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认知觉醒》 所属活动: 常州龙城分舵练级2024第44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将知识转化认知三步法

开场:

【介绍】拆书帮的各位老师们,大家晚上好!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今天3-1的线下活动。信汝之通“晓”,盼与尔共“庆”,我是今天的拆书家陈晓庆,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一直在拆书帮与各位老师们相互交流学习赋能。三个标签简单介绍自己:二级拆书家、人力资源管理师、办公信息化老师

【分组】为了保证今天的学习效果,我们先进行现场分组,丁老师、樊老师一组,李老师、何老师一组,宁老师、张老师一组。

【事件场景】

上周做述职汇报的时候,评委问我:你今年都看过哪些书?我说:德鲁克的《第五项修炼》,评委继续问:那这本书在你印象中最深的内容或者片段是什么?我说:构建学习型组织。然后又问:那你能说说书中关于“学习型组织”的具体内容嘛?就只说书里的内容就行。一开始我还打算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但评委打断说只需要说书里的内容就行,然后我回答:忘记了....

【提问】大家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明明在学习某个知识内容时印象深刻,大脑好像记住了,但是当真正遇事时却大脑一片空白?面对这样的困惑,你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影响】如果看完一本书只是知道里面的知识,但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长此以往,即使看再多的书,对自己也毫无帮助,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

【解决】如何才能解答这个困惑?今天我要拆解的《认知觉醒》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开启小王改变的原动力的书,包括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自控力、觉知力六大原动力。

【学习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有效区分“知识”与“认知”,其次能够学会运用“将知识转化认知三步法”帮助我们把普适性的知识转化为深层次的认知,从而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知识和认知的区别

如果你仔细看过这一节的标题,会发现我写的其实不是“知识体系”,而是“认知体系”。“知识”和“认知”在我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如何表达呢?我想借用万维钢老师的一段话。

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时,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叫知识,而是在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这段解释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于知识的固有观念。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的观念里,知识就是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案例、道理,等等,它们都是有体系的。那个时候,我们至少坚信两件事:一是学术上的知识体系是确定的、通用的,是可供所有人学习和参照的;二是学霸或名师必然掌握了知识体系或知识框架,看到了知识的全景,所以才能游刃有余,因此参照他们的知识体系就是走捷径。这两种观点在求学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可反驳的,以致人们形成了思维惯性,在探索个人知识体系的时候,也不假思索地延续了这种观念:找一个最权威、最确定的认知体系去学习和照搬就好了。

如果有这种想法,就说明我们把“知识”和“认知”混淆了,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人以“寻找最优认知体系并全盘学习”为标准,忽略了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差异,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正如万维钢所言,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点正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区别。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换句话说,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括有效的知识。这部分有效的知识是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也是本节要重点阐述的。为了避免混淆,下面我会使用“认知体系”来指代“知识体系”。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过渡语:好的,我看到大部分伙伴都已经读完了,接下来请跟随我的节奏学习该片段内容。

【What】很明显,这个片段告诉我们“书本上的知识”和“对我们真正有用的知识,也就是认知”对不对?概念辨析/特征: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先来辨析一下“知识”与“认知”的含义:

知识:强调的是相对静态的理论概念、公式、原理等,是已经被验证过的、总结提炼过的,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适性。比如:大家应该都听说过I人?E人?对,是源于著名的MBTI性格理论,那这个MBTI性格理论是什么?学员....,对,是知识。

认知: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加工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相对是动态的,是个体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感受对知识转化运用的过程,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和独特性。比如:通过MBTI性格测试,企业判断候选人是否适合招聘岗位的要求,这属于什么?对,是认知。

过渡语: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用生活中的几个常见案例来帮助大家辨析“知识”和“认知”。

①小郭同学刚上三年级,正坐在教室里听英语老师学习单词和问好的句子。——是知识还是认知?对,是知识。Good morning,早上好。

②晚上到家,小郭同学想练习一下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到的英语内容,想用英语和妈妈做早安、睡前问候,是知识还是认知?——对,是认知。将Good morning到实际的场景中了,并能准确对话与他人产生链接,就形成了他对这个单词的认知。

