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分组】
因为现场人数不多,咱们就按大家一个大组,一起学习探讨。
【自我介绍】
首先这个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刘梦,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我是一位一级拆书家。然后第二个标签我是一个家庭规划师。第三个标签我是一个自由从业者。
【引入书籍】
今天我要拆的这本书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FAB介绍书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1989年就问世了。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的思想家,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几十年过去了,这七个习惯仍然被各界精英争相推荐。可见这七个习惯有多么宝贵。有很多人都认为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跟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自我提升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有很强的实操性,有许多方法写的非常详细,而且这七个习惯也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琢磨、学习!今天我再次就书里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加深对以终为始的理解,并能更好的运用以终为始的思维去生活和工作,面对纷扰能够以价值观和目标为锚点保持清醒和专注。
【过渡到原文阅读】
那接下来我们就那个阅读一下这个我给大家准备的这个片段,然后大概个一两分钟也就读完了一个很小的片段。就这个然后这个是原文。大家读完之后示意我一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钻石版》P95-96:以终为始部分内容
阅读下面的内容时,请找个僻静的角落,抛开一切杂念,敞开心扉跟我走过这段心灵之旅。
假设你正在前往殡仪馆的路上,要去参加一位至亲的丧礼,抵达之后居然发现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是为了向你告别。亲族代表、友人、同事或社团伙伴,即将上台追溯你的生平。
现在请想一想,你希望人们对你以及你的生活有怎样的评价?你是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亲友吗?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或伙伴吗?你希望他们回忆起你的哪些成就和贡献?你希望对周围人的生活施加过什么样的影响?
在继续阅读之前,请大致记下你的回答和感受,这有助于你对习惯二(以终为始)的理解。
“以终为始”的定义。
如果你认真走过上述心灵之旅,那你已经短暂触及了内心深处的某些基本价值观,也和位于影响圈核心的内心指导体系建立了联系。
请思考约瑟夫.爱迪生的话:
当我面对伟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荡然无存;当我阅读历代佳丽的碑文,贪婪的欲望顿然消失,当我在墓碑旁遇见泣不成声的父母,禁不住悲从中来;当我看见父母的坟墓,忍不住感到为那些自己即将追随的人而体味的痛苦是如此的空虚;当我看到王者与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再查看碑文上的日期,发现有些就在昨日,有些却追溯到600年前,于是我不禁想到,当最后审判日那天来临,我们都将同样接受上帝的审判。
虽然习惯二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层面,但最基本的应用,还是应该从现在开始,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并且每天都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以终为始说明在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功夫。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之前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中真正渴望的成功。
若能先定目标,你的洞察力会大为改善。
【过渡到I环节】
我看大家都差不多读完了,我用3W1H的原则简单重述一下:
【3W1H介绍片段】
这段内容首先借想象葬礼的场景,让我们探寻内心最重要的价值观,然后引导我们以目标导向行动、也就是做事前先明确方向。要坚持以终为始这个习惯。
如果缺乏这种思考,就容易盲目行动。职业上的随波逐流、家庭角色不达标以致不和睦很多时候都是目标不明确。就比如说我们销售伙伴找到客户,跟客户坐下来聊,一聊聊了一个下午,明明有最近的产品可以介绍,就是因为没有事先设定好目标,那这次的约会只能是培养感情了。当然了,培养感情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能稍微植入一下广告或者巧妙的构思一下怎么提一嘴,不就事半功倍了嘛,明明是可以更高效的,对吧?而“以终为始”就能随时防止我们偏离目标,高效实现自我价值,面对纷扰保持清醒。
这个习惯贯穿在我们人生的各种层面,家庭生活、职场工作、子女教育、社会交流等等,我们都可以用这个习惯理念去倒推我们的行为。
这个片段也确实给到我们具体的做法了,首先要深度自我反思,就比如想象葬礼上我们的角色评价。然后据此梳理内心的核心价值。再关联目标衡量行动,不管是小决定还是大目标都可以对照。最后就是要坚持坚守我们的以终为始的道路。
【过渡】这段文字也提到最基本的应用,还是应该从现在开始,
【A1激活经验】
就比如我现在站在这里,我是把什么作为衡量标准,来拆书而不是在家享天论之乐?这是我的给自己留下的一个问题,等下说,先放一放。
现在请大家都回忆一下,你在生活和工作比较在意的一件事儿,比如在计划一次家庭聚会时,是先随意邀请亲友,然后准备食材、营造氛围,还是先确定聚会核心目的比如长辈生日、家庭团圆会再场地布置选择菜品的?或者某次家庭活动中,因为缺乏明确目标而导致手忙脚乱或者没达到预期效果?
