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精进》 所属活动: 线上拆书过级0827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4个步骤,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红蕾,下面我将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下我自己。

第1个标签:持续探索自我的人,爱学习,爱读书,爱运动。

第2个标签:是一名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

第3个标签:是一位小学生的妈妈。

【分组】

今天参与学习的一共有4位小伙伴,鉴于有两位小伙伴不方便发言,我们这次就不单独分组了,在大组里讨论。

【图书介绍】

【F 特征】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和人生哲学的著作,作者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乎大神采铜老师。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炼,能够帮助我们脱离盲目努力的误区,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A 优势】

这本书与同类书籍相比有下面几方面优势:

第一,或许我们都想成为都厉害的人,只是如何才能变得更厉害呢?如何让“厉害”这个概念具象化,“变厉害”的具体路径是怎样的呢?这本书围绕我们成长精进的一个切面一一展开,使精进有方向,使厉害可操作。

第二,这本书不仅融合了作者的经历以及对经历的思考,还有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不同实践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深入阐述了如何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

第三,这本书自从2019年面世以来,这本书连续三年席卷各大图书销售榜单,畅销百万册,在微信读书上的推荐值是71.4%,豆瓣评分7.4,不仅是畅销书,还是“长”销书,每每读来,总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B 利益】

【B1本书】如果你受困于自己的局限,不能很好的去观察和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可以教会你如何摆脱惯性思维,以全新的视角、经验、智慧去审视我们既有的生活,深度剖析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七个方面,帮助我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

【B2拆页】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笔记,但是一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脑袋空空。

这就要思考,真正的学习到底是什么?读万卷书是学习吗?行万里路是学习吗?

其实,我们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学习没有用,而是我们可能陷入了“伪学习”的怪圈。

本次拆页,就是为了让大家通过掌握四个步骤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引导我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使新旧知识发生关联,使知识体系围绕问题生长,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学习目标】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这个拆页,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拿到一个新的学习材料后,可以通过四个步骤能识别出来学习材料中的旧知、新知、能够列举出1-2个对于新知的理解和本质思考。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问题就像向导,引领着我们去接近这座知识的高山。而这个引领本身,又有赖于我们已经看到的、模糊的轮廓。这里就引出一个关键的命题,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于已有知识的地基。因此,我们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别重要。我们应像一位优雅的美食家,懂得悉心挑选、细细品味,并且把新奇的味觉经验与原来的味觉经验结合起来。因此,我们不妨多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本片段介绍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在对已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提问,问题就变成了旧知识通往新知识的向导,从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领我们不断登向知识的高山。

【WHY】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

不经提问的学习方式大概是这样的:订立计划、从头到尾阅读,然后做成笔记堆在笔记本里。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不去问问题,我们只是一个“搬运者”的角色,把外部的知识搬运到头脑内部,只不过完成了知识在不同载体之间的传递,却没有与我们原先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或者困惑发生关系,这样的学习只是知识的囤积,而没有解决我们心中的困惑,是“假学习”而非“真学习”。

【反例】

我从事的职业是公司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这个工作有句话是选择了财务就选择了终身学习,因为财税政策经常发生变化,公司的业务也在动态变化,所以要保持学习的敏锐度。

公司最近在做针对于财务中高管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基于“学科”,也就是会计知识、税务知识、战略知识等,这样的培训内容我们做了很多次,却效果一直不太好。培训时,老师在上面讲,下面听课的人大多是拿着自己的电脑在做自己手头上的工作。这样呢,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上面的领导认为大家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的学员认为培训没有价值很耽误时间。

【HOW】

那么,我们如何运用原文片段中的这种方法呢?

当读完学习材料后,通过自我提问并思考的方式来与旧知识发生链接,并启动对新知识的探索学习。

第一步:回溯旧知。这个学习材料,哪些是我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点?对于这个旧知识点,我曾经是怎样使用的?

第二步:识别新知。这个学习材料,有哪些是我以前没有了解过的新知识点?这个新知识点与你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第三步:深挖新知。对于新知识点,在现在的基础上,我有哪些疑问?尽可能多的列出来,去寻找答案。

第四步:迁移本质。这个新知识点,它的本质是什么?它最让我触动的是什么?它能为我解决哪些问题?

