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请问观察家老师拿到观察家记录表、晋级准备表了吗?
请问各位小伙伴都准备好了吗?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行者无疆,来自宁夏银川。“行者”有两层意思,一是行摄天下。羡慕徐霞客之云游四方,自由自在。二是知行合一。我喜欢并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
用三个标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资深金融专家、运动达人、摄影爱好者”,我干银行工作20多年了,也服务了上千家企业,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在助力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并渐渐喜欢上了这个链接千行百业的职业。
同时,我也热爱生活,喜欢跑步和摄影,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愿意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拆书帮介绍】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拆书帮晋级的日子,首先给小伙伴们解释一下什么是【拆书法】,拆书的“拆”并不是把书拆散的意思,而是转化和内化,强调把书本里的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能力。“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主要适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成人学习,强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
“拆书”法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两种:个人学习的拆书法主要以改变行为、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拆书法,是由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提升能力。
【拆书帮】是拆书法学习爱好者的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长 为拆书家。
关于拆书帮就介绍到这里,现在步入主题,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看下我发给大家的拆页,拆页片段讲的是: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来自《 非暴力沟通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 P 126-128 页。
许多年前有个练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欣喜,使我从此很少感到沮丧,内疚和惭愧。我将在下文中介绍这个练习,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的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当时我对这一步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WHAT】: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干起来无趣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比如每天写日志,写起来很枯燥、不想干还必须的写;每周大扫除,干起来也没什么意思但还必须得干。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心烦、抱怨等情绪,这种消极心理又影响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效果。
【WHY】: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转换看待事情的心态,将原来认为“不得不”被动做的事转换为自己主动“选择做”的事,从而掌握了“做”的主动权并担负起了责任,就把做这件事的心理评价模式从消极变成了积极,减少了抵抗情绪,从而带来做事的意义和快乐。
【HOW】: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这种方法实施起来很简单,主要有三步:
一是盘点事件。首先逐项梳理日常生活中你觉得无趣却不得不做的事,列成清单。比如每周大扫除,每天写日志等。
二是转换心态。给清单列示的每件事情前面加上“我选择做”,并对自己内心说“这件事是我自愿选择做的”。
三是追问目的。逐项追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并写下来“我选择做这件事是因为什么目的”。比如:我选择做每周大扫除是因我想要让家里变得干净整洁,住起来更舒适,生活更有条理。明白了做这件事的目的,在每周末做大扫除时,有了主动承担意识,抱怨情绪少了,就能愉快地接受这件事并认真清扫了。
【WHERE】:这种方法适合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场景。不适合紧急情况下必须要做的事;也不适合不想改变或没有能力改变的人。
A1:
【故事】上周六,我在单位抽空写工作周记。一边写一边想,写这个东西越来越没什么意思,工作都干完了,只是记录个工作事项,写出来给谁看呢?今年都写了9个多月了,也没看出到底有什么作用。越想越烦,就更不想写了,写出来的内容也基本是工作清单干条条。写周记的意愿持续降低,周记的质量也比较差,没有实现工作改进和提升效果。
【反思】现在想来,一是起初决定做这件事时没有想清楚具体目的,只是大概想了一下要通过每周做记录,分析上周情况,有利后续工作改进。二是没有固定周记模板。写的比较随意,想起什么就写什么,目的不强,习惯也不容易培养。后续写起来后,由于写周记确实枯燥,工作一忙就越来越应付差事,慢慢地对写周记的心态也转变了,不愿做、心烦等消极抗拒意识逐渐增加,影响了做事质量。
接下来,我计划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方法,调整工作心态,提高周记质量,实现工作改进目标。计划采取以下步骤:
1)首先在纸上写下“写工作周记”这件事。在前面加上“我选择做”,并对自己坦白说“这件事是我自愿选择做的”。
2)问自己写工作周记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并写下来。通过追问我明确了写周记是为了记录分析自己每周工作的重点、成效及问题,通过周复盘,为下周工作改进和问题跟踪解决打基础。然后,转换心态,积极寻求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工作质效。
3)固化周记模板,让这个工作变简单,容易实施。再定期复盘,持续改进。
A2:
目标:
未来一周,截至本月10日,至少选择1件日常生活工作中自己觉得枯燥、没意思却不得不做的事,使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方法,完整做一遍。
行动计划:
1)第一天,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观察体会并逐项梳理自己觉得无趣却又不得不做的事,在手机上列出清单。
2)第二天从中选1-2件写到纸上,并在这件事前面加上“我选择做”,同时对自己说“这件事是我自愿选择做的”。然后追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并写下来“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要达成的目的和意义”。手机拍照留证。
3)随后几天,带着明确的目的,调整为主动积极的做事心态,去做这件事,并观察心态及做事效果。
4)最后一天,对比方法使用前后做此事的效果(包括当时心态、做事结果等),进行总结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