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强加恩惠、区别刺激与原因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区别刺激与原因

开场:

“大家好,我是刘梦,大家都很熟,就不多做自我介绍了。今天我们要一起拆解一个和‘情绪’相关的实用技能。接下来请大家就近分成 3 组,每组 4-5 人,方便之后的讨论和演练哦。”【分组】

“今天我们拆解的内容来自马歇尔・卢森堡的经典著作《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的核心是一套‘非暴力’的沟通体系,它跳出传统‘讲道理、分对错’的模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教我们如何真诚表达自己、同理他人,从根源化解冲突。而我们今天聚焦的‘区分愤怒的刺激与原因’,正是这套体系中‘管理情绪’的关键环节。

这本书的优势在于‘理论扎实又落地’—— 它不空谈‘要冷静’,而是帮我们看清:愤怒不是‘别人惹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没被看见的信号;今天的拆页片段,更是把‘愤怒的本质’拆解成了可理解、可操作的逻辑,让我们能一步步找到情绪的根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无论是和家人吵架、和同事有分歧,还是自己陷入负面情绪,都能跳出‘指责或委屈’的怪圈,用更清醒的方式解决问题,关系会更轻松,内心也会更平静。

而今天的拆页内容,能帮你立刻掌握一个‘情绪急救小工具’—— 下次再愤怒时,你不会再纠结‘谁错了’,而是能快速分清‘别人做了什么’和‘我真正需要什么’,从‘被情绪控制’变成‘掌控情绪’,甚至能在愤怒中找到改善关系的机会。”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区分刺激与原因】摘自《非暴力沟通》P152-154页

要充分表达愤怒,第一步是不再将愤怒的责任归咎于他人。带着类似”我很生气,是因为他人做了什么“的想法,我们便会指责或惩罚他人,而无法深入地表达让我们愤怒的核心。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探讨了,别人的言行会引发我们的感受,却并非产生感受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我们之所以生气,绝非因为他人的言行,而是他人的行为刺激了我们的情绪反应。

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刺激“与”原因“之间的区别。在瑞典的一座监狱,我曾经向那时的囚犯讲解如何不以杀人、打人或强奸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在一次练习中,我让学员寻找是什么刺激他们的愤怒。一名囚犯写道:”3周前,我向监狱长官提出了一个请求,他们到现在还没有给我回复。“他清楚地写下了他所观察到的刺激——他人做了什么。 接着,我请他说明愤怒的原因:”当事情发生时,因为什么原因你会生气呢?“

”我刚才已经和你说了,"他提高了嗓门说道,“我生气是因为他们没有回应我的请求!”由于将“刺激”等同于“原因”,他误以为让自己生气的是监狱长官的作为。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习惯思维,因为我们的文化常以内疚感作为控制人的手段。对这样的文化来说,重要的是驱使人们相信,一个人能操纵他人的感受。将刺激与原因混为一谈,成功地让内疚成为操控和强迫的一种手段。

正如前文提到的,当孩子听到“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他们就会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了父母的痛苦。许多伴侣也会相互制造内疚感,例如说:“我生日你不在,让我好失望。”

语言助长着这种使人内疚的手段。我们会说“你让我生气”“你这样做伤害了我”“你那样做让我很难过”。这些方式都让我们误认为是他人的言行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而要学习如何充分表达愤怒,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不论他人做了什么,都绝非自身感受的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生气呢?我们在第五章中曾经讨论过,当面对不喜欢的言语或行为时,我们有四种回应选择:1、指责自己;2、指责他人;3、同理自己;4、同理他人。

当我们选择第2种方式时,愤怒便产生了。每当我们在生气时将错误归咎于他人,我们就在选择扮演上帝的角色,去评判或指责他人犯了过错或要受到处罚。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生气的原因,只是我们起初对此是无意识的。

当选择第3种反应时,我们觉察自己的感受与需要。这并非用脑袋去分析别人的是非对错,而是与我们的内在生命连结。我们越是能聚集于每个当下的需要,就越是能触及和体会这股生命能量。

