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 所属活动: 2024年12月南京分舵第一场拆书活动(线下)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沟通的艺术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许国艳。

我的三个标签分别是:康复治疗师、三级营养师、一级拆书家。

【分组】

在开启拆书之前,我们先分下组,方便后面大家讨论学习,我按照大家的座位分为两组,坐在左手边的小伙伴们为第一组,右边的小伙伴们为第二组,每一组靠近大屏幕的小伙伴为组长。

【介绍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大家能理解并掌握知觉检核这个沟通技巧,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得到至少3次他人对自己沟通改善的积极评价。

【FAB法图书介绍】

【F特征】

今天的拆页来源于《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由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克特合作撰写,是美国沟通学的权威教材,通过三大板块讲述了沟通概念及沟通技巧。

【A优势】

这本书豆瓣评分8.8分,不同于市场上关于人际沟通的大众图书,本书最吸引人和难得的地方在于,作者结合丰富的小故事和案例,将学术内容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清晰透视各类沟通主题,和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性书籍比起来更有可读性。

【B利益】

B1本书

如果你没有接触过沟通技巧和理论,建议先从这本书入手;如果你学习过一些沟通技巧,但只停留在表面,既不懂背后的心理机制,也不会实际应用,那么也建议读读这本书。

B2拆页

你是不是经常在人际沟通中因为自己不自觉地主观判断而产生误会,甚至导致沟通不畅,却不知道怎么解决呢?今天的拆页就可以让你准确理解对方的行为,洞悉对方的真实想法,让你们的沟通更加顺畅。

【过渡语】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阅读面前的拆页,阅读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谢谢!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阅读原书拆页】

书籍:《沟通的艺术》

主题: 知觉检核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对于先前的三个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像这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很喜欢我所做的,”(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过渡语】好的,时间到,我看到大部分的小伙伴已经看完了,没看完的小伙伴也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知觉检核是一种澄清我们对他人行为言语理解是否准确的沟通技巧。

【Why】知觉是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是非常主观的,如果我们认定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误会和不必要的争执。我想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经历过,因为主观判断被误会或者误会别人的情景。

<反例>

举个例子:

上个月,我在上班路上碰到了一个平时关系还不错的同事,我就热情地跟她打招呼,我看到她看向我这边了,瞥了一眼又转过去了,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一股无名火就冒了出来,心想:“平时关系还不错,居然这么傲慢,连理都不理我。”然后越想越气,好几天没跟她说话。

后来才知道,她高度近视,不戴眼镜时,远一点,她就看不清人了。

我当时就根据主观判断,对她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如果我们能在即将形成知觉时,使用知觉检核,向对方求证我们的知觉是否正确,从而修复知觉误差,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与对方沟通。

【How】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使用:

1、描述行为:客观地描述看到的行为,不要去评价它。

2、列出诠释:从不同角度提供至少两种你认为的解释。

3、请求澄清:提出自己的疑惑,真诚的请对方解释,引导对方表达自己真正的行为目的。

<反例变正例>

如果回到发生误解的那天,我会问我的同事:

1、描述行为:早上我跟你打招呼,看到你看向了我这边,然后就转过头去了。

2、列出诠释:你是没看清我吗?还是心情不太好,不想打招呼呀?

3、请求澄清:能跟我说说到底咋回事吗?

如果同事回答是没看清我,那我就笑着说:“原来是这样,那可真是误会啦”;

要是同事说当时心情不太好,不想打招呼,那我就安慰她:‘’原来是这样啊,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啥烦心事跟我说说。”我想这样我就不会误会她,生她的气了。

【Where】

适用于:工作生活中与人交流时,不确定对方行为、言语的意思,担心误解对方影响沟通效果或者双方感情时。

<预防异议>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问:是否需要严格按照这个步骤来进行呢?

分情况,如果一些简单清晰的情景中,使用其中两步甚至一步都可以达到目的,比如:你观察到朋友最近突然不爱说话了,你可以问她:你最近都不怎么说话,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当然一些复杂容易引起误解的情景中,如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中关键决策等,按照步骤会更加稳妥。关键是要达到我们的目标:准确理解对方,避免误解。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知觉检核太麻烦了,直接问不好吗?

一般我们直接问的时候,会引起对方的防卫心理,比如,你怎么生气了?可能对方会立即反驳你:我没生气,谁说我生气了。这样的话,反而增加了误解,让沟通更不畅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分步催化1

【过渡语】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在大脑里设计加工一遍,相当于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一次。

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把刚才讲到的知识点how的部分在现场模拟应用一回。现场模拟应用中共有2个环节,我会分别发出2个指令请大家思考与配合。

现在,请听好,我发出第1个指令:

请大家想一想,在未来的一周,可能会发生的哪些沟通不畅、自己容易主观判断从而产生误解的场景呢?比如:孩子在家一反常态地闷头不语,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很大力地摔门,工作伙伴迟迟不回复信息,等等。

给大家3分钟时间思考讨论,3分钟后,请各组选出1位小伙伴来代表小组分享一下。

请注意这一步大家只需要把【场景】想好,如果你同时有了解决办法,可以先保留一下。等一下起来发言的时候只说你想到的场景,请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你的场景。

好,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想来分享一下,好的,下面有请桑桑来为我们分享一下。

【学习者分享】

桑桑:我想到的场景是,我下周三的晚上给方芳发微信信息,可是她一个晚上都没有回信息,我会觉得她是不是不把我当朋友了。

好,感谢桑桑的分享,这个场景描述的很具体,特别棒,我觉得这个场景也挺常见的,每个小伙伴都可能会遇到,这时候,如果仅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去解释对方没回信息的行为,就很容易会误解对方。

【A2】催化应用(分步催化2

现在,请听好,我发出第2个指令:

想想看,刚才小组讨论中大家各自分享的未来可能遇到的场景,结合拆页中学到的知觉检核3个步骤,你打算怎么去运用知觉检核,避免误解对方呢?

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的行动步骤,注意要有具体的做法,明确的期限和可衡量的目标。时间2分钟,2分钟后,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

【学习者分享】

桑桑:我会在第二天打个电话给她,按照以下三步进行知觉检核:

首先,描述行为:方芳,我昨天晚上8点多给你发了微信消息,你一个晚上都没有回我消息。

然后,列出诠释:你是在忙,没有看见消息?还是心情不好,不想回消息啊?

最后,请求澄清:你能跟我说说吗?

如果她是太忙了,没看手机,那我就说:哦,是这样啊,那我误会你了。

如果她是心情不好,不想回消息,我会跟她说: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可以跟我聊聊吗?

好,非常感谢桑桑的分享,她已经可以熟练运用知觉检核这个技巧了,我想,在未来,碰到类似的事情时,你一定可以处理的很好,避免很多沟通中的误会。

【结束语】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习到的知觉检核,它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描述行为。

第二步:列出诠释。

第三步:请求澄清。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对别人的言语或行为不确定时,别瞎猜。去问问人家到底啥意思。用知觉检核既可以维护对方的面子减少对方的防卫,又可以避免误会。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这个片段会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