就能做的行动时适用。
【显像提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读一本干货满满的书,看到某个观点时拍大腿——“说得太对了!”,赶紧划线、抄笔记,甚至发了条朋友圈感慨。但过了一两周,有人问你“那本书里那个让你拍大腿的观点是啥来着?”,你却只能含糊地说“忘了具体咋说的,但当时觉得特有用……”
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次过去一个月内你“读过就忘”的经历,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
【指令】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用1分钟时间在小组内分享下自己的场景,然后我将选出一位伙伴分享自己的场景。
【过渡】好的,时间到了,我想请张军老师,用1分钟的时间简单分享你的故事。
【学习者案例记录】
张军老师:我是说有本书,我就一直是想看的,我一直是想记住的,就是有本书叫《被记住,你才能赢》。我想起来名字了,因为记住他放在手机里,比较方便能找到。
张军老师:也就是说你在讲课的时候,你讲什么东西能让你的受众记住,然后我平时忘了就忘了,我就不管了。但是我今天要分享,我们在分享之前,我就会把那本书拿出来复习一下。其实为什么要复习呢?就是因为我看完我就忘了,但是我会把它放在很方便就能看到的地方。我需要的是,我每次提前分享这些,我就复习一下。
【反馈】张军老师分享的这个场景很有代表性,让我感同身受,感谢张军老师。
【A1+】那现在给你一个机会,如果回到你刚读到这个触动点的时候,你会怎么应用“触发熔断”+“自我提问”的方法去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触动点?请大家在便签上用关键词写下大致的行动方案,时间2分钟,现在开始。
我看大部分伙伴都写好了,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在小组内分享一下你们的行动方案。
好,时间到~我看大家讨论地十分热烈,请张军老师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下。时间2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
张军老师:我是觉得那本书它有很多个很多小技巧,就是你讲的时候要做什么小动作,这个细小细节就能让受众记得更清楚一点。因为太多了,因为这个东西太多了,所以我就只标记了一下。但是我其实我现在结合这个方法,我觉得我碰到那种小地方虽然很小,因为我觉得太小了,就没有特别在意,其实也应该停下来去思考一下,为什么。我受触动,为什么它会很有作用?
张军老师:然后当时就可以想一想,我在什么场景可以用,就想象一下,我先想象一下我能用的场景,而不是等到我要用的时候再去找。这样其实反反复复的重复,有点重复了,可能会更好一点。
好的,感谢张军老师的分享,我们拆页一的学习就到这里。
七、过渡语及学习目标二
【过渡】
刚才我们用熔断法解决了“读时懂,过后忘”的问题,但记住了不代表真懂了。就像我之前以为自己懂“复利”,直到有次给朋友讲,说半天对方还是一脸懵——这说明我根本没吃透。接下来我们学“费曼技巧”,帮你把“记住的知识”变成“能讲清的能力”,这两步结合,学习力会翻倍。
【学习目标二】
在学习拆页二后,大家能在小组中用费曼技巧向不懂的伙伴讲清1个专业概念或启发点,讲解中包含生活化例子。
【指令】
接下来,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阅读下手上的拆页.读完的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
八、阅读原书拆页2
拆页二:《认知觉醒》(百万册精装纪念版)P253-254
先说说费曼先生吧,他是一个很厉害的物理学家。有多厉害?他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可是科学界目前最高的学术荣誉。费曼先生之所以厉害,除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韧性,应该还与他独特的思维习惯有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麦尔维尔,他在教育孩子思考方面很有一套。比如有一次他给小费曼读《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恐龙的知识:“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1英尺≈0.3米),头有6英尺宽。”读到这儿,他没有继续念下去,而是停下来对费曼说:“我们来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假如那东西站在我们家的前院,它那么高,足以把头伸进楼上的窗户。不过呢,由于它的脑袋比窗户稍微大了些,它要是硬把头挤进来,就会弄坏窗户。”这样一解释,原本陌生的概念就有了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物。
麦尔维尔总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把知识变成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费曼无形中从父亲那儿学会了一个很有力的学习技能:翻译,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过渡】我看大部分伙伴都已经读完拆页了,没有读完的也不要紧,大家跟随我的讲解即可
【过渡】拆页里给大家举了一个外国人的例子,接下来我给大家举一个中国人的例子。
【意译案例】
