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亲子沟通密码》 所属活动: 【郑州轩辕NO.371期】一个方法让你快速说服对方+如何与孩子同理沟通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如何与孩子同理沟通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丁多加。我是一个爱学习,爱分享,爱音乐的人。很高兴参加本次 3-3 拆书过级。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让大家有所收获。

【分组】

今天现场人数比较少,我们就分一个小组,我们选秀梅老师做我们的组长。

【学习总目标】

今天我们将学习《亲子沟通密码》中的两个片段,这两个片段是递进关系。通过本次拆书学习,家长可以在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期待时,可以先使用(行为)表达观察的语言代替评判(澄清)说出事实(界定);再使用(行为)同理回应孩子情绪的三步法(澄清)接纳孩子的感受(界定)。

【场景法介绍图书】

【事件场景】

大家看下这个场景是否熟悉:

爸爸:“考了 95 分,居然还要发脾气,这能有什么用?你看看人家,都能考 100 分。”

孩子:“我发我的脾气,关你什么事?”

爸爸:“你要是一直这样下去,将来肯定一事无成!”

孩子:“那也比你强!”随后 “砰” 的一声关上门,躲在房间里呜呜地哭了起来。

【提问】

朋友们,日常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你是否常常带着自己的评判呢?是否会在孩子情绪不佳时,急于指责而不是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是否常常陷入困惑:“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但是孩子却不领情?”

【影响】

事实上,家长在沟通中的主观评判以及没有及时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一方面,家长自身会陷入情绪中去处理孩子的事。另一方面,这种评判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在面对新事物时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第三,家长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暴躁,或是变得沉默寡言,一旦遇到挫折就选择逃避,从而失去生命应有的活力和朝气。

【解决】

今天,我将拆解《亲子沟通密码》这本书。通过学习,帮助家长们能够放下主观评判,转而以客观的视角去表达事实本身,然后去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如此一来,孩子在被看见、被接纳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支持。

【学习目标一】

大家跟随我完成本次 RIA 现场学习之后,家长在解决冲突时可以使用(行为)表达观察的三个步骤(澄清)来代替评判(界定)。

拆书技能观察点:

1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书籍

1 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书籍页,只是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两个拆页是有逻辑关系的,比如递进关系

3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4 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大家用1分钟时间阅读下原文片段,读完的小伙伴抬头示意下

R:观察和评判的区别-片段来源:《亲子沟通密码》电子书P202-204

如何让我们的表达免受以上因素的影响,让它传递本意?如何让我们的语言去伪存真,化繁为简,成为对事情的真实反馈呢?

首先应做到如实的观察,只有真切的观察,才可能让我们真正地抱持着好奇关注当下:在你面前的那个人,他做出了怎样的行为?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可以做些什么让他的生活更美好?

是的,我们找到了脱离评判的方法--观察!

然而观察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在我们的沟通中,时时将观察和评判混为一谈。所以,让我们来迈开学习沟通的第一步,区分“观察”和“评判”

“观察”的释义: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评判”的释义:对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

注意了,“观察”是指我们将所见所闻具实陈述,它和事实更为接近。而“评判”是指我们聪明又繁忙的大脑,对我们的观察进行了过滤、填补,掺杂了个人观点的再创作。

看起来“观察”方便直接“评判”更加麻烦,但是特别奇怪的是,,在沟通中,我们常常放弃了简单的“观察”而选择了更为复杂的“评判”。就像胶泥过手,感觉不加点儿自己的东西,就特别过意不去。这样的不吐不快,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让我们实在难以享受到直抒胸臆的快意。

拆书技能观察点:

1 每个折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

2 两个拆页具有逻辑关系的,比如递进关系。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概念讲解,对比强化】

【拆书家】好的,我看到大家都看完了,看完这个片段后,大家觉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什么呢?

【学习者】“观察”、“评判”。

【拆书家】是的,这个片段都在围绕着“观察”、“评判”这两个词来展开。

【拆书家】大家看下,“观察”是指什么?

【学习者】将所见所闻具实陈述,它和事实更为接近。

【拆书家】那“评判”是指什么?

