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被赋能的高效对话》 所属活动: 2025年9月 南京分舵第一场拆书活动-线下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重要的区分:如何与为什么

开场: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今天的拆书重要的区分:如何与为什么,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给大家有帮助。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在对话场景中,能够使用“如何”提问,支持对方从过去得到反馈,探索出在未来进行有效转变的方向和措施。比如,在工作或亲子沟通场景中,先陈述客观事实,然后通过1-2个“如何”开头的问题,启发对方从过去学到经验,说出在未来如何做地更好的具体的改进措施。(目标要有动作性、细节描述)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重要的区分:如何与为什么

是什么让一个问题有力量呢? 一个强有力的问题支持我们深入探索。与此相反,任何让人们说出那个著名的回答“因为……”的问题,往往会关上对话。为什么?因为!

注意,“因为”这个词会关上对话,就跟我们小时候一样。“我能吃点口香糖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很明显,“为什么一因为”式的问题和反应收窄了选择范围,压抑了探索不同选择的能力。“为什么一因为”模式把我们带回那些旧有的理论之中。由于“为什么”这个词是跟之前的选择相关联的,使用这个词会促使人们进入辩解或者合理化的模式,因为他们感到需要保护自己,或者需要对过去的选择加以解释。

例如,想象我问你:“你为什么开会迟到了?”你会怎么回答呢?像很多人一样,你可能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说交通不好啦,车子坏啦,闹钟没响啦,孩子洒得你满身牛奶啦等等。这是因为“为什么”的问题会引发辩解,而任何决定,任何结果都是可以在事后被合理化,加以解释和辩护的。

注意,关于某种情境的“为什么”的问题,常常暗示着这个人是“错的”。当人们感觉到你在暗示这一点,他们就会陷入对自己的解释和防卫,这样一来转化式的对话就不可能发生了。

要从过去得到反馈,并将其用在对未来做出有效的转变上。比较好的方法是提问“如何”的问题。“如何”往往会揭示这种情境的结构,而不会导向辩护。

可能有用的问题:

这种情况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我们如何从中学习,并向前发展?

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我们如何跨越它?

我们如何在下次做得更好?

当你要从任何过去的情境中获取反馈时,请用“如何”而不是“为什么来开头!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跟他人就一些事情达成共识。如果我们能提出一些强有力的的具有赋能意义的问题,可以帮助对方探索出如何克服现在的困难,在未来怎么做会更好的行动措施,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不这么做的坏处

一般通常做法:通常来说,在沟通中,大家碰到问题会习惯性地发问:这个事情为什么到现在没做好?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会出现什么问题:使用“为什么”开头,会让人觉得是在被追责,事情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对方会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寻找理由进行解释,激发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促使人们进入辩解或者合理化的模式,给出一堆并不能解决问题的理由。

反例:

当上级对下级进行季度绩效辅导时:“你为什么上个季度的销售目标没有完成”?

得到的是基于过去这个结果的很多理由,比如:市场竞争激烈、客户没有预算、公司产品问题多、客户拜访量不够等,聚焦在对过去的解释和辩护,向外归因居多,沟通的视角比较窄。

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我们可以尝试用“如何”开头提出赋能问题,引导人们聚焦当前的问题,而非辩解过去的行为。把过去的封闭的视角转向未来、开放的视角。可以看到未来的目标画面是什么样的,我现在在哪里,要去到哪里,有哪些路径,每条路径分别怎么做。从过去的情境中获取有用的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未来怎么做更好。

具体步骤:

1、表达事实,说出过去事件的客观事实;

2、认真聆听,并给出简单的反馈,如,点头,嗯嗯表示在聆听,并可以给对方一些反馈:原来是这样;

3、用“如何”替换“为什么”进行提问:

这种情况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我们如何从中学习,并向前发展?

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我们如何跨越它?

我们如何在下次做得更好?

反例改为正例 如果把提问改为“我们如何能完成下个季度的销售目标”?

基于过去市场竞争激烈、客户没有预算、公司产品问题多、客户拜访量不够等内外部现状,回归个体能动性,把抱怨转化为行动,去探讨现在及未来怎么做,才能完成下个季度的销售目标。不是对过去的责怪,而是通过提出好的问题进行赋能,一起讨论对未来的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给人信心,看到希望,极大地促进问题解决。

适用边界:

在需要明确责任归属、查明事实真相的正式场合(如公司纪律调查、事故追责等)不适用。“如何”问题可能显得模糊或回避核心问题。需要“为什么”来帮助厘清因果关系和责任边界。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拆书家提问设计:

你在过往在工作或者生活经历中,有没一些不太成功的沟通对话经历,明明是出于好意想帮助对方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或者有所成长,因为提问中用词的问题,导致对话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对方明显反应出不快,产生反作用?

比如最近1个月跟下属一起梳理工作时,问项目进度怎么这么慢,客户都催了两次了,怎么回事?同事却说大家都已经加班在赶工了,客户的需求也一直在变化。下班10点到家,看孩子还在写作业,顿时火就上来了,质问怎么还没写完,孩子还是磨磨蹭蹭的。

这样的情况大家有过吗?请想一想,在小组内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寻找丢失的快递案例,第一反应就是质问快递为什么还没送来,使得送快递的人也有情绪,不利于问题解决,没有找到快递。

A1+ 拆书家提问设计:

请讨论以下问题:

1、针对自己过往的那个不太成功的对话经历,如果当时用拆页中“如何”而不是“为什么”进行提问的建议,结果会有哪些不太一样呢?

2、假如再遇到同样情况时,你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样的?以下步骤供参考。

(1)表达事实,表达出过去事件的客观事实;

(2)认真聆听,并给出简单的反馈,如,点头,嗯嗯表示在聆听,不时给对方一些反馈;

(3)用“如何”替换“为什么”进行提问(请结合具体的实际场景进行提问):

这种情况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我们如何从中学习,并向前发展?

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我们如何跨越它?

我们如何在下次做得更好?

小组内讨论3分钟,邀请1个伙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习者案例记录:通过全程耐心倾听,控制情绪,跟学生家长沟通,使得学生的请假时间从3天减少到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