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邢台筹备分舵线下过级活动(总第19期)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

开场:

【自我介绍】1分钟

大家好,我是方言,很高兴在这里与拆书帮的大家见面,并分享我的拆书。我是一名医院行政岗位服务人员,一名前沿科技的爱好者,一名追求纯粹与自然的终身学习者。很期待与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起交流和学习。(可以根据场景、对象、内容更换标签)

【拆书帮介绍】2分钟

拆书,自然是把书拆开来读,用自己的话来重现书中的内容,并分享给别人;而拆书法,便是把书拆出来用,以自己的认识解读自身实践的方法。

自己的话,是对书中内容的感知、记忆、理解、想象和运用的描述;重现内容,是重现沟通、培养对话、迭代交流的能力。自己的认识,需要主动去发现,为何此处值得分享;实践的方法,需要去对话时间和场景,说明如何改、如何用。拆书的基础是RIA读书法,针对的是书籍的深度品读与客观应用,关键在于拆的有系统,看的有思想,用的有准备。

拆书帮啊,是一个神奇且充满活力的组织,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公益社群,致力于读书爱好者的分享提升与共同成长。有机会在同一个城市,寻找到这样一群既专注读书又喜欢评听,不但充满热情而又十分可爱的人,真的很幸运。

拆书帮的使命是释放拆书家的能量。在这里,我们专注于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然后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并共同成长。在这里,既有远行人诚意的相互陪伴,又有拆书家深刻的自我修行。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我们拆书帮的大家庭。

(可以根据成员的兴趣,适当调整应用实践,根据熟悉程度调整介绍的深度)

【过渡语】1分钟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沟通方法“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分页来自畅销书《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师从于卡尔・罗杰斯。他发展出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马歇尔博士在2006年,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是当今美国非常厉害的心理学家、和平使者。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拆页:P95-P96

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

我们的本意和他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通常我们会在对话中捕捉线索,来确定他人是否理解了我们的意思。但如果不确定,我们就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请对方告诉我们他们听到了什么,以便在有误解的时候做出修正。有时,简单地问一句“这样清楚吗”就够了。但有些时候,即便对方说“是的,我明白了”,我们还是无法确保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意思。这时,我们可以请对方再多回应一些,这样,一旦对方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或者有所遗漏,我们就有机会做出补充。

例如,一位老师对她的学生说:“皮特,我昨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我想和你确认这件事。请你在课后来我办公室一下,好吗?”皮特咕哝着说:“好,我知道了。”便转过身准备离开。这位老师不确定皮特是否准确理解了她的意思,便立即请他重述一次:“可否告诉我你听到的,我请你做的事情是什么?”皮特回答说:“你让我在课后留下来,不能去踢足球,因为你对我的作业不满意。”皮特果然没有听见她要传达的信息,于是她决定重新尝试,并在这一次更加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诸如“你没有听明白我的话”“这不是我的意思”“你误会了”这样的判断,很容易被他人视为指责。因为皮特很坦率地回应了她,这位老师先向他表达了谢意。她说:“谢谢你告诉我你听到我说了什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所以请允许我再试一次。”

刚开始尝试请他人重述我们的话时,可能会觉得有点不自然。因为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很少会提出这样的请求。当我强调请他人重述我们的话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时,人们通常担心有人会这样反应:“你觉得我是聋子吗?”“别跟我玩心理学的那一套!”为了避免这样的反应发生,我们可以先向他人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清楚表明这不是在测试他们的聆听能力,而是核实我们是否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然而,如果对方说“我听到你说什么了!我又不是傻瓜!”我们依然可以继续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并选择用言语来询问:“你有些生气吗?因为你希望我相信你理解了我说的话,对吗?”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重述知识点】

【why(为什么)】对话,是我们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认知图式,在沟通时会依据自身图式去理解信息,这就可能导致理解偏差。而且语言表达的模糊性、信息传递的渠道干扰、沟通双方的情绪状态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

以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为例,老师的表达信息模糊、内容重点不突出,而且缺乏对学生情绪的关注,使学生产生误解;学生当时可能因为着急去踢足球,情绪上比较浮躁,影响了对老师话语的理解。

在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把对话升级为沟通,不仅需要良好的心态与充分的认知,而且需要一点小小的技巧。重复对方的话,是对其表达的理解;而请求对方重述你说的话,是对其理解的确认。时刻保持吸引和同频,确保对方接受的信息,的确是你所想要表达的,才能有效地沟通对话。(可反向说明)

