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提问力》 所属活动: 拆有有约181期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不忘初心的四个基本问题

开场:

爱学习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的拆书分享环节。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的四个基本问题》。出自《提问力》这本书。我今天是TF2-3的练级,预计用时20-25分钟,全程会有录音。

我的名字叫王新苗,用三个标签介绍自已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制造业的管理者。

其次我是一名终身学习践行者。

最后我是一名一级拆书家,正在持续努力升级打怪。

《分组》:为了便于待会学习讨论,我们先分一下组。在座的各位,我们就近原则,这边3人为1组,这边2人为1组。

《设定本次学习目标》:本次我们学习的目标是:各位学习者在跟随我完成RIA现场学习后,当自己或朋友陷入迷茫时,能用“转化式对话”四步法,引导一次深度对话,帮助自己或朋友实现从“不知所措”到“我知道该怎么办”的关键转变。

我先用FAB法介绍一下《提问力》这本书

F:特点(Feature)

这本书的作者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联合2位分舵舵主李真老师和丘恩华老师一起编写,于2018年出版,这是一本专注于提升提问技巧的实用指南,书中系统性地讲解了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涵盖了职场、学习、社交等多个场景的应用方法。

A:优势(Attribute)

书中提供了清晰的提问模型并且结合大量实际场景(如面试、谈判、日常沟通)的案例分析,让理论更易落地。

跟同类书籍相比,它会更加实用,有效,有很多真实详细的例子,让你在职场上、生活上能直接用上。专家评价这本书特别适合需要系统提升提问能力的人群。

B1:利益(Benefit)

对我们的好处有:通过精准提问,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减少误解,提升职场和社交效率。

并且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通过问题引导自己和他人发现本质。

B2:利益(Benefit)

今天我选择的片段就是其中的提问模型之一,能够帮助迷茫的朋友或者自已,理清思路,找回初心。

现在请大家花1分钟时间阅读拆页原文,看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提问力 P72-73

不忘初心的四个基本问题

--闺蜜迷失了自己,如何帮她找回初心

假如你的好闺蜜失恋了,整天郁郁寡欢。面无笑容,在情感道路上给自己立了一堵墙。或许你和她讲很多大道理,她要么难过哭泣,要么说她都懂,可是,她就是不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作为好朋友,你想全力去支持她,却爱莫能助。

到底怎样才能支持她,让她找回自己的初心,重新出发呢?

我们接下来探讨和学习的四个基本问题模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问模型。通过四个基本问题模型,我们可以陪伴他人开展一段转化式对话,也可以进行自问自答的对话,让我们真正找回初心,活出自己想要的状态。

不论是长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都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分别为:激励、实施、价值整合、完成和满意,如图8-1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基本问题模型,将这四个阶段连接起来,帮助人们围绕着这些阶段的成就,来建立愿景。这些计划性的问题将对话聚焦起来,向着个人在每个阶段想要的结果前进。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是什么):

各位伙伴,在我们和亲朋好友的相处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无力的时刻:

比如,闺蜜失恋后,彻底封闭了自己,我们想安慰却无从下手;

或者,朋友工作受挫,变得消极否定,我们一讲道理,话题就聊死了。

我们满怀善意,却好像总是撞在一堵无形的墙上,最后只能陷入沉默或者一起抱怨。这种‘想帮却帮不上’的感觉,就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沟通困境。

而今天这个片段,就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能敲开这堵墙的“镜子”——一套“转化式对话”的沟通方法。

它本质上是一套“引导式提问”框架,通过四个精心设计的步骤,帮助我们避开说教,有效地支持对方走出情绪困境。

Why(为什么有效):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套方法呢?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遇到迷茫时,没有及时的调整沟通,微小的困难就有可能压垮一个少年。或者沟通方法不对,有可能帮不到忙,反而加剧对方的封闭。

这么做的好处:掌握“转化式对话”可以让我们从烦人的说教者变成一个有温度的陪伴者和启发者,引导对方自己找到力量和解法。这个思维模式的升维,它锻炼我们一种顶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无论用在职场管理、家庭教育还是亲密关系里,都无比珍贵。


How(如何使用):

具体怎么做呢?按书中模型分为4个关键阶段:

第1阶段:激励:你想要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

第2阶段:实施:你如何得到?

第3阶段:价值整合:你如何兑现自己的承诺?

第4阶段:完成和满意:你如何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

【过渡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这4个关键阶段,我针对部分步骤做了展开细化,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落地执行,最后再给出一个案例的提问参考。

第1阶段:激励:你想要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

想象一下,当别人跟你述说情绪时,你一上来就单刀直入的问:“你想要什么?”。这可能会给人一种很强的压迫感,比较难打开心扉。

如果我们能循序渐进一点,会更好。所以我们来细化一下这个步骤。

我把它分成3步:

1、先接住:接住情绪(我懂你,我陪你) -> 建立安全感。在提问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真诚共情。 我们必须先接住对方的情绪,让她感觉被理解和安全,后续的提问才能有效,让对方感到“你懂我”,而不是“你在教我”。这是开启所有有效对话的基石。

2、再转移:转移焦点(咱们看看未来) -> 切换时间线。带领对方的思维跳出问题的泥潭,看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3、后激活:最后激活画面(那具体是什么样?) -> 具象化目标。引导对方将模糊的“感觉”和“想法”,转化为一幅具体、生动、多感官的心理画面,这比一千句道理更有激励作用。视觉(看到什么),听觉(听到什么),感觉(感受到什么)。

第2阶段: 实施,询问对方接下来可以做哪些事情?相对比较简单,我们就不做过多赘述。

第3阶段:价值整合:你如何兑现自己的承诺?

