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伙伴大家中午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到凤鸣的3-1重新过级的现场,我今天分享的片段叫“对的提示”三步法。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学习之后,大家可以“对的提示”法去检视习惯养成失败的经历,使用“对的提示”设计三步骤检查“提示”是否准确具体,并且可以设计一次行动提示。(实录中补充)
(展示PPT自我介绍)
3个标签简单介绍自己:1、亲子沟通讲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父母游戏力准讲师);2、5岁女孩的妈妈,3、儿童权益公益行动践行者,如果您对亲子沟通、如何养育孩子和儿童公益方面有兴趣,欢迎一起交流。
(展示PPT图书介绍)
【事件】:
相信各位拆书帮爱学习的伙伴,每年年初的时候一定会做一件事——定计划,也就是“立 flag”。 这个 flag 立的情况怎么样呢?想问问大家,现在已经是2025年第五个月,年初立的那些目标,那些大旗现在还竖着吗?有没有倒下来?
还有伙伴可能会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每年立的那些目标来回回都是那几样,比如说我要看书,我要健身,我要减肥,我要运动,我要自我成长等等,每年似乎把这个年份改一改,2023改2024,2024再划掉,改成2025,好像都可以用起来。
【提问】
大家有没有发现,人生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我想做,但是做不到。大家有过这样的困扰吗?我们要坚持做一件事,然后改变自己这个事情容易吗?(学员反馈:太不容易了。)
【影响】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坚持做,会带来两种后果,第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是:我没有办法去做到我想要的这个目标,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的时候,小至生活习惯的养成可能受到影响,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大到个人的幸福和成长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还有另外一个对于我们的影响,也就是后果,就是可能会自我怀疑和否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自己做不到目标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想法,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朋友圈很多朋友在分享“我今年跑步多少公里,我今年读了多少书,我今年输出了多少,我做了多少事情的时候”,你会不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别人做到而我做不到,为什么就是我没有办法坚持?大家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吗?有的话可以扣1,我们可以互动回应一下。(学员回应:1111)
【解决】
今天在这里隆重的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一本书,叫《福格行为模型》,也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我看到很多朋友很多伙伴都在窗口说1,对,我们都特别想让自己能够坚持去做一些事情,能够让自己改变,所以今天的这本书特别推荐给大家。它的作者叫 B.J.福格,他是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也被尊称为微习惯的鼻祖。
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两个价值点,一是它帮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简洁的模型,就是一个公式: B = MAP。这里涉及到一个系统的行为设计方法,但是它用非常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因素去做。
第二个特点也是这本书里面最亮眼的部分,它告诉我们所有的行为设计的背后,它的底层其实是关于情绪的设计,这也是我个人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一个点。福格博士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行为设计的方式去做到不较劲、不焦虑、不内耗,可以轻松养成习惯。大家希望自己可以轻松地、很容易地就做到吗?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希望可以轻轻松松地不内耗,不焦虑地可以做到。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本书当中的一个片段,看看他怎么样帮我们来去做一个行为的设计。
今天的片段叫“对的提示”,这是一个案例,在开始读片段之前,我跟大家简单讲一讲这个背景信息。这个案例的主人公叫埃米,是一个创业期的妈妈,她发现自己最近很难进入工作状态,一天下来经常发现杂七杂八的事做了不少,但是重要的工作一件没做,所以她现在期待可以有一个提示来告诉自己完成当天最重要的一件工作。接下来的案例就叫最对的提示,我们会一起看看这个对的提示它是怎么去做的。现在邀请大家花两分钟的时间来阅读原文。
R:设计“对”的提示
选自:《福格行为模型》P118-119
这就是她的新习惯。埃米逐渐变得自信和乐观,她觉得自己每天都做得到。毕竟,她又不需要真的完成这件事,只要把它写下来就够了。这很简单,而且能力也不是问题。不过,养成这个习惯的关键,不在于动机和能力,而在于要设计一个“对”的提示。
对某些习惯来说,关键是要把它插入生活中的合适位置。习惯在生活日常中处于什么位置,决定了行动与否、成败与否。埃米很幸运,她第一次尝试就做对了,她把新习惯的种子种在了对的位置。她的做法是这样的:每天早上送女儿瑞秋到幼儿园门口时,瑞秋都会和她说完再见,再关上车门。关车门就是埃米的提示。她会立刻在附近找地方停车,好执行新习惯:在便利贴上写下当天最重要的事情。之后,再把便利贴贴在方向盘上,然后拍手说:“搞定!”