比如一个新项目要启动了,你是马上投入具体任务的执行,比如是开始收集数据、写报告,还是先跟伙伴们讨论交付成果要达成什么样子,然后再分工协作。或者你能不能记起来有个项目因为一开始没有规划方向,最后出了很多乱子又返工。
比如在为孩子规划假期安排的时候,你是先报班,还是先确定希望孩子在假期收获什么?在没有目标的,更没有筛选的情况下就让孩子参加很多培训,但全都没有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经历?
比如在参加一个社交活动或者志愿者服务的时候,是到现场就随机应变,还是事先就想好在活动里认识什么人,在活动里建立自己的一个什么形象。或者在某次社交经历中,因为没有提前明确自己的目标而表现不佳或错失机会的情形?
现在给大家一分钟时间,任意想一个跟你自己有关的场景和目标,记在我给大家准备的文稿背面。
【A1自己的例子过渡到学习者】
好,先拿我拆书这事讲讲,偶然知道有拆书组织,参加了一次,我就觉得拆书不错,一冲动就来了,最初纯粹觉得这是个很好玩的事儿。就当消遣,跟价值观、跟目标毫无关系,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
但我按照这段文字里所说,首先想一想这件事与我葬礼的关系,难道拆书我只是为了在我未来的葬礼上,让别人对我的评价多一条,我是个爱学习的人吗?肯定不是这个答案啊。别人怎么想跟我有什么关系!真到我自己的葬礼上,估计没那么多人,我最在乎的人是家人,如果再核心一点,就是老公儿子和老爸。他们是我最亲的人,也是我最不舍的人,我就希望他们能过得好。希望他们在跟我告别的时候很不舍,不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生命里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更美好。所以回到现实中的现在,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在彼此人生道路上留下更多美好的瞬间,俗话说: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腻。人和人在一起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话题,开发新的共同爱好,不断有新的思想碰撞,所以我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技能,不断的更新认知。拆书就是我实现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一种方式。拆书这件事它就符合我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值得我花时间和精力坚持下去的事情。
【A1+反思加工】
现在我也请在坐的每一位想一想刚刚自己想到的场景目标,接下来的这个环节就请大家结合分享的这个片段,不管你刚刚想到了工作还是生活中的什么行为,都按以终为始的思维重新深入思考一下:
首先假设自己离开了人世,葬礼上的你最重视的是什么评价,(比如说,希望最欣赏的领导在葬礼上怎么评价?)将你的场景链接一下你最重视的评价所指向的许期或价值观
再然后,牢牢记住自己的目标和使命,链接一下你行为,确认一下应该怎么做
最后你将发现你所确定的行为举止一定不会与之相背,并且希望每天都坚持下去。
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然后再彼此讨论一下。等下我们找愿意分享的人来分享一下整个过程,以及分享一下后面会怎么更好的运用这个习惯。因为我这是拆书过级,有时间限制,我现在请师父分享一下,等下我按了暂停键,咱们继续探讨。
【学习者案例记录】
现场郭医生分享了他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一艘没有目标目的地的帆船,任何方向的风都不是顺风。关联到这个片段得到大家的认同。
分享他曾遇到职业瓶颈期,曾一度非常迷茫。后来经过了自己的深思,找到自己目标,然后倒推了最后的选择。
正是应用了片段所说的方法。
现场一起探讨了他的核心价值观,并表示将会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继续坚持使用这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