【学习者】对观察进行了过滤、填补,掺杂了个人观点的再创作。

【拆书家】大家说的都很对。

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常常把“观察”和“评判”混淆。 那首先我们先看下,那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判。

观察是对所看到的、听到的具体事实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不掺杂任何主观的评判。

评判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主观判断、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

具体的区别我们看下图表:

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

1 特点上来看:观察:客观、具体;评判:主观、可能存在偏见

2 从影响上来看:观察相对中立,不带有明显情绪倾向,容易让对方接受,促进沟通,建立关系;带有负面或正面的强烈情绪,引起对方烦感、抵触,伤害性的负面评判会破坏关系。

3 从关注点来看:观察的关注点是具体的行为、现象。而评判是的关注点是对行为和现象等进行的价值判断。

好,我们从特点,影响和关注点三个方面知道了观察和评判的区别。那观察和评判的它们适用边界分别是什么呢?观察适用于描述事实、建立关系、解决冲突等。“评判”是在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场景。而负向的评判要谨慎去使用。

【案例和概念相互参照】

来,我们判断下面的句子,看看是在表达观察还是评判?

1“我看到你用一个小时堆了一个沙塔。”

【拆书家】大家说这个是表达观察还是评判?

【学习者】观察

【拆书家】大家说的对,是观察。观察具有客观和具体的特点。一个小时堆一个沙塔,描述是客观事实,并且通过具体数据 “一个小时”、“一个沙塔” 进行了表达。然而,如果说 “这沙塔堆得真丑”,这就属于评判了。这样表达带着个人主观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偏见性。

2 “你怎么又把玩具扔一地”

【拆书家】大家说这个是表达观察还是评判。

【学习者】评判

【拆书家】大家说的对,是评判。“怎么又”,明显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汇,会引起孩子的烦感,孩子会有抵触心理。如果说,“我看到地上有你的小车玩具,还有3个画笔。”这就是观察,表达的时候比较中立,没有明显的情绪孩子容易接受,可以促进沟通,建立关系。

3你做事情总是这么粗心,永远也做不好一件大事。”

【拆书家】大家说这个是表达观察还是评判。

【学习者】评判

【拆书家】大家说的对,是评判。“永远也做不好一件大事,这是对做事粗心的行为价值的判断。如果说,“我注意到你做这件事时,忽略了2个细节”这是观察,是描述的具体行为。

通过刚刚的检测,我看到大家已经可以清晰的区分“观察”和“评判”的区别那我们来学习下,为什么我们要表达观察呢?

【Why】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通常做法】

看完这个视频,相信每个家长都有很大的感触,通常我们家长有时常未曾观察全面,就下结论,有时甚至一锤定音。有时像视频中讲的,家长反复对孩子说:

“你真没用”

“你就像个废物一样”

“你好笨啊”

“给你说了多少遍还没有记住吗” 等,

这些评判的语言就像绳索,把孩子的自我认知绑定在我们定的框架里了。

【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我们长期运用这样的沟通方式,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1 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还遏制孩子的抗挫力。

2 会造成误会和孩子的隔阂,影响亲子关系。

3 评判,就像一个带有主观意向的总结。孩子可能把这个总结当成了生命本质的定论,当他面对挫折时,失去了越过去的勇气。比如“我就是很笨”等等。

我们知道了表达观察的重要性,那具体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下:

【How】表达观察的三步法:

第一步:自我觉察:当觉察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先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缓和下来。

例如: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在家玩游戏,很生气,想训斥他。这时先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情绪缓和下来。

第二步:观事实:

时间:当下/刚刚/具体的时间点

地点:家里/学校等

行为/结果:看到、听到的客观事实

量化:用数据来客观描述出来

例如:时间:今天晚上6-8点 地点:家里 行为/结果:玩游戏 量化:两小时

第三步:说事实:把上面观察到的客观事实表述出来,避免使用“总是”“往往”“又”“都”“很笨/差”等词汇。

例如:小明,今天晚上6-8点,你在家里已经玩2个小时的游戏了。

通过以上三步,我会发现自己不再有评判,而是能从客观事实上看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情绪比较平和,孩子既能感受到你的关注,也能体会到你的接纳。

【例子】下午3点,小雨看动画片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30分钟,她还想看。我直接把电视给关了,小雨哇哇的哭了起来,还在地上打滚。此时,用表达观察的三步法,

第一步:自我觉察:我觉察到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这个时候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情绪缓和下来。--第一步:自我觉察

