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福格行为模型》 所属活动: 7/25贵阳黔灵分舵线下练级场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开场:

各位小伙伴,大家下午好!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吴长普,“常常很靠谱”的那个长普。用三个标签来介绍一下自己,第一个标签:是我的工作,零售人一枚。第二个标签:是我的爱好,还是一个篆刻人。第三个标签:是我的一个目标,是一个新手拆书家,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升级打怪中。我相信“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期待与大家一起携手成长。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拆的这本书,书名叫做《福格行为模型》,在这本书中,福格博士提出了福格行为模型,揭示了驱动人类所有行为的3个关键步骤,说明了每一个步骤在驱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还提供了改变每一个步骤的方法。

咱们今天的拆书,后面有分享和互动环节,在正式开始拆书之前呢,我先为大家分个组,但是现场就咱们几个人,咱们就统一一组,一会大家积极互动哟。

过渡语

好的,现在咱们开始下面的拆书环节,请各位伙伴花两分钟时间阅读开始之前发到各位手中的拆页,大家阅读完成以后抬头看向我示意!

OK,时间差不多了,咱们没有阅读完的伙伴,没有关系,请跟随着我的脚步慢慢往下看,一起品味这段内容中的精彩。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解决行为问题的3个步骤

想实施某个行为或想要别人实施某个行为,但可能无法成功的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对此,我有个好消息告诉你:行为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组可用于解决此类常见问题的具体步骤。举例来说,你希望员工都能准时参加团队例会,但总有人会迟到几分钟。很多管理者会被这种行为触怒,进而摆脸色给迟到者看,甚至罚款。他们这都是在尝试利用动机让行为准时发生。但这些做法都是错的。你不能直接就从动机入手去解决行为问题。

你可以遵循如下步骤,按顺序逐个尝试。如果第一步没效果,那就到下一步,依此类推。

1.检查有没有行为提示。

2.检查有没有行为能力。

3.检查有没有行为动机。

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解决行为问题,从提示入手都是最容易的。此人是否已经得到了行为提示?你可以问问那些迟到的员工:你们有没有一个准时参加会议的提示?如果没有,就为他们设置提示。这样或许就能解决迟到问题。

但如果这样做没有效果,那就进入下一步:检查人们有没有行为能力。问问那些迟到的员工,是什么让他们难以准时抵达会议室。你或许会发现,员工之所以会迟到,是因为他们的上一个会议才刚刚结束,实在无法准时参加另一个会议。这样,你就找到答案了,这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不是动机问题。不过我们先假设大家既有提示也有能力,把迟到当成一个动机问题看待。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得想办法先激发大家守时的动机。(有很多办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好坏都有。)

大多数人都以为要想实施某种行为,就必须先解决动机问题,但实际上它是最后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这个问题解决步骤都可以为你省去不少麻烦。比如,假设你想让女儿放学回家时帮你买几张海报纸,作为交换条件,她可以开你的车去学校。你觉得这挺公平的,但是那天她放学回家并没有帮你买。你有些不高兴,并且向她解释你有多需要海报纸。(把车给她开和向她解释你的需求,都是动机策略。)你的女儿说:“对不起,我明天去买。”然而,她第二天还是没有帮你买回来。这一次,你生气了,告诉她你不会再让她开你的车,还批评她不靠谱。(这也是一种动机策略。)这种情况可不太妙。

现在,让我们重新假设你已经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天,当你女儿没有把海报纸带回家时,你并没有发火。你进入了问题解决模式:“你有没有想过用什么办法提醒自己去买海报纸?”“没有。我只是觉得自己能记得,结果却忘记了。”于是你问她:“你觉得明天用什么来提醒你比较好?”这样你就可以来设计第二天的提示。她说她会在手机上记一条待办事项。你猜结果如何?第二天,她高高兴兴地把海报纸交给了你。

当你把这种问题解决方法用于自身行为时,会发现这能让你不再自责。比如,你打算早上冥想,结果却没做,与其责怪自己缺少意志力或动力,不如逐一确认以下几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可以提示你?是什么让这件事变得难以做到?在多数情况下,有些行为难以做到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动机。只要找到一个好的提示,或是让行为更容易做到,就能解决行为问题。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咱们先看看这段内容讲的是什么,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一种针对行为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先洞察问题,再干预,最后把问题解决掉。具体来说,要是碰到了行为问题,咱们按照“提示 - 能力 - 动机”这个顺序来排查。大部分行为问题,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排查,就能找到问题出在哪儿了。找到问题后,咱们可以通过优化步骤进行解决。

这个方法为什么管用呢?主要是因为它打破了一个常见的错误认知,就是大家总觉得“动机决定一切”。你看啊,不管是当领导的,还是做家长的,很多人一碰到行为上的问题,比如员工工作没做好,孩子学习不认真,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对方动机不够,没把心思放在正事儿上。然后呢,就开始批评、惩罚,或者不停地讲道理、说教。可实际上,这么做往往没啥用,还特别容易跟对方闹矛盾,把关系搞僵。

前面咱们了解了他的核心观点和价值,现在来看看,当我们发现自己或外界有行为问题,想找解决办法时,它的使用步骤和细节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向外找提示