这样坚持了一星期后,埃米说她可以毫不费力地自动完成这个新习惯。她在自己的日程中为习惯找到了一个最佳位置。以前,在女儿下车之前,埃米一路上想的都是每个人准时出门所要做的难事;而现在,因为把写便利贴的习惯当成与工作相关的第一件待办事项,所以她不会再分心去胡思乱想。她还把这个行为当作入门步骤,来帮助自己保持高度专注。车门一关,立刻切换到工作模式:停车,确认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务,把它写下来,搞定。(这太棒了!)由于将新习惯固定在了生活日常中,所以这很容易就融入了她早晨的日程。埃米不再需要靠手机来提醒她该送瑞秋上学了,也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该写便利贴了。埃米设计出了一个可靠的提示,让这个新习惯很自然地养成了。
(展示PPT拆书-片段讲解并依次展示相应页面)
看到木门回复已经看完了,不娴也看完了,大多数伙伴都已经看完。时间也差不多。没有看完的伙伴,来听我继续讲解片段,后面也不影响我们的关键信息。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片段的重要部分,想问问大家,片段中有哪些词或是句子让你印象比较深刻,大家可以简单的敲一敲或者开麦说都可以。种子,不娴对“种子”印象深刻。还有吗?对的位置,看到广深也在回复,大家可以慢慢打字,一边来看一看哈,我也有标示一些重要信息出来。合适的位置,对。当然每个人认为印象深刻或重要的部分可能不一样。
“对的提示”,刚刚广深有讲“对的位置”,“合适的位置”,对,刚刚不娴讲了“种子”,“新习惯的种子种在了合适的位置”。Cici说有“习惯”,对,“新习惯的种子”,还有“融入日程”,“可靠的提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这些留下深刻印象。
【WHAT】
这个片段里就讲了一件事,埃米怎样去做一个提示的设计?我想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埃米做了一个很不寻常的提示,那什么是很不寻常的提示?
我想问问大家,说起提示你第一时间能想到的是做什么?你会怎么做?如果是我,可能把手机掏出来,加入我的日历里面,例如我今天要做什么事,或者我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这是一种提示。第二种,有可能是拿出一些待办事项的清单,或是拿日程本出来记录,或是用一些 APP 来做记录,要么是我在脑子里面记住这件需要去做的事,这些都是常见的一些提示。但是我们发现埃米在这里做的很不一样,她用了一个行动做提示,这是区别于我们常用的——记下来这件事,或是调个闹钟,划个清单等等——埃米是用动作来做的。
第二个重要的事,埃米做了一个关键设置,她把这个提示(要去写一个便利贴提醒当天最重要的一件工作)放在了两个固定的日程中间,她送女儿去幼儿园是一定会做的事,送完女儿之后回办公室,也是一定会做的事,每个工作日都要做。她把这个提示放在两件必须要做的事中间。
第三个要点是,埃米另外一个关键设置是,她做这个事有一定的行为序列,她写完便利贴,提醒自己当天要做的重要的事之后,她会回办公室,然后把这个报事贴贴到办公室桌前来提醒自己,这是一个非常顺的,可以衔接起来的行为序列。
【概念辨析】
作者说,埃米就做了一个对的提示。所以我们对这个什么是“对的提示”来做一个辨析。关于提示,福格博士说过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没有提示,行为就不会发生。那什么是对的提示?结合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提示的类型,我们来对比一下,假如埃米要记住“当天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用一些外部提示,如闹钟、手机、日程本等等这些方式来做一个提醒,跟“埃米决定用固定的安排,也就是行动(送女儿上幼儿园,返回办公室)”来做为提示的触发,大家觉得哪一个提醒的时机更为准确,更不容易延误?(固定安排/行动)(根据练级后大家讨论及反馈,此处实录稍有修改)