第二步:观事实:时间:下午3点 地点:家里 行为/结果:看动画片 量化:30分钟。--第二步:观事实

第三步:把观察到的事实用语言表达出来:小雨,下午3点你在家已经看了30分钟的动画片了。--第三步:说事实

通过表达观察的三步法,我发现自己情绪平和了下来,也没有了评判的话,比如,“很生气说,你又看电视啦”“你是个不守约定的小孩”等等。

【Where】适用边界

表达观察适用于解决冲突,比如孩子之间发生争吵,家长与孩子意见不合等。

然而在紧急危机的场景下,需要迅速采取行动而不是表达观察。例如孩子发生意外受伤流血,这时应该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送医,而不是只说 “我看到你受伤了,在流血”。

【预防异议】

有些家长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做到观察而不评判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家长每天面临各种压力和琐事,很难时刻保持理性,不自然地就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判。

家长每天面临诸多琐事和压力,确实对孩子完全不评判,有些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朝着这个方向去做。通过自我提醒和练习,我们可以减少评判的频率和强度,提升观察的能力。

拆书技能观察点:

1 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2 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的逻辑、步骤;或是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钩)。

3 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分步催化2-催化应用-教学习者编剧本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表达观察”的方法,现在请每个人独立编写一个小剧本。

要求:

1 剧本里的故事发生在未来

2 剧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双方的对话

3 双方的对话要运用“表达观察”的三步骤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的示范:

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3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个小伙伴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他的小剧本。好,请大家现在开始写吧!

好,时间到,哪位小伙伴愿意分享下自己的剧本?

我看秀梅老师举手了,我们邀请秀梅老师分享下她的剧本。

【学习者分享】

时间:下周二晚上8点

地点:家里

人物:我、儿子

起因:孩子帮我贴手机膜,他喜欢自己动手,不让我帮忙,贴坏了2张手机膜。

经过:

第一步:自我觉察:察觉到自己有情绪,深呼吸,让自己情绪缓和下来

第二步:观事实:时间:刚才(晚上8点),地点:家里,行为/结果:孩子孩子帮我贴手机膜,旁边放了2张贴坏了的手机膜,手机上的膜有几个泡 量化:2个手机膜

第三步:说事实:宝贝,我看到你刚帮我贴手机膜,有2张膜没有贴好, 还有最后一张膜有几个泡。

结果:我情绪比较缓和,没有去说评判性的话比如:“你看浪费我2张膜”、“越帮越忙”等等。

【响应回馈】

感谢秀梅老师的分享,掌声送给她。刚刚秀梅老师分享了孩子帮她贴手机膜的剧本。剧本中使用了用表达观察的方法。

第一步:自我觉察:当看到孩贴坏了2张手机膜,这时候发现自己情绪上来了,然后她深呼吸,让自己情绪缓和下来。

第二步:观事实:时间:晚上8点,地点:家里 行为:孩子在贴手机膜,贴坏了2个,膜上还有泡 量化:贴坏2张手机膜,手机膜上有几个泡,发现她观察的很细致。

最后一步第三步:说事实:我看到你刚帮我贴手机膜,有2张膜没有贴好,最后一张贴好的膜上有几个泡。我们通过秀梅老师的分享,发现她首先通过自我觉察,处理自己情绪,然后通过观事实,说事实,没有去评判孩子。

【小结】通过对上面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到了表达观察的方法。

【过渡语】

上个片段我们学习了使用表达观察的三步法,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个片段,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家长先放下评判、表达观察是在认知层面上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客观了解,为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提供了基础;而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则是在情感层面上深入到孩子的内心,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这是从认知到情感的逐步深入,呈现出递进关系。我们看下第二个片段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二】

当孩子在情绪中,特别是处于负面情绪中时,如悲伤、愤怒或失望时,家长能够使用(行为)同理回应孩子情绪的三步骤(澄清)来表达理解和接纳。

拆书技能观察点:

1 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2 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自己未来一个具体的要做的应用(比如:某个特定任务、和人分享、事后复盘或找人陪练)。

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令清晰,涵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

1)学习者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2)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自己未来的一个具体的要做的应用(比如:某个特定任务、和人分享、事后复盘或找人陪练。)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接下来,大家用1分钟时间阅读下原文片段,读完的小伙伴抬头示意下

R:片段来源:《亲子沟通密码》电子书P195-197

一只狐狸掉进了深井,它无助地叫道:“这里好黑,我受不了了。”路过的麋鹿高高地站在井口,伸出头看看深井里的狐狸,深表同情地感叹了一句:“啊,你真的很可怜!”当狐狸倾诉心里的难过时,麋鹿时时打断,它热心地想了很多方法来帮忙解决问题,但总是遭到狐狸的反驳。

