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佛山有为筹备分舵拆书练武(第11 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责任型授权五步法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嘉雯。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我是P.E.T.践行者,最近成为了二级拆书家,是一个职场妈妈。

【分组】今天活动涉及到分组讨论环节,现在进行分组,2人为一组,不包含观察家

【学习目标】

技能点:设定学习目标(可观察/可衡量+澄清+界定)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需要授权或者安排任务的场合,区分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按照五步法的步骤(澄清)使用责任型授权的方法(行为),解决不懂高效授权安排任务的问题。(界定)

【场景法介绍】

技能点:学习者场景法介绍图书

我先来分享一下我最近的经历。

事件场景:孩子快上小学了,幼儿园老师建议孩子要养成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每天晚上睡前我会提醒他,“你的水杯洗了没有”,“脏衣服拿出来了没有”,“文具收拾好了没有“等等。提醒多了会发现,你不叫,他就不做。孩子自主收拾书包的习惯没有养成,反而我自己越提醒越烦躁。

提问: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明明是对方的事情,怎么我提醒多了,操心多了,最后变成是我的事情呢?你担心他做不好,过多地操心提醒,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

影响:父母把责任包揽在身上,给孩子单纯地下达指令,孩子只是在机械式地执行,他会觉得你叫我做啥我就做啥,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习惯养成的第一责任人。这样的后果助长孩子依赖的习惯,父母操心心累,没时间做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不利于双方的成长,破坏亲子关系。

解决那怎么办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提出了高效能授权的方法——“责任型授权”。授权方可以利用高效的授权方法,放手让授权对象发挥创造力,调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授权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书中的方法还能广泛应用在育儿、职场工作和其他生活领域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用1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原文片段,阅读完的伙伴可以抬头示意我一下。

【原文片段】技能点:选书和拆页(不含How的拆页)

片段来源:史蒂芬.科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P184-P185      

【 R:阅读原文片段】 授权的两种类型

授权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大部分生产者都具有这种指令型授权的行为模式。还记得丛林中那些挥舞大砍刀的人吗?他们就是典型的生产者,挽一挽衣袖,然后手脚麻利地干活。就算让他们去担任监督或者管理工作,他们仍然会沿用这种思维方式,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充分授权,让别人负责完成原定的任务。因为他们的关注重点是方法,他们自己为最后的结果负责。

这就是指令型授权,就工作方法的每一步进行详细的指导。有不少人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可是这样做事情的实际效果如何呢?如果事无巨细全部都要一个人来做的话,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

有一种方法比这好得多,也更加有效。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充分认可他人的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以及独立意志。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起初,这种授权方式费时又费力,但却十分值得。通过责任型授权,可将杠杆的支点向右移动,提高杠杆的作用。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y:我们都知道,高效的授权可以解放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而无效或者低效的授权方式,不利于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授权方和授权对象的个人成长,不利于团队共赢。

What:

技能点:辨析概念间适用边界的I(只需要用其中一种讲解技术,不需要用两种)

这个片段里提出了一个高效的授权方式“责任型授权”,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给资源,定责任,放手让授权的对象自行决定做事的方法,和承担相应的结果。

可能有人就纳闷了,这里说的“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都是叫对方做事情啊,有什么区别?

我们会发现,授权的关注点有2种,一种是关注过程,一种是关注结果。

指令型授权,是指事先告诉对方应该做什么事情,说清楚具体的步骤、方法和流程,关注的是过程;

责任型授权,是指事先告诉对方要实现什么结果,对方自己决定做事的方式方法,对结果负责任,我们只需要关注最终的结果是否达标。

比如说,举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

你让同事去打电话通知客户税务申报事项,你不放心对方做事的效果,你把责任包揽在身上,过程中事无巨细地安排和提醒,告诉他们话术怎么说,检查完成进度怎么样,有没有凭证截图等。

大家判断一下这是哪种类型的授权方式呢?

