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欢迎参加拆书帮南昌火炬分舵的拆书活动。我是拆书家周姣姣,本次练级级别是2-4,预计用时50-60分钟。首先用三个标签介绍自己:两个孩子的妈妈,心理咨询师,练级中的拆书家。
【分组】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先分个组,后面有讨论环节,我们分为三组:左边两位一组,中间两位一组,右边两位一组。
【FAB图书介绍】
F
《重塑心灵》作者李中莹老师,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他发展出大量独到而实用的思想和行为技巧,有效地帮助一个人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A
与其他同类型书籍比较,本书强调自我价值、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讲解,帮助读者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改善自身的心理转态和生活质量。
B1
本书是讲NLP的书,NLP是研究人的大脑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提升它的运作效率的学问。沟通效果的好坏之分,决定于对方的回应。良好的回应是对方不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但是乐意进一步了解我的意思,或者提出他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
B2
“清晰的身份定位”帮助我们理清楚沟通前的角色定位,提前构建有效的沟通氛围;“先跟后带”给对方空间表达,让我们可以做出准确的回应,从而产生良好的双向沟通效果。
片段之间是承前启后的关系,清晰的身份定位为“先跟后带”提供准确的角色基础和行动方向。
【学习目标1】
在跟随我完成本片段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与不同身份背景人员交流时,通过身份定位法给对方身份角色进行分类,提高沟通效率。
下面请小伙伴用2分钟时间阅读第一个拆页片段,请阅读好的小伙伴举手示意。
Part1(10-15分钟)
【清晰的身份定位】P192
身份定位对沟通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沟通的时候,你的内心认定对方的身份是什么,决定了你对他的态度和说话行为模式。所以,最快最简单同时又是最本质的改善沟通效果的技巧,就是改变对方在你心里的身份定位。例如,准备去接待一个投诉的顾客,你把他的身份定为“给我麻烦的人”还是“最能帮助我们有效提升的人”?准备去跟自己的配偶或孩子讨论一些不愉快事情的时候,你把他的身份定为“总不谅解我的人”还是“证明我是多么好的妻子/妈妈的人”?
有一类名词称为“虚泛词”(抽象名词)。一般名词像“毛笔”“水杯”“手表”等可以明确其意义;而“虚泛词”则不可以,例如“资格”“爱情”“公平”“照顾”“人权”等。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能没有这些虚泛词,其中很多在人生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人类社会里出现的很多冲突、矛盾和误会,也都是与“虚泛词”有关的。原因是人人都以为自己清楚地懂得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而只有被问到的时候,才发觉自己不是怎么清楚。在平时,没有人想到自己和别人都不大清楚,也不会向别人提问。于是,每个人都凭内心模糊的、人人都不同的概念去处理与这些虚泛词有关的事,效果当然不会好。
所有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角色的名词,都是虚泛词。家庭里的父母亲、丈夫、妻子;工作里的上级、下属、同事、顾客;生活里的朋友等,都是一样。丈夫心里的“太太”是什么,和妻子心里的“太太”往往不一样,而在婚姻生活里没有好好地谈过,于是妻子努力地做好自以为是的“太太”角色,而丈夫则越来越不满意,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糟。再加上老人家的评论、社会传统思想等的要求,两个当事人会越来越迷惘。
把对方的身份角色定得清楚,自己才可以更有效地配合。事实上,当对方有清晰的身份定位时,自己的思想、情绪感觉和行为意欲也会相对性地清晰和对位。同时,把自己的身份清楚地定好时,自己也会有效地影响对方的思想、情绪感觉和行为意欲。
【原文拆解】
【What】
清晰的身份定位,通过自我认知、情景分析,认清对方在我们心里的身份定位,进而调整自己的思想、情绪感觉和行为方式,与对方进行有效互动。
【Why】
通过身份定位三步法,提高沟通的效果和质量,避免因身份不明确而导致误解和冲突。使用这个方法可以避免回应不当,不清楚自己以什么身份回应他人,给出不恰当的反馈。
【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不根据对方的身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可能会说出不恰当的话,伤害到对方的感情,使关系变得紧张,或者沟通时难以把握沟通的重点和方向,浪费时间和精力。
【预防异议】
身份定位法使用时并非一定有效,比如对职业的刻板印象,一个人可以拥有多种身份等,在特定情况下,这些身份可能会产生冲突,我们需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灵活调整。
【Where】
适用于沟通前,梳理清楚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How(细化步骤)】
清晰的身份定位,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法确定:
1.自我认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思考自己在当前沟通情景中的角色定位、希望达到的沟通目标。
2.情景分析。分析当下沟通的具体情景,包括沟通对象、沟通目的、场合等因素。
3.行为调整。根据自我认知和情景分析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语言、态度和行为,以符合身份定位。
【意译案例】
下面我给出一个更贴近身份定位的案例。我前面就因为身份定位不明确,导致关系不好的问题。我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升职后,每次与她沟通时,我都会不知道怎么称呼她,该怎么和她交流,导致关系变得比较尴尬,一度还比较僵硬。后面我通过身份定位法,明确对方的身份角色,改变对方在我心里的身份定位。首先,她已经升职,是我的上级;其次区分场合,是其他部门人员的时候、汇报工作时,还是私下聊天、逛街时。最后,调整我的语言和行为。现在我在正式场合,就会称呼她“主任”,私下会叫她“姐”。经过调整,我们的关系缓和了好多,上周六我们还一起逛了铜锣湾和盒马生鲜。
【A1】
