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全脑教养法》 所属活动: 拆有有约第116期-“聆听与关注”“经历分享”全脑教养法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全脑教养

开场:

【开场】
在场爱学习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
非常开心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TF2-4的拆书分享《全脑教养法》书中改善孩子的情绪的2种教养法。
首先问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的大脑很强大,如果按区域来分,分为哪两块?
对了!分为左右脑,那你知道左脑和右脑是分别如何工作的吗?
观众回应:左脑和右脑

很棒!
大家可能知道,人类的左脑和右脑是不同的,左脑用于处理逻辑关系、文字,右脑用于接收感受、解读情绪、表达情感。
第二个问题是,当孩子有情绪了,我们应该最先要做什么?
观众回应:先安抚情绪。

不错!看来这位朋友在育儿方面的经验是不错的。
我们可能从《非暴力沟通》《顺势教养》等等育儿书中知道孩子有情绪了要先处理情绪,那你知道从脑科学的角度,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今天的拆书分享,将通过《全脑教养法》书中2个拆页的内容,与大家细致地分享。

【自我介绍】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安心。
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家阅读机构主理人,阅读表达创作课老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工作中经常和家长聊到育儿的案例,也是一名一级拆书会员。今天,我们将用1个小时的时间与大家分享和解读《全脑教养》的2个拆页内容,有2个目标,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学习目标】
(大目标)今天我们的目标是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知道孩子有情绪时,通过使用“聆听与关注”“复述经历”,疏解孩子的情绪,协助理性思维。

第一个拆页的情境是当孩子处于情绪失控的发泄的当下,如哭闹、发脾气、抗拒行为,没法理性思考时,可以通过“聆听与关注”教养法,认清孩子的情绪,再通过引导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而拆页二的内容是当孩子经历过不愉快的事情,沉浸在负面情绪的痛苦中,如分离焦虑、失败经历,无法脱离且持续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就不适合第一种教养法,需要使用“经历分享”教养法,通过梳理孩子发生的经历来安抚和减缓孩子的负面情绪,这2种都适合12个月-10岁年龄段的孩子,场合不同,所以说,这两种教养法是并列的逻辑关系。


片段一的目标:跟随我完成片段一的学习后,学习者能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使用“聆听与关注”的教养方法,缓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协助理性思维,并现场回顾过去相关经历进行反思加工(A1和A1+)。

片段二的目标:跟随我完成片段二的学习后,学习者能在孩子沉浸在身体和情绪的痛苦时,使用“经历分享”的方式,减缓孩子的情绪,并现场根据模拟的情境下,完成一次执行规划演练,以及针对未来场景实行行动规划。(A3和A2)。

