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PET父母效能训练:唤醒孩子的自律》》 所属活动: 2024年10月南京分舵第二场拆书活动(线下)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PET父母效能训练

开场:

大家好!

首先,用3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吴兴珠,口天吴,高兴的兴,珍珠的珠,大家可以叫我珠珠。

我的第一个标签是: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致力于正面管教课程的推广和实践应用。

第二个标签是: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用AI数据支持精准填报

第三个标签是:拆书家,希望在在拆书晋级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的精进。

【分组】根据现场的人员,分为2人一组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生活中和工作中使用和练习“-我信息”,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准确地说出当前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识别自己的需要,进而影响对方改进自身行为,致力于培养出界限清晰,情绪稳定且自我负责的独立人格。

图书介绍(3分钟)
F特征(Feature)

我选择的拆页节选自《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诺贝尔和平奖三次候选人的心理学家,花费50年的时间,为父母、老师和领导者传授如何建立有效关系的模式,其模式被称之为“戈登方法”,这种方法一开始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后来发展为一种适用于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本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巧是:通过清楚地界定问题、积极的倾听、完整的表达及没有输方化解矛盾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主、自觉和自驱能力,父母也会这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拓宽认知边界。这是一本让”育儿即育己“不再停留于口号的一本实践书。

A(优势):与《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一样,都是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也都从感受入手,注重关系和长期效果,鼓励孩子承担责任,学会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性、自律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更直接地提出:父母是人不是神,他们需要被训练而不是被责备,支持父母在意识到错误的养育方式后能够鼓起勇气再出发。而在教授技巧的同时,更多的拆解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提供了大量可借鉴复制的养育日常,手把手、心连心地帮助父母走出误区,看到惩罚和权利控制的消极作用,走进一个彼此尊重、互相倾听、满足需求的健康而和谐的新关系。

B利益(Benefit)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坦诚沟通的方法,实现如何说,孩子才肯听,不但让孩子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而且学会用双赢的思维解决问题,让育儿这件事变得轻松高效,帮助父母创造出和善而坚定的民主型的养育风格。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P115页)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即: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上学时说好了,一放学就回家,但是她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

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不需要确认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使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他们只是脱口说出一个命令、一个威胁、一个拒绝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很懒”等。而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现在,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

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困扰,而父母传递的“我信息”没有能够影响孩子主动修正他们的行为时,这可能是由于父母送出了一个或多个不完整的“我信息”。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已经足够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常常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就很重要了。

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

“当你离开学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当你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告诉了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她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了困扰。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1. 这是在孩子行为已经给父母造成了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时所使用的,希望对方主动调整行为的一种沟通方式。

2. 这是一种以“我”为开头的表达方式,既不伤害他人,又能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3. 发送“我-信息”能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困扰,能帮助孩子理解行为和感受、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不使用我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自觉使用的

以下几种回应方式,比如:

1. 命令、指示、指挥

◎“你去找点东西玩。”

◎“把音乐关掉!”

◎“11点以前必须回家。”

◎“赶快去做功课。”

2. 警告、训诫、威胁

◎“如果你不停下来,我就要揍你。”

◎“如果你不把玩具收拾好,妈妈就会生气。”

◎“如果你用完我的东西不放回原来的地方,你会后悔的。”

3. 劝告、布道、说教

◎“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她。”

◎ “你不应该那样做。”

◎“我们赶时间的时候你不应该只顾玩。”

◎ “用过的东西都要收拾好。”

4.建议、提出意见或解决方案

◎“你为什么不出去玩?”

◎“如果我是你,我就会把它忘了。”

◎你应该懂事一点。

我们把这些称之为送出一个解决方案的“你-信息”,是应对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的无效方法。为什么会无效呢?