先说说钱学森先生吧,他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有多传奇?他主持设计的“东风一号”让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核国家!这堪称大国重器的里程碑。钱先生之所以卓越,除了赤子报国的热忱,更因他练就的“通俗化拆解”能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他的父亲钱均夫,这位晚清教育革新家,早就在生活中教他这门功夫。比如看到胡同口的独轮车,父亲没直接讲“轮轴原理”,而是问少年钱学森:“载三百斤粮,你觉得几头驴能拉动?”钱学森答“两头”,父亲笑着说:“你看这轮子,转一圈能帮驴省多少力?要是把轮子再加宽点,说不定一头驴就够了——就像你拧瓶盖,握瓶口费劲,握瓶身(轮子大的地方)就省力,是一个道理。”这样一讲,力学原理就成了能摸、能想的生活场景。
钱均夫总把复杂原理拆成“能类比、能验证”的日常事,钱学森由此学会:不管多高深的知识,都要先吃透核心(如轮轴省力的本质),再找个身边事类比(如拧瓶盖),最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讲给不懂的人听。后来他主持火箭研发时,正是靠这本事,把“万吨推力”拆成“燃料烧多少、喷管朝哪偏”这类工人能听懂的话,让复杂工程落地。
【what】我们常说教是最好的学,所谓费曼技巧,就是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个事情或者概念讲清楚。判断有没有讲清楚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让外行人也听懂。
【why】
(通常做法+坏处)
单纯地阅读或者听别人讲,这属于被动学习,知识平均留存率仅10%。
(这么做的好处)
用费曼技巧去教授别人、给别人讲,这属于主动学习,知识平均留存率可达90%。
[过渡]
看到这么明显的提升率,大家想了解下费曼技巧具体是怎么做的嘛?
【how】费曼技巧的三步拆解
第一步:吃透核心——抓住知识最本质的原理(如轮轴原理的“轮子越宽越省力”),抛开专业术语,用直白语言概括(“轮子大的地方用力更省”)。
第二步:找熟类比——用生活中可感知的事物类比(如“拧瓶盖时握瓶身比握瓶口省力”),让抽象原理变具体。
第三步:通俗输出——用自己的话讲给不懂的人听(如钱学森给工人讲“燃料烧多少、喷管朝哪偏”),确保对方能听懂并理解核心逻辑。
这就是费曼技巧的三步法。
【where】
费曼技巧的适用场景很广,只要想将知识灵活运用都能用得上,比如:学习新知识时、复习巩固时、工作汇报或分享时、自我检验查漏补缺时。
【预防异议】
有的伙伴可能会说,费曼技巧太麻烦!直接背概念多快。背概念虽快却难应用,费曼技巧能让人真正理解知识并化为己用。就像我们中学时代,背概念只能答简单题,理解概念才能答应用题。
【A3】促动参与2
伙伴们,我们刚刚学习了“费曼技巧”,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
开始之前我们先做个分组,我的左手边一组称为A组,右手边一组称为B组
接下来,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双人对话教别人方法如何应用这个套路
分舵正在举办“费曼技巧实战营”,现场摆着一个卡池,里面有“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和“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这两个拆书帮常提的概念卡,每张卡背后都印着简单定义,比如:
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A组的任务是运用费曼技巧向B组的伙伴讲解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这个概念,B组的任务是运用费曼技巧向A组的伙伴讲解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这个概念。
【指令】
接下来各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用刚才学到的费曼技巧三步法(吃透核心-找熟类比-通俗输出),形成让另一小组明白本组概念的讲解方案。讨论时间8分钟,现在开始。
讨论过程中,如果遇到卡点,可以随时举手
好,我看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先请A组的一位小伙伴给B组的小伙伴讲解,大家掌声有请
【A组演练记录】
A组伙伴:第一步是讲核心。核心就是说I是讲解引导,讲解引导其实是用自己的话去阐述原文,然后讲是什么,为什么,然后怎么做,对吧?这就是一个讲解引导,然后费曼的第二步是说打个类比对吧?对,类比就像就相当于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的阅读理解,会说来这一段总结一下,说了个啥,对吧?
A组伙伴:为什么是这样说的,然后就是对你来说是有哪些启发就完了,吗?然后输出就是刚才我说的这些就是输出。
【拆书家反馈】
拆书家:好,大家都懂了哈。
拆书家:好,宋老师讲的收入浅出,大家掌声鼓励。下面请B组的丁舵给A组的伙伴给大家讲解拆为己用这个概念,掌声欢迎。
【B组演练记录】
B组伙伴:A就是人类学习加工信息的方法。这个I就是简单认知,人类加工信息和学习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最简单的方式,叫库伯学习圈。库伯学习圈大家都知道吗?不知道,所以说这个类比就很难类了。对,然后我觉得类比库伯学习圈对吧?好的,人类加工信息,人类对信息的这个加工有两种形式,一种对信息的处理,一种叫感知就感受,对吧?