看看行为问题背后有没有明确提示,再评估这些提示合不合理。要是根本没有相关提示,就得精心设计个合理的提示,用来触发行为;要是提示本身不合理,那就调整一下,要么让它变合理,要么适当减弱它的影响。

其次,我们再向内看能力

看看是不是能力上有问题(比如时间不够、技能不够),要是有,就调整做事方法(比如缩短做任务的时间、把任务拆成几步),或者给点必要支持(比如工具、资源)。

最后,我们再向内寻动机

想想改变行为问题的动力够不够,不够的话,就通过激发内在动力(比如赋予意义、和个人需求挂钩)或外在动力(比如奖励、表扬)来提升。

学习了上面的步骤,我跟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个案例,以及我是怎么用这个方法解决我的行为问题的。

大家肯定都感觉到了,最近贵阳的天气阴晴不定,雨说下就下,完全无法预估。我就有个特别想改的行为问题——老爱忘带伞,或者说,压根儿就不爱带伞。就因为这个问题,前几天回家路上,我被淋成了落汤鸡。所以,学了改变行为的方法后,我下定决心,必须得赶紧把这毛病改了!

首先,向外找提示,对于忘带伞这事儿,我根本没外部提示。既然想改,那我就设计提示,每天早上出门前五分钟,设个闹钟提醒自己。

其次,向内看能力,我为什么不愿意带伞呢,原来是伞太重了,我上班本来就背个电脑,再加个伞,简直跟多背了块砖似的。于是,我干脆重新买了把轻量伞,解决了该问题!

最后,向内看动机,以前我老觉得:“我带伞的时候不下雨,下雨又没带伞,算了,听天由命吧。”这动机,简直太摆烂。但经过前几天的“洗礼”和学习,我变了。现在我觉得:“这伞保护的,不只是我的头发,还有我今天的心情。”大家有没有感受过被雨淋后的糟糕心情呢

我们都知道,每个方法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边界,现在咱们来看看这个方法能用在哪些地方。

首先是管理者,能拿它来处理员工的行为问题,像迟到、效率低。然后是家长和教育者,可以用它引导孩子或学生改正行为。最后是那些想自我提升的人,他们自己意识到行为有问题,主动找方法改进。

那这个方法又不适用于哪些情况呢?首先,这个方法适合给自己或者自己的下属、孩子提行为改进建议,要是给领导或长辈提,效果就不佳可能导致反作用。其次,它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某件行为问题事件,要是长期养成的坏习惯,效果可能就不太好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好的,刚刚我们一起拆解了福格行为模型的解决行为问题三步骤,以及分析了我个人的案例,是不是发现改变行为其实有迹可循呢?现在,想请大家花3分钟时间在组内互相做一个分享,分享一个你反复纠结却迟迟未改的行为问题,可能是你熬夜刷手机、总是拖延重要任务等等。结束后我会请1人来给大家分享下他的案例

好的,我们小组分享的时间结束啦,有没有小伙伴自愿分享一下自己遭遇的行为问题案例啊?

【杨露学习者举手示意】那么我们请杨露小伙伴分享一下他的案例:

学习者杨璐分享:“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我的案例,我每天早上都很纠结穿什么衣服,本来每天早上就起的比较晚,还要去上班,在挑选衣服上面就会耽搁很多时间。”

非常感谢杨露伙伴的精彩分享,杨露所分享的内容极具代表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但当我们学习完解决行为问题的三步骤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处理这类问题的思路是相通的。

【A2】催化应用

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到的这三步骤运用到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请大家先思考一个自己身上或身边人行为问题,然后,思考如何用1-2个可观测的指标来衡量改变,写出的内容呢是要可实现的又能与个人成长目标产生联动的计划,把它写在我提前为大家准备好的记录卡上,并标注上实现时间节点,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

学习者杨璐案例记录:

目标:

“我有一个行为问题,就是我每天出门都会忘带钥匙,导致我多次回家时家里面每日,我在门外苦等消耗时间,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三步骤,我决定在7月6日至8月5日期间,使用解决问题三步骤将忘带钥匙次数从当前每天不带钥匙降至0次,每周通过APP打卡记录执行情况,8月6日进行最终效果评估并制定长期维持方案。"

行动:

找提示:我发现以往我没有任何的带钥匙提示,那么从7月6日开始,我买一个挂钩,把钥匙挂在门前作为提示。

找能力:以往都觉得钥匙一小个,放包里特别特别容易掉,就不想带,容易一不注意就搞丢了;那么针对于这个问题,我就买一个可爱的钥匙挂件,既醒目又可爱。

看动机:我以往不带钥匙是因为父母都在家,所以可以高枕无忧的不带钥匙,现在父母偶尔不在家,就导致我经常回家家中无人,陷入苦等。现在我的动机改变了,我每天带钥匙的话,不仅仅可以每天安安心心,没有后顾的下班后就能进入家内,还能提前回家做好晚饭等父母回家一起吃饭。

结语

最后,今天我们学习了《福格行为模型》中的解决行为问题三步骤,其实让我们看清了行为背后的本质,真正的改变不靠蛮力,而靠精准设计。最后,送给大家福格博士的一句话:“伟大的改变从不始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始于对一个小小行为的清醒设计。”我是长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