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自我介绍1分钟
大家好,我叫王成。一个喜欢分享与赋能的E人,现阶段专注身心灵健康成长方面的学习和体验,也成功激活了身边的好友一起学习和成长。今天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学习的方法。
开始前,跟大家分享我在瑜伽学习方面遇到的一个困惑。
【图书介绍】【技能点】场景法介绍图书:事件场景-提问-影响-解决 2分钟
【事件场景】:我作为一个十年瑜伽经验者,却做不好一个肩倒立?俗话说熟能生巧,按理说练习这么久应该很擅长的,但实际上,我柔韧性好力量很弱,很少练习力量型动作,一遇到肩倒立这种力量型的体式就歇菜,力量方面没有进步。
【提问】: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呢?比如学弹吉他,起初简单的和弦信手拈来,可多年过去,稍微复杂点的曲目依旧让你望而却步。我们总以为"练习=进步",可为什么有些技能投入数千小时练习依然停滞不前?
【影响】:当我们在反复练习中看不到进步,挫败感就会如影随形。渐渐影响我们对自己的信心,产生自我怀疑想要放弃。长此以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追求,也会被消磨得所剩无几。
【解决】:
我今天带来的这本书《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教你如何用“正确的练习”不断突破、不断精进从新手成为大师。今天的拆页能让你认识到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的误区,并知道如何通过有目的练习来提升技能。
【技能点】设定学习目标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学习者通过现场RIA拆页学习后,能正确区分“有目的练习”和“天真的练习”的涵义(行为),在想要提升某项技能时,能运用“有目的练习”方法(澄清),制定学习行动计划(界定)。
【过渡】好的,接下来,请大家开始阅读原文片段,看完后请举手示意我。
技能点】【R】原文片段所选拆页,不包括how内容(致用类图书)1分钟
主题:有目的练习
摘自《刻意练习》P81
在那一刻,他对自己能够听到一串数字、把它们记下来,然后再念给我听等,感到很满意,而且,由于大家知道,短时记忆存在局限,所以,他的表现也和人们期望的差不多,中规中矩。他原本可以不停地这样记下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之后,最多能记住8个或9个数字。但他并没这样做。他参加了我设计的这个实验,而我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就是使他持续不断地接受挑战,以便每次都能比上次多记住一位数字,同时,也因为他是那种天生就喜欢挑战的人,所以,他在逼迫自己变得更优秀。
他采用的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有目的的练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成功。正如我们接下来将看到的那样,这种方法并非总是如此成功,但它比通常的方法更有效一些,而且,这是通向刻意练习的第一步,而我们的最终目标便是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史蒂夫・奥尔( Steve Oare)是威奇托大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他曾提供过一段假想的对话,假设对话在一位音乐导师和年轻学生之间进行。这种关于练习的对话,音乐导师经常会跟学生讲。在这个例子中,导师试图搞懂为什么年轻的学生一直没有进步。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秦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简单地讲,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我刚刚刚挥起球拍,努力去击球。我刚刚听到了那些数字,想办法去记住。我刚刚看到了那些数学题,正试着解答。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
好的,大家都看完了原文片段,那我开始给大家讲解。
【互动】
拆书家:首先,问下大家从片段中了解到哪两种练习方法?