这里的麋鹿,就是同情心的代表,它高高在上,无法理会狐狸的痛苦,他的怜悯和说教,都让狐狸感到不被理解,反而倍加难受和无力。

反观一下,我们和孩子的互动中,是否也常常这样表达我们的“同情”?但是,这样的同情,让孩子形成的自我认知是“我很可怜,我不行”。

那什么是同理心,它和同情心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再回到深井,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一只路过的大熊走下了深井,它抱了抱狐狸,对它说:

“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我在这里,你并不孤单。”

大熊静静地陪着狐狸,默默地听它述说。这里的大熊,就是同理心的象征。没有怜悯,没有说教,只是去尝试理解狐狸的状况和体会它的感受,让狐狸感到温暖和支持。

回到我们家庭中的场景,当我们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感到失望时;因为被别人斥责而怒吼时;因为被隔壁班

女生嘲讽“穿得太土”而感到郁闷时;我们可以不认同孩子处理事件的方式,但是在讨论合理方案之前,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呈现大熊一样的同理心,不评判,不扰乱,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去静静地陪伴,让两颗心自然地依偎在一起。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我看大家都看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这个片段。

【Why】家长为什么要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

【通常做法】通常家长回应孩子情绪的方式:

一、忽视孩子的情绪

敷衍:如 :“嗯”“知道了”“别打扰我” 等。

转移话题:如:孩子说 “我考试没考好,特难过”,家长却说 “别想了,你晚上吃什么”。

二、否定孩子的情绪

“有什么好伤心的”“有什么害怕的,你太胆小了” 之类的话。

三、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不想吃苹果,家长却强行要求必须每天吃一个苹果,并说 “这对你身体有好处,必须吃”。

【做的坏处】这样做有哪些坏处?

1 家长忽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而逐渐不与家长沟通。

2 家长否定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3 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或讲大道理时,孩子内心会抗拒,如故意不听从家长的话、与家长顶嘴等。

【What】

家长要去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是指当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家长能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感受他们的情绪。

【How】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三个步骤

1 识别情绪。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和言语,来识别出孩子的情绪。可以用 “我看到你有些难过 / 伤心 / 沮丧 / 愤怒…… ” 这样的句式。

例如,“当老师让你请家长的时候, 我看到你有点害怕,你担心妈妈责怪你、惩罚你是吗?” 通过这样具体的描述和询问,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情绪的关注和理解。

2 接纳情绪:这是一组接纳情绪的常用语:

妈妈能够理解你。。。的心情。

孩子,暂时的生气/郁闷/……是可以的。

每个人都会有着急/烦躁/……的时候啊。

当你难过/悲伤/……的时候,如果你愿意,就说出来吧。妈妈会陪着你。

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烦恼,都可以告诉我,妈妈愿意倾听,妈妈理解你。

妈妈明白你的感受,妈妈抱抱你

3表达共情: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家长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或曾经有过的类似经历,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妈妈小时候也被要求请家长,你现在这种紧张的心情妈妈理解。”当孩子的情绪在被接纳的过程中放松,平复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解决计划。这个就不在今天的学习范围了。

【正例】

现在继续以第一个片段的为例:下午3点,小雨看动画片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30分钟,还想看。我直接把电视给关了,小雨哇哇的哭了起来,还在地上打滚。用表达观察的三步法来表达后:小雨,下午3点你在家已经看了30分钟的动画片了。

那表达观察后,运用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三步骤,我会和小雨这么互动:

小雨躺地上边哭边说:“妈妈,我还想看。”

妈妈:“小雨,妈妈看到不让你看电视,你很伤心。”--识别情绪

紧接着我说:“妈妈特别理解你,不让你看动画片伤心、失落的心情。妈妈明白你的感受,妈妈抱抱你。”---接纳情绪

妈妈小时候跟你一样,也很喜欢看动画片。当我妈妈不让我看动画片时,我也哭的稀里哗啦的。你现在的心情妈妈能理解,让妈妈抱抱你。---表达共情

这个时候,小雨的情绪会逐渐放松、平复之后,我就可以和小雨开始讨论不看动画片的解决方法了。

【Where】适用边界

家长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适用于孩子犯错时、情绪低落时、面临挑战时、孩子表达不同意见时,然而有些场景不适用,当孩子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比如孩子因为生气而打人。家长可以接纳孩子生气的情绪,但要坚决制止打人的行为,并教导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

