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儿童教育心理学》 所属活动: 2025年大连知行分舵第15场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积极心理学探秘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来拆1-1的、未来的三级拆书家匡当,匡当,就是扔地上“哐当”一声,匡扶正义、活在当下。我很喜欢匡当这个名字的发音和我赋予他的意义,也希望朋友们现在都能活在当下,未来都能实现抱负,做一个响当当的人。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用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场景。拆书法分为供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通过运用“便签学习法”,让人读一本致用类图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依靠“RIA现场学习”,由拆书家将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培训,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以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自组织,其使命是“释放学习促进者的能量”,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63家正式分舵,14家筹备分舵,1600多位注册会员。欢迎大家成为其中一份子。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拆页来自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接下来请大家用2分钟左右时间快速阅读,完成后请举手示意我,现在开始。

第2章 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对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儿童陷入新的困境时,他的行为常常会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这一点同样也非常重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比如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这是反驳严格因果论的充分依据——客观的事实及其绝对的含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客观事实和对事实的错误看法之间绝对不存在这种必然联系。

我们的心理最为奇妙的地方是,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这种心理非常重要,因为对事实的看法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人格构建的基础。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说明人的主观看法影响行动,那就是恺撒刚登陆埃及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当恺撒踏上海岸时被绊了一下,摔倒在地。这在罗马士兵眼里是不祥之兆。如果不是聪明的恺撒兴奋地张开双臂激动地喊道:“你属于我了,非洲”英勇无畏的罗马士兵肯定会掉头返回。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自身的结构对我们行动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现实对人的影响又受到我们结构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约……

这既是观念也是方法,即:改变对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改变行为的钥匙。中西方的智慧是相通的,正如老子说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先觉察到人类心理,做到自知之明,再进而作出正向行动,达到自胜之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我看到学习者已经举手示意。

I :

What:这个片断从儿童的行为受制于错误认知这一问题切入,从心理认知上分析了人的主观看法才是影响行动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尤其是凯撒海岸摔倒的例子,是危就是机,客观事实本身就是个“危机”,正向的认知从中抓住“机会”。

Why:如果我们了解了儿童的行为是受什么影响,那么再遇到儿童出现反常行为的时候就会理智看待,从而真正做到和儿童站到同一个战壕里一起面对问题,引导儿童走出困境、正想改变。否则,就会自以为自己掌握了客观真理,实际违背了人性的真理。

How:我们如何用正向观念影响行为呢?

1,协助自知: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认知。在发生事件的时候,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增加理解和认知。或者请孩子分享自己的行为、感受、想法、需要,家长提问引导,最后表达自己的反馈,帮助孩子修正为更积极的自我认知。比如:描述事实、共情、认可、好奇、提问、建设性评判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更好,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建议。

2,协助自胜:帮助孩子认识到可以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并将失败看作成长的机会,将不断战胜自我视为日常生活过程。比如,我只是暂时没有掌握这个技能,通过不断努力我一定可以获得提高。通过提问进行引导,我们可以问孩子:“在现有基础上,已经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需要父母提供哪些帮助?”

Where:我们在日常要经常提醒自己,观念不改原地转,观念一改天地宽。当儿童出现不当行为时,要有真正的“危机意识”,转变观念,重新思考,引导儿童抓住其中的“机会”,作出正向行为。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

说一件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小时候有一次小伙伴一起玩篮球,那时候是真牛皮的篮球,比现在的篮球要略重一些,硬一些。淘气,比谁敢扔得高,还敢用手接。结果,左手小拇指砸到了,杵伤了,当时很疼,手指活动也受限了,但是咬牙动了动,还能一定幅度的活动,于是我自我判断没有大碍,不需告诉家长、不需要上医院,就自己忍了近一个月,最后可以说是自愈了好了,但是:手指轻微弯曲,至今弯曲,再也无法恢复如初。

当时没哭,一个月后,不疼了的时候,才认识到手指彻底弯了这个事实,哭了。我在那种自我感动中沉浸:我是如此要强,勇敢,不怕疼的一个人…巴拉巴拉…直到今天读了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我才恍然意识:

反思:我当时对手指杵伤这一客观事实的认知一直沉浸在不怕疼、坚强、隐忍的自我感动里。

父母并没有发现我的异常,也没有意识帮助我提高自我认知,以至于我已做了父亲,才对当时发生的事有了新的认识。

A2:

下周,我要结合我自己手指的故事,运用今天所学的正向认知影响行为的方法,在孩子出现和平时反常行为的时候,和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1、让孩子摸着爹的弯手指思考:给孩子讲自己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看到自己当时现在看来愚蠢的行为,从我的故事中,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

2、引导孩子思考,在现有基础上,自己可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需要爸爸给你什么样的帮助?让孩子意识到他原来还可以做更多努力,同时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