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请问观察家老师拿到观察家记录表、晋级准备表和拆页了吗?
请问各位小伙伴准备好了吗?
好,现在开始今天的拆解。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图图,我用三个标签来介绍我自己:
爱学习、爱分享、爱拆书。
【分组】今天有讨论环节,根据现场人数,我们就分成一个大组,请王老师担任组长。
【总的学习目标】
今天我的分享包括2个拆页:《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和《有目的的练习》,通过第一个拆页观察牛人、分析牛人的方法,第二个拆页进行复制牛人的经验,进行有目的的练习,从而提升自己,2个拆页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图书介绍】
【事件场景】
正式分享书籍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之前练瑜伽的经历:
因为肩颈不舒服,我去报了瑜伽课,结果断断续续练了大半年,很多动作我还是做不到位,手臂和核心力量都很弱,跟不上其他学员的节奏,最后放弃了练瑜伽。
【提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信心满满的开始学习一项技能,比如:学跳舞、学钢琴,结果老学不好、学不会,最终就放弃了。
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怎么学呢?
【影响】
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感到挫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中。而这些负面情绪会使我们轻易地放弃学习,无法发挥潜力,甚至会一事无成。
【解决】
那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今天要学习的[美]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的《刻意练习》这本书,它给了我们答案。
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真实的案例,例如: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的成功案例,帮助我们解决学习技能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这本书中的两个拆页,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如何高效学习和刻意练习”的问题。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个拆页。
第一个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第一个拆页的学习后,学习者在想要提升一项技能时,能够使用“高效学习两步法”(1、对标人物,2、分析方法),找到一个对标人物并分析出他的成功核心方法。
高效学习是大家都想达到的状态,那怎样才能实现高效学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些自测题。
【A1自测量表】
现在做一些简单的自测题,以自己的第一反应为准。
时间为1分钟,打完分请大家计算一下自己的总分。
在这份自测表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
【解释自测题】
我看到小伙伴们都完成自测了,这些自测题主要是测我们高效学习的能力。
1、20分以上的小伙伴请举手?
20分以上小伙伴,说明你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并制定学习计划进行实践。
2、10-20分的小伙伴请举手?
在这个分值的小伙伴,说明你已经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但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3、在10分以下的小伙伴。
说明你在高效学习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管大家的得分是多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都会有所收获。
(此时下发拆页)
下面给大家下发拆页,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后请举手示意。
拆解片段来自书籍《刻意练习》作者:[美]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第4章:黄金标准,主题《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页码:P139
例如,20世纪20~30年代,芬兰运动员帕沃·鲁米(Paavo Nurmi)在1500米~20千米的跑步项目上创造了22项世界纪录。在几年时间里,他只要选择训练哪种距离的跑步项目,便会在那个项目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其他所有的运动员只能为竞争第二名而努力。但到最后,其他运动员意识到,鲁米的优势源于他研发了新的训练方法,例如用秒表测定他的步子、运用间歇训练法来提高速度,以及遵循为期一年的训练体制,以便自己总是能够坚持训练。当这些方法得到其他运动员的广泛采用时,整个领域的整体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好,我看大家都已经看完拆页了。
【WHAT】
【互动提问】
拆书家:看完拆页后,大家是不是还是不太清楚该怎么进行高效学习呢?
学习者:对。
拆书家:好的,那我们现在一起再看一下这个拆页。这个拆页中提到,鲁米是22项跑步记录的创造者,他只要选择训练哪种距离的跑步项目,便会在那个项目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所以鲁米是这个领域的什么人物呢?
学习者:专家、榜样人物
拆书家:是的!他是那个领域里的专家、榜样人物。所以,当我们在训练前,首先要找到这个领域的专家。
拆书家:那拆页中其他运动员想不想学鲁米呢?
学习者:想
拆书家:那其他运动员是怎么做的呢?
拆页中提到:“其他运动员意识到,鲁米的优势源于他研发了新的训练方法,例如……”这句话是不是表明了其他运动员对鲁米进行了:观察、分析和总结?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并且其他运动员还分析出,鲁米采用的新的训练方法包括:用秒表测定他的步子、运用间歇训练法来提高速度,以及遵循为期一年的训练体制。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具体、可执行的方法,对吧?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拆页最后提到,其他运动员采用这个办法后,整个领域的整体成绩都得到了提高。所以鲁米的训练方式是否适合于大多数的人呢?
