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终身成长篇》 所属活动: 8/25贵阳黔灵分舵线下练级场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通过四个步骤,进入他人的现象场,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场景问题。

开场:

各位小伙伴,大家下午好!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吴长普,“常常很靠谱”的那个长普。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第一个标签:是我的工作,零售人一枚。第二个标签:是我的爱好,是一个篆刻人。第三个标签:是我的一个目标,目前是一级拆书家,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升级打怪中。我相信“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期待与大家一起携手成长。

我来介绍一下今天我拆的这本书,书名叫做《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特点】本书作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获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推荐,豆瓣评分8.5分,销量超百万册,被誉为“自我成长经典”。【优势】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市面上很多心理学书要么太学术,要么鸡汤味重,这本书刚好卡在中间——既有专业深度,又能落地。【利益】另外,读这本书,就像给心灵装了个导航仪,你会慢慢看清自己为什么总在重复同样的痛苦,渐渐的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拥有一个你自己说了算的人生,而今天咱们所学的片段呢,是教会你如何通过四个步骤,成为他人,理解他人。

今天的拆书,后面有分享和互动环节,在正式开始拆书之前呢,我先为大家分个组,但鉴于咱们今天的人数不多,我们大家就统一为一组一会大家一定要积极的互动讨论起来哦~

说一下这次拆书课的一个学习目标,希望大家学完后能掌握进别人“现象场”的四个步骤。以后在解决他人场景化问题时,能用这方法感受他人,理解他人。为了让大家更深刻理解今天的内容,我埋个小彩蛋——罗振宇老师有句话:“你眼里的问题,可能是他人的解决方案。”先别急着琢磨,学完今天的课,你就懂了!

过渡语

好的,现在咱们开始下面的拆书环节,请各位伙伴花两分钟时间阅读开始之前发到各位手中的拆页,大家阅读完成以后抬头看向我示意!

OK,时间差不多了,咱们没有阅读完的伙伴,没有关系,请跟随着我的脚步慢慢往下看,一起品味这段内容中的精彩。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现象场,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假设一个人一生中有十个重大体验,这些体验都是发生在一个具体的时空中的,即每个体验都可以标记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当然,每个特定的时空都有很多细致的环境因素。也像是我们学写作文时,老师建议我们考虑到的,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各种因素。每个重大体验,就是一个“现象”,而时空,就是现象发生时的“场”。它们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现象场。

如果我们进入了这个人的现象场,了解这个人的十个重大体验,就深刻地碰触到了他。

如果掌握了“现象场”这个概念,你就会发现,它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儿子2岁多时变得非常贪吃,好像怎么吃都吃不饱,想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吞到自己小小的肚子里一般。去医院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实际上,小家伙并没有因此长胖,只是我这位朋友非常焦虑,她问我该怎么办。我给她提的建议是,你可以好好观察孩子狂吃东西时的样子、然后试着变成他那个样子,看看你会体验到什么。

我认为我的提议非常简单、清晰,但和大家一样,我的这位朋友一开始没有听明白我的建议是什么。她没有去做,而是后来又很焦虑,再次给我打了电话。我发现她好像没明白我的建议,于是,我给她提了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1)找到孩子的关键细节。让你印象最深的,孩子吃东西的样子是怎样的?

(2)标定这个细节所在的现象场,即它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我这位朋友说,就发生在家里的饭桌上,孩子埋头狂吃、样子急不可耐。吃饱后的一小段时间,他满足得不得了,但接着有一点儿落寞。不久后,又说还想吃。

(3)进入孩子的这个现象场,成为他的样子,体验他的体验。

也就是说,还是在每天吃饭的那个时间点,你试着坐在孩子的位置上,想象你进入孩子小小的身体,用孩子吃饭的状态吃饭,看看会体验到什么样的感觉

说得这么具体后,我的这位朋友才明白,然后她去做了。她体验到非常复杂的体验,然后明白了,这可能和这一年多来他们搬家次数太多有关。从孩子七八个月大开始,因为工作变动和买卖房子,他们搬了五六次家。我的这位朋友很累,但没想到这对孩子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这不难理解,孩子需要相对稳定且高质量的养育环境。这样到3岁时,他们才会发展出基本的安全感。在安全感没有发展出来前,频繁地搬家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接下来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这位朋友“进入孩子的现象场”,体验到孩子的体验后,小家伙的贪食症竟然自动就没了。

