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2024年10月13日下午练级场(街道口)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开场:

【自我介绍】

各位小伙伴们好!

我是拆书帮武汉珞珈分舵的一名新人,我叫何凡,人可何,平凡的凡。

我的昵称叫fanny,取自汉字“凡”的谐音,大家可以直接叫我fanny。

接下来我用拆书帮的3个标签介绍自己,我是一名财务工作者,一个阅读爱好者,还是一个11岁男孩的妈妈。

很高兴能认识大家,期待在接纳与包容的珞珈分舵与爱学习的你有更多的链接。

【拆书帮介绍】

大家来这里参加拆书帮分舵的活动,一定想知道拆书帮到底是什么。下面我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拆书不是说把书拆开或者拆散,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者把书中的对自己有帮助的片段予以拆解、转化和内化,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创造价值。拆书是一种成人学习的方法论。

拆书法包含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无论是哪一种,都需应用RIA流程。其中

【R】Reading,阅读拆页

【I】Interpretation,重述拆页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具体包含这3种做法:A1激活学习者经验,A2催化学习者应用,A3促进学习者现场演练。这3个核心动作分别指向过去、现在当下演练,帮助学习者体验和反思,真正学为所用,提升能力,改变行为。

两者的区别在于,个人学习的拆书法能帮助学习者个人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组织学习的拆书法需拆书家现场演练,如同展开一场现场培训,帮助和促进一群人提升能力。

“拆书帮”是拆书法爱好者组成的社群组织,目前在全球各地设有分舵(又称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一个非营利性青年自组织,目的是帮助更多学习者成长为拆书家,拆书家通过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助己达人,赋能周围的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要达到让双方都能发自内心地相互给予,我们需将注意力聚焦在四个方面—它们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首先,我们观察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不论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益于我们,我们只是去观察。要做到清晰表达所观察到的,我们的挑战在于不夹杂任何评判。不论喜欢与否,我们只是说出人们做了什么。第二步,表达出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是感到伤心、害怕、喜悦、有趣,还是心烦呢?第三步,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与什么需要相关联。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觉察,我们清晰和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

例如,一位母亲想和正值青春期的儿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说话,她可以这样来表达以上三个要素:“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团脏袜子和电视机旁边的三团脏袜子,我很生气,因为我希望在我们共用的空间里能多些整洁。”

紧接着,她可以表达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一个具体的请求:“你愿意把你的袜子放在你房间或放进洗衣机里吗?”我们借助这个要素提出对他人的期许,希望他(她)怎么做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

非暴力沟通的一部分是对这四个要素的清晰表达,表达的形式也不拘泥于语言。而另一部分则是从对方的表达中了解这四个要素。我们通过感知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连结,进而聆听他们的请求,来找到通过什么方式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丰富。

当我们将注意力持续聚焦在以上几个方面,并协助对方也这样做,我们便在彼此的沟通中创造了一种流动,如此你来我往,最终双方都能自然而然地展现善意: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让我的生命更美好,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让你的生命更美好,你的请求是什么?

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既可以先表达自己,也可以先同理倾听他人。在本书的第三至第六章,我们还将深入地学习如何倾听与表达一个要素。很重要的一点是,牢记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公式,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个人和文化习惯做出调整。为了叙述方便,我将非暴力沟通称为一种“方法”或是“语言”,当然它的实现不一定借助言语。因为,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个要素的觉察,而非在交流中具体说了什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与人沟通的场景,如何与人沟通既能激发别人最大的善意,又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呢?我给大家推荐非暴力沟通方法。

非暴力沟通方法又称善意沟通,指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把注意力聚集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方面,一方面自己清晰表达这四个要素,另一方面去感知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双方在你来我往的沟通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善意和真诚,从而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出行动以满足对方的需要。

【WHY】

当我们评判、作比较、推卸责任或提要求时,对方出于本能反应会防卫、抗拒、郁闷或恐惧,从而导致不愉快甚至冲突。而当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时,我们更可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冲突和误解,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HOW】

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呢?非暴力沟通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观察事实,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具体行为,而不加入任何评判和解释,注意区分事实和评论。

例如,小王昨天在下班前一个小时提交工作报告,这是事实;小王爱拖延,这是评论;

2、表达感受,表达行为引起的情感反应。这要求我们识别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注意区分感受与想法。

