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这样读书就够了》 所属活动: 2025年大连知行分舵第21场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

开场: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转发朋友圈时通过使用“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判断这个文章是否值得转发,值得转发的内容至少带上一句自己的额外表达,加深对原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自我介绍】: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欢迎大家来到大连知行分舵拆书现场,我是滕飞,滕是滕王阁序的滕,飞是自由飞翔的飞。

用两个便签介绍自己,一位持续成长的准二级拆书家,一名绩效管理培训行业的客户服务老师。

今天的学习有演练的环节,我们分下组,左边一组,右边一组。

【过渡】:

本次拆页的选择源自【这样读书就够了】。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呢,我是一个渴望自己持续成长的一个人,所以在毕业的时候就进入到了管理咨询培训这个行业,听了很多课,看了一些书,但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没有达到期望中的那么高,这让我产生了深度的自我怀疑,难道我就不是这块料,难道我的人生就会止步于此,直到我发现这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我才发现,不是我不行,是我的读书方法出现了问题,原来可以通过拆书拆为己用,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FAB介绍图书】:

F:

1,【这样读书就够了】是一本专门针对成年人学习的提升学习力的致用类书籍,该书自2013年出版后的5年间,长期占据亚马逊职场学习类畅销榜第一名。

2,本书的作者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他把曾在阿里销售管理经验与教育实践融入到书里,兼具职场实战与教学功底。尤其他独创的RIA拆书法,将知识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

A:

与其他同类学习力书籍相比:

1本书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全部都是能用的上的方法和工具,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本书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案例丰富易理解,读者易理解和应用。

B:

1,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读完《这样读书就够了》,能掌握 RIA拆书法 ,学会将书中知识拆解为“阅读片段、重述知识、关联经验、规划应用”,把书籍内容转化为职场竞争力(如沟通,决策,项目管理能力等),让阅读真正服务于工作与生活 。

2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转发朋友圈时通过使用“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判断这个文章是否值得转发,值得转发的内容至少带上一句自己的额外表达,加深对原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下面给大家1-2分钟阅读原文,如果你已经读完请大家可以抬头示意我。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讲了一个方法,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具体指的是当你在转发朋友圈时用便签法进行加工编辑,其本质就是便签法在微信上发送朋友圈的应用。

【why  not】:以往呢,我们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图片,视频直接发送到朋友圈里,这样做,一方面我们的大脑对知识没有很好的消化和吸收,过两天就忘记了,浪费了一次自我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微信好友看到我们直接转发他人的文章,没有自己的见解,错失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why】: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如何运用便签法作用在我们发朋友圈的内容中,一方面我们对之前转发的内容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我们的微信好友对我们加深了印象,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细化步骤】:

当你想转发一篇文章时,具体怎么做呢

三个大步骤:重述、经验和应用,加一个判断。

对于“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咱们先按字面含义理解,本次我们先不扩展,今后有机会再深入探讨。

没学过便签法的伙伴可能会觉得重述、经验很抽象,我们细化一下:

1、重述问自己我可以增加哪些重述的内容,以下任何一点均可:

A、【What】核心概念方法是什么?

B、【Why】用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有什么后果?

C、【How】具体的步骤是什么?

D、【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什么场景?

2、问自己我能补充什么经验?

A、【故事】我能分享什么故事?

B、【反思】或者我有什么反思吗?

3、【行动】问自己我可以应用这个知识采取哪种行动?

4、【判断】如果什么都补充不了,那就不转发。

【预防可能的异议】

对于刚才我讲的便签法微信训练法,大家还是容易理解的,但真正用到位并不容易。这很正常,因为好的工具背后有一定深厚的理念支持,而且用好工具和提升能力相辅相成的,要给自己一段时间去熟悉和练习。

【where】:比较适合你在微信订阅号推送的公众号文章,或者他人朋友圈发布的以及社群推荐的文章。

【where not】:对于公司,政府,机构指定的公众号文章和朋友圈内容要求转发,就不适合这个方法、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故事】:上周日我看到一篇亲子之间非暴力沟通的文章,讲孩子作业拖拉时,妈妈如何表达。当时感觉这文章很好,就直接发到了朋友圈。

【反思】没有增加任何信息,浪费了一次练习的机会。

【A2目标计划】:下周日之前至少转发两个亲子教育相关的有自己内容添加的朋友圈信息。

1、问自己可以重述哪个内容:核心概念方法/应用的好处或不用的后果/具体的步骤/适用的场景。

2、能补充什么故事/反思?

3、能用这个知识改变什么行动?

4、如果什么都添加不了,就不转发了。

与促动提问设计:

【A3场景设计】:

我们刚刚学习了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请大家打开拆页的反面,这是我们要演练的场景,请大家认真阅读:小华是一位爱学习人,每次遇到好看的公众号文章都会直接发送到自己的朋友圈,你是小华的朋友,是便签法的学习教练。今天你和小华在一起,看到小华即将转发一篇文章,你来引导小华如何用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进行发朋友圈信息?

刚刚我们已经分组了,一个人扮演小华,另一个扮演便签法的学习教练,我们先用1分钟的时间来看下片段,用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演练,5分钟之后我会邀请一个小组进行演练?

【场景演练片段】:如果你希望实现一些抽象的目标,比如说幸福、成功,或者是财务独立,你可能要采取多种不同的行动。比如说你想要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我敢保证你至少有25或50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不会让你发胖,也不用去做任何违法的事)对于任何目标无论它是大是小都是如此

要想确定你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来实现你的A级目标,你必须(1)针对每个A级目标列出所有可能的活动;(2) 确立相应的先后次序,以便选择当前最有效的活动

注:A级目标是指对自己重要的目标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A扮演小华,学习者B扮演便签法学习教练。

学习者B:小华在做什么呢?

学习者A:我看到这篇文章特别好,想要转发。

学习者B:不过,我最近学到一个不错的方法,建议你不要直接转发。你可以先看看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和方法是什么。

学习者A:我觉得这个方法主要是关于将抽象目标具体化。

学习者B: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不做有哪些影响?

学习者A:以前有些目标总是高高在上,难以实现。现在,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目标。如果不这样做,可能那些目标会一直飘在空中,无法实现。

学习者B:具体步骤有哪些呢?

学习者A:首先,确定一个大目标,比如追求幸福。然后,列出针对这个大目标的具体事项,比如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减肥等。接着,我们给这些事项排序,找到最重要的那个。比如,我可能会先选择睡个好觉。

学习者B:这个方法适用于什么场景呢?

学习者A:我觉得当目标很大时,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可以使用。但是,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可能就不太适合了。

学习者B:此外,我们还可以问自己,能补充哪些经验,或者分享一些故事,通过自己的系统来完善这个方法。

学习者A:我原本计划参加20公里的马拉松,但落选后就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跑20公里确实有难度,落选也在情理之中。或许应该从更短的距离开始,比如先跑5公里或10公里,甚至一开始走3公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关于反思,我的想法是:把目标定得小一点,更容易实现。上次的反思计划就是这样调整的。

学习者B:你打算用这个知识运用到什么样的行动中?

学习者A:接下来,我打算每天跑3公里,或者隔天跑一次,循序渐进地来。

学习者B:这篇文章是否需要转发呢?

学习者A:我觉得这个知识值得分享。其实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补充进去,比如具体的训练方法、心得体会等。我之前转发过类似的内容,反响还不错,得到了不少积极的反馈。

【总结】:时间匆匆而过,希望大家把今天学的“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运用起来,今天我们的学习结束了,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