【分组】
我们今天的观众人数是9人,我们可以分成2组(后续因临时的调动,安排成了两两一组,共4组),以便在A1、A3、A2环节时做分享、互动。

【图书介绍】

我今天带来的是一本家庭育儿的工具书,《全脑教养法》,一本非常权威的家庭育儿书籍,现场有孩子的朋友可以举手看看吗?极力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特别适合有家庭的朋友,或者对家庭教育、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用FAB法介绍这个图书:
F:(Feature,特点):首先,这本图书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和蒂娜·佩恩·布莱森Tina Payne Bryson,这两位来头不小,丹尼尔是国际知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融合了心理学、脑科学和网络科学,有着重要的开创性地位。蒂娜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南加州大学博士,知名育儿专家。书中提到了关于12种全脑教养法,涵盖了认清情绪、安抚情绪、锻炼上层大脑、加深记忆等等。
A(Advantage,优势):这本书和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整合了脑科学、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知识,更加全面、科学。
B1(Benefit,利益):读完这本书能帮助你在家庭育儿时能科学地拓展孩子的思维,也能在家庭教育方面收获专业性的知识,夯实你的知识库。
B2(Benefit,利益):今天的拆页,能够让我们学到2种教养法,分别是“聆听与关注”“经历分享”,让我们在面对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共情孩子情绪,引导理性思维,整合孩子的左右脑后,更好地引导孩子减缓情绪,拓展孩子的思维。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我刚才发的拆页,阅读完了的小伙伴可以向我举手示意一下。
【R原文片段】:
(《全脑教养法》第30-31页):
第1步:同右脑联结
我们在社会中接受的训练是用语言和逻辑解决问题,但是当你4岁的孩子因为不能像蜘蛛侠一样在天花板上爬而极度愤怒的时候(蒂娜的儿子曾经如此),似乎不是给他上物理课的好时机。或者如果你7岁的孩子因为觉得妹妹得到了更好的待遇(我的儿子有时候这么觉得)而感觉受到伤害时,写一个记分牌来证明你对孩子们的公平也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相反,利用这些机会,我们可以认识到逻辑不是带来理智对话的主要工具。这似乎有悖常理,不是吗?但父母们必须铭记在心的是,不论孩子的感情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和令人沮丧,它们对孩子来说都是真实而且重要的-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真诚和重视的态度做出回应。
在蒂娜与儿子的交谈中,她承认他的感情,从而激发其右脑开始运转。她还使用非言语信号,比如身体接触、感同身受的面部表情、关爱的语气和不带偏见的倾听。换句话说,蒂娜用自己的右脑和儿子的右脑联结和沟通。这种右对右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的大脑进入平衡或更加整合的状态。接下来她开始对儿子的左脑做工作,解决他提出的具体问题。

第2步:引导至左脑
在回应孩子的右脑之后,蒂娜开始转向左脑。她合理地解释,努力地做到公平,承诺在儿子睡觉的时候给他留一张纸条,和他一起筹划下一个生日,并且想办法让家庭作业更加有趣,从而引导他进入积极的方向。这些工作他们在当天晚上做了一部分,但大多是第二天做的。
一旦与儿子“右对右地联结”上,“左对左联结”和理性地处理问题就变得容易得多。通过第一步联结右脑,蒂娜接下来可以通过逻辑的解释和规划来引导孩子的左脑,这需要他的左脑参与到会话中。这种方法让他能够以一种整合、协调的方式来使用左脑和右脑。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这个片段介绍的是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使用“聆听与关注”教养法,认清、改善孩子的情绪,提升理性思维的教养方法
(why)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通过“右脑联结”共情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的大脑进入更加整合的状态后,再通过逻辑的解释和沟通来引导孩子的左脑,能更好地解决孩子问题,从而整合孩子的左右脑,解决实际的问题。
【通常的做法+后果】:当孩子闹情绪了,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1. 直接讲道理 2. 否定孩子的情绪
但其实这样的话,会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放大负面情绪,可能会疏离亲子关系,长期以往,孩子可能形成情绪压抑的问题。如果孩子在吃饭、写作业闹起来了,激化了情绪,结果饭也不想吃,作业也撕了,都不想睡觉了,闹得大家都不开心,这也不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

(how)
如何运用“聆听与关注”教养法呢?根据书中的拆页内容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右脑联结右脑。

第二步:左脑引导左脑。

但具体怎么操作、解决问题呢?书中介绍的具体方法略微模糊,我在这里细化一下每一步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右脑联结右脑。
1.承认对方的感受:用语言共情对方的情绪,如,我能理解你,我能感受到你此刻有点生气;
2.使用非语言信号:缓和肢体动作、声音、眼神来安抚他。
3.倾听对方的情绪表达:专注倾听情绪表达。孩子你是不是不开心,来聊聊。

第二步:左脑引导左脑。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1. 延迟讨论:待孩子平静后(如当晚睡前),再引入逻辑;
2. 逻辑解释,梳理事情的因果;
3. 共同规划:从积极的方向引导和规划后续的正向行为。

举个我生活中的例子,我的一位家长阿雪和我说。
(反例)
一天晚上,她的孩子小明和邻居小美在她家里玩,小美看到小明的一个心爱的乐高玩具很想玩,阿雪没有经过自己孩子的同意,就把乐高给了小美玩。他生气地说:“我很生气!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给了对方!”阿雪回复孩子说:“小孩子要学会分享,你这么小气干什么?”孩子听完更加生气了:“妈妈,你忽略我!”
这个案例出现了2个问题:右脑未联结、情感忽视,就是典型的直接用左脑逻辑(“要分享”)否定小明的情绪,也没有承认小明的占有感和被侵犯感,加剧其失控情绪。

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妈妈应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呢?