【预防异议】

些人认为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任性,缺乏规则意识。其实同理回应孩子的感受是不会让孩子任性,缺乏规则意识的。家长同理孩子的感受并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行为。只有当孩子的感受在被接纳的过程中放松,平复后,才能够更好的去引导孩子。

拆书技能观察点:

1环节拆书家有进行简短互动,并能精确控场。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

【A1+】

好,现在请大家认真回忆一下最近一周或一月内,你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忽视孩子情绪,否定孩子情绪或是强行灌输自己观点的经历。请将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经过、结果写在纸上。

比如:

孩子难过地说:“妈妈,我今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我好难过”,你只是随口说一句“知道了”,然后又忙别的事。

孩子考试失利而难过,你说:“这有啥难过的,下次努力就行了。”

孩子不想参加书法兴趣班,你却坚持让孩子上,并说“你必须去上这个兴趣班,这都是为你好。”

大家把你最近忽视孩子情绪,否定孩子情绪或是强行灌输自己观点的经历写完后,请大家按照同理回应孩子情绪的三步骤来实践一下,怎样去避免以前的行为。如果让你用同理回应孩子情绪的三步骤,你会怎么做?

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请写在学习手册上,

【微行动步骤】

一【明确问题】 5分钟

拆书家:好,时间到,刚才大家都回想了自己忽视、否定孩子情绪,强行灌输自己观点的经历,也实践应用了一下怎么样去运用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来避免以前的那些行为。请大家来分享下,你在实践应用的时候对哪一步有疑问,或者感觉有难度?

秀梅:接纳情绪

灰灰姐:接纳情绪

大米:接纳情绪

天后:接纳情绪

拆书家:大家都觉得接纳情绪还是挺难的。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现在请大家轮流在小组内用一句话或30秒,讲一下:通过刚才写的,描述下自己的案例,为什么觉得这一步最难?然后投票选出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感兴趣、比较难的,最想的解决的这个事件,现在请大家开始吧。给大家5分钟时间。

秀梅:周一早上孩子4节课,想让孩子多吃早餐,孩子不吃,还说我强迫他,还情绪特别大,我也挺生气的,接纳他情绪,难啊。

大米:孩子让上学不上学,又哭又闹,又不想吃饭,接受她这情绪很难啊

天后:遇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看到他生气,不听话,我对你这么好,他动不动推我,打我,我不能接受他这种情绪,我也很生气

灰灰姐:我儿子虽然已经上大学了,昨天我给他拿核桃仁,他说:“妈妈,我不喜欢吃,不想吃核桃仁。”他这种情绪,我就接受不了。虽然识别出他有情绪,但是接纳起来挺难的。

若水:孩子快要上网课了,孩子对我说要上网课了,很困,就是不想上课,我瞬间就上火。

拆书家:好,时间到,我看大家都已经讲完了。那大家的投票选一个最想要讨论、最感兴趣的案例吧。

学习者:关于吃核桃仁的吧,灰灰姐的

拆书家::好,那现在灰灰姐就成为我们的“案主”。请灰灰姐用1分钟的时间描述一下这件事情,以及为什么难,有什么困扰?

案主简述:好的,昨天我去北京看孩子,前天晚上专门给他把核桃仁给拨好了,带过去。为什么让他吃核桃仁,因为看了本书,上面写着说核桃仁含有某种营养物质,对身体非常好,所以觉得他需要这个东西。儿子却说:“我不喜欢吃这个东西,我不想看见这东西”。我就说:“妈妈专门给你拨的核桃仁,还这么远给你拿过来”。虽然孩子最后拿走,但是我是看到他有情绪了,我接纳不了他这种情绪。

拆书家:好的,通过灰灰姐的描述,我们都清楚案例的基本信息了吧?

学习者:是的

【重述并明确问题】

拆书家:好的,灰灰姐,请你用一句话再明确一下你的问题。

案主:我的问题是:当孩子不吃核桃仁有情绪时,我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

拆书家:好,我重述一下,你想解决的问题是当孩子不吃核桃仁有情绪时,我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我理解的对吗?

案主:是的

二 【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 10分钟

拆书家:好,现在问题已经非常明确了,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产生这个问题最根本、最关键的原因。大家一起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向案主进行追问和讨论,对案主而言,是什么原因导致刚才问题的产生,问题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追问的方法很多,建议大家可以用连续几个“为什么”向案主进行追问,比如你觉得难在哪里?为什么对你来说很难?你觉得自己卡在了哪里?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认为有哪些原因。请记录员将原因写着便签纸上,时间10分钟。开始吧!