这种事,看着有点儿神奇,但在幼小的孩子身上容易发生。常常只要父母理解到他的感受(即体验到他的体验),他的一些问题就会自动消失。他有这些问题,好像就是为了要让父母知道他的体验似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咱们先来看这段内容说了啥,这段先介绍了“现象场”这个心理学概念,然后核心讲述了如何进入他人的现象场,理解他人。就是发现对方的场景化问题以后,先观察对方关键行为细节、明确体验发生的背景,再模拟感受对方的感受,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对方行为动机和情感需求。这个方法啊,主要就是强调把心理体验还原到具体情境,达到共情,从而解决问题。

【通常做法】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片段的价值,以往我们在理解他人的场景问题时主要还是通过“直接询问”或“讲道理”解决问题,却总是忽略我们所处的场景不一样,思考大多数还是主观的。

【这么做的好处】但是我们使用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能走入他人的现象场,还原具体场景,用模拟体验代替我们抽象的分析,这样就能精准发现对方情感需求,避免了沟通隔阂,发现潜在问题,从根本上化解问题。

【不这么做的坏处】反而,如果不使用这个方法靠语言或逻辑推理,常常容易陷入“对方不听劝”的尴尬局面,甚至因误解加剧冲突,导致问题拖延或恶化。

前面咱们了解了他的核心观点和价值,,现在我们来看看,当我们身边发生这种场景化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它的使用步骤和细节是什么呢?

首先,第一步,捕捉关键瞬间

先思考对方问题让你印象最深的动作、表情或状态,这个过程我们避免去评价,只客观记录细节。

其次,第二步,还原场景全貌

在这个步骤我们需要去构思对方问题场景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越详细越好。

再次,第三步,变身对方,亲身体验

这个步骤极其重要,要做到身体以及心理带入,我们在相同时间/地点,模拟对方动作,然后想象自己处于对方年龄、身份,体验其情绪,最后把我们体验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最后,第四步,对照与优化

最后我们将模拟得到的感受与对方行为对比,验证是否吻合,得到的结论去做适当的调整。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小伙伴产生疑问了“假装成对方太奇怪了,真的有用吗?”会觉得“模拟对方动作和情绪”像演戏。这其实这是通过身体记忆触发共情,当然我们不用追求“像演员”,自然代入就好。还有小伙伴可能会觉得“必须完全还原场景吗?太麻烦了吧!”“要精准的还原场景吗,每次事件场景还可能不一样呢”,其实步骤的核心是抓住关键场景要素。挑一个最深刻的关键场景即可,大家可别被“完美细节”吓到。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自己的故事。我想问问,你们家里有没有个爱囤垃圾袋的妈妈?我感觉我家啥都不多,就垃圾袋最多。每次我妈出门回来,家里某个角落准会多个垃圾袋,这个问题我一直挺疑惑,也不理解,下面我就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分析分析。

1,观察问题细节

我妈放垃圾袋,总放在显眼角落,还会把袋子折叠得整整齐齐。放的时候,她那状态特别自然、柔和。

2,构思场景时空

我妈每次外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垃圾袋,地点要么在厨房,要么在客厅。当时她会把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东西不重要,随便一放就行,但袋子一定要第一时间收起来。

3,模拟体验感受

上周三,我夜跑完买了奶茶拎回家。我刻意模仿我妈,进门先把奶茶放桌上,然后第一时间把袋子折叠好,放在电视机旁的角落。就在那一瞬间,我居然有了一丝安全感,也没觉得乱,还想着每个奶茶袋都这么放,肯定特有成就感。感觉好像回家第一时间喝奶茶,把袋子乱扔才最不整齐呢。

