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拆书过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开场:

【开场:自我介绍+分组 】

大家好!我是小花匠,很荣幸又和大家见面啦!为啥格外强调这个“又”字呢?虽然我的三个外在标签依然没改变,二胎宝妈、阅读爱好者、财税领域持续探索精进者。但是,从3月底初次接触拆书帮到10月初这半年里,我摆平了家里最让我焦虑内耗的人,也搞定了领导同事,职务提升、收入提升,孩子们也如愿接到身边养育,基本上解决了前两年无论如何尝试都没办法改善的事情。而且,我的整个人经过多重洗礼和升华,从内心完全接纳了自己。而拆书帮和你们每个人,就是这股珍贵又难得的“外力”。真的很感谢各位。

我今天拆的是2-1级,现场有3位学习者,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分为一组。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场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反思加工个人案例时,运用移情聆听方法,改进聊天方式,让对方更想继续沟通下去。

【图书介绍】

F 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书中详细介绍了七个习惯: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本书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A 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与其它管理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既有抽象概念,还有大量的案例、具体的行动步骤便于理解掌握。并且还明确地说出其中的原理、习惯之间是怎么层层递进的。每个章节末还有行动建议,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B 利益(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这本书有“拨开迷雾,重见天日”的神奇效果。有助于突破日常社交、家庭、职场的很多障碍。如果你想取得个人领域或公众领域的进阶,如果你对一些事情百思不得其解,例如准备已久的项目进入瓶颈,理想的合作方没谈成功,被家庭琐事缠身没办法专注于搞钱等多种困扰,也许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而今天的片段会让你的沟通技巧更上一层楼!通过尊重,理解和接纳,让你往感情账户里存入更多,而不是“把天聊死”。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我今天的拆页选自188页,主题为“有效的沟通”。请大家先阅读原文片段,看完后抬头示意我。

【R原文片段】

有效地沟通

这个例子充分显示有效地沟通多么不容易,了解他人又是多么重要。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儿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亲:“你已经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语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考去理解。

父亲“你不想上学了”。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左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父亲:“你觉得很有挫折感”。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父亲:“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白。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便签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本片段讲述的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要先给与对方足够的耐心去聆听,然后再加入个人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对方,也让对方愿意进一步敞开心扉,持续交流。特别适用于试图或需要建立深度链接的关系类型,如婚姻、亲子、职场和社交等,且处于双方情绪平稳时期复盘对话更有利于优化沟通效果。最优秀的销售往往也是最善于体察对方内心的高手。不太适用于关系较远或者没有什么瓜葛的陌生人之间,也不适用于对方情绪激动连珠炮输出的时候。

Why:都说“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我们这一生遇到几个聊得来的朋友其实很难。而无法满足的知音需求在这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存环境下,已经演变为向身边人索取的“情绪价值”。只是,即便如此,往往也伴随着失望。很多人习惯性的去“贴标签”,比如一个35+的单身女士刚要吐槽“最近见了个相亲对象,太奇葩了!”结果父亲一张口“你就是太挑剔了!差不多得了!再不结婚孩子也生不出来。”

貌似很权威,能直达要害,但一句话让对方没有一点聊下去的欲望,双方关系逐渐出现裂痕。更糟糕的是,也许对方真的会顺着这个标签靠拢,或者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破罐子破摔,反正你也不在乎我怎样想。我一个单身朋友已经彻底搬出去自己住了,大人想管也管不了。

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如何准确的理解对方的话语、体察对方的情绪,进而给与更好的反馈,最终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如果爸爸说“你相了个奇葩?”(复述)

“你不想跟他再继续下去了?”(强调)

“你感觉很失望?”(理解)

“因为相亲对象现场表现的太糟糕,让你觉得很失望,再也不想搭理他了,是吗?” (融合)

这样的反馈,女儿也许更愿意说出更多具体细节,也会相信家是轻松的、婚姻是有正面意义的,在愉悦的氛围下更容易接受父亲的其他建议。

其实高质量的情绪价值也算得上一种双向的爱意流动,我愿意倾听你,我理解你,我接纳你,而你也更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待我。

How:怎么使用这个方法呢?

第一步:复述,不妄加评判,不带任何主观情绪;

第二步:强调,回归事件本身;

第三步:理解,洞察对方的内心感受;

第四步:融合,将事件与感受结合到一起,给与对方总结性、直击心底的包容和理解。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学习者经验】

接下来呢,我要提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

问题

A组:最近一周里,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与你对话的时候,让你觉得如鲠在喉?感觉继续说下去无异于对牛弹琴,而不说你又觉得很憋屈?或者是对方本来抱着极高的期待想和你说什么话,而听完你的反馈之后,眼光暗淡满脸失望的转身走开了。你说了什么?请想一想,在组内分享。

赵老师案例:作为父母总是习惯性的以成人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或者可能引发的后果,对于孩子想做的事情只要违背了父母日常的管理规则,基本上总是不带思考的回绝了。有一天我家孩子说想带手机去托管班,我正帮她收拾书包烦躁不已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她,小姑娘撇着嘴走开了。

多朵案例:有一天上午我问老公中午吃什么?他随口回了一句随便,我也就忙别的没顾上。后来他中午下班回来一进门看到冷锅冷灶就说“怎么还没做好饭?”我当时就觉得如鲠在喉,一句话也不想跟他多说了。

【A1+反思加工】

好的,非常感谢我们的小伙伴坦诚分享。

那接下来,我们结合刚刚学习的沟通方法,请分组讨论,

站在你个人角度,你更期待对方在那个场景下怎样回应你?有没有触及到你内心最真实的需求?(或者“你会如何回应他?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结合案例调整)

赵老师反馈:结合今天的方法,我会这样回应孩子:

“你要带手机去学校或者托管班?”(复述)

“你今天去上学就想带上手机?”(强调)

“你是想带去查资料?或者想让同学们知道你也是有手机的?”(理解)那两天她总说他们班一个同学有个电话手表,我这样猜测后她就点头了。

“你想把手机带到托管班其实是是想让同学们知道你有一部手机?那妈妈放学去接你时候带过去可以吗?” (融合)她很愉快的接受了。

【结束语】

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掌握这个沟通方法。不如今天回去尝试一下呢,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