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自我介绍】
请问观察家老师拿到观察家记录表、晋级准备表了吗?
请问各位小伙伴都准备好了吗?
好,现在我正式开始今天的晋级。
各位书友,下午好!我叫金玲,是一名葡萄酒高级品酒师,也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认证讲师。
【分组】由于今天有讨论环节,所以我等会会根据现场人数进行分组。
图书介绍】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非暴力沟通》,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F)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基于语言的冲突解决方法,教导人们用观察事实、表达感受、觉察需要和提出请求的方式进行沟通,由马歇尔博士于1963年提出。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A)2009年,该书在中国出版,之后经常占据沟通类书目销售榜首。书中集合了马歇尔博士五十多年间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大量案例,丰富生动地帮我们理解并学会各种场景下的非暴力沟通应用。
(B)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减少语言带来的冲突和伤害,使人与人之间情谊相通、和谐共处。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和倾听,与他人良好沟通,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接纳并爱自己。
【学习目标】
今天拆解的片段选自《非暴力沟通》中的一个小故事,圆点外衣带给我的教训。希望通过本次学习,大家能够在发生失误时,不再一味的自我指责,而是能发现自己行为背后存在的两个需要,一个未被满足的,一个优先满足的。然后结合这两个需要,设想一个类似情况下更好的解决方法。
圆点外衣带给我的教训 《非暴力沟通》P143
有一回,我穿着一套新买的淡灰色夏季外衣去主持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坊。当天的学员很多,课程结束时,许多人围着我索取签名、询问地址和其他资料。为了能赶上下一场会,我便加快速度回应参与者的请求,仓促地在我面前的纸上签名、留言。当我飞快地走出门时,我将钢笔插在了新衣口袋中,居然忘了盖上笔套!走到外面后,我赫然发现那件好看的淡灰色上衣已经变成了一件圆点花纹衫了!
在足足20分钟内,我不停地斥责自己:“你怎么可以这么粗心大意?看看你干了什么蠢事!”我刚毁了一件崭新的外衣,这可能是我最需要得到体谅的时刻,但我却不断地谴责自己,让自己愈发难受。
幸好,20分钟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于是,我停下来去体会,在这件事上,我有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问自己:“我指责自己‘粗心大意’和‘愚蠢’,是出于什么样的需要呢?”这时,我立刻意识到我的需要是:好好地照顾自己——在匆忙回应他人需要的同时,也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需要。当我听见内心深处的渴望(更多地觉察自己和关心自己的需要),我的感受也立刻发生了转变。随着愤怒、羞愧和内疚感逐渐消散,我的身体也不再那么紧绷了。我充分地哀悼着那件毁掉的外衣和没有盖上笔套的行为,并且当我看到自己渴望更好地照顾自己时,我全然地允许和体会着从中升起的难过之情。
接着,我开始思索,我将那支没套上笔盖的钢笔插在新衣口袋中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我发现,关心和体贴别人的需要,对我是多么重要。我意识到,尽管我没有花时间好好照顾自己,但匆忙之中心不在焉地把笔塞进口袋,也是为了满足服务他人的需要。想到这里,我便不再责备自己,反而升起了对自己的疼爱之情。
带着对自己的善意,我拥抱自己的两方面需要:一方面,服务他人;另一方面,照顾好自己。我也因而能想象自己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并且更有可能找到解决方法,而没有在一味自责中失去觉察。
大家回想一下,当我们认为自己“犯错”或者“失误”了之后,会对自己说什么呢?可能会指责自己“怎么干出这种蠢事!”,也可能贬损自己“总是把事情搞砸!”,甚至陷入焦虑“别人大概要瞧不起我了吧”等等……
这种认为自己做的事是错的或不好的方式,除了让我们陷入羞愧、内疚的自我憎恨之中,还让我们无法从失误中学习——而失误恰恰能让我们看见局限,引导自我成长。
(细化步骤)
作者通过一个很日常的亲身经历,细腻地为我们讲述了在发生过错时,如何发现自己的需要并达成自我宽恕。我们来分析下他是怎么做的?