学习者:除了核桃仁,你想让他吃,他不吃之外,还还有没有其他想让他吃,他不吃的?

案主:最近没有,因为他距离我太远。

学习者:以前呢?比如穿秋裤啊等

案主:想想很早的时候了,上辅导班,他不想上,我会不断沟通,说服,引导,他还是会上

学习者:最后你成功了是吧

案主:是的

学习者:有没有失败的?

案主:初中有让报班,高中没有了

学习者:除了报班之外呢,他不想做,最后要求他做,

学习者:比如吃早饭啊,多穿件衣服啊,报志愿,选朋友、出去玩、出行方式啊

案主:这些没有

学习者:核桃仁是个意外事件?孩子最后就是不吃的话,你该怎么办?

案主:那就带回来呗

学习者:你觉得他拒绝几次,你会终止这件事情

案主:2-3次吧

学习者:你家是男孩,女孩

案主:男孩

案主:我为什么让他吃核桃仁,就是那本书中讲的每天吃点核桃仁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我才引发了这个行为?我觉得好,你得接受。如果真不接受吧,我倒也不强迫他

学习者:那你的情绪会怎么样

案主:不开心吧,我对你这么好,是吧。

学习者:这个核桃仁你会给你同事吗,同事拒绝的话,会有情绪吗

案主:不会,我会给同事们接受

学习者:除了给儿子外,还会给别人吗

案主:不会

学习者:如果是你老公你会不强迫他吗

案主:嗯???

学习者:没有想过给他吃吗?

案主:不会

学习者:你会吃吗?

案主: 我会断断续续的,也不是每天都吃。

学习者:你有没有这种经历,你会喜欢但是你的父母让你做的

案主:没有

拆书家:刚你不是说,让孩子吃,就是因为看到书上写的有营养成分对身体好,所以想让他吃,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原因吗

案主:没有了

拆书家:如果明天另一个专家说,吃了这个对身体好,你还会让他吃吗

案主:我可能会告诉他,力所能及的会做,超出能力范围的,都给不了他了

学习者:你还会亲力亲为的为他做什么

案主:没有了

拆书家:当孩子对你说妈妈上次你拨的我还没有吃完时,你会有什么情绪

案主:当时没有特别明显的

学习者:他有明显情绪吗

案主:不情愿,不喜欢

学习者:如果10分满分,你给不情愿打多少分

案主:5-6分吧 已经明显的情绪

学习者:你觉得家长给孩子安排一个不情愿的东西,如果你是孩子,你什么感觉

案主:不开心

学习者:你觉得不开心,你还跟他一直说这个东西多好,多好,想要他接受,你觉得你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仅仅是因为这东西好吗

案主:我第一反应是因为东西好吧。有次孩子说爸爸妈妈给他的建议,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所以有事情时,他愿意给我们商量,所以我认为我没有很过度的强迫他。

学习者:从你自己出发,你觉得接纳情绪这步难的话,就这三步,这步最难,你觉得难在哪里

案主:通过大家刚刚的提问,分析, 发现我的自我偏大,我认为好的我要给到你。你我认为的好,并不一定好。

学习者:第一个就是你认为你的自我偏大,第二个就是说你跟孩子好与不好的这种评价标准上是不一致的

案主:我觉得另一点就是我没有准确的把这个好的点给他讲清楚,我虽然说好,但是没有很准确的记住这里面具体什么成分,怎么对孩子好的科学的说法,这也造成他内心的抗拒,到底哪好

拆书家:我看时间快到了,你们讨论出来了原因是什么呢?

学习者:1 自我偏大 2 她跟孩子同一个事情上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 3 她在跟孩子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没有把这件事情讲好,没有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这个东西确实是很好

学习者:在我听的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你觉得第二步接纳情绪最难,是不是因为真正意义上你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你把他当成一个孩子。你不会给你的同事、老公去说

学习者:没有想过孩子已经很大,已经上大学了

案主:是,是的,这一分析还是很多问题啊。

拆书家: 我看你们写了四个原因:1 自我偏大 2 她跟孩子同一个事情上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 3 你在跟孩子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没有科学的,详细的去讲到底哪里好 4 你还把他当做小孩,你没有想着他已经上大学了,还是个大男孩了。

学习者/案主:是的

拆书家:大家还有没有补充的

学习者/案主:没有了

三【明确问题本质】 4分钟

拆书家:经过大家讨论,关于案主让孩子吃核桃仁孩子有情绪,不想吃,不耐烦,案主觉得接纳孩子情绪难得问题我们发现了4条原因,然而这么多原因中,只有一个是最核心的原因,也就是本质原因,请大家结合这几条原因和案主核对,

寻找到底哪个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时间5分钟。 (学习者讨论4分钟) (排除法、假设法等)

学习者1:你觉得哪个是最根本最本质的原因?