是的,固定安排/行动。埃米的案例中,例如埃米设了一个闹铃或app提醒来告诉她该写便利贴了,有没有可能刚好埃米在开车或不方便看手机的时候,就直接忽略掉?很有可能,对吧。(此处实录中补充辨析举例)(案例折返)
再举个例子,我们常用手机提醒,如起床闹钟,它可能会不停地往后延迟。很多 APP 的提醒消息一条又一条,到最后你可能直接忽略了。
好,这就是案例中所讲的“对”的提示的第一个因素——从提示类型来看,利用“一定会发生的行动”做为提示触发点。
2、从提示的指向性来看,这个动作指向一个宽泛的时间段还是一个具体动作。假如埃米的提示是“送完女儿上幼儿园”,这是一段很宽泛的时间,跟现在的“送完女儿关上车门”这个具体动作,甚至还有关车门的声音,这个非常具体的动作,大家认为哪一个更记得住?选第1个还是第2个呢?(第2个)。
具体动作,甚至还有声音的提醒,这个会更容易让我们形成大脑的肌肉记忆。(案例折返)
再举个例子,“吃完早餐,我就读书”与“坐在书桌前,马上翻开一本书”,大家觉得哪个更容易记住?第1个还是第2个?(此处实录补充辨析举例)
第3点,提示的位置,刚才讲案例时我们说,埃米的关键设置是她做的提示(写要完成的工作的便签)和接下来要完成的事情(回办公室工作)两者是可以顺利衔接的。假设埃米说“我早上一起来先写一个便签,提醒我当天最重要的一件工作”,她写便签这件事跟她回办公,中间还隔了一系列兵荒马乱的安排——孩子起床、送女儿上幼儿园等,她的行动之间就没有办法顺利衔接。大家来看一看这两种,一种是行动之间没有关联,没办法顺利衔接,一种是行动可以关联,顺利衔接的,哪一种更加丝滑?1还是2?(案例折返)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我现在想每天运动一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中午有空,吃完饭之后,来做个平板支撑;还有一种:我每天在家里工作,坐在电脑前面的时间特别长,然后我想到工作中间需要调节,我想到可以在上下午工作间隙,出去装水,或者去完洗手间回到我的书房的时候,我来做一个平板支撑。大家看看我这两个行动方案,一是中午吃完饭之后我来做平板支撑。二是我在工作的间隙我出去再回到书房,我来做这个平板支撑,大家觉得哪一种可能会更加顺利的衔接。
我跟不娴还有木门,还有广深是一类,我觉得吃完饭其实不太适合马上来运动的,而工作的间隙回来刚好可以运动一下,进到书房这个提示让我更容易想起做平板支撑这个动作。
楚瑜有一个新的想法,就是我们可以饭前来做,这个方法也可以,但需要进一步想想怎样提醒自己饭前运动。所以在动作的行为序列这里,我们刚才有一个小小的讨论,关于哪一种行动会让更加丝滑。这些都是我们在做“对的提示”的设计的时候需要留意的地方。
再总结一下,关于“对的提示”的三个要点,一个就是我们用固定的行动来作为提示的类型。第二个就是提示的指向性,用一个非常具体的动作。第三个是提示的位置,尽量安排到你做起来很丝滑,很舒服。这就是“对的提示”。
【HOW】
从片段当中我总结了三步法,怎么样去做“对的提示”,第一步叫“找位置”,就是我来看一下当前的日程清单里面有没有一个很好的位置,可以把这个新习惯放进去。就刚才举的运动的例子,可能我认为在工作的间隙,我比较想去做运动,这个就对我来讲比较合适;可能楚瑜说我放在饭前来做一做,好像也还 ok,那对她来讲就是一个适合的位置。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决定就会不同,这是找位置。
第二步叫“定动作”。确定一个具体的动作来做为新行为的提示,就像埃米的例子,她用关门的动作,甚至关门的声音来做为新行为的提示。
第三步叫“加日程”,把这个新习惯记住一下,头脑里面还是需要做点工作的,将这个行动加入我的日程清单,并且要坚持一小段时间。
举一个例子,小七是一个互联网公司 HR,最近特别忙,她抱怨说喝水太少了,说话太多了,嗓子要发炎。她尝试用手机提醒自己每天可能提醒两次要去喝水,但是忙起来看手机的时间都没有,提醒也无效。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这种情况?因为一忙起来,用的这种外部提醒的确很难奏效。
现在小七需要一个可靠的提醒,让自己记得去茶水间装水这个事。怎样应用片段中的三步法来做?
