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开场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我是柯贤明,非常感谢大家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参加本次活动。今天我要进行的是2-3过级演练。我有三个标签:晋阶中的管理者,学习促进者,跑步爱好者。
(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帮助学习者能够识别并区分影响圈和关注圈的事情,并运用“增加掌控四步法”不断拓展影响圈的事,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美好。
【技能点】FAB介绍法,能够清晰辨别出F、A、B
二、图书介绍
F(Feature,特点):(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今天我拆的这本书很厉害,它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博士,柯维博士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思想巨匠”和“人类潜能的导师”,这本书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该书详细论述了这七个习惯是什么,还深入浅出写出了其中的原理、习惯之间的层层递进。
A(Advantage,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被福布斯称其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类书籍之一”,它在美国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发行,要知道,全球一共也就有197个国家。换句话说,全球71%的国家都有这本书的忠实读者。相比于同类书籍,这本书不仅讲干货,还有大量的案例、具体的行动步骤引导读者学以致用。
B(Benefit,益处):(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利益,用于引发兴趣)
B1(书籍好处):阅读这本书有什么好处呢?阅读并践行这本书,你将掌握一套高效人生的方法论,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痛苦、障碍都会迎刃而解,你也会逐渐拥有更加从容、高效、美好的人生。
B2(片段好处):今天我们学习的关注圈与影响圈章节,可以帮助你建立积极主动的思维,从而增加对人生的掌控。
三、R阅读原文拆页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刚才给的原文片段,鉴于内容较多,这个环节是1分30秒,看完后请打个OK的手势。
片段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微信读书P259-261页的《关注圈与影响圈》:
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 Circle of Concern,图3-3),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Circle of Influence,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见图3-5)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见图3-6)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前面提到我有一个儿子在学校里遇到了麻烦,我和桑德拉都很担心,怕他因为那些弱点而被别人轻视。但这些都属于关注圈范围,结果错误的焦点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我们自己倍感忧虑和无助,同时也加重了孩子的依赖性。后来我们聚焦于影响圈,着眼于自己的思维定式,结果真的有效。结论是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只有当我们在影响圈上下功夫,关注自己的思维模式时,我们才能获得改变自己的正能量,并最终也影响儿子。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担忧,我们就能改变现状。
四、【I】拆书家讲解引导
【技能点】【I】拆书家讲解引导-细化行动步骤
我看大家都读完了拆页,下面我来讲解下这个片段。
(What):该片段提出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并介绍了一种非常积极的思维方式。所谓“关注圈”是指我们担心、感兴趣或觉得重要的一切事物,如健康、家庭、事业、环境等,而“影响圈”则是在这些关注圈之内,我们有能力采取行动并产生积极变化的事情。一味地关注“关注圈”,只会令我们更加忧虑,对实际问题并无太大改观;鼓励我们要集中精力于“影响圈”,即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
例如,一个项目经理关注的事情包括进度、团队士气、客户满意度以及市场变化等。项目进度和团队士气属于他的影响圈,因为他可以通过调整管理策略和沟通方式来直接影响这些因素。而客户满意度受到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市场变化更是完全超出他的控制,因此这些都属于关注圈。
(Why):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有助于我们集中精力于能够实际改变的事物,避免因过度关注无法控制的事物而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
(Where)这种方法广泛适用于个人学习、职业发展、健康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但并不适用于高度依赖外部环境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需要集体行动的问题(如公司战略方向)、个人权力资源受限的情况(如基层员工对高层决策的影响);大家在使用时要加以区分。
(预防异议1)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听起来很抽象,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理论?
(解答:)确实,这两个概念可能在初次接触时显得有些抽象。
(How)那具体怎么运用这个方法呢,我总结了以下四个步骤,简称为“增加掌控四步法”,大家可以在我讲解的时候略微记下关键词,以加深印象。
第一步是梳理现状,列出自己所有关心的事项,梳理出自己的关注圈。
第二步是确定影响圈,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己直接或者间接能够解决的,即确定自己的“影响圈”。
第三步是制定计划,针对每个影响圈内的事项,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目标。
第四步是回顾和调整。定期回顾总结,适时调整行动计划,不断拓宽自己的影响圈。
这是我分享的“增加掌控四步法”:梳理现状、确定影响圈、制定计划、回顾和调整。
(预防异议2)也有小伙伴可能会说,如果一个人专注于“影响圈”,是否会忽视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但很重要的事情呢?