首先,觉察难受并停下自我谴责。看到崭新的衬衣因为自己忘盖笔帽变成了圆点花纹衫,作者斥责了自己20分钟后,发现自己不单损失了一件新衬衣,心情还愈发难受。这时候,觉察到自己需要的是自我体谅而不是自我谴责。
其次,发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作者觉察到自己需要自我体谅之后,开始和自己的内心对话,问自己:“我指责自己‘粗心大意’和‘愚蠢’,是出于什么样的需要呢?”体会在这件事上,自己有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看到需要是渴望更好地照顾自己时,羞愧和内疚逐渐消散,难过情绪变得可以理解了。
再次,找到自己优先满足的需要。之所以将没套上笔盖的钢笔插在新衣口袋,是因为要赶去下一场会,是在满足自己服务别人的需要。当作者找到自己优先满足的需要后,便不再责备自己,反而开始疼爱自己。
最后,设想类似情境更好的选择。作者接纳了自己同时存在的两个需要:一个是被优先满足的服务他人的需要,一个是未被满足的照顾好自己的需要。然后设想如果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自己能做出的更好选择。
我想,这也是失误对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真实的需要,在失误中成长。
(预防异议)
这个方法只适用于解除自我指责。如果指责来自他人,则建议使用非暴力沟通同理倾听的方法,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结束后另外讨论。
刚开始练习这个方法时,可能不清楚有哪些需要,或者不太会准确发现自己的需要。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附表,来自《非暴力沟通》第238页,列举了人们共有的一些基本需要,供大家参考。
(小组讨论)
现在,请大家打开A3拆页。咱们xx人为一组,一起先花1分钟默读该场景故事,然后参考附表《人们共有的一些基本需要》,按照咱们今天从故事中拆解的方法,讨论下故事的主人公——小王在为自己的什么行为而懊恼?这个行为背后他的两个需要是什么?一个未被满足的需要,一个优先满足的需要。然后结合这两个需要,寻找一个类似情况下更好的解决方法。
讨论时长7分钟,现在开始~
(场景故事)
小王下班后赶着去参加女/男朋友的生日聚会,这个时间点正好遭遇交通晚高峰。打车到约会地点预计25分钟,骑共享电单车预计30分钟。小王决定打车前往,一是方便拿生日礼物(蛋糕和鲜花),二是保持自己的美好形象。
路上小王催出租车开快点,司机有点情绪但还是选择见缝插针地超车,结果不幸在快到目的地约2公里的地方,和其他车辆发生了剐蹭。对方司机怒气冲冲指责出租车要付全责,出租司机认为自己合理变道两车各半责。小王想付款下车,但出租司机认为小王的催促让他在驾驶时分神,也应该负一定责任。
在理论了5分钟后,小王无奈留下200元下车重新又打了辆车。一路上小王懊恼不已,晚上在女/男朋友的生日聚会上,也兴致了了。
(讨论内容)
1、小王在为自己的什么行为而懊恼?
2、这个行为背后的两个需要是什么?
(1)未被满足的需要是
(2)优先满足的需要是
3、结合这两个需要,设想一个类似情况下更好的解决方法。
(结果呈现)
时间到~咱们的小组讨论很热烈啊,下面我请一位来分享下这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分享时间2分钟。
学习者分享:
1、小王在为自己催促出租车司机开快点的行为而懊恼。
2、他未被满足的需要是快速安全地到达女朋友的生日聚会,超车发生的车祸导致自己晚到且赔了钱。优先满足的需要是和女朋友亲近的需要,比如选择更快一点的出租车,以及发生车祸后给司机钱好快点下车。
3、设想一个类似情况下更好的解决方法:更早出门留出更充足的时间,或者下次选择自驾(可以租车自己控制驾驶行为)。
【结束语】
感谢各位的分享。刚才听大家的讨论,发现我们有时会将目标和需要弄混。目标很多时候对应的我们做一件事时希望达成的现实结果,而需要对应的更多是我们做一件事时最重要的那个心理动机。大家对照咱们的《人类的一些基本需要》表,多观察多练习就能逐渐熟练找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要。
以上就是我今天TF2-3拆书分享的全部内容,感谢观察家,感谢各位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