4,验证与调整

我模拟完,反思我妈放垃圾袋的举动,和我模拟时一模一样。我这才明白,我妈不是乱丢塑料袋,反而是第一时间把袋子收纳好,只是在我看来有点乱。至于她为啥要收纳,袋子不就是用来储物的嘛。我妈经历过饥荒年代,饥饿就像她心里的一道裂痕,袋子的储物功能能给她带来安全感,让她在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时能有一丝慰藉。这一刻,我觉得这些不是垃圾袋,而是我妈的“安全袋”。于是我在妈妈看得见的地方都放了一个小框,给妈妈说袋子放这里面,从此之后我对于我妈妈的这个问题就此消散。

好,现在咱们来看看,这个方法适用于什么场景,它适用于一切亲子,情侣,朋友,长辈等关系所遭遇的情绪化问题场景以及重复性矛盾场景,比如你的孩子某一天突然不愿意去上学,你的女朋友有一天突然很冷淡,你的朋友因为某件事对你疏远,我妈妈屯垃圾的行为,以及片段案例中小孩每天都报复性饮食。

那它不适用于什么场景之下呢?前面说到它适用于这种情绪化行为、重复性矛盾场景但是纯理性争议的场景就不适合了,另外这个方法需要对方行为与场景体验强关联,若问题源于生理因素(如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就不适合使用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催化应用1】

下面我想请大家设想一下,未来一个月,你可能会发生的情绪化问题场景或者重复性矛盾场景。可能是孩子拒绝上学,孩子乱发脾气,孩子总是弄坏玩具,也可能是朋友突然疏远你,三番五次拒接你的邀约,还可能是父母过度节约,父母过度整理等问题

这里强调一下:是在未来一个月可能发生的场景,我们只用描述具体的场景,不用思考解决方案。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两分钟后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好的,我们时间差不多了,有没有小伙伴自愿分享一下自己发现未来的一两个月可能会发生的情绪化问题场景或者重复性矛盾场景啊?

【学习者分享】

学习者曾燕分享:

孩子放假了,我现在正在规划亲子旅行时,我预见到可能反复出现的矛盾场景:一是孩子在行程中提出购买非必需品,而我认为这些物品缺乏必要性;二是孩子对游览活动感到乏味,进而索要手机以消磨时间。这两个场景在现实中已多次出现,我觉得是后面一个月当中可能会发生的重复性矛盾场景。

【催化应用2】

非常感谢燕姐的精彩分享,燕姐所分享的内容极具代表性。那我们大家刚刚都讨论了关于未来一个月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场景;那么现在想请大家运用今天所学到的走入他人现象场四步法步骤运用到刚才那么想到可能会发生的场景中,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写在便签上,最后在请一位学习者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运用。

好的,我们时间差不多了,有没有小伙伴自愿分享一下自己针对于未来发生的场景根据咱们的方法制定的行动步骤呢?

【学习者分享】

学习者曾燕分享:

针对于前面我分享给大家,在我规划与孩子外出旅游时可能会出现的场景,在学习这个方法以后我做出以下行动反思。

1,观察问题细节

可能他在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会皱眉,然后会跟我哼哼唧唧的。

2,构思场景时空

我们在购买东西的时候,或者是他觉得今天很无聊的时候,可能会是这样的一个场景。

3,模拟体验感受

我觉得我妈带我来的地方不好玩,还硬要我来,我还不如躺在宾馆里面玩手机,手机多好玩。我妈喜欢的东西我又不喜欢,我喜欢的我妈又不听我说,感觉好像他不是很尊重我

4,验证与调整

针对于上面的内容,我觉得我可以在规划游玩时,适当的尊重一下孩子游玩的意愿,了解他想要玩耍的地方,以及了解他想要游玩的频率,对此制定更加符合孩子的游玩策略。

非常感谢燕姐的精彩分享!通过你的分享,我能真切感受到,今天我所讲解的知识,你已然完美吸收并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今天的拆书活动就到这里圆满结束啦。最后,请大家再回忆一下开篇我所提到的罗振宇老师的那句话“你眼里的问题,可能是他人的解决方案。”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核心呢,谢谢大家,我是长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