学习者回答:指令型授权

拆书家解释:对,这是指令型授权,因为它过于关注过程

再来一个例子:

如果说你事先告诉同事需要在3月31日前完成所有客户的经营所得税申报,并在前一天把完成的申报的截图发给我审核。告诉同事哪个客户比较麻烦,怎么去应对他,提供相应资源,明确责任归属和奖惩,然后放手让对方自由发挥,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目标结果。

大家判断一下这事哪种类型的授权方式呢?

学习者回答:责任型授权

拆书家解释:对,这是责任型授权,它关注最后的实现结果。

显然,除了关注点不同,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指令型授权的对象你说啥我就做啥,单纯地为了完成任务,是被动的。责任型授权的对象为了实现目标结果而调动创造力,独立思考,主动完成。这也是两者很重要的区别。

How:

我们来看一下责任型授权的五个步骤:

1.定目标。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在什么时间内做什么事情,想要达到什么效果

2.给指导。明确限制性规则,并且提前告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分享自己的应对经验。

3.给资源。你可以提供哪些资源给他,人力、财力、技术等,协助他完成目标。

4.明责任。明确责任范围和验收评估的标准,例如,所负责的区域范围,什么时候开始评估,用什么标准,什么方式来评估等等。

5.明奖惩。说明评估后的结果,好的会有什么奖励,做得不好的会有什么影响和惩罚。

这个完整的五步法我们用一个口诀概括:“一定二给二明” ,这是高效能授权里面清晰又实用的五个步骤。

我拿开头培养孩子自主收拾书包的反例来应用一下这个方法,和孩子展开沟通:

1. 定目标:我们来设一个目标,为了培养你自主收拾书包的习惯呢,周一到周五当天晚上睡觉前书包收拾好。

2. 给指导:在养成习惯期间,会忘记很正常,如果你不知道怎样找到提醒自己的方法,我可以给你指导。

3. 给资源:如果不够高收衣服,可以叫我帮忙。

4. 明责任:这是你的书包,衣服的替换,水杯的清洗,文具增减,都需要你自己负责。睡觉前来展示给我看看你收拾的情况。

5. 明奖惩:在培养书包管理习惯期间,每周可以收获一个积分。如果没收拾好,你就得自己到处找同学去借合适的衣服替换。体育课结束也没能及时补充水分,这是你需要面对的哦。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职场上给下属授权安排任务,激发工作潜能的场合,也适用于家庭里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或者鼓励其他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家务协作的场合。

不适合用于短期简单重复执行指令的场合,不适用于用于太小的孩子身上。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现场促动

接下来邀请大家实战演练。想象一下,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编剧,需要编一个小剧本。

在未来的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你可能会用到责任型授权的场景。剧本要有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发展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设想当时双方的对话。其中,对话要体现责任型授权的五步法。

例如,职场中你授权团队成员完成某项任务;生活中你想让孩子清洁房间,参与家务等等。

剧本的关键词写在纸上,给大家5分钟时间,写完后小组内分享,稍后我邀请一位小伙伴来讲讲他的剧本。

【学习者案例】

志濠:我们公司新招了个同事,要给他安排一个开拓业务的工作。时间是在周一的晨会,在办公室里面和他沟通工作的目标。

1.定目标:小A,为了让你更好的开拓客户资源,让你未来的收入业绩更好,我给你定一个目标,就是需要开拓客户,加客户微信,卖出样品。

2.给指导:到时候我会交你加客户的话术,包括产品资源的介绍。

3.给资源: 我到时候会给你客户的名单,如果你有疑问随时可以找我沟通。

4.明责任:这周的话,要加到并通过30个微信,至少卖出一个样品

5.明奖惩:奖励就是加到10个就是10块钱,卖到3个样品就奖励100块;惩罚就是没有做到,你的业绩收入就会受到影响了。

剧本结果就是周六我们一起回顾这周的情况

拆书家点评谢谢志濠,责任型授权五步法结构特别清晰!

【总结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内容,责任型授权五步法,记住“一定二给二明”这个口诀,生活中多应用高效能授权,解放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助力他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