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伙伴上午好,今天我将进行我3-2的定级, 通过今天这个片段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学会在自责时转换观念,寻找到自己真实的需要,从而更爱自己。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是《非暴力沟通》。
1、事件场景 :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真的是太暴力了人!
2、提问:你受到过别人言语上的指责、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吗?你对别人做过这样的事吗?你的感受如何?
3、影响: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影响了我们自己的幸福。
4、解决: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通过通俗的语言、贴切的案例,指导我们能自己去进行非暴力的沟通,从而获得幸福。
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
在一个研讨班中,我请参加者回忆近期他们做后就感到后悔的一件事情。接着,我提醒他们特别注意,他们认为自己做错事后,会和自己说什么。比较典型的话有:“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有毛病?”“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真自私!”
他们的自责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他们应当为此感到痛苦。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也会担心这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除了“应该”这个词,我们还用别的方式教训自己,例如:“我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我必须改变了。”想一想这些强迫自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说:“我真的应该戒烟了。”另一些人说:“我必须加强锻炼。”他们不断地说他们“必须”做什么,于此同时,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奴隶。当然,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他们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失去乐趣。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意是下之:“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试着理解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问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不论他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他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外衣染上墨水带来的启发
我想通过个人经历来说明。在一个研讨班开始前的一天,我买了一套浅灰色的夏季外衣。这个研讨班很重要,出席的人很多。在结束时,许多人围着我咨询地址及其他信息,并请我签名。为了赶下一场会面,我匆忙地回答问题,并紧张地签字和留言。当我飞快地冲出门时,我将笔放入了新外套的口袋。我居然忘了戴笔帽!等到了外面,我吓了一跳----那件雅致的浅灰色外套已染上了墨水!
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不停地训斥自己:“你怎么可以这么粗心?这么愚蠢的错误!”我刚损失了一套崭新的外衣,如果我在生活中需要得到体谅,那么,此刻正是时候。可是,我却是在训斥自己,这简直糟透了。
幸运的是,二十分钟后,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我静了下来,开始想外衣染上墨水是我什么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问自己:“我责备自己“粗心”和“愚蠢”,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
我马上就明白了,其实我是想照顾好自己:在匆忙地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此时,我的心情也随即发生了变化。我不再感到恼怒、羞愧和内疚,身体也一阵轻松。我体会着损失一件新外衣及忘记戴笔帽的悲哀,以及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愿望。
这样,我做到了同时包容上述两种需要:一方面,服务他人;另一方面,照顾好自己。我相信,在类似的情形中,只要能意识到这两方面的需要,我就能灵活地克服困难。反之,如果仍陷于内心的冲突,只会使情况更糟。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描述了两个我们最容易用来自责的词语,哪位伙伴能说一下是哪两个词吗?(互动)
学习3:一个是“应该”,另一个是“必须”。
嗯,是的,这两个词就是“应该”和“必须”。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提出,我们常常陷入自责,如果转换观念,看到我们在自责背后的需要,会使我们更容易宽恕自己,也更容易爱自己,使自己“像一个人,而不是一把椅子”。当我们转换了这种念头,就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去满足需要上,而不是纠缠在过去的事。
为了使大家对这个片段的了解更好,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昨晚到家比较迟,到家之后进卫生间洗漱,因为觉得冷,把暖风机打开了,然后听到宝宝在奶奶房间哭着喊妈妈,我想到一天都没陪儿子,就决定放弃自己的洗漱工作,直接关了灯去带宝宝睡觉,后来宝宝睡着我也睡着了,没再起来。早上起来婆婆埋怨我把暖风机开了一夜。看着埋怨的婆婆和缠着我补讲睡前故事的宝宝,我开始自责,静下心来,我的自责里有三个需要,一个是“高质量陪伴宝宝的需要”,另一个是“注意节约的需要”,同时我作为个体有“学习成长的需要”。我因为去实现学习成长,有时会减少陪伴宝宝的时间,那我可以通过提高陪伴他时的质量来补充,我忘记关暖风机也是一个偶尔失误,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于是我向婆婆表达了歉意然后欢欢喜喜陪宝宝玩。
【A1】请大家自测
我们难免会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利的情况,这样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说什么呢?
下面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下面的5个问题,请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例如:1分是从来不这样,2分表示偶尔这样.....)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符合的得分对应的框里打钩。
序号 | 对自己说的话 | 1 | 2 | 3 | 4 | 5 | 6 |
1 | 当遇到我不会的事情,我会想“我真笨” | ||||||
2 | 负责的事情结果糟糕时,我想“我总是把事情搞的一团糟” | ||||||
3 | 别人提醒我一件事情的其他处理办法,我总是暗自后悔“我早就应该想到的” | ||||||
4 | 看到仰慕的大咖在朋友圈晒早起读书,躺在床上的我说“我必须改变自己了” | ||||||
5 | 因加班错过了朋友生日聚会导致朋友很生气拒接我电话,我认为“这是我应该承担的结果 |
【I】解释自测题
好的,大家都做完了,现在我们看下得分:小北16分、小荷16分、七公13分、乔阳19分。刚才这个小测试,是让我们看到自己自责、自我批判的倾向,从得分来看,大家都很擅长。
那么,在自责和自我批判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原文片段,阅读完的伙伴请举手示意。
(R和I见上部)
【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
现在我们应用片段中的知识进行一个现场演练。我将给到大家一个场景,请大家进行角色扮演。场景是:
昨天你的工作特别忙,因为你一个失误给团队带来很大麻烦,你忙了一整天,开会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散会后忘记将铃声调出来,晚上十点多忙完后看到手机上十几个未接电话来自朋友,才想起今天约了朋友吃饭。你想到工作中的失误,想到苦苦等你又联系不上你的朋友,陷入无比的自责之中。
如果应用我们今天的内容,在你自责时,你的行为不满足你的需要,那么,你有可能是有什么样的需要没有被发现呢?
我们体内常常住着两个小人儿,这两个小人儿经常会有完全不同的想法,现在我们两两分组,一位伙伴扮演陷入自责中的你,另一位伙伴扮演提醒、引导找到自己需要的你。请伙伴们用6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这个角色扮演。6分钟后我们请伙伴们进行分享,让我们了解,你在自责的后面有什么样的需要。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3:(自责的小人)最近真的是不在状态啊,这么要好的朋友,我竟然放了他鸽子,还没接他电话,他现在也不接我电话,我对自己很失望,也很难受。
学习者4:确实是有些难受。
学习者3:我自己比较讨厌那种不守信用的人,今天我自己成了这样的人。对自己很失望。
学习者4:你有哪些需要没有被看到呢?
学习者3:我需要把事情做好,给团队看到,让团队有信心,让自己有成就感。 还有一个需要是做一个好朋友。
学习者4:是啊,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学习成长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学习者3:今天我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满足第一个需要上面,没能满足我的第二个需要。我会给朋友发信息,向他道歉,解释今天的工作,并想跟他再约定聚会的时间,邀请他去他喜欢的餐厅就餐,陪他打游戏,相信他能理解,我确实是把他当好朋友,想跟他继续做好朋友。
学习者4:那就这么办吧。一定可以的。
【A2】催化应用
拆书家布置任务:
刚才大家在做小测试的时候,分数都挺高的,请大家在今明两天回忆过去的一周,你做过的让你有自责情绪的事情,选择一件,回顾、找出你隐藏的需要,试着看看如何做可以让你满足需要。请大家在下周二晚上九点前将这个作业的完成情况在学习群里反馈。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