③小郭同学在音乐课上学习了一首新歌《七个小兄弟》,是知识还是认知?——对,是知识。

④小郭用这首歌作为竞选学校大队委的表演节目,并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合的道具、动作表演,使其更加生动、有趣,以获得更多投票,是知识还是认知?——对,是认知。将这首歌应用到具体的场景,并能产生反馈结果,就形成了他对竞选这事的认知,强化了《七个小兄弟》这首歌的认知。

综合所述,让我们了解到知识相对固定、静止、而认知对已经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的过程,知识主要是应用于学校考试、职业资格认证等,那认知主要用于论文编撰、观点论述或者个人行动指南等。

那我们如何才能将静止的、大众普适性知识变成动态的,具有个体独特性认知的呢?

【How】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解“将知识转化认知三步法”:

1. 找到知识。归纳整理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去寻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书籍、有用的知识;案例:去年在找新工作面试前,我在网上找到了很多面试的技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STAR法则。

2. 关联经历。这个知识点需要与自己有关联,并结合现有做法反思总结不足、得失;案例:我根据STAR法则,回忆过往工作经历,形成案例来应对面试提问。

3. 修正行为。用学习到的知识点来解决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可以寻找适合的场景或人物帮助我们练习、验证,进一步构建自己的认知。案例:今年在做任职资格认证时,需要用STAR法则佐证能力符合项,我不但能轻松搞定,还能指导其他伙伴完成案例举措。

【Why】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说我是带着问题去找书籍了,书也看了,也记住了,但有时候就会在关键时候卡壳,忘词,头脑一片空白。如果不这么做,我们永远只是停留在了解知识的层面,没有学以致用,反复练习,没有形成潜意识里的“知识”,也就是认知。如果能够运用“将知识转化认知三步法”并时常加以运用,我们可以快速、有效地验证这个知识点,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Where】此方法适用于自我成长的学习,而如果只是单纯地看小说、杂志、漫画时就不需要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刚刚首先给大家讲解了知识和认识的概念,然后“将知识转化认知三步法”,帮助我们将普适性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认知体系。1、找出知识;2、关联经历;3、修正行为。为了加强运用,那现在请大家尝试编一个场景故事,在未来的一周,设计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通过“将知识转化认知三步法”,将某一知识转化为你的认知。

比如:同事小王向你倾诉时间不够用,你该如何通过运用这个技能为她解决问题?又或者你老公觉得自己字写的不好,想开启练字,你该如何运用这个技能帮助他提高呢?等等。

只需要自己设想,设想好了可以与小组内伙伴分享一下,给到大家5分钟时间。

好,时间到了,我们现在邀请宁老师给大家分享:我妹妹刚上完小宝宝,由于宝宝哭闹,特别难带,来向我求救,但由于我因为可能也不是特别专业,而且我家小孩也大了,当时我家小宝的情况也不太记得了,我可能给不了太好的建议,但是呢,这周末我还是去她家想和她聊聊,看看能不能给到一些建议。

妹妹:姐姐,宝宝经常哭闹,得要一直抱着,小孩太难带了,我该怎么办?

宁老师:你可以找一些著名医生的书籍、视频、小红书、微博看看,比如崔玉涛的育儿视频就比较好,他的经验也比较丰富(找到知识)

妹妹:好的,那崔医生都有会讲到宝宝经常哭闹的场景、原因吗?

宁老师:有的,他有很多,你可以多看几期,然后根据他视频里讲到的场景去对照你家宝宝是否有发生过他提到的场景,一个个排除。(关联经历)

妹妹:嗯嗯,那里面也会有应对的方法吧?

宁老师:有的,每种哭闹的情况都不一样,有时候宝宝可能纯粹是想要大人多抱抱,你按照崔医生的建议,再一步步尝试改变我们的带养方式。(修正行为)

妹妹:好的好的,我马上就来看看,学习学习。

【拆书家反馈并总结】感谢宁老师的分享,他用解决妹妹家宝宝哭闹的案例,将科学喂养育儿的知识转化为给自己家宝宝科学育儿方面的认知体系,解决了宝宝不哭闹的问题。最后总结一下,通过学习有效区分“知识”和“认知”的概念,然后通过“将知识转化认知三步法”1.找到知识,2.关联经历,3.修正行为。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