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笔记思考术》 所属活动: 拆有有约第137期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KPT日记法

开场:

各位好,我是一级拆书家嘻嘻cici,三个标签介绍自己。

第一个标签是企业培训师,第二个标签是职场二宝妈,第三个标签思维导图爱好者。希望能在拆书帮沉浸式学习,提升自己,发光发热。

技能点:设定学习目标

学习本次KIT日记法,学习者能够分析最近做的一件事,不是运用优缺点的方法总结,而是运用KIT日记法,运用三个步骤找到可以保持的地方,找到下一次做更好的方法。

技能点:FAB介绍书籍

接下来为大家我们要拆解的书是黄钟毅的《笔记思考术》。

F(特征):这本书的作者是黄钟毅,这本书教你如何在笔记中思考人生、在笔记中整理目标、在笔记中选择有效行动,在笔记中积累反省与改变的能量。书中列出42个实用的笔记方法。

A(优势):书中打破了我们对笔记的误区,市面上很多教笔记的书籍侧重讲解某一种笔记的方法和技巧。而本书的作者介绍了不同场景的笔记方法,强调笔记的核心是改善行动。提出以改变为起点的笔记技巧、以行动为目标的笔记整理、以自我为中心的时间笔记、以经验为成长的人生笔记。所有的笔记方法指向改变情绪和行为,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改变人生。

B(利益):你有没有写笔记的时候很兴奋,写完后却失去了感觉?做了很多笔记,但自己没有改变,事情还是没有完成?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核心精神是“下一次如何更好?”

KPT日记法的精神是帮助我们有技巧地理清与聚焦下面三个反省关键:

我们在一般工作日志上或许只会简单归纳优缺点,但KPT日记法并非写出优缺点,而是在思考让下一次变得更好的方法。

日记的关键,是下一次,而非这一次的思考。

KPT日记法的自我提问都跟下一次怎么做会更好有关。“Keep”就是下一次还可以继续这样做的地方(而不是单纯地指优点或成功)。

“Problem”则是这一次发现但下一次想要解答的疑问(也非单纯就是指缺点)。

有些缺点可能是现实,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要烦恼的就不是这些不可改变的现实,而是要聚焦在下一次还可以改变的现实。也就是那些下一次可以解决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全力集中在“Try”上面,所谓的“Try”,就是根据“Keep”与“Problem”的反省结果,提出下一次怎么有可能更好地改进测试!

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是构想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事实上我们通常不知道哪个方法才是最佳解法,唯有先测试后才知道。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技能点:不那么做的坏处

WHAT:本拆页讲述了KPT日记法的操作方法,这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越做越好的笔记方法。KPT日记法的关键不是反省,而是面向未来的成长;不是看到自己的优缺点,而是思考下一次怎么做更好。所谓KPT是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k是keep保持,p是problem问题,t是try尝试,这三个关键字的缩写就是KPT日记法。

WHY:

一般人的做法:很多人都会写日记,他们的日记常常是写某件事的优点和缺点,日记中会检讨反省,去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坏处及后果:这样的日记写完,可能下次出现类似情况时,自己还会重复犯错。不仅工作效率没有提升,自己也觉得不快乐,慢慢丧失了写日记的兴致。书中介绍的KPT日记法,能够让我们的日记更加有效的促使自己进步,让自己的学习速度很快,持续变化,让工作成果变得越来越好。

HOW:拆页中介绍的三个步骤,帮助我们下次更好。

第一:Keep:巩固成功经验,归纳哪些部分是下一次要继续维持的。用具体行动描述,避免抽象评价。比如保持每日上班前列出当天3个重点事项;保持客户沟通时先倾听30秒再回应。不要说保持积极态度这样的空泛表述。

第二:Problem:精准锁定改进点,找出哪些部分是这一次还有疑问,下一次需要解决的。要聚焦可解决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情绪抱怨。比如会议超时15分钟影响后续安排;项目进度跟踪表更新不及时导致信息滞后。避免能力不足、时间不够这样笼统描述。

第三:Try:提出下一次可以改进的测试行动。行动要符合SMART原则,具体化时间、场景等等。如下次客户会议提前设置手机倒计时提醒;每周五16:00设置日历提醒更新进度表。避免提高效率、加强学习等无效方案

比如我每天下班前用,用优缺点的方式复盘,比如今天做的好的是完成了储备干部的访谈与记录整理,不足是读书会还没有落实。用过去这种优缺点的方法复盘,很容易沉醉做的好的地方,沾沾自喜,重复着一样的方式,工作效率和质量没有很大的提升,自己做的没意思。

当我用了KPT笔记法复盘今天的工作,Keep可以保持的部分是我运用了AI技术整理访谈记录,提高了效率,Problem问题的部分是读书会还没有落实。Try尝试的部分是,访谈前先与对象提前预约,提前准备访谈资料,提高访谈的效率。用KPT复盘,是把持续改善的思维植入到工作习惯中,长此以往,提升了工作热情。

WHERE:该方法适用于在讨论会议、工作总结报告、个人反省日记、学术研究等场景,不适用创意写作、自由随笔时使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分享AI便签:

大家可以请先闭上眼睛,回想这三天的工作,有没有一件你印象最深的事情?