【what(是什么)】“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 是指在对话中,当不确定对方是否准确理解自己的意思时,明确请对方告知其所听到的内容,以便在存在误解或遗漏时及时修正。

【how(怎么做)】主动提出请求是一种能力。如果对方不善表达,我们可以先重复对方的话来确认;如果话题过于尖锐,我们可以在重复中加入部分观点来理解和转化。“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要注意避免指责对方,若担心引起对方负面反应,可先解释原因,若对方表现出不满,也应体会其感受和需要并询问确认。

下面是我根据文段内容。找到的重复对话的六步指南。

解释目的:

核心:消除对方可能的误解,表明请求并非质疑其听力或理解能力。

做法:诚恳地告知对方,“我想确认下自己表达得是否清晰,所以想请你重复一下我刚刚说的内容 ,可以吗?”

提出请求:

核心:清晰、礼貌地提出让对方重复的要求。

做法:用温和的语气,如 “麻烦你能不能把我刚才说的重点再重复一遍,我好确认下。” 或者以开放式问题引导,“你觉得我刚刚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倾听反馈:

核心:专注接收对方的回应,不打断。

做法:认真聆听对方的复述,给予眼神交流等积极反馈,确保完整听完对方表达。

处理反馈:

核心:依据对方反馈,若有误解及时纠正。

做法:若对方理解有误,先感谢对方回应,“很感谢你告诉我你的理解,可能是我刚刚没说清楚。” 然后重新阐述,换种表达方式解释遗漏或误解部分。

应对抵触:

核心:化解对方的负面情绪,维护良好沟通氛围。

做法:当对方抵触时,如说 “我又不聋” ,要共情,“我明白你可能觉得被质疑了,其实我只是担心自己没讲明白。” 然后换种方式沟通,如放慢语速重新讲述。

确认共识:

核心:确保双方理解一致,达成沟通目标。

做法:总结双方讨论内容,确认共识,“那我们一致认为接下来要做的是……,对吗?” 或者询问对方是否还有疑问,“你还有哪里不太理解,我可以再解释。”

无论怎样,真诚的倾听与勇敢的表达,总不会错。

【where(在哪里)】“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适用于很多场景,在主动表达中都可以实践。在家庭生活的沟通中,可能会出现对某些事情的安排、想法等理解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可以请求家人重述自己的话来确认是否理解到位。朋友之间交流兴趣爱好、计划安排等内容时,若不确定其是否清楚,就可以请求朋友重述。工作场景中,同事之间交流工作任务、项目要求等重要信息时,为确保信息准确传达,也会用到请求对方重述的方法。即使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比如问路、咨询信息、沟通业务等情况下,也可能需要请求对方重述。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1-2分钟

【故事】最近在医院接到一件投诉,患者有血栓风险,需要择期手术,医生开了相关药物并进行叮嘱说明。但是患者家属最后并没有拿药直接回家了,最后真的形成了血栓并伴有生命危险。患者愤怒投诉医院不负责任,要求医院赔偿。虽然最终法律上医院并没有过错,但这一定把患者的心伤透了。

【反思】患者家属因缺乏医学专业的认知图式,对医生关于血栓风险和用药的叮嘱理解不足。如果遇到不清楚医疗风险的患者,遇到了关乎生命健康的需要,为其安全着想,开具医嘱说明风险之后,“请求对方重述医生的话”一定是双方利好的选择。

【A2具体应用】3分钟

【目标】在接下来 1 个月内,在至少 50% 的重要沟通场景中,能自然且有效地请求对方重述自己的话,以提升沟通准确性,减少误解。

【行动计划】

第一周:每天留意至少 1 次沟通场景,当不确定对方是否理解自己时,简单询问 “这样清楚吗”,并记录对方反应。

第二周:在至少 3 次关键对话中,若对方回答模糊,请求对方重述,如 “麻烦你说下,我刚刚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并总结每次效果。

第三周:与朋友或同事交流重要事情后,主动说 “为确保没误会,你说说我刚才的想法,我听听”,分析对方理解偏差点,并记录下来。

第四周:回顾整个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保持在重要沟通中请求对方重述的习惯。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在沟通中,解释动机→邀请反馈→修正共识。遇到偏差不要恼怒,遇到问题更加专注,请求对方重复一下自己的话,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