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TF3-1定级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学习目标: 辨别出什么是共情,以及 使用“四个技巧“与别人进行共情。

开场: 各位伙伴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进行我的3-1定级训练,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辨别出什么是共情,并使用“四个技巧“与别人进行共情。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绝对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宝典。
1、事件场景 : 孩子每天都有很多令人抓狂的行为:天凉了让加衣服就是不加,地板凉可就是要打光脚,就是不要刷牙,就是要把饭弄得满桌子都是,就是不叫叔叔阿姨,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到吃饭的点了可就是还要看电视,就是不愿意做作业,面对孩子的行为做父母的常常忍不住脱口而出“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
2、提问:以前是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的呢?效果如何?你是不是很生气又很无奈?
3、影响:每天面对孩子的挑战,真是让人心力交瘁,严重影响你们的亲子关系和生活质量。
4、解决:这本书将帮助你学会一种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这种爱的语言使孩子很容易接受您的要求和忠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安排你做一项额外的工作,并且当天完成,你知道应该赶快去做,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这一天你忙得连午饭都没吃。

当你和同事们都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来找你,你赶快向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

老板打断你,生气地对你大吼:“我不想听你的解释!我花钱用你不是让你整天坐着无所事事!”当你正要再向老板解释时,他说:“别说了!”然后径直朝电梯走去。

同事们装做没听见。你收拾好东西离开公司。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心里很郁闷,你想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

朋友试着来“帮”你,他用了八种方式。请你每读到一种方式时把感受一下你当时的反应(反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你的真实感受。)

1.否定感受:“这没什么。不值得你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题大做的。其实,情况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2.讲大道理:“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如意之事常常会有。要学会看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3.给出建议:“我告诉你该怎么做。明天一早直接到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赶紧把老板交代的活儿干完。别去理会其他小事。明智点,想保住那份工作的话,最好别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4.提问:“是什么急事让让你竟然把老板交代的活活儿给忘了?“”你不知道如果不马上做,老板会生气吗?”“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他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过去再解释—下?

5.偏袒对方:“我能理解老板的反应。他可能压力太大。他没有天天对你这样,已经不错了。”

6.过分同情:“真可怜。真是太糟糕了。我真为你难过,我都想哭了。“

7.业余心理医生:“你想到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所以当老板斥责你时,又把你带回到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觉。对吗?”

8.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你已经了解到了当听到这些常见的说话方式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我愿意在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不过,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大家阅读完了,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对I部分的理解。

假如,你的孩子或朋友跟你说,打针疼死了,你会不会觉得他很痛,受了很多苦,觉得要是能帮助他以后都不用再受打针的苦就好了呢?你真的能帮助他做到吗?再比如,朋友跟你哭诉TA的配偶对TA有多么不好,想要分手要离婚,你觉得从你听到的信息来看,你朋友的配偶真是很渣,真的是要帮助朋友离开这种人,你跟朋友一起痛骂对方,帮朋友出了很多主意,没几天,朋友又在朋友圈晒恩爱了,还说“幸好没有听某些人的怂恿分手/离婚...”,你是不是感觉一口老血汹涌而出?

你会不会觉得很疑惑,觉得自己真的是“设身处地”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很同情对方的处境,倾全力去帮助对方,怎么这种共情没有取得好结果呢?

其实这就是我们常常将“共情”的概念混淆了。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然而,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今天这个片段里,作者通过案例的比较告诉我们,共情的关键点在于“倾听,进而体会别人的情绪”,而且是仅此而已,接纳对方的情绪,从而让对方有倾诉的机会,相信对方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具体如何做到这种共情,我提炼为四个技巧:

一是全神贯注的倾听。例如,你不能只顾着玩手机,看都不看对方,甚至你还因为手机里的内容笑出来了,那样就简直太伤人了。将目光、注意力给到对方,如果能再辅助一些握对方的手之类的肢体语言就更好了。

二是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例如,在对方说话的间隙,点点头说“嗯......”,对方能收到你的回应,就会觉得受到鼓励。

三是说出他们的感受。例如,孩子说“我真的很想揍隔壁的叮当”,可以试着说“宝贝,你好像很生气”,孩子养的小乌龟死了,可以说“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四是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例如,孩子去医院打针,哭着说很痛,我可以这么使用幻想的方式“如果能不将针刺进我们的肉肉,就可以把药水嗖一声送去我们血管,那该有多好啊。”

通过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到共情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适用边界条件)那么是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做呢?显然不是。在跟孩子或者很亲密的男女朋友/配偶相处时,使用这四个技巧是最好的,既能平复对方的情绪又能增进感情。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在我们进入A2部分,这次的练习是请大家自己编一段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的对话、动作等,其中对话部分使用能跟别人共情的“四个技巧”,将重要内容写在你们的便签上。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我们请伙伴进行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1剧本:

背景: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

孩子:老爸,隔壁班的小胖又欺负我!把我最喜欢的玩具拿走了,不肯还给我。

爸爸:嗯?小胖欺负你了。

孩子:你能不能帮我打他一顿。

爸爸:玩具被抢走,你一定很委屈很难受吧。

孩子:嗯,特别难受。

爸爸:现在回到家了,你还是感到很难受。

孩子:嗯,我想打他一顿。

爸爸:想打他一顿,听起来你现在真的很生气啊。

孩子:是的。

爸爸:你希望爸爸能抱抱你吗?

孩子:嗯?好吧。我跟小胖以前也手拉手的。

爸爸:(拥抱着孩子)要是小胖能把玩具还给你,你们还能手拉手去上学就好了。

孩子:明天上学的时候我主动跟他拉拉手,或许他就把玩具还给我了。

爸爸:哦,你是这么想的,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