技能点:显像提问

回想日常工作中,你有没有写工作日志,多久写一次?每天?每周?每月?项目结束时?

当事情发生后,你通常是如何进行反思的?

也许是工作中重复出现的错误,可能是周会上再次被指出沟通方式不当,或是文件中重复出现的数据错误,或是被客户反复投诉。也可能是你与孩子、伴侣之间的一次沟通,或者一起完成的某件事。

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想请一位伙伴来分享一下你的反思。

伙伴分享:

我是包不娴,我要做全屋定制的柜子,需要把旧柜子清走。之前有位师傅帮我清理过东西,所以我有他的联系方式,便联系了他。当时觉得时间很充裕,我就跟他说下周来清就行,没有和他明确具体时间。到了周中询问,他说不在;过两天再问,他又说回老家了。眼瞅着这一周快过去了,我都找不到他,旧东西也没法清理。最后没办法,我只能加钱找了其他师傅才把旧家私清走。这件事我处理得不太好,整整花了一周时间都没搞定,还额外加了钱。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这位伙伴分享了自己清理柜子的事情。如果用常规方法复盘,可能只是简单说说这件事做得好或不好的地方。但运用 KPT 方法复盘,我们就会思考哪些是值得保持的部分(Keep),哪些是存在问题的部分(Problem),以及针对问题下一步可以尝试哪些解决方案(Try),非常感谢这位伙伴的分享。

分享AI+:

技能点:学习者反思加工经验

接下来,请大家在脑海中思考这样一件事,假设再有一次机会,运用今天学到的 KPT 方法重新复盘这件事。你会怎么写呢?

按照模板打出来:

Keep:

Problem:

Try:

伙伴的文字分享

1、我上周准备TF3-1拆书稿不是很顺利的事情,K-积极准备,认真阅读手册;P-得到师父反馈后,更新拆书稿有困难就有些灰心,然后停滞不前;T-概念辨析没懂,下一次会积极与师父请教,直到搞懂为止。

2、上次线下过级后,每个人用1个亮点,1个改进点来复盘,我记录后,要自己整理出来保持项和改进项,比较耗时间,一忙起来会忘记

再来一次的话,用KPT笔记术,

K:亮点巩固

P:锁定需改进的问题点

T:下次的测试行动

直接给大家群里填写收集

然后运营群里安排讨论,分工完成测试行动。把K部分反馈给到相关的执行人。

伙伴的语音分享

我是包不娴,我主动来分享一下,我刚才运用刚才讲的这三个步骤来解决我之前这个问题。第一步,我觉得自己要保持的部分是我一直有关注清理旧家私的相关信息。小区说不可以随便丢弃大件垃圾,需要自行处理。除了有之前那位师傅的信息,当时我还关注到另外一位在我附近运送这类东西的师傅,并当机立断向他要了联系方式。我认为关注所需信息这一点是值得保持的,这属于‘Keep’部分。

本质问题在于,我和第一位师傅沟通时,没有询问他具体的空闲时间,没有做好确认,导致他总说自己不在。另外,我没有深入思考他为何总说不在,后来我意识到,可能是因为我没谈钱的问题。第一次这位师傅帮我运走很多旧家私,是别人介绍的,他告诉我这些旧家私会拿去木头加工工厂,所以那次上门没收费。第二次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也不用谈钱,就没主动提及。师傅总是推脱,信息也不积极回复,其实他可能是希望得到一些价钱方面的补偿,这是很合理的,只是我自己没有思考,也没主动询问,这是我存在的两个问题,属于‘Problem’部分。

第三步‘Try’,下次再安排这类事情,我知道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不能拖延。比如我想清理东西,最迟周四就要完成确认,不能等到最后时刻。而且涉及到费用问题,一定要提前主动和对方谈清楚。如果等到对方说不在本地了,再提给辛苦费,就为时已晚了。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样才不会耽误后续家具进场时间。

这就是我根据 KPT 的三个步骤做出的反思。

拆书家回应:

非常感谢包不娴的分享。我们会发现,当运用这样的方式复盘时,能把做得好的部分继续保持,比如刚才提到的关注信息。同时,对于接下来有问题的部分需要尝试改进。

其实刚才那个例子,比如我是否很好地运用了那三个步骤呢?我觉得你刚才讲的这个例子很不错,就像提到的第一个关于keep的部分,要及时关注信息,这一点非常好。

不过在改善,也就是 problem 里“try”的部分,说到要积极去问。但这部分比如下一次在什么具体时间、什么节点去跟别人谈钱的事情,要是能更清晰些就更好了。如果是我自己复盘的话,可能会这么想,下次在请求帮助或者委托事情时,我会先把利益点谈出来。

最后总结一下,日记的关键不在于下一次,而在于这一次我们的思考。希望我们都能用 KPT 日记法,让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好。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