案主:我觉得我没有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刚天后问我说会不会给老公,我不会,我会分享。但是对于孩子这块,我没有把他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学习者2:所以你完全不会强迫你老公去吃

案主:是的

拆书家:你觉得本质原因是你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想着把他当成一个22岁的大男孩了。大家都认同这个是最本质的原因吗?

案主:认同

拆书家:好的看到大家基本讨论出来结果了。

拆书家:我来复述一下,通过大家的讨论都一致认为接纳孩子难的本质原因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吧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那么我要问问我们的案主,你认为这是你问题的最本质的原因吗?

案主: 案主认同。

【拆书家反馈】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现在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就是案主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

四【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用时5分钟

【拆书家引导】现在已经清楚了问题的本质,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问题的解决方案。

【拆书家】首先,请问下我们的案主,咱们讨论问题解决到什么标准、程度就算满意了?100分满分的话,解决到多少分会满意?

【案主】90分吧

【拆书家】好的,现在我们的案主已经明确了问题的解决目标。接下来,我们一起把没有把孩子当成一独立的个体这个本质原因,讨论一下具体的解决方案。组长负责把讨论出来的行动方案写在A4纸上。给大家5分钟的讨论时间,稍后我们请小组的代表来分享讨论出来的解决方案。

学习者:孩子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做决定,你觉得孩子独立的标准是什么

案主:参加工作吧

拆书家:参加工作后,会不会觉得结了婚,成了家就独立了。

案主:我会觉得他正在上学,从我内心来看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大人来看

拆书家:如何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案主:从我自己做起吧,作为中国的母亲,妈妈一辈子是妈妈,我自己从我自己的意识层面:我要告诉自己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我提醒到位

学习者:提醒都不提醒。已经22岁了,

学习者:在什么时间线可以划下:他已经是个独立的个体了,他是可以去犯错,他已经可以承担责任了

学习者:从衣食住行上开始,吃不吃早餐,几点睡觉,出门要不要多穿衣服,点外卖还是怎样的,想去哪里玩,他问你意见了你说,他要没有问你,你就不吭声。

案主:天后说的特别对,昨天见到儿子,他就穿了个体恤,我到北京后,有点冷,看孩子穿的不是特别厚, 我问他冷不冷,就这句话,我问了好几次。。。。

拆书家:刚刚我们讨论了从意识层面去提醒自己

学习者:是的,首先从意识层面去提醒自己,第二就是从衣食住行上不干涉。

案主:他已经22岁了,我们没有住在一起,时空让我们隔开了,如果我们近距离后出现在我身边后,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习者:从意识层面把他当成个体,可以允许他有什么情绪

案主:只要不要表现特别不耐烦就行。

学习者:你有跟孩子聊过这件事情

案主:聊过,他跟他奶奶特别能说,但是我家儿子有时候挺烦躁,但是一接他奶奶电话都特别好,今天他奶奶说,他孙子很有耐心

学习者:我觉得可以跟孩子进行一场成年的对话,你希望我怎样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你希望我在哪些事情上不干涉你。

案主:是的

学习者:对你好的标准是什么?统一标准,你也是这个标准, 我也是这个标准。他自己认为这是对他有好处的,父母也认同的。

案主:对

拆书家:统一标准

学习者:互相认可

案主:是的

拆书家:时间差不多了,大家讨论的怎么样了?

学习者:讨论了4个点

拆书家:现在请一位代表分享下

案主:我来吧。刚刚讨论了4个点

第一是我要有意思的提醒自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第二是从最简单的衣食住行开始放手,孩子可以自己做主

第三和孩子做一个成年对话,彼此明细边界

第四统一标准,达成共识

拆书家:你觉得大家给你提供的解决方案,有没有解决你的问题。

案主:解决了

拆书家:你觉得90分的满意度目标,有没有达成?