(反例变正例)
如果按照书中的这个方法来,我的家长可以这么做:
第一步:右脑联结右脑。
1. 承认对方的感受、情感镜像。用右脑语言回应情绪“宝贝我能感受到你的气愤”,承认他此刻气愤的心情;
2. 使用非语言信号:点头、关切眼神、缓慢语调、用身体触摸孩子的背,抱抱孩子;
3. 倾听对方的情绪表达。“宝贝,你告诉我,把玩具给朋友玩,你不乐意是吗?和妈妈分享一下。”
第二步:左脑引导左脑。
1. 延迟讨论:待孩子平静后(如当晚睡前),再引入逻辑,“宝贝,我们一起聊一下”;
2. 逻辑解释:“妈妈当时觉得小美很想玩,但没问你是我的失误。下次我会先问你同意吗?”;
3. 共同规划:跟孩子一起规划,往积极的方向讨论下次“如何在朋友对自己的玩具好奇的时候,主动分享玩具”来规划后面会怎么做。

(Where)
这个方法适合于10个月-10岁孩子爆发即时情绪,如哭闹、愤怒、抗拒等右脑驱动表达的瞬间,且需要适当引导孩子的行为的时候使用。
使用这个方法也是有边界和注意事项的:
1. 尊重孩子节奏,如果孩子拒绝讨论,就约定“等你想说时我们再聊。”
2. 家长自我整合,别比孩子还着急,保持冷静的状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我们刚刚学到了“聆听与关注”教养法是什么?这个方法的好处,以及具体操作到当时,接下来,我想请朋友们跟随我挖掘过去的相关场景,回想一下过往在与孩子共处时,是否遇到这样孩子的情绪失控的场景?
如:
l孩子因玩具被抢而尖叫;
l因作业太难,压力倍增,崩溃大哭;
l在公共场所因要求未被满足而撒泼。

请大家思考一下过往类似孩子有情绪失控的经历。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在组内快速分享一下过往的场景,我想请一位朋友用1分钟时间简单概括一下过往场景。

木门:昨天8岁的孩子在房间用枕头搭成了城堡,当时我不知道他搭得很精巧,我当时躺上去,他就哭了。
楚瑜:我想到了年前的时候和爸爸引起了冲突,爸爸为此还打了110,当时我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

【A1+】
刚刚小伙伴们已经联想到了类似的场景,结合今天学的“联结与关注”的教养法,如果回到过去,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应用所学到的步骤改善孩子的情绪呢?请思考一下,用1分钟的时间在你的便签纸上写下来(在拆页后面有准备位置给大家贴便签)。(1分钟)

请1位朋友在原位分享2分钟。

(观众分享)
楚瑜:回到过去,我会这样做:
第一步:右脑联结右脑。
1.承认对方的感受,跟孩子讲,爸爸刚刚的行为,让我们都受伤了。
2.使用非语言的信号,我会抱抱孩子。
3.倾听他的情绪表达,我想说,当爸爸这个行为的时候,我也受伤了(共情),同时抱着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开始倾诉。
第二步:左脑引导左脑。
1.延迟讨论的话,当下可以不讨论,爸爸下车以后,我可以带着孩子往前走,等孩子平复下来的时候,再去和孩子沟通这件事。
2.逻辑解释:就和他分析这个事情,爸爸有这样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考虑是什么,给他解释清楚大人的观点是怎样的。
3.共同规划:等他接受完后,我们就一起规划爸爸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反馈:非常棒!逻辑很清晰!在共同规划的部分使用了教练式发问的方式互动是一个亮点!