B组伙伴:感知一种是加工。具体的加工是反思,抽象的加工就是行动。也可以说启发,行动的启发都一样,然后具体的感知是具体经验。然后抽象的是概念化。这个过程从人类从学习经验,学习和初级事物所获得的经验,到最后的反思,对吧?
B组伙伴:最后反思之后,把反思的经验进行概念化,最后到行动就是促使行动,然后有形成新的经验,这个就是库伯学习圈的过程。当然也就是我们从A1生产到A2的过程。通俗的讲法就是小马过河,对吧?小马过河,小马第一脚踩进去,觉得水可能有点深。然后呢有松鼠和牛分别给了他经验,松鼠说会淹死,比如说很浅是吧?这就是具体经验。
B组伙伴:然后他自己也尝试了一下,然后他就开始进行反思。为什么牛觉得很浅,而松鼠觉得很深呢?这就是他进行开始反思,对信息进行反思。反思完了以后,他进行概念化。那么牛因为个子比较高,对吧?然后松鼠相对上来说就比较的小,取决于高和低,取决于这个动物的身材和水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它需要有自己的行动来测试这个水到底是高不高。
B组伙伴:然后它测试完成以后,觉得这个水可能只是漫到了他的小腿,这个就是从反思过程到最后他注视以行动。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我可以把刚才讲的内容就是到这里。他最后反思了以后,觉得松鼠太小,对吧?
B组伙伴:这个牛比较大,所以它需要自己去验证一下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它适应它的这个水深,对吧?当然概念化就是说如果以后小马遇到任何一件事情,不仅仅是过河,包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只听别人讲,而要先通过各个角度都去了解相应的信息和别人的观点,那这就是概念化。
B组伙伴:然后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方式和方法,然后再指导自己的行动。因为我觉得这个概念化,因为我知道概念化帮主讲过一次,讲的比较好。
【拆书家反馈】
拆书家:丁舵讲的非常的好,而且丁舵是今天是刚刚坐了几个小时的高铁,从北京回来,确实赶过来给大家分享。所以我觉得需要掌声鼓励。
【过渡语】
好,经过两组的讨论与演绎,现在大家都能够应用费曼技巧的三步法,就是吃透核心、找出类比和通俗输出了。
【分步催化1】
未来1个月内,你想深度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可能是对自己工作内容的学习?可能是对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知识的学习?现在,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畅想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最后我将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发言。
【过渡】好的,时间到了,我想请金莲老师作为代表,用1分钟的时间分享你的故事。
【学习者案例记录】
金莲老师:想学自己专业方便的知识,就是水处理方面的知识。
好的,感谢金莲老师的分享。
【分步催化2】
刚刚我们畅想了未来1个月内,我们想要深度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学习了“费曼技巧”,可以尝试把这项技术运用在你刚刚畅想的情况下,列出一个分享计划,包括时间、地点、目标。现在,我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分别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我将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发言。
【过渡】好的,时间到了,我还是想请金莲老师作为代表,用1分钟的时间分享你的计划。
【学习者案例记录】
金莲老师:刚才说的那个就是强化一下自己的专业水处理方面的知识。然后我现在就是把它细化到一个场景里面。
金莲老师:比如说我要去对方的单位去做技术培训,那我做技术培训的时候,我要讲的就是要简单一点,让对方能听得懂,对吧?然后我就说我要把我们每一个产品的一些本质原理我都得搞懂。然后我会找出一些第二步会找出一些类比,就比如说我们的家药,可能就是说是人体的什么血液不干净了,那我们就要加一些东西,让让他来净化一下,对吧?
金莲老师:然后还有就是我们的那个浅层砂过滤器,就是说是给里面有一些颗粒什么,然后给他把人给塞塞塞掉一点是吧?
拆书家: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就是像那个血液透析一样是吧?
金莲老师:对。就是像用这些类比,然后讲讲讲解的时候的话,我相信人家可能就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懂。然后输出的话,然后我可以自己在家里先讲,给我家里人讲,给我女儿讲做实验。
【回应】好的,非常感谢金莲老师的分享。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刚刚听了金莲老师的分享以后,大家可以清楚的明白金莲老师所分享的一个他的一个专业概念,就是水处理这个概念,可以吗?可以是吧?好的。
【结束语】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了两种深度学习的方法,“熔断不读书法”和“费曼技巧”,一种输入,一种输出,构成学习的闭环;要想学习有效果,就得让大脑进行深入思考,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在对知识的记忆时间和理解程度上都能大大提高。小伙伴们今天的讨论和分享都非常棒,感谢大家的踊跃发言,这就是我今天的全部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