因为“你-信息”会带给孩

子以下几种影响:

1、拒绝或不喜欢你提供的这个解决方案。当孩子听到“应该”“必须”“最好”时,他们感受到了被要求和命令,没有主动权;感觉到自己做错,被指责了,感受到威胁,不自觉地会产生抗拒心理,从而进入应激防御状态而不是合作模式。

2、当你不经过孩子同意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还传达了另一种信息:我不相信你自己能够想到足够好的解决方案,破坏了家长对孩子的信任。

3、这件事怎么解决比较重要,你怎么想有什么感受不重要,孩子会感受到不被尊重和关爱。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时候:妹妹上三年级,喜欢讲话,有的时候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我大部分时间会停下来,听她说。我知道妹妹有表达的欲望,但我经常停下来听她讲这个行为本身并不会让她意识到自己想说就说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有时我感到很烦躁很生气,我就斥责她:“你到底有没有听我说话?”“你为什么就不能先听我说完呢?”这里我就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还特别希望她现在立刻马上就能学会安静地倾听、尊重地表达。 而妹妹脸上的表情则由想要分享的神采奕奕一下子变得无精打彩,我就知道当下行为是无效的互动

【how】

“我一信息”的基本构成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 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总结起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我-信息=(行为+感受+影响)。

回到上述我的例子,有一次我使用了我信息,是这么表达的:我注意到刚才我在向你传达一个信息,我刚说了两句,你就开始讲你的内容了,这让我感觉到你对我说的话并不感兴趣,也没有认真在倾听,而我同时也没办法做到认真听你讲。我感到很不舒服、不高兴。我希望我讲话的时候对方能认真倾听,这样我才会感到被尊重。妹妹听我这样表达完之后,平静地说:“那你先讲吧,我认真倾听。”

【where】本书中“我-信息”用于调整孩子的不可接受的行为,也可以应用到孩子正向积极的行为当中,作为日常鼓励;同时也适用于夫妻、家人、朋友、同事和陌生人之间,所有需要沟通交流的场景当中,我相信只要带着一颗真诚的想要联结、尊重地解决问题的初心加上正确运用,一定会为你的沟通加分的。

预防可能的异议:你可能会问:当我使用了“我-信息”,孩子没有回应也没有行为上的改变,怎么办?别着急,首先,第一次使用“我-信息”,孩子不为所动的反应也是很正常的。世界上没有灵丹妙药,一试就灵。因此,也没有任何技巧是使用一次有能达到100%的效果的。练习才能带来改变。其次,新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需要给孩子足够时间和空间去体会和做出决定,相对于之前听话照做或者不做就受罚的模式更需要时间和耐心。

当第一条“我-信息”没有回应时,我们可以再发送一条“我-信息”。或者你可以试试以下的说法:

“嘿,我在告诉你我的感受,这对我很重要。我不喜欢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当你从我面前走掉,甚至都不听我的感受时,我很不高兴。

我不喜欢这样。

当你真的不顾我的问题时,我觉得很不公平。”

以上都是又一次我-信息的准确表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学习到“

我-信息”的表达。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催化应用【A2】分步催化 1
现在邀请大家设想一下,未来几天或者1个月内可能遇到的被他人行为影响到满足自己需求的行为,以下是几个场景,供大家参考。

1、孩子12点后回家,没有事先告知,父母很担心

2、孩子打断你跟朋友的谈话

3、孩子用了你的工具后没有把它们放回原处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可能会遇到的场景,3分钟后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分享时间为1分钟。

【学习者案例记录】:我妈经常打断我和朋友的视频电话。

催化应用【A2】分步催化2

邀请大家回到刚才主设想到这个场景中,讨论事件当中“我”的感受和需求,之后用”我-信息“来表达。时间依然是3分钟的时间,之后邀请一位伙伴来分享一下事件场景和“我-信息”的完整表达。

【学习者案例记录】:

行为:我跟朋友打视频电话的时候,一开始门是开着的,我妈会进来;后来我把门反锁,她又敲门。

感受:很不舒服。

影响:我觉得这个行为本身不礼貌,因为我正在跟别人视频。跟别人聊的话题会因为这个行为被中断,很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