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潘淼,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电力行业数字化项目管理/努力学习跳舞/正在努力学习如何松弛养育两个男孩的妈妈。今天过级1-1。
拆书就是“把书变成一个一个的小药方”,治疗工作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病“(问题),提升能力。
如果你自己不会把书变成药方怎么办呢?拆书家可以帮你,也即“病友互相教吃药”,拆书家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拆书帮就是培养拆书家的非盈利组织,拆书家在这里一级一级地升级,每一级都有新的技能点学习,既赋能学习者,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我今天就是以新晋拆书家的身份,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点逻辑学的小知识,这个片段来自《学会提问》这本书,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读完可以抬头示意我。分发片段。
R:一旦你找到结论,就要将结论作为评价的重点。结论是写作者或发言者希望你选择的“终点站”。接下来,你关心的问题是:“支撑这一断言的材料是否足以让我接受这个结论?”
找到结论的5条线索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因为结论总是对论题的回应,知道论题是什么将有助于找到结论。我们已经讨论过怎样确定论题。首先,看看文章的标题;其次,看看文章的开头几段。如果这些技巧都不管用,那就有必要接着往下浏览几页。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
结论前面常有指示词(indicator word)引导,指示词表明结论即将出现。看到指示词的时候务必提高警惕,接下来出现的很可能就是结论。下面,我们为你列举一些该类指示词:
·因此(consequently)
·表明(suggests that)
·由此可知(therefore)
·由此(thus)
·因此得出(it follows that)
·我要说的重点是(the point I'mtrying to make is)
·显示出(shows that)
·证明(proves that)
·告诉我们(indicates that)
·事情的真相是(the truth of thematter is)
很可惜,很多书面和口头材料并不会用指示词来引出结论。不过,如果你与人交流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和听众明白你的结论,那么你就应该凸显指示词以吸引他们注意你的论点。这些词的作用就像霓虹灯一样,吸引读者和听众注意你想要他们接受的重点。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结论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出现。首先要注意的两个地方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些写作者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一开始就说出自己想要证明的东西。另一些写作者则喜欢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概括出结论。如果你在读一篇冗长而又复杂的文章,不明白作者到底在说些什么,那么不如直接跳到结尾去看结论。
线索四:记住结论不是什么。
以下这些都不可能作为结论出现:
·例证·数据·定义·背景材料·证据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写作者、发言者或者网站常会在某些论题上持一种可以预测的立场。如果有些文章的结论不太明显,那么其来源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作者的背景信息就可能是特别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尤其要留心那些和写作者或发言者可能有关系的组织机构的信息。
看到伙伴们都已经阅读完成,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内容: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在我们听到别人发言或看到一篇文字/视频时如何找到对方想要表达的结论。
Why:为什么要找结论呢?
1.结论是论证的最终目标,找到它才能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说服我们接受他的主张、购买他的产品等等);2.这是批判性评价的基础,只有明确结论,我们才能判断对方列举的支撑材料(证据、现由)是否能有效、合理地推导出这个结论,判断论证是否有逻辑。3.有导找结论的意识,也可以让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更有耐心去等等结论的出现,避免在对方列举倒子、数据时就误当作核心主张。
How:那我们如何来找到结论呢?这个片段给我们提供了五条线索:
1.找到论题,比如我们看到一篇文字或一段视频,先问问论题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想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比如作者想讨论的是成年人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学吗?那么结论就是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立场,比如成年人非常有必要学习一点逻辑学;
2.找指示词;当我们看到“由此可知、研究表明、证明、所以”类似这种词的时候,就要注意了,结论很可能跟在这些指示词后面。
3.到特定位置查找;结论常常出现在特定的位置,比如开头或结尾;
4.哪些不是结论;我们要记住案例不是结论、数据也不是结论,定义、背景材料、证据这些,都不是结论,要与结论区分开。
5.语境和作者背景。有时候不太好判断结论的时候,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比如对论题该不该发布禁皮毛令来说,如果作者是公开的环保主义者,结论很可能是支持发布禁皮毛令。
Where:什么情况下需要找结论?
当信息发出者有说服/论证意图,且分析论证能带来实际价值的时候,需要我们去明确找到结论。比如听一场演讲或辩论、跟伙伴分析讨论问题、阅读一篇评论文章等等。
如果只是家人朋友间的单纯情感输出、或者创意创作,以及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讨论,就没必要一定要找一个确切的结论出来了。
A1:激活经验
上周因我家孩子小升初填报志愿,我和孩子爸爸发生了一些争执。我表达了对几个学校优势、劣势的分析,孩子说想报南开中学。孩子爸爸说:“南开中学和翔宇学校两个都是很好的学校,能上哪一个都很不错。录取率南开中学只有百分之二十多,而翔宇有40%,所以你不能引导孩子博一个小概率事件。”我说我什么时候引导他了?他说你说翔宇管的严,南开管的松。我说这不是事实吗?他说什么是事实?录取率是事实,管的严管的松那都是主观判断。我俩因为究竟什么是事实而争吵起来,最后大家都很生气。
反思:我听到对方对我的指控就吵起来了,吵来吵去关注的其实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内容,而没有去关注孩子爸爸表达的结论是什么,如果我能有寻找结论的意识,能耐心听他把话说完,从他的话里找出结论,关注结论,可能讨论会更理性。
A2:规划行动
目标:通过刻意练习,提升自己在接收信息时(读文章、看视频、开会等),试着去寻找结论的意识。
行动:未来两周内,找2篇文章、2个视频、一次交流或开会,试着用文中列出的如何找到结论的五条线索,刻意去寻找信息发出者的结论,并记录下来。
如何找呢?用片段教给我们的5条线索:找论题、指示词、特定位置(开头结尾)、记住结论不是什么、交流语境和作者背景。
结束语
朋友们,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如果你也感兴趣、想提升,欢迎写下你自己的行动计划,跟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