我们刚刚了解了第一种关于”联结与关注”的教养法,相信大家能在生活中用起来,更好地觉察、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同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渡】

接下来,我们过渡到第二个场景了,第一个场景是当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那第二种,就是当孩子内心存留痛苦、害怕、恐惧,经历过不开心不愉快的事情,但又没有办法宣泄和疏解(持续情绪压抑),如:

l 孩子突然拒绝参加曾经喜欢的活动;

l 因某次失败后自我否定;

l 对特定场景(如医院、学校)产生恐惧

就不太适合第一种教养法,而适合第二种“经历分享”教养法,通过复述故事经历,减缓孩子当下的情绪问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拆页片段,让你学到如何通过复述经历的方式,整合孩子的左右脑,让孩子走出情绪,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花3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二个拆页内容。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第二个拆页的阅读】

经历分享:安抚情绪(P33-34页)
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擦伤了手肘、上幼儿园的孩子失去了心爱的宠物、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痛苦、失望或恐惧的感受能够将孩子淹没,强烈的情绪和身体感觉充斥着孩子的右脑。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左脑运转起来,让孩子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提高孩子大脑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帮他复述带来恐惧或痛苦的经历。
9岁的贝拉上厕所冲水的时候马桶坏了,水涌得满地都是。贝拉不愿意(实际上也不能)冲洗马桶。爸爸道格知道“经历分享”的方法,他陪女儿坐下来,复述水从马桶里溢出来这件事。道格让她尽可能详细地讲述这件事,而且帮助她补充细节,包括贝拉心里对冲马桶挥之不去的恐惧。复述了几次这个故事之后,贝拉的恐惧逐渐减少,最后终于消失了。
为什么经历分享这么有效呢?从本质上来讲,道格所做的,正是帮助女儿让左右脑共同工作,以让她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当她详细述说水溢到地板上的情景以及她的担心和害怕的时候,她的左右脑就是在以整合的方式一起运作。她调用左脑理顺细节并将经历转化为语言,然后引入右脑,重访她的情绪。通过这种方法,道格帮助女儿讲述她的担心和害怕,这样她就可以抚平这些情绪了。

如何引导孩子复述故事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说出经历。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说、怎么说,强迫他们说出来只会适得其反。想想你自己想要独处、不想说话的时候,别人的催促有用吗?相反,这时我们可以温柔地鼓励他们,开个头,请他们来补充细节;如果他们不感兴趣,要给他们时间,以后再谈。
如果有策略地开始这种谈话,孩子就更可能给你反馈。首先要确保你和孩子都有好的心情。经验丰富的家长和儿童心理治疗师也会告诉你,比起坐下来面对面地请孩子分享心情,一边干别的事情一边跟孩子谈话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搭积木、玩卡片或者骑车的时候,孩子更愿意分享和讨论。如果孩子不想讨论的话,还可以采取其他办法,比如让他把这件事画出来或者写下来。如果感觉他不愿意跟你谈,就鼓励他跟别人谈,朋友、其他成年人甚至兄弟姐妹,都是很好的倾听者。
复述的力量很强大,它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让他们平静下来,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强大力量背后的科学原理。右脑处理情绪和自传式记忆,左脑为情绪和记忆赋予意义。左右脑一起工作会治愈我们的痛苦经历。一旦孩子学会关注并分享经历,就能以健康的方式回应所有的事情,从擦伤手肘到重大的损失或精神创伤都包括在内。
孩子需要的,往往是理清事情经过,尤其是在他们体验了强烈的情感时,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运用左脑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弄明白强大而又可怕的右脑感情,使他们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些感情。这就是讲故事的作用:整合左右脑来理解自己和所处的世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当孩子经历了创伤性经历(经历了不开心的事情),产生负面的情绪时,没有办法解脱出来的时候,用复述经历的方式来安抚、减缓孩子情绪的“分享经历”教养法。
(Why)

通过分享经历的方式,能帮助孩子梳理事情的经过和细节,左右脑配合,让孩子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将经历转化为语言,引入右脑,帮助他减缓负面情绪。