学习者:适合
拆书家:对,适合大多数人,所以这个方法是通用的训练方法。
【HOW】
通过刚才对拆页的理解,如果我们想要高效学习,应该怎么做呢?可以按以下两步执行:
(1)找对标人物:找出该领域优秀的人物或者比自己厉害的人物进行对标,可以先从身边熟悉的榜样人物进行对标。
例如,我想提升医药专利的工作技能,我把在医药专利上深耕十多年的部门经理作为榜样人物进行对标。
这一步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你有可能找错了对标人物,那就不利于后面的学习提升了。所以,要主动出击主动找,有可能对方刚开始不理你,也要坚持。同时,这个对标人物不能离你太远,否则你无法链接得上。
所以,这一步要注意“就近原则”和“可实现原则”。
当然,如果对标人物正好有自己技能提升相关的课程那就赶紧报名参加。
(2)提炼出秘招:分析出对标人物具体采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成功,并且这个方法也适用于该领域的其他人。当然,最好是直接向对标人物请教她之所以成功的核心秘籍是什么。
例如,我通过和经理沟通,分析她是通过聚焦于学习医药领域的专利案例、系统性学习,从而对医药专利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看案例这个方法适合于专利领域的所有人学习。
【Where】
“高效学习两步法”适用于技能提升方面,例如,国际象棋、钢琴、游泳等。不太适用于创新性强的领域,例如:艺术创作、设计等。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学习者应用-编故事
【指令】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高效学习两步法”了,为了更好的学以致用,现在请大家来当一回编剧,每个人独自编写一个剧本。
剧本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时间:剧本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场景。比如未来的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内。
2、人物:包含至少2个人物,2个人物要有对话,可以适当描写人物的背景、心理活动等。
3、剧本内容:描述时间、地点、故事情节(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4、剧本要求:2个角色之间要有对话,在对话中要使用“高效学习两步法”,请大家参照模版的结构,每个人独自写出自己的剧本。
限时4分钟,之后我会邀请小伙伴进行分享。
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范文,大家参照表格中范文的格式进行编写。
示范:
【学习者案例记录】: 下面有请莉莉为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剧本小故事。
【回应】感谢莉莉的分享,在这个剧本里,将“高效学习两步法”应用得很全面。通过剧本编写,相信大家对这个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过渡句:我们刚才学习了第一个拆页的“高效学习两步法”,这个拆页内容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要提升自己某个技能时,找到一个榜样人物,比自己瞎琢磨强,同时分析牛人的练习方法,从而进行更能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这个拆页告诉了我们自我提升的【方向】,找牛人套出了秘招,让我们少走了弯路。
那么,接下来我们又来如何正确练习呢?请看第2个拆页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学习第二个拆页:《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因此,拆页1和拆页2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第二个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第二个拆页的学习后,大家能够知道提升技能必须使用“有目的练习”,同时知道要具备四要素:1、明确目标,2、保持专注,3、获取反馈,4、持续挑战,以及针对“有目的练习”这个知识点展开一次“微行动学习”。
下面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后请举手示意我。
拆解片段来自书籍《刻意练习》作者:[美]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页码(P32-33),主题《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简单地讲,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我刚刚挥起球拍,努力去击球。我刚刚听到了那些数字,想办法去记住。我刚刚看到了那些数学题,正试着解答。
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
好,我看到大家已经看完拆页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互动提问】
【提问1】
拆书家:拆页中提到了哪两种练习方法?
学习者:有目的的练习和天真的练习。
【提问2】
拆书家:那在拆页中,作者更推荐哪种练习方法呢?
学习者:有目的的练习。
拆书家:是的,拆页中的案例讲了天真的练习,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埋头弹琴,没有记录自己的练习情况,也没有找人进行点评反馈,虽然每天练习了一个小时,但是成绩还是很差。
这与“有目的的练习”是不同的,“有目的的练习”比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
【概念解释】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提到,有目的的练习有四个特点:目标要明确特定(也就是说:具体可衡量且有时间限制)、要专注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要有反馈、要走出舒适区设置挑战。
所以“有目的的练习”可定义为:为了明确的目标进行专注地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寻求反馈、持续挑战,直到达成目标。
下面我们结合1个案例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
【案例与概念相互参照】
1.我要学会游泳,所以我要每天都去游泳,这是有目的的练习吗?
学习者:不是,“每天游多长时间”和“游多少米”都不清楚。
拆书家:对,这个不是。有目的的练习是有时间期限和具体可衡量的目标,但例子中都没有。
2.我游泳时,碰到许久未见的朋友,然后和他闲聊了半小时,这是有目的的练习吗?
学习者:不是,不专注。
拆书家:对,这个不是。有目的的练习要求专注,专注于自己当下做的事,游泳时和朋友闲聊是不专注的。
3.我在游泳期间,只是自己练习,从不找会游泳的朋友或教练请求指导,这是有目的的练习吗?