例如,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对方却没来。若我们的需要是确认对方是否在意自己,可能就会感到伤心。如果我们看重有意义和有效地使用时间,也许就会感到恼火。但如果此刻我们正好希望一些安静独处的时间,可能反而会庆幸对方来晚了。可见,产生感受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非他人的言行。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不论是确定、意义或独处,我们就能触碰到自己的生命能量。此时,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感受,但绝不会生气。而导致我们愤怒的是那些指责的想法,它们切断了我们和需要的连结。愤怒提醒我们正在用头脑分析和评断他人,而没有关注自己有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除了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刻去觉察和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也就是第4种选择。这时,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这并非在压抑愤怒,而是当我们全然地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在时,心中自然不会生出怒气。

现在,请大家翻开我刚刚发给大家的原书拆页,认真阅读上面的内容。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片段里提到的情绪管理方法,对我们平时的生活有什么启发。给大家 2分钟时间,安静地阅读一下。(等待阅读时间结束)好了,时间到,相信大家都读完了,心里也有了一些想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刚才大家读完了拆页,核心其实是帮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愤怒时,到底该怪别人,还是该看向自己?这背后的关键,就是分清‘刺激’和‘原因’——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先看一个【反例】:原文中监狱里的囚犯,因为‘监狱官 3 周没回复他的请求’而愤怒,他觉得是‘监狱官的不作为’让自己生气。但其实,‘没收到回复’只是一个客观发生的刺激(别人做了什么);而他愤怒的真正原因,是他心里产生了指责性的想法 ——‘他们故意针对我’‘他们不把我当回事’,是这些想法点燃了愤怒,而不是事件本身。

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我再举个【正例】帮大家理解:比如老婆让老公下班买酱油,老公答应了却忘了,老婆火了说‘你根本不把我放眼里!’。这里的刺激是‘老公没买酱油’这个事实;但愤怒的原因,是老婆选择了用‘你不重视我’来解读这件事。如果她能暂停指责,会发现自己真正的需要其实是‘被老公放在心上’‘需要他配合完成晚餐’—— 当看到需要时,愤怒就会转化成更平和的力量。

那具体怎么操作呢?给大家三个步骤,帮你一步步分清刺激和原因:

定位刺激(What):先写下让你生气的具体行为,注意只描述事实,不加任何评判。比如‘同事开会迟到半小时’,而不是‘同事又迟到了,真不负责任’。这一步的关键是‘剥离情绪,只看事实’,因为评判本身就是愤怒的导火索。

暂停指责(Why):问自己:‘我现在是不是在想 “他怎么能这样”“他太过分了”?’—— 这些就是让愤怒升级的‘指责性想法’。停下来的目的,是不让这些想法牵着我们走。

深挖需要(How):抛开指责,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如同事迟到,你的需要可能是‘会议高效进行’‘自己的时间被尊重’。当找到需要时,你会发现情绪的焦点从‘怪别人’变成了‘我要什么’,愤怒自然会降温。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异议预防】‘这难道不是在纵容别人的错误吗?不指责,难道就忍了?’其实不是的。【预防性讲解】区分刺激和原因,不是让我们‘不生气’,而是不让愤怒困住我们。指责只会让对方防御,而看清自己的需要后,我们可以更有力地表达 —— 比如对迟到的同事说‘你迟到半小时,我很在意会议能否按时推进,下次可以提前告诉我吗?’—— 这既表达了自己,又推动问题解决,比指责有效得多。

所以,核心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要如何通过愤怒,看见自己真正的需求’。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接下来,我给大家设定一个场景,大家一起实践演练环节:“你提前一周跟朋友约好周六上午 9 点一起看展览,特意买了票。结果周六早上 8 点 50 分,朋友发消息说‘临时有事来不了,下次吧’,没有解释原因。你看到消息后立刻火了。”

【邀请分享后,总结】:大家会发现,同样的刺激(朋友失约),不同人的愤怒原因可能不同 —— 有人需要‘被重视’,有人需要‘计划被尊重’,这就是我们要关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