学习者:有目的练习、天真的练习
【辨析概念】
(what)是的,片段给出了我们在追求技能提升道路上,会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练习方式:天真的练习和有目的练习。“天真的练习“,就是大家常认为的 “只要反复做,就能越做越好”。比如单纯地想每天重复练习打羽毛球球1小时想要精进打羽毛球技能。
(why)如果只是简单重复练习已经掌握的技能,练习再多次也只是原地打转无法进步,只有通过”有目的练习“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提升技能。
那什么才是“有目的练习“呢?从原文中史蒂夫记忆数字的过程可以看出,有目的练习是指有明确目标、有挑战、有反馈指导且极度专注的练习。
同样是练习方法,二者在目标、难度、反馈和投入度等四个维度都有明显区别,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帮大家直观理解。
【概念与案例折返】
拆书家提问:我每天练习瑜伽1小时,是不是“有目的练习“。
学习者答:不是。
拆书家:对,目标太模糊了,具体练习什么类型的瑜伽动作不明确。
(反例2)舒适区
拆书家提问:我每天练习柔韧性瑜伽动作,是不是“有目的练习“。
学习者答:不是
拆书家:因为我的柔韧性很好,对我来说柔韧性动作是我的舒适区,没有挑战。
(反例3)无反馈
拆书家提问:我每天自己在家独自练习瑜伽,是不是“有目的练习“。
学习者答:不是
拆书家:因为自己练习没有反馈和指导不知道差距和如何改进。
(反例4)身心分离
拆书家提问:我每天边练瑜伽边想着练完后吃什么,是不是“有目的练习“。
学习者答:不是
拆书家:因为练习时没有投入到练习瑜伽动作本身,身心分离,不专注。
正例(拆书家提问):想提升力量瑜伽,定目标 “每天练肩倒立 10 分钟,按老师指导找卡点、收核心、专注发力点”,是有目的练习吗?。
答:是的。目标明确(肩倒立)、有挑战(力量短板)、有反馈(老师指导)、高度专注(感知发力),符合四要素。这个符合有目的练习的四个要素。
How:
厘清核心要点后可以归纳出进行有目的练习主要分为4个步骤:
1、 定目标,拆解大目标为可执行小目标,目标必须具体、可量化(如 “每天 10 分钟肩倒立” 而非 “提升力量”)。
2、破舒适,跳出舒适区,尝试在离自己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练习,动态调整难度。
3、找反馈,主动寻找改进方向,外部反馈可以找教练、高手点评,自我反馈可以录音/录像复盘来改进。
4、专注练,屏蔽干扰,全神贯注,练习时关闭手机、远离噪音,专注于当下动作细节。
【匹配自己的案例】我的唱歌提升之路
去年我用这套方法学习唱歌,找一位音乐老师沟通目标是学会用混声方式唱5首歌
1. 定目标:目标分解,完整用混声唱出《永不失联的爱》。
2. 破舒适:重点练习比较难的副歌部分,前半句练气息衔接,后半句练真假声转换。
3. 找反馈:在老师反馈指导下纠正用嗓子唱歌的错误方式,录下练习音频对比原唱。
4. 专注练:每次练习前清空杂念,闭眼感受胸腔震动,副歌流畅度明显提升,再逐步拓展到整首歌。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适用于已掌握基础,想进一步精进的场景。比如能写通顺文章,想提升逻辑结构。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困惑,跳出舒适区挑战自己太难了想放弃怎么办。关键在于合理拆解目标,难度太大想放弃,可以降低难度,比如“每天练10分钟肩倒立”太难,先从“靠墙3分钟+核心收紧”开始,完成后再逐步增加时长和难度。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用成就感驱动持续练习。
【技能点】分组
好的。关于“有目的练习”的方法讲解完毕,接下来请大家进行规划应用。为了方便交流与分享,我们进行分组。真羽和叶雨为一组,孔老师和陈老师为一组。
【技能点】【A2】教学习者编剧本。8分钟
指令:
1. 请小伙伴用1分钟时间畅想一下在未来1个月,你想要提升某项技能时可以是兴趣爱好也可以专业技能,你运用“有目的练习”方法来制定学习行动计划并分享给好友或家人的场景,想好后小组内进行分享。
2. 再用4分钟时间,自己独立将场景编成一个包含人物对话的小剧本,有人物、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双方对话的等,对话可以加入“有目的练习”四步骤。
(1定目标;2破舒适;3找反馈;4专注练。)
3.最后,邀请1个小伙伴一人分饰两角将小剧本讲出来,讲解时间不超过3分钟。
好的,讨论差不多了,请问有哪位小伙伴愿意分享你的小剧本。
有请孔老师为我们分享他的剧本故事
学习者孔老师分享他的剧本:
时间:周日晚上八点半,
地点:在家里
人物:我跟兄弟陈舜尧
起因:因为我已经练武练了好多年了,然后我跟他说我想学西洋掌,我想学一套拳,然后我给他打电话表达这个意思。
对话:
我:兄弟,我最近想学西洋掌学一套拳。
陈舜尧:你为啥要想练习呢?
我:我已经交钱了,每年交钱了,这个不练习不是钱白交了吗?
陈舜尧:那你怎么练呢?
我: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是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是我年纪大了,这个骨头比较硬,第二个,练一整套拳法,它比较长,但是我记忆力又不行,真实情况。
陈舜尧:你能不能坚持下来呢?
我:首先定一个目标,每天都练,把这套拳分成几节,三天练一节,;第二是破舒适,每天复习前面的练习过的,顺利学完一节后再增加难度,三是找反馈,可以通过录视频自我矫正,并请师傅指导,最后是专注力,我会在这过程中,感知自己的这个角度,力度和身体的反应,这方面我会注意的。
结果:用这样有目的练习方式来提升武术技能。
结尾:
非常感谢孔老师的分享,有目的练习方法运用得非常好,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有目的的练习方式提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