学习者:不是,没有反馈。
拆书家:对,这个不是。有目的的练习需要反馈,这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前面那个拆页1,不是告诉我们要找到一个牛人嘛,这里你就可以请牛人对你进行指导了。这个牛人可以是比自己游泳技术好的朋友 ,也可以是专业教练,总之一定要找牛人。
4.我每天都拿着浮板练习半小时,没有换过浮板,这是有目的的练习吗?
学习者:不是。
拆书家:对,这个不是。有目的的练习需要持续挑战,不换浮板肯定是没有挑战的。
通过以上的提问我们清楚了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要有明确特定的目标、要专注、在练习过程中要有反馈、要走出舒适区设置挑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目的的练习”的完整案例:
我计划在一个月内学会游泳,于是报了培训班(因为我身边没有会游泳的牛人,而培训班的教练就是我要找的牛人),每周上2节课,每次课一小时(明确目标)。
上课时我一直专注在泳池里练习,不会上岸休息或闲聊(保持专注)。
每节课上我都会找教练沟通,教练会告诉什么时候可以换板或脱板、我还可以做哪些练习,比如练憋气、踩水等(获取反馈)。
根据教练的反馈,我尝试从一块大手漂换成两块小手漂、然后又取下了背漂、再将小手漂换成更小的手漂、到最后完全取掉所有的浮漂,最终学会了游泳(持续挑战)。
【HOW】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有目的的练习”包含4个要素:
(1)明确目标:确定一个具体可衡量、在明确时间内能达到的目标。例如,每周上2节课,1个月内学会游泳。
(2)保持专注:在练习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只专注于当前所做的事,屏蔽外界干扰。例如,上游泳课时一直在泳池里练习,不上岸休息或闲聊。
(3)获取反馈:向牛人寻求反馈,获得改进建议。例如,找游泳教练沟通改进的地方。
(4)持续挑战:走出当前舒适区,适当增加练习难度。比如,根据练习程度,逐渐换成浮力更小的手漂和浮漂。
【预防异议】
在“有目的的练习”过程中,需要有这四个要素,但它们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适用边界】
“有目的练习四要素”和拆页1的“高效学习两步法”一样,适用于技能提升方面,例如,国际象棋、钢琴、游泳等。不太适用于创新性的领域,例如:艺术创作、设计。
【A3】微行动学习
【0.激活经验】
刚刚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目的练习四要素”,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未来想提升一项什么技能?
比如:想提升英语口语、想练长跑、想考证。
给大家1分钟思考,接下来我会邀请1位小伙伴进行分享;
【学习者分享】
时间到,请1位小伙伴进行分享;分享时间:1分钟
学习者刘姐:我想提升教练技能
拆书家回应:教练技能的确可以用到今天的方法。感谢刘姐的分享。
【1.明确问题】
根据刘姐分享的例子,我想问一下小伙伴们,如果用今天学到的“有目的练习四要素”:明确目标、保持专注、获取反馈和持续挑战,大家觉得她或你们想在提升技能时最大的阻力或卡点在哪里?也就是:什么地方难以实施,不知道怎么操作?
根据分组,请各组的小组长带领大家在组内讨论。2分钟后,请组长王老师进行分享。
我看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请组长分别说一下你们组的想法。
组长:我们通过讨论,认为“明确目标”是阻力最大的。
拆书家:好的,大家认为“明确目标”是阻力最大的,那我们来进一步讨论下。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拆书家:为什么大家认为“明确目标”是阻力最大的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过往的经验,讨论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大家可以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能想到的原因都列出来。
大家可能对什么是“问题本质”这个概念不太熟悉,我来解释一下,问题本质就是导致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例如:不到一岁的宝宝半夜哭了,妈妈觉得是宝宝饿了,于是喂奶,结果孩子吃完了放到床上依旧哭,这才发现是宝宝拉粑粑,换了尿布宝宝不哭了,妈妈以为是宝宝饿了才哭其实不是,尿布脏了这才是宝宝哭的本质。
好,大家是不是对什么是问题本质有了理解了,那大家就开始讨论吧。请组长带领大家在组内讨论并在记录在我发给大家的大白纸上,请写出3-5个原因,组长负责写。5分钟后,请组长代表发言。
拆书家巡场观察发现学习者有些找不到讨论的方向,于是拆书家进行引导。
拆书家引导:
当然如果大家在深挖是什么本质原因导致刘姐无法“明确目标”时也可以借用一个深度思考模型:ASK模型,这个模型的3个字母是:知识、技能、心态,大家可以按照这3个方向深挖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
好,时间到。我看大家已经有结果了,现在邀请组长来分享一下。
组长分享:
1、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不知道我是为了教练考证,还是真心想学教练技能;
2、知识层面:不知道如何定目标,以前都没有这个习惯。不太懂目标SMART
3、定不好目标,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否能达成,要么定高了要么定低了,不具有挑战性;
4、为什么一定要定目标呢,这个问题想不通,不定目标也可以做事情呀。
拆书家回应:好的,谢谢组长的分享。
【3.明确问题本质】
刚才大家讨论出了问题的可能本质,我已经把挂图粘在白板上了。一共有4条:见挂图。
可以看出,大家给出了4条问题本质,但是这其中哪一个是才是真正的最本质的呢?请大家再讨论一下。
接着,学习者陷入讨论,意见不统一。
拆书家引导:“我们还没有对这个问题的本质,形成统一的意见,现在我们再来投票选出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每位伙伴只能投一个,对你认为最本质的原因进行投票。”
好的,经过大家的投票,我们确定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不清楚自己的内在真正需求是啥。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拆书家:我们已经确定出问题的本质了,那我们再来讨论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质,即不清楚自己的内在真正需求是啥。
请大家一起头脑风暴一下,共创出解决方案。
由于今天时间有限,我们要讨论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成目标暂停讨论呢?