案主:达成了

拆书家:掌声送给案主

五【每组派代表讲解成果】 用时4分钟

拆书家:好,现在请一位代表讲解小组内的讨论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我们的问题是?原因是?经讨论本质问题是?,我们的方案方案是?。我们小组派个代表分享下吧,秀梅老师, 我看你笔记记的很认真,你代表小组分享下吧?

秀梅:好的。

我们组的案主是灰灰姐

她的问题是: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她分享的是她拨核桃仁给孩子,孩子有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接纳孩子的这个情绪?

原因是:1 自我偏大 2 她跟孩子同一个事情上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 3 你在跟孩子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没有科学的,详细的去讲到底哪里好 4 你还把他当做小孩,你没有想着他已经上大学了,还是个大男孩了。

经讨论本质问题是:灰灰姐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我们的方案方案是:1 刻意去提醒自己孩子已经长大了 2 从衣食住行开始放手 ,让他自己独立做主。3 跟孩子做一个成年的对话,彼此明细边界。4 让孩子的标准和父母的标准可以清晰明确 ,统一标准。

拆书家:掌声送给秀梅老师,谢谢分享

学习者:鼓掌

拆书家:大家觉得这些方法对自己有没有帮助?

学习者:有的

拆书家:根据大家讨论的成果,我再总结下,我们一共讨论出4个解决方法,1 刻意去提醒自己孩子已经长大了。 2 从衣食住行开始放手 ,让他自己独立做主。3成年的对话,彼此清晰边界。4 统一标准。这4个方面哈。

【回应式反馈】

拆书家:请问下我们的案主。接下来你会运用这些方法吗?

案主:很有帮助,会用的

拆书家:我们的微行动练习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积极讨论和支持。

拆书技能观察点:

一在未包含HOW拆页的【A3】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在拆书家主持的微行动学习环节,讨论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微行动学习环节包含了5个步骤:

1)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提出,并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的本质;

3)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明确出问题本质;

4)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5)请每组学习者代表讲解自己组的讨论成果。

二 对学习者的分享和提问,有体现通过向学习者提问来进行回应式反馈。

【特定任务】

为了更好的帮大家学以致用,接下来我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作业:

在接下来的2周内,当孩子犯错时,当孩子因为某些事情而情绪低落时,如考试失利、和朋友吵架、被老师批评等;当孩子面临挑战时,如参加比赛、演讲、考试等表现出的紧张、不安等。请你运用同理回应孩子情绪的方法和孩子互动。然后大家把沟通的过程,你们的对话,相应的结果发送在学习群里,谢谢大家!

【学习者分享】

小米:妈妈,下个月就要一模了,我好害怕。

妈妈:我看到你有些紧张,孩子。你是担心自己考不好,爸爸妈妈失望,自己的努力也没得到应有的结果,是吗?(识别情绪)

小米:是的妈妈。我一想到我最近花了那么多钱和那么多时间上一对一辅导,我要是在一模成绩不理想,我就特别的紧张。

妈妈:妈妈能够理解你紧张的心情。面对考试,未知结果的经历,大多数人都会这样的,妈妈也会的。当你紧张的时候,可以来找妈妈,我带你吃点好吃的;或者去找同学一起去喝杯饮料,出去玩一玩;还可以撸一撸猫。我们都愿意陪你。(接纳情绪)

小米:谢谢妈妈,你真好!

妈妈:我小时候,有一次老师选我去代表学校参加故事大王比赛,亲戚朋友都鼓励我,老师说我一定能拿冠军。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从来没有去过外面比赛,都要紧张死了。比赛时候,我看到下面那么多人,场面比学校大太多了,我脑子一片空白,结结巴巴的把故事讲完了,可想而知结果啊!所以,紧张没关系,有压力也没关系,做好放松,做好努力就好了!(表达共情)

结果:小米情绪安稳多了。和妈妈一起吃过午饭,去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了。

【强有力的结束语】

最后,我们一起回顾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家长要放下评判去表达观察的三步法,紧接着又学习了表达观察后,去同理回应孩子情绪的三个步骤。

在亲子沟通的道路上,摒弃评判、表达观察、同理回应孩子的情绪,这一系列的行动将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出一个爱与理解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勇敢地去探索。孩子会成为一个自信、独立且富有情感智慧的人。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

拆书技能观察点:1总时长没有少于50分钟,没有超过80分钟。

2 每个环节的时长分配符合本级训练概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