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2025年7月26日下午练级场(杨家湾)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沟通中的“行为”和“评判”的区分

开场:

hi,大家好,我叫姚薇,姚明的姚,赵薇的薇,方便大家记住我名字;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10岁男孩宝妈,欢迎妈妈们一起交流怎样养育男孩沟通孩子升学、学科学习及学习力等;第二个标签是 15年房产经纪,可以在资产配置,资产优化帮到各位;第三个标签是:拆书帮学习者,经过训练营学习后精进自己,争取早日成为拆书家。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拆为己用为目的,适用于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一种成人学习方法,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经验,规划具体运用;

拆书法:分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法,个人学习是应用便签法,让一本书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应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

拆书帮:就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学习者爱好者社群,在全国有上百家俱乐部,其使命就是帮更多的学习爱好者成为拆书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TF1-1原文阅读 拆页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因而产生抗拒的心理。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它不鼓励人们做静态、一概而论的陈述,而是提倡我们在描述观察时,清楚地说出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例如“汉克在过去20场球赛中未进一球”,而非“汉克是名糟糕的足球运动员”。

在以下列表中,我举例说明如何从混杂着评论的句子中区分出观察。

表达方式

混淆观察和评论

区分观察和评论

1.未对自己的评论负责。

你太大方了。

当我看到你将午餐的钱都给了别人,

我认为你这样做太大方了。

2.使用的动词暗含评论。

道格爱拖延。

道格只在考试前一晚学习。

3.推断他人的想法、感受、意向或愿望时,暗示这是唯一可能。

她无法完成工作。

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

或她说:“我无法完成工作。”

4.把预测当作确定的事实。

如果你的饮食不均衡,健康就会出问题。

如果你的饮食不均衡,

我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5.指代不具体。

这户移民家庭照顾不好自家的院落。

我没有看到过住在罗斯路1679号的那户移民家庭铲路边的雪。

6.在描述他人能力时,并未表明那只是自己所做的评论。

汉克·史密斯是个糟糕的足球运动员。

汉克·史密斯在20场球赛中未能进一个球。

7.使用含有评论意味的形容词

吉姆长得难看。

吉姆的长相对我没有吸引力。

注意:总是、永远、从来、每次之类的词语在以下用法中表达的是观察:

·每次我看到杰克打电话,他都至少打半小时。

·我记得你从来没有写信给我。

然而有时,这些词是言过其实的表达,混淆了观察和评论:

·你总是在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永远都不在。

这样的表达经常会引发他人的逆反心理,而非慈悲之情。

“经常”“很少”这样的词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评论

观察

你很少配合我。

上一次当我提议一项活动时,你说你不想做。

他时常来访。

他上个月每周至少有三次来访。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便签:区分观察和评论,让沟通少点刺!

一、What

简单说,就是沟通时把“纯客观看到的事儿”和“自己主观的看法”分开。比如同事报表没做完,“报表还差3页没提交” 是观察,“你效率真低” 就是评论。咱们要学着先说事实,再讲自己咋想的,别一上来就给人定性,沟通就容易起火药味。

二、 Why

你想啊,要是一开口就是 “你太懒”“你效率低” ,别人听着肯定不舒服吗?肯定本能就想反驳,沟通直接就炸了。咱就是先讲事实,“垃圾三天没倒,衣服堆沙发上” ,再聊聊自己担心,“家里这么乱,我心里慌慌的” ,对方更容易听进去,也不会起冲突,关系还能更顺溜。不管是和同事扯工作,还是跟家人唠家常,这么干都好使,减少没必要的吵架,让话里有温度。

三、 How

1、 揪出“扎心”词,识别主观信号:

聊天/表达时,只要出现 绝对化词(总是、从不 )、贴标签词(“差劲”“懒” )、替人下结论(“你肯定不想做” ) ,立刻警觉!这些词一冒头,沟通就容易“炸毛”,赶紧忍两秒,启动“拆解模式”。

2、用“事实”换“评判”——回归具体细节

把模糊指责,换成 “谁+在哪+做了啥” :

•​原句“你总拖延”→ 改“你这周作业/报告,截止前一晚才提交(具体行为 )”

•​原句“他不靠谱”→ 改“他负责的方案,三次修改后还有数据错误(具体事实 )”

别评头论足,只说“我看到的事”,对方听着顺,矛盾少一半!

3、补上“我的视角”——软化沟通温度

想表达担心/建议时,加上 “我觉得/我担心/我看到” :

•​原句“你这样健康肯定出问题”→ 改“你总吃外卖(事实 ),我担心你身体扛不住(我的关心 )”

•​原句“家里脏死了”→ 改“客厅堆了快递盒、阳台有灰尘(事实 ),我觉得收拾下会更舒服(我的感受 )”

让对方知道“这是你的关心,不是硬怼”,共情自然就有了~

四、Where(啥时候用)

只要和人打交道,不管是职场里和同事说工作、给领导汇报;家里和爸妈、对象、孩子唠;还是和朋友吐槽、分享事儿,都能用上。反正只要涉及说别人干啥了、咋做的,少评头论足,多说“我看到的事+我的感受”沟通就会顺畅,共情自然而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便签(激活经验)

周五店里,同事们外出,只剩“我”和另一位同事守店,日常工作是接待客户、促成业务,大家都盼着好好服务客户、留住客源。

当天同时进来两组客户,“我”和同事各自对接一组。

同事接待时,全程不耐烦,客户没待几分钟就尴尬的走了。“我”气不过,怒怼:“喂到嘴里的钱你都不要,喂到嘴里的饭你都不吃,想怎样?把客户流失掉就这么好吗?” 同事瞬间炸毛,回怼“他要的房子我本就没有,我不做租赁,咋知道那么多房子” ,两人激烈杠起来,矛盾爆发。“我”又气又急,觉得同事不珍惜客源、影响业绩;同事满是委屈、憋屈,觉得被冤枉指责,双方情绪剑拔弩张。

冷静后的“我”反思,主动找同事,换种方式沟通:“之前是我急了,说话难听,别往心里去,周五那天大热天客户上门,你接待时,脸上没笑容,说话的语气听着挺冷漠;客户问房源,当时没有,热情点回应,就算没有合适的,咱也能想想其他办法帮衬,天热客户出来一趟也不容易。”同事听了,消了气,理解“我”是盼着好好做业务,也承认自己当时态度不好。之后我俩之间也没有尴尬。

A2 便签(行动规划)

计划周期:一周

​1.​对话记录:每天结束,在手机备忘录记 3 次和别人的交流,像和同事说“你这方案改了 3 版还不对” (观察),“你能力不行” (评论),把观察和评论标出来,强化区分意识 。

​2.​即时调整:一旦发现自己说评论(比如“你咋又迟到” ),马上补一句观察事实,改成“你这周迟到 2 回啦,打卡记录在这,是路上堵车吗” ,每天至少做对 2 次这样的调整 。

3. 每周日晚上,复盘这周所有沟通,统计观察类话语占比,要是没达到一半,就分析是和谁交流(同事 / 家人 / 朋友 )、啥场景(工作汇报 / 生活琐事 )容易说评论,下周专门在这些地方练习,慢慢让“先观察再说感受”变成本能,让沟通顺顺当当,少点吵架,多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