【加工成正例】

结合我自己的案例和拆页片段中的学习步骤,针对于我提到的案例,我会在财务学习培训中做如下调整:

第一步:回溯旧知。在新的学习材料中,让大家去写下来或说出来哪一些是他们已经知道的,并邀请1-2位做旧知识的应用案例分享,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

第二步:识别新知。邀请大家识别出对于个人来说是新知识的内容。这时可以邀请三位来做分享,分别代表员工层、骨干层和经理层,以此来了解不同层次的人识别出的新知识是否一致。

第三步:深挖新知。分组讨论,按照员工层、骨干层、经理层分为三组,对于新知识点的理解、应用场景、使用条件等进行讨论,并小组汇报,在分享 汇报的过程中也促进三个小组的相互启发。

第四步:迁移本质。在上一步分组的基础上,组织头脑风暴,研讨新知识点的本质,可以迁移到什么概念,可以迁移到什么场景....

对于成年人学习更加讲究问题导向,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我们主动收集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的困惑或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具体场景为案例,去组织学习内容,培训的内容要发生变化,培训效果或许也就发生了改变。

【WHERE】

片段中讲到的学习方法适用于致用类知识的学习,在已经具备基础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能够帮助我们搭建以问题或具体场景为导向的知识体系构建,打通新旧知识的联结。

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应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搭建起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梯子。

在此呢,对于文学类、小说类、散文类等需要沉浸体验的学习,不建议使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显像提问-拆书家提问设计】

回想一下,你近期阅读一本书时,或者参加公司里的一场培训时,听到觉得新鲜的知识点时,你是怎么做的呢?是在心里说:“哇,我又学到了一个新概念”?拿起五颜六色的笔在书上划线、标记?还是埋头把新知识点抄在笔记本上?

当你做完这些动作时,你是什么感受呢?过了一段时间后,你是否还记得这些曾经让你兴奋的知识点?你有没有怀疑过,我这么努力地学习为什么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呢?

请在小组内分享一下你最近的一个学习场景,那时你是如何做的?当你那样做之后,你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是什么?

首先,请每人1-2分钟时间分享一下你的案例。

然后,邀请1位同学做自己的案例分享。

【A1显像提问-学习者案例】

云龙的案例:我最近在上周五和周六参加了一个培训,感觉很有意思。因为我有工作,之前对项目管理其实没有什么概念。这次参加的是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因为在未来的两年里,我的岗位会深度接触项目管理工作。这个培训对我来说,感觉和其他财务培训不一样。其他财务培训,即便我听了有感触,也不会再翻开复习。但这个项目管理培训,因为它真的特别能解决我当下的问题,我现在就像一个干燥的海绵,随便一点项目管理的东西我都特别渴望吸收。因此,我会用这周的时间重新复盘老师讲的内容,提炼出对我有帮助的东西,然后完善我要汇报的PPT。所以说,我感觉这是区别于我之前培训的地方。

我的反馈:本次培训之所以认为有用是因为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你找到了这个新知识对你来说的作用,也就是说你能用得上。

【A1+反思加工-拆书家提问设计】

大家已经回顾复盘了自己近期的学习经历,那如果我们重新学习近期学习过的那份材料,你会结合刚才讲到的四个步骤如何调整优化自己的学习呢?

第一步:回溯旧知;

第二步:识别新知;

第三步:深挖新知;

第四步:迁移本质。

我们是否有新的启发?

请大家想想,在标签上写下关键字,要求:要有具体的行动方案。

然后在组内分享,写行动方案时间共3分钟。

3分钟之后,我邀请一位老师用1分钟时间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行动方案。

【A1+反思加工-学习者案例】

云龙的案例:首先,一个逻辑框架是:当我们听课的时候,听到的、理解的、能拥有的、能有效的,是一个逐级递减的状态,就像一个漏斗。实际上,我们听到的百分之百,可能真正最后使用并且有效的,大概只有1%。那么,如何提升利用效率呢?第一步,从听到到理解的转化过程,可能很难再提高了。然后,理解了之后,第一步是要走出这一步,理解的东西要主动去用,而不是碰到事才用,或者为了用而用。比如,我今天学到了一个小技巧,我在生活中想办法要把它先用到,用到了之后就会加深印象,可能会反复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用了之后,是否有效?如果有效,不要就此止步,我要再做一个复盘。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是不是和老师讲的不一样?老师讲的那个场景和我的客户应用的场景是不是有不一样?那我怎么样提高它的有效率和有效性?这样的复盘也会提高从用到有效的成功率。通过提高这两个转化的成功率,来整体提升从听到有效的整体转化率。这是我听完这本书,以及今天查阅相关内容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