学习者回复:至少讨论出3个点吧,比如,3个行动方案、或3个步骤。只要这3个点如果刘姐是认同就OK。
现在请组长带领大家在组内讨论具体的解决方案,写在白纸上。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怎么做,可以解决弄清楚自己需求的问题?我们做哪些事情,可以让我们清楚自己的需求?
(讨论中...)
【5.请小组分享解决方案成果】
我看大家都已经有结果了,现在请组长来分享一下。
组长王老师:我们讨论出2种解决方案:(把大家写好的挂图粘在白板上进行讲解)
第一种:打分法,找到需求。
1、列出N多个自己的需求点;
2、进行打分排序;给自己N个需求点的渴望值,从1~10分打分,10分是非常渴望学习的。
3、找出高分点(取分值最高的,那个就是我的需求,最渴望学习的)。
第二种:自问法,找到需求。
1、问目的;如:问我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2、问实现路径;如:为了成长为我想要的样子,我必须做什么?
3、问结果。
示范:假如,我想成为李中莹那样的人。第2步问李中莹老师之所以被人追捧他身上具备什么最牛的技能。回答:教练技术。那我为了成为李中莹老师那样的人就必须有教练技术。第3步问结果。那么我自己的教练技能行吗?回答:肯定不行。于是我就要努力学习教练技术了。瞧,这就是我找到了自己的需求。
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2种解决方案,而且这2种解决方案中每一种都有3个具体的方法,大家都非常棒,请为自己鼓掌。
经过大家的共创,我们今天学习了拆页1的“高效学习两步法”(1、找对标人物,2、提炼出秘招)、拆页2的“有目的练习四要素”(1、明确目标,2、保持专注,3、获取反馈,4、持续挑战)。然后在拆页2中,我们确定了第一步“明确目标”是阻力最大的,我们又共创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清楚需求”,进一步又共创出2种解决方案“打分法和自问法”,每种方案里又分别有3个具体的行动步骤,请看挂图。
【A2催化应用】
通过以上学习,相信大家对“高效学习两步法”和“有目的练习四要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了。
为了帮助大家更熟练的运用这2个方法,我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任务:
在接下来的一周,给你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主动分享“高效学习两步法”或者“有目的练习四要素”,并举例讲解,给他们说明这2个方法的应用场景是用在技能提升方面。
请大家在1周之内,把你分享“高效学习两步法”或者“有目的练习四要素”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到我的微信上。
拆书家:关于这个“高效学习两步法”或者“有目的练习四要素”的分享作业,请问大家知道是什么时候要提交吗?
学习者:1周内提交。
拆书家:对的,一周内提交。发文字或拍照发给我微信都可以。
【学习者作业反馈】:
【结语】
最后我们再一起复习今天学到的两个拆页:
在第1个拆页内容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要提升自己某个技能时,找到一个榜样人物,比自己瞎琢磨强,同时分析牛人的练习方法,从而进行更能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这个拆页告诉了我们自我提升的【方向】,找牛人套出了秘招,让我们少走了弯路。
接着,在第2个拆页中就告诉我们要运用“有目的的练习”反复训练自己的技能,才能达成快速成长的效果。
希望伙伴们能在以后的技能提升学习中,能够将今天学习到的两个方法学以致用。
感谢大家的聆听!以上就是我今天TF3-3的全部内容,感谢观察家和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