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的拆书主题是《情感支持法——不说教的共情》。我是冬青。我最近的3个标签是拆书法的践行者、骑行爱好者、小学生家长。
【分组】
我们先看下分组情况。请待会儿方便全程参与的伙伴在聊天区打一个“666”。
如果人数超过5人的话,我待会儿小组讨论环节会把大家分成2组;少于5人则1组。
【学习目标】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拆书学习后,学习者能够:
针对自身场景(如家庭教育/团队管理),运用“情感支持法”,即“暂停习惯性说教-共情(①用肢体,接触或友好互动;②或者,用语言,命名情绪)”,现场设计一个充满共情的方案。
【图书FAB介绍】
今天的拆页来自《幸福家庭的七个习惯》。
【Feature】
本书将柯维经典的‘高效能人士7习惯’转化为7个家庭专属习惯,并提供56个家庭互动工具卡+21个真实养育案例
【Advantage】
这本书豆瓣评分8.0,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不同于普通育儿书讲道理:它用‘情感账户’可视化家庭关系,通过‘存/取款’行为诊断亲子矛盾根源,让抽象的爱变成可操作的动作。
【Benefit】
这本书帮助家庭内耗减少,享受高质量的亲子时光。帮助孩子获得应对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让你摆脱焦虑,成为轻松自信的父母。
【拆页Benefit】
更有效地帮孩子面对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收获孩子或同事发自内心的信任与亲近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今天要拆解的原文片段。
给大家2分钟时间阅读,读完的伙伴可以在聊天区打个“1”示意我,如果大家都提前看完,我们可以加快进度。
【图书介绍】《幸福家庭的7个习惯》
【作者】斯蒂芬·柯维
【页码】第276 - 277页
【原文】
我的女儿安伯10岁,对马匹的喜好胜过了其他一切。最近,她的祖父邀请她去放一整天的牛。她兴奋极了。她为能放牛而激动,也为能与同样喜好马匹的祖父相处一整天而狂喜。
就在放牧的前一天晚上,我外出回到家,发现安伯患了流感躺在床上。我问她:“安伯,你怎么样了?”
她看着我说:“我难受极了!”然后就哭了起来。我说:“天啊,你肯定病得很重。”
她吸着气说:“不是的,我没法去放牛了。”说着,她又哭了起来。
我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父亲应该说的各种话语:“嗨,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肯定还有机会。我们可以做些别的事情弥补一下。”但是,我只是搂着她坐在那儿,什么都没说。我想到了自己极度失望的时刻。我只是搂着她,体会着她的痛苦。
情感之堤决口了,她开始放声大哭。在我搂着她的几分钟里,她全身都在颤抖。然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对我说:“谢谢,爸爸。”事情就是这样。
我再度回想自己当时可以说出口的所有动听话语,以及可以提出的各种建议,但她并不需要这个。她只需要有人对她说:“当你失望的时候,伤心痛哭很正常。”
好,时间到。如果没有读完也没关系,接下来随我一起用拆书法学习这段内容是一样的。
【What】
这个案例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强大的支持方式,我称之为“情感支持法”。它的核心是:当亲人朋友陷入负面情绪时,最高效的支持,不是给出建议去“解决问题”,而是作为见证者,去“共情”。案例里的父亲,就成功地抑制住了自己说教和解决问题的冲动,用最原始的肢体语言——拥抱,帮助女儿度过了艰难地一刻。
【行动步骤how】
那么,如何将这种“情感支持”转化为我们可以操作的步骤呢?从拆页案例中,我为大家提炼出来两步:
第1步:暂停。即暂停本能的、习惯性的说教。 这是最难但最关键的一步。当女儿表达痛苦时,父亲忍住没说“下次还有机会”。
第2步:共情。即案例中父亲全然接纳了女儿的情绪。这里我要作一些补充:
拆页中,父亲全程沉默,用“搂”这个肢体动作,告诉女儿:“我在这里陪着你”。但不止于此:拆页末尾,作者又通过回想,专门提出了语言形式的共情。我想,作者可能觉得案例中展示的单单只有“搂”这个动作就足够,很可能是基于他们父女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从“习惯式说教”一步跨到啥也不说只拥抱,感觉也挺难落地的,所以才专门作了一个“回想”来补充说明。但这样给到大家的信息就有点复杂。所以,第二步“共情”,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才好落地。我结合拆页以外更多的上下文,将第二步“共情”细化为以下2个建议。实践中,你可以2个建议都用,也可以2选1:
2.1 建议:“通过肢体,接触或友好互动”,不仅仅是“搂”,拍肩、握手、递一条毛巾等你们平时彼此习惯的肢体接触或友好互动都可以;
2.2建议:“通过语言,命名情绪”,什么是命名情绪,就是在对方情绪稍稍平复后,尝试用语言帮助他识别和确认他的感受,将模糊的坏心情,用一个准确的词点出来。我给大家再举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命名情绪”:
例1:“你盼了这么久却去不成,一定特别失望吧?”