(解答:)专注于“影响圈”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重要的事情。相反,它鼓励我们在自己能够控制的领域内采取行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合作、倡导和支持等多个途径来解决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问题。它的核心是不断在“影响圈”内取得成果,进而扩大我们的“影响圈”来解决更多问题。
五、场景演练
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演练。首先,要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场景是这样的:丈夫小刘最近很苦恼,因为2岁半的孩子精力太旺盛了,白天9点多起床,一整天都出去各种玩,有时候玩累了会睡1-2小时,但到晚上又精力充沛了,基本要玩到凌晨才能睡觉。而小刘最近工作很忙,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9点多才回,孩子的作息极大影响了他的睡眠,以至于整天无精打采的。他很苦恼,于是找到妻子小李,希望一起商量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我们的情景。
鉴于今天人数较少,我们就整体作为一个小组进行演练。一个人扮演丈夫小刘,一个人扮演妻子小李。丈夫向妻子描述他的困境,妻子及时劝解、安抚,当了解所有情况后,运用今天讲述的“增加掌控四步法”:一是梳理现状,二是确定影响圈,三是制定计划,四是回顾与调整。帮助丈夫理清了当下可以做的事,并一起制定了行动计划。
接下来,请大家演练一下,这个环节是4-5分钟。
哇,大家讨论的很热烈,那下面我们就正式分享下这个过程,有请云姐和婷姐分享。
(学习者案例分享)
丈夫(婷姐):最近孩子经历太旺盛了,一天到晚都活泼不停的,已经有点影响到我的工作了,我休息时间他也很闹腾,所以咱们商量一下,看怎么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好吗?
妻子(云姐):我在想这事,孩子太闹腾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是不是我们可以利用他这个特点去发展一点他的什么特长呢?这样,我去兴趣班打听一下,像他这种孩子适合什么样的项目,我也带他去老师那儿,让老师做个建议,看有没有什么特别符合他的,让孩子自己体验、感受下看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体育锻炼是一个有益于健康的事情,我们本身就应该作为孩子的发展计划之一。刚好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就把它送到这些相关的培训班去尝试一下。
但是你这个做爸爸的,也不能纯粹的说他影响你了,你不管他,我觉得我可以帮你把孩子送去培训班,你负责去接他,进而增加你们的亲子交流,这样既不影响你,你还能看到他的成果。
丈夫(婷姐):这个是没问题的,咱们到时候去报培训班的时候可以把时间确定好,我晚上可能8、9点才下班,他的结课时间就尽量安排在那个时间段,我那时去接他是可以的。
妻子(云姐):好的,我会根据你的时间尽量去造反适合他的班级。如果说不能够完全符合,我也可以在他需要释放精力的阶段,带他出去找小朋友玩儿,或者到楼底下转转,等你忙完了再来融合到我们当中,这样看是不是能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谐一些。
丈夫(婷姐):那挺好的,我们就先尝试一个月,再来看孩子的作息有没有一个改观,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再做进一步的调整,如果有的话,我们就再继续坚持下去。
妻子(云姐):可以的,我觉得这个方法也肯定可行。
六、结束语
谢谢两位精彩的分享,这是从父亲的关注圈出发,最终聚焦到了影响圈,就是我们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刚才两位提出的“将孩子送去培训班”这个方法,我觉得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再次感谢两位的分享。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区别,并运用“增加掌控四步法”来扩大我们的关注圈。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尼布尔所说:“愿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愿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能改变的;愿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我明辨这两者的区别”。这句话和关注圈、影响圈所表达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我们都能平静地对待关注圈的事,并积极去拓展影响圈,进而拥有更加高效、美满的人生。
谢谢大家的参与,我的分享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