第一步:找位置。我帮小七看了一下,小七每天要做大量的面试,上午和下午都要做。去装水的合适位置可能是在上午和下午第一个面试完成之后他可以去做。
第二步,怎样去定这个动作?她在面试结束之后从会议室走回座位。这个动作——出去面试,她必须离开自己的座位,再回到座位。这个可以做为一个非常好具体动作的提醒。
第三步,加日程。把这个设计变成她新的行为序列——面试结束之后,从会议室走回座位,马上拿起水杯去茶水间接一杯水,把这个加入日程/日常清单,并且坚持一小段时间。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三步,找位置,定动作,加日程。大家记住了吗?“对的提示”三步法。刚才说过的提示三要点,固定行动做提示,具体动作来提醒,行为序列要丝滑。
【预防异议】(实录中补充)
Q:一定要用行动做为提示吗?
A:提示有很多,我们不一定只用这一种。用行动做提示,它可能让我们事半功倍,但不代表着我们不需要用其他的来做提示,我们可以一起服用、疗效更佳。
好,我们学了就来练一练,接下来需要大家来写一个小剧本,请大家使用刚刚分享的“对的提示”三步法,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前面讨论过,习惯养成有好多因素,今天就单纯在“提示”这个因素上,我们去看一看怎么样可以把这个方法用起来。
关于小剧本,有几个点需要提醒:
1、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未来你可能会遇到的情况;
2、故事需要有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3、请大家尽量将双方的对话和动作都描述出来。
对话可能比较多,大家写关键词就好,我会有一个示例展示给大家。
这个事例就是把我刚刚举的小七的例子,变成了我跟小七之间的对话,大家可以参考。但是人物、事件、场景、对话你都可以自由发挥,可以是家庭的场景,也可以是职场,或者是你跟好朋友之间的场景,要求应用今天片段中的“对的提示”方法。
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来写一个自己的小剧本,写完之后,我会邀请伙伴们来做一个分享。
我的小剧本示例及学习者分享如下:
木门的现场分享:
(图片模糊,附学习者对话过程如下)
我:最近太忙了,你这个方法不错,但是我还是不太理解三个步骤。
凤鸣:好呀,你说说看想养成什么习惯。
我:我想养成“值班散步,防止久坐”的习惯
凤鸣:那么第一步,你值班什么时候站起来走动比较合适呢?找一个适合的时间节点。
我:喝完水的时候。
凤鸣:嗯,我们找到了合适的位置。那么接着定动作,什么动作必然会发生,且让你印象深刻?
我:重新倒水并放好水杯的动作。
凤鸣:嗯,那就是把“走回座位放下水杯”这个具体的动作作为提醒。最后一步,什么时候做这个动作呢?
我:每个值班日。
凤鸣:赞,不愧是我师父!三步法应用完美!在每个值班日,当你走回座位放下水杯时,就去散步一会儿(可能是5分钟,也可能是更多时间),把这个安排固定下来,坚持一段时间试试。
广深的课后分享:
(图片内容模糊,附学习者对话内容如下)
我:我最近学习学到了一个方法,只要用三步就可以帮你养成用牙线的习惯
姐:那么神奇的吗?说来听听。
我:第一步,用牙线这是一个新的习惯,可以把它放在日常适合的时候做,牙线什么时候用比较合适?
姐:刷牙,清洁牙齿的时候。
我:那我们第一步就是在你刷牙的时候用牙线,这样你在刷前就会记得。第二步,就是定一个具体的动作,刷牙都会挤牙膏,挤牙膏就是提醒你用牙线的动作。
姐:我得记住挤牙膏是提醒我用牙线的动作。我把牙线放在牙膏旁边就好了。
我:对,这是个好办法。第三步,以后把用牙线加入刷牙的日常里,变成清洁牙齿的一部分,你得坚持一周时间,你就会养成习惯的。
姐:以后固定在刷牙前用牙线,把牙线放在牙膏旁边,我每次挤牙膏都能看到牙线,我就不会忘记,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方法,我试试看。
我:这个方法是《福格行为模型》那本书里的,叫“对的提示”三步法,第一步:为新习惯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合适时机,合适的场合),然后第二步:找一个具体的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只要一做这个动作就会提醒你,第三步,把新习惯变成日常的一部分,坚持做一段时间就会养成新习惯。
【总结】
在这里做一个总结,“对的提示”三步法,找位置、定动作、加日程,这三步可以帮助我们去做一件事——把这个种子放在合适的位置,对的提示帮我们更好养成习惯。最后一句话带给大家:种下小种子,打造习惯的大花园,小成功带来大改变,以上就是我今天片段的分享。
最后感谢大家的陪伴,正好今天520,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感谢各位小伙伴中午一起陪伴支持赋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