这一步的操作要点:强化内在动机,给行动决心赋予意义,引导她自己说出行动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第4阶段:完成和满意:你如何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

这一步是验证一下她对期望目标的清晰度,将承诺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可以做到”),具体化为一个可以衡量、可以感知的里程碑,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确定感和信心。

我们来举个案例,案例背景是:一位拆书家伙伴(我们叫她小拆)在准备过级时遇到巨大困难,心力交瘁,她对你说:“我感觉自己根本不行,这个级我过不了了,我想放弃了。”

我们可以这么对话: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这种挫败感,准备了这么久还是遇到卡点,觉得特别无力。但你能坚持到现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足以证明你不差的。”(接住)

“咱们先不想这个具体的卡点,我们把时间拉长看,你最初选择来拆书帮,选择挑战过级是因为什么?”(转移)

(假设小拆回答:“我想像那些大神一样,在台上清晰流畅地分享,这样既能够锻炼自已的思维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

“哇,提升自已,帮助他人,这种状态听起来就很酷。如果那种感觉变成一幅画面,那在画面里,台上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台下的学习者又会是什么反应?(激活)

通过‘接住-转移-激活’这三小步,我们就把一个‘想放弃’的负面情绪,成功地引导向了‘想要交流’的积极愿景中。。

接下来我们继续问:

“要实现你刚才描述的那种“在台上流畅分享”的美好感觉,你觉得为了打破现在的僵局,接下来的一小步可以做些什么呢?”(实施)

(假设小拆回答:“我想先把我现在I便签卡点中的What部分写出来,我可以多看前面优秀的拆书实录,并结合AI、师父、观察家给的建议指导去修改。”)

“先克服写What部分这个主意真不错!而且有很具体的方法和目标。想象一下,当你把What写完了,它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意义呢”(价值整合)

“哇,你理得很清楚了,最后你用哪些指标来衡量你的目标实现了呢?”(完成和满意)

Where(适用与不适用场景):

适用:

自己或亲朋好友遇到问题情绪低落或迷茫时。在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人际情感、生活决策方面都可以用。

不适用:

但也不能乱用,关系不到位不要用,关系基础薄弱:对方与你不熟,或对你缺乏信任,会认为你的提问是一种冒犯和打探。

预防异议: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如果对方就是不想找回初心了,遇到的问题实在太难攻克,或者自已的人生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还有必要用这个模型帮她‘找回’所谓的初心吗?

回答:我的理解,这四个问题就像一个“思考框架”,我们的角色不是一个“说服者”,而是一个“陪跑者”和“镜子”。帮助对方理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只要对方有充分的想清楚,能接受并承担最后的结果,最终对方放弃初心也是被允许的,这4个问题的对话能帮助对方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决策,就是一场成功的对话。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过渡语】我们拆书就是为了学以致用,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个技能,我们现在来做一个简单的演练,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

场景主题:“健身计划破灭了”

你的朋友小月最近办了一张健身卡,立志要每周去3次减肥塑形。但刚开始热情满满,去了2次后,就因为“没动力”、“工作太累”、“一个人去没意思”等理由,已经连续3周没去了。某天小月约你一起喝咖啡,跟你抱怨她自己的迷茫状态。

角色与任务:

A角(小月):感到很沮丧,觉得自己缺乏毅力,陷入自我否定和轻微的自责中,并把自己标签为“三分钟热度的人,做不成大事的人”。

B角(小月的朋友):请尝试运用刚才学习的“四步提问法”,与小月进行一次对话。

【指令清晰】

角色分配:现在我们在刚刚分好的组内分配好角色,一位扮演迷茫者小月A角,一位扮演应用“四步提问法”的朋友B角。

任务:请运用刚才细化的四个步骤,尝试与小月进行一场模拟对话,帮助她找回健身的初心和行动力。

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组内讨论,然后我们找1组同学上来4分钟演练一下。

现场分享者:晓勤扮演A角,灿芬扮演B角。
A、你知道吗,前段时间我办的健身卡,我才去几次就不想去了,我觉得自己真是3分钟热度,办不成什么大事,好烦。

B、我能理解你的挫败感,因为我也办了个年卡,今年也没去几次。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一点看,会是怎样的?(激励中的共情+转移)

A、我回忆起之前为什么要办这张健身卡,我是为了能够有个好的身体,有充足的精神,能够支撑我平时的工作和学习,让我看起来精神满满。

B、这个预想很好,为了有健康的身体,让生活变得更美好。那我们该如何做呢?(实施)

A、我既然那么久没去跑了,如果我现在要重新开始的话,起码我要先走出门,明天开始我先穿上运动鞋。我先不撸铁,我先完成简单的跑步机上跑10分钟。

B、这个很具体,走出门,10分钟的锻炼,这个方法很明确了,这么做会带给你什么意义呢?(价值整合)

A、虽然10分钟听起来有点可笑,但如果一个星期跑6次,那就有1小时,还挺不错的。

B、一周1小时,已经胜过外面很多人了。那你如何衡量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呢?(完成和满意)

A、我做一个打卡计划,每完成一次打个勾,我要21天完成我就达成目标了。

B、很不错,21天养成一个健身习惯,完成自己的目标。

好的,感谢这组小伙伴的精彩演绎。把四个基本问题都运用到了,掌声送给Ta们。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今天的分享已接近尾声,希望这个细化后的步骤,能成为你帮助朋友、甚至与自己对话时的一把钥匙。当我们在迷雾中不知所措时,不妨也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我渴望什么?我能做什么?为何要做?如何才知道我已抵达?

愿大家永远能够保持初心,以终为始,成为自已想成为的样子。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