【意译原文】
原文的案例提到的是一个帮助孩子克服冲洗马桶恐惧的例子,那我们换成家长们比较常见的案例。

朋友10岁的孩子因为考试考得不好,变得惧怕上学。爸爸知道“经历分享”的方法,当孩子放松的时候,他和孩子坐了下来,让孩子复述一下考试考砸的整个过程,爸爸尽量引导孩子分享经历的细节,说出当天拿到卷子的画面,以及老师给予的建议和他的感受,爸爸补充了孩子看到卷子的分数后孩子的心情,重现了几次经历后,孩子对学校的恐惧感减少了一些,最终终于消失了。

【How】
这个案例和拆页中的方法是一致的,通过引导孩子复述故事来改善情绪问题:
1.选好沟通时机。选好沟通的时机,当孩子处理放松的时间,可以让孩子放松的环境,保持倾听式、发问式的沟通。
2.引导分享细节。先问孩子事情发生的是什么事和必要的关键信息,比如,在哪里发生,和谁,什么时间,发生的具体经历越详细越好,通过调用左脑理顺细节,将经历转化为语言,回顾情绪。

预防异议】
l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如果孩子说不清楚事情发生的详细信息怎么办?
l我们可以尽量提问,让孩子先分享事情的背景和大致的经过,接着了解后,共情了孩子的感受后,再问孩子具体的过程,如果孩子无法陈述,那我们可以通过疑问句的方式去询问孩子得到孩子的确认,比如,是在上周二发生的事吗?是和同学吵架了,让你不开心吗?逐步让孩子分享更多。
l还有的朋友问,如果问了孩子,孩子就一直哭,或者抗拒说,那怎么办?
l我认为还是先给予充分的右脑共情和安全感,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和抗拒点,等孩子平复了心情了,再找时机与孩子沟通会更合适。

【Where】
这个“经历分享”教养法适合于10个月-10岁(书上作者建议的10个月以上,个人建议1岁以上)的孩子,当孩子因为一些负面的经历而产生持续产生身体和情绪上的痛苦的时候。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演练】

我们刚刚学到了“经历分享”教养法的干货,那大家是否掌握了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运用,我们现场来根据我设定的场景进行演练。
情境是这样的:
朋友小勇说自己的孩子因为有一次参加校园活动,参与小组比赛,但其中一位同学在选队友时,选择了熟悉的朋友,而不选择他,他感觉被孤立了,所以,就不敢交新的朋友了,班主任告诉家长小勇这个情况,但他不知道如何和小孩沟通,想让身边的朋友小雨给一些可行的建议。

2人根据以上的场景,结合“经历分享”教养法的使用方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一次“经历分享”教养法的执行规划,每组限时2分钟。(用对话的方式融入“经历分享”教养法的方法)

大家可以先进行分角色模拟,在组内讨论。(2分钟)

(讨论完)大家讨论完,有请1组派2位朋友上台,进行3分钟/组的演练。

(观众:小燕扮演小勇、叶舒扮演小雨)
小勇:我孩子不敢和身边的小伙伴玩,我不知道怎么办。
小雨:那平时有和孩子比较轻松的场景?
小勇:晚上帮她洗澡的时候。
小雨:那明天你给她洗澡的时候可以跟他说这个事情,具体询问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具体问清楚时间、地点,发生的经过。
小勇:比如说他跟同学打招呼对方没有回应。
小雨:可以让孩子说清楚当时和同学打招呼的具体细节和回顾他的情绪。
小勇:他可能会说,没什么,不知道,我不想说,怎么办?
小雨:那可以问他和其他朋友相处的事情(建立信心),同时分析不同的对象,互动和交流的不同之处。

反馈:叶舒(观众)提到了可以深挖孩子发生的经过,晓燕(观众)提到了很好的问题,如果孩子不说怎么办,那就可以侧面旁及侧敲的方式去问孩子细节,尽量保持倾听式、安慰的方式。

【A2】

接下来,我想邀请小伙伴们跟随我联想到未来,我们将通过A2的环节,结合刚刚学到的方法,联想到未来你可能会和孩子沟通的事。
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想和孩子沟通他不开心的经历的时候?比如,孩子写作文遇到了困难,他真的害怕写作文了,你会去引导孩子摆脱畏惧心理;孩子打了一次球没有打好,他就真的不敢打了,你想帮助他缓解恐惧;孩子跟小朋友过程不愉快,真的不敢和朋友交往了,你想通过交流让他说出不快的经历?
(A2显像提问)

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联想一下未来会和孩子沟通的事的场景,把关键词先写出来具体的情境。同时在组内分享一下,请朋友分享一下

(提醒观众:孩子经历过失败,但他怕了,就不敢做了,孩子可能在未来还会遇到类似的经历,你未来会如何引导他?)