例2:“这个项目这么重要,没做好你肯定很自责,对吗?”
【why】
为什么这样是有效的呢?因为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被准确地命名后,我们大脑中负责焦虑的杏仁核活跃度会立刻降低,有时降幅甚至高达50%!相反,说教和建议,则会激发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他们感觉“你不懂我”,从而产生反抗。
【例子】
我来说一个我的案例。
去年,孩子因为突然发高烧,错过了全家策划已久的ClubMed旅行。他为此大哭。
当时无效沟通是:“别哭了,身体要紧!下次我们再去!”
而运用情绪支持法,我们可以这样做:
ü 1. (暂停说教本能) 深吸一口气,不说“别哭”“下次”。
ü 2. (共情)
v 2.1(通过肢体,接触或友好互动) 走过去,把他搂在怀里,递上纸巾。
v 2.2 (通过语言,命名情绪) 等他哭声稍小,轻轻说:“我知道你盼着去ClubMed已经盼了整整一个学期了,现在去不成了,你心里一定特别特别难过,是吗?”
大家感受一下,这两种回应,哪一种更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安慰?
【适用的场景】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些疑问。这个方法是万能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必须清晰地了解它的边界。
这个方法最适用于处理当下的、突发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当对方因短期受挫(比如考试失利、错失机会、项目失败等)而感到失望、难过、自责时。
【不适用的场景】它不适用的场景是:
1. 紧急危机:对方处于人身危险或需要立即就医时,请立刻行动,而不是命名情绪。
2. 寻求建议:当对方明确地问“你觉得我该怎么办?”时,TA需要的是方案,这时候一味共情可能会让TA觉得你在回避问题。
3. 重复性问题:如果对方长期因为同一问题陷入困境且不改变,单纯的情感接纳可能会变成纵容。这时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对话,甚至设定边界。
【预防异议】
同时,我也预判了大家心里可能有的两个小嘀咕:
异议1:“光共情不解决问题,有什么用?”
我的回答是: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这个方法处理的,是对方“感觉孤立无援”的内部问题。当情绪的洪水退去,他才有能力和心力去解决外部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做的是“情绪的泄洪阀”,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机”。
异议2:“万一我猜错情绪了,岂不是很尴尬?”
这恰恰是第三步用疑问句“你是……了,对吗?”的精妙之处。它是在试探和邀请,而不是下定论。即便猜错了,对方通常会主动纠正你:“我不是难过,我是生气!”——这非但不会尴尬,反而会打开更深层次的沟通。你真诚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支持。”
为了真正学以致用,接下来我们进行约10分钟左右的演练:
请大家在小组内从以下两个真实场景中,任选一个进行演练。
你们有5分钟时间,讨论和设计对话,之后每组有1-2分钟的时间进行方案说明。
以下场景2选1:
场景1(家庭):
ü 青春期的女儿月考失利,回家后一言不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默默哭泣。家长敲开门后,习惯性地说:“一次考试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下次努力就行了!”
场景2(职场):
ü 一位尽职的员工搞砸了一个重要项目,他非常沮丧地对主管说:“我真的太没用了,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主管习惯性地回答:“别这么想,谁都会犯错,下次注意就行了。”
任务:
1. 在小组内讨论,用我们刚才学的“情感支持法”,设计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要比场景案例中人物所做的更好。方案可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来具体说明;
2. 场景案例2选1即可;
3. 5分钟后,请1位小组代表来做分享。
这里是提示,可以帮助大家快速构建方案:
ü 第1步:暂停说教本能: 全然接纳,不说所有包含“建议/解释/比较”的语句。
ü 第2步:共情(以下2个建议可以都用上,或者2选1,均可):
v 2.1建议:通过肢体,接触或友好互动: 在对话里设计一个具体的接纳动作(比如:递上一杯热水 / 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
v 2.2建议:通过语言,命名情绪: 尝试用“你现在感觉……,对吗?”或“听起来你很……”这样的句式。例如:“听起来你对自己这次的表现很失望/很自责,对吗?”
最后,一个关键提醒: 我们本次演练的唯一目标,是练习“情感支持法”这个技能,而不是真的去“解决”场景里的问题!请大家聚焦于技能本身。
好,给大家5分钟讨论,计时开始!
(小组讨论)(5分钟)
(5分钟后随机邀请1-2组进行展示。适时反馈。)
【结束语】
非常感谢刚才伙伴精彩的演练!我们都看到了,当“说教”变成了“情感支持”,沟通的氛围立刻就不同了。
今天我的拆书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希望大家从今天起,在生活中刻意地练习“情感支持法”。祝大家真正实现“将书本的知识拆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