例如,小王主动提出要帮同事小李写工作报告,小李因为小王的热心帮助而感动,这是小李的感受;而小李觉得小王是一位热心的同事,这是小李的想法。

3、表达需要,阐述与感受相关的需要,注意区分需要和策略。

例如,小李说,这段时间太累了,我想出去打个球放松一下,小李的策略是打球,放松才是小李的真正需要。

4、提出请求,提出具体请求以满足你的需要,注意区分请求和要求。

例如,小李说,我希望下次我们能提前15分钟讨论项目,你看这样可以吗?这是小李在提出请求。小李说,下次我们提前15分钟讨论项目,这是在提要求。

【WHERE】

非暴力沟通既可以用于自我对话,也可以用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的沟通上。这种方式要求沟通双方互相尊重,对自己的情绪负责,非暴力沟通不适合用在控制或操纵、情绪极度紧张或危险的场合。另外,若涉及到个人隐私或敏感信息也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沟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便签】

【故事】

上周六的上午,我喊在房间休息的儿子来客厅,喊了3遍儿子都没出来。孩子的爸爸直接去孩子房间,对孩子说:“你妈妈叫你出去你怎么不出去?”

话还未落音,儿子哭着冲进了卫生间,卫生间还传来了门与墙面强烈的撞击声。

我决定和孩子聊聊。

我说,贝贝,妈妈看到你哭了,鼻子红红的,眼睛里都是委屈的泪水。妈妈刚喊你是想和你聊聊天,因为喊了3遍你都没有出来,我有些不耐烦和生气,于是大嗓门反复叫你并让爸爸过来喊你。

孩子说,妈妈,你叫我的时候,我正在玩旋转陀螺,陀螺朝左,就立马出来,朝右,就过一会再出来。陀螺是朝左的,我本来是要出来的。可是你叫了好多次,还让爸爸喊我出去,我当时就觉得你们是在讽刺我。

听到这里,我知道孩子的初心是要回应我的。于是,我进一步和孩子聊天,理解到了孩子当时产生了不耐烦和不被信任的感受,并和孩子确认了他的真正需要。在交流中,我逐步觉察到了自己大嗓门反复叫孩子是不耐烦和生气的感受触发的行为,而这种感受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我内心希望孩子给于回应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当明确了双方的需要后,接下来我就知道怎么做了。

我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希望你能给于回应。比如说,刚妈妈叫你的时候,你可以回应说,妈妈,我马上出来,或者妈妈,我不想出来,我想一个人画半个小时的画。

孩子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下次爸爸妈妈叫你的时候,你愿意给爸爸妈妈一个回应吗?

孩子说,妈妈,我愿意。下次你和爸爸我叫我的时候,可以不超过3次吗?

我笑着说,好的,妈妈以后叫你不超过3次。以后你监督妈妈,没做到的话就刮妈妈鼻子3次哟。

【反思】

这次和孩子的沟通非常顺利,回过头来看,是因为我应用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具体来说:

1、不带评判地表达观察到的事实。当我知道孩子哭着跑进卫生间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怎么这么爱哭,顿时心生挫败无力感。但我放下了这种评判对孩子说,贝贝,妈妈看到你哭了,鼻子红红的,眼睛里都是委屈的泪水;

2、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聆听孩子的感受。因为你没有回应,妈妈变得不耐烦和生气,这是在表达我的感受,同时引导孩子表达出的他当时的感受。

3、表达和确认双方需要。谈话中了我觉察到自己的不耐烦和生气是本能反应,我的需要是孩子能够回应父母,我聆听到孩子的需要是不想听爸爸妈妈重复叫他,为避免理解错误,询问孩子予以确认。

4、提出具体请求。谈话快结束时,我就这个事情对孩子提出了下次能回应父母的具体请求,不再是说尊重这些空洞的话,注意力聚焦在当下,就事说事提出具体请求。孩子也提出了父母不要重复叫他的具体请求,双方都同意了对方的请求,各自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A2便签】

【目标】

在下周五之前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和孩子沟通,激励孩子下周六晚上9点半前完成语文作业。

【行动计划】

1、说出观察到的事实。

贝贝,妈妈看到最近两周周日的上午你都在写语文作业,一上午的时间连着做了5篇课外阅读。

2、表达感受。

整个上午你都没有时间去休息,下午还要去上2节课,妈妈特别心疼你。

3、表达需要。

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学习之余也能有时间去玩耍。

4、提出请求。

你看你愿意尝试把写语文作业的时间由周日上午调整到周五、周六和周日三天吗?我们把五篇阅读作业分解到三天完成,比如周日晚上完成一篇、周五下午完成二篇,周六上午完成二篇。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将注意力聚焦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上,同时感知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希望这个片段会对各位小伙伴有帮助。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