楚瑜:有一次,我出差的时候做护工,看到很多水,我把水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和孩子说,你把水卖了,卖了这些钱都归你,孩子一开始很兴奋,结果他卖了一天卖不出去,结果他蹲在那里哭了,说自己不行,挫败感一下子就上来了,这样就无意识地给孩子造成了创伤性的伤害。
拆书家反馈:建议是指向未来沟通的场景,那你要想一下,接下来什么时候,如何跟他沟通这个过去的场景,帮他走出这个经历留下的阴影呢?)

大家联想到了未来类似的场景了,那现在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经历分享”教养法,尝试规划一下应用,请用5分钟的时间书写未来的行动规划,孩子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经历了负面的情绪,未来你会怎么沟通、开解他?将内容(时间、地点、行动)写在我发给大家的A2纸上,稍后我会选几位小伙伴分别分享一下。

(5分钟写完后)

(观众分享)
木门:我小孩玩单杆的时候,掉下来了,痛了几天,他就不敢玩了,明天下楼遛弯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法,找个适合的时机,让孩子去复述这个经历,让孩子复述多几次,慢慢地孩子就释怀了这个场景的感受。

拆书家反馈:木门说的很好,他说到他的孩子因为玩单杆摔痛了,所以他提到了未来在孩子放松的时候,让孩子复述整个过程,尽量让孩子分享他的经历的细节,那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得到逐渐地减缓,很好!结合了意译原文案例的模板。

燕:我小孩怕体育考试,我计划在周五家庭聚餐(孩子放松的时候)的时候,引导他说出考试的细节,当时发生了什么,同学有没有嘲笑他,他心里有没有不愉快的感受,他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看看接下来我们能一起做点什么。

拆书家反馈:孩子可能不确定具体发生了什么,他只是存留当时的情绪状态,所以,当我们陪伴孩子回顾过去的具体的细节当中,他就慢慢地,情绪得到舒缓,借此机会与孩子沟通后,用右脑和左脑结合的方式,再进而解决问题。

因时间足够,我们再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

楚瑜:结合刚刚分享的因为我的错误引导,让孩子经历了一次小创伤,结合今天学到的“经历分享”教养法。
首先,选择因为沟通的时间,也就是我去那里出差的时候,我就把孩子约出来,请他一起喝个奶茶,聊聊天。
引导分享细节,我就和孩子沟通上次经历的事情,对上次的事我跟他道歉,引导孩子上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时候、在哪里,遇到过哪些客户,他们的回应是什么,当时孩子的心情是什么,当孩子回应的时候,我再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不错呀,这么陌生的人你都能敢于沟通!我想用一边分享、一边鼓励的方式就把他的负面情绪给疗愈了。

拆书家反馈:楚瑜讲到了她出差去北京(因为孩子在北京),孩子有空的时候,尽量问细过程,深挖了孩子的感受和跟客户沟通的细节,在此之间,正面地引导和鼓励孩子,这是非常棒的一次指向未来的规划!

【结束语】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用一个小时学到的东西!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从第一个拆页学习到了“联结与关注”教养法,通过右脑与右脑联结,左脑联结左脑,认清孩子的情绪感受,解决他当下的情绪问题,从第二个拆页中学到了“经历分享”教养法,通过复述经历的细节回顾、安抚孩子积压的负面情绪,从而减缓负面的情绪。

(强有力的结语)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运用后能多多运用,让我们成为高效能的家长!整合左右脑来拓展孩子的思维,注意情绪的认清和安抚不是重点,重点是能够让孩子通过左右脑的整合,回归到理性的思维,去帮孩子拥有更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来实现我们的幸福家庭!

谢谢大家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