最近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岗位调整后,进入新的岗位,从一个部门调入新的部门,导致身份点位模糊;新参加的一个兴趣小组或者活动,不知道这个团体的规则,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请各位小伙伴拿出一张便签纸,回忆一下是否有类似身份定位不清的场景呢?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写在便签纸上。
妍妍:我女儿上周在微信中发给我一张肯德基的图片,我马上以老师的态度和她说:“博士啊,你怎么能吃这种垃圾食品啊?对身体会有伤害的。”女儿一听我用这种语气,我再和她沟通,她就很生气,直接挂了电话。
小园:这是我的卡点,我经常会身份不清,特别是工作当中,搞不清我和别人的关系。因为我的工作变动较多,很快升职,在与人沟通时回有些身份混乱。
【A1+】
再设想一下,假如有回到过去的时光机,我们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运用身份定位法:自我认知、情景分析、行为调整,你在该情景下如何应对,现在可以和身边小伙伴讨论一下,再写在便签纸上,2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个小伙伴来分享。
妍妍:假如回到过去,看着刚刚学习的清晰身份定位,我在想女儿只是想告诉我,她当时所处的环境,她正在干什么,并不表示我再吃这个。学习后,先明确我是妈妈,而不是老师,现在我会这样和孩子沟通:你那边正好是用餐时间,你是选择餐厅的套餐吗,鸡块是套餐之一吗。
小园:在回到过去,第一步,我会先问自己是谁?我沟通的人现在身份是什么?我会先清楚自我认知,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弄清楚我的沟通目标是什么,弄清楚自己身份定位然后表达自己。
感谢小伙伴的分享。
第二部分:35分钟以上
【学习目标】
上面我们学习了清晰身份定位的方法,下面我们学习“先跟后带”,通过先跟随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再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感受,改善人际关系。
下面请小伙伴用2分钟时间阅读第一个拆页片段,请阅读好的小伙伴举手示意。
【原文拆解】
Part2:P186
第四,要学会先跟后带,就是先附和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附和对方说话的技巧既可以取同——把焦点放在对方话语中你与他一致的部分,又可以取异——把焦点放在对方语言中与你不同的部分,还可以先接受对方全部的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
例如:
你说:“我认为吃早餐的习惯对健康很重要,所以我每天早上都吃两只鸡蛋。”
对方:“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太高,我的早餐绝不会有鸡蛋。”
回应1(取同):“噢,原来你也有吃早餐的习惯,你觉得吃早餐对一天的工作有重要的帮助吗?”
回应2(取异):“你觉得鸡蛋的胆固醇对身体不好,当然你不会以它作早餐了,那么,你的早餐吃什么?”
回应3(全部):“不单你这样说,我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直至去年我看到一篇科学新知的文章,发现原来胆固醇之中也有好坏之分,而且鸡蛋给我们的胆固醇好多过坏,有一些营养更是其他食物中很少能提供的呢!你有兴趣看一看这篇文章吗?”
【原文拆解】
【What】
“先跟后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沟通技巧,在沟通过程中,还需要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取得对方认同后,再适当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Why】
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和冲突。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你的理解和认同是真诚的,如果对方察觉到你的虚假,可能会抵触你的沟通。
与直接表达观点相比,“先跟后带”强调先理解和认同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基础后再引导对方,避免一开始就因观念冲突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沟通不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还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从而达成更好地沟通效果。
【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
一般我们在职场、生活中与人沟通意见出现不同时,总是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该怎么说服对方呢?但是沟通过程中如果出现反对对方观点和想法,只顾表达个人意见时,容易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让沟通受阻。
【预防异议】
有没有一些情况,你发现你跟着对方的节奏进行沟通,也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还是无法进行对话的情况。当沟通双方意见差距较大,或者一方就是不愿意改变时,会让沟通进入僵持,我们可以想其他的思路或方法去处理这种情况。
【How】
先跟后带有以下四个步骤:
1.接纳情绪。当对方表达观点或感受时,首先要接纳对方的情绪,给予对方理解和认同。
2.理解观点。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想法,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立场,可以通过重复对方的话,来确认理解是否正确。
3.表达共鸣。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表达出你和对方的共鸣。
4.启发思考。在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后,引导对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Where】
适用于家庭关系、朋友关系、职场关系中人际交往和沟通场景时使用。
【案例】
下面分享一个我的使用案例。一般我的两个孩子在爷爷奶奶吃晚饭,晚饭后爷爷或者奶奶会送孩子回家。上周五的时候,还没有打开门,就听到我儿子安安在嚎啕大哭,等我打开门,哭的更凶了。我赶紧抱起他问:“你这是伤心的哭,孩子生气的哭呀?”姐姐点点马上回答我:“他在爷爷奶奶哪不好好吃饭,被爷爷奶奶凶了,我也骂他了,然后他就哭了。”搞清楚哭的原因,我抱着孩子,并和他说:“被他们三个人骂了,你是不是也生气啦?”安安表示认同,哭声也减轻了。接着我说:“前两天爸爸也指责妈妈了,你还记得不,妈妈当时也可生气了。”聊了一会,了解孩子是在幼儿园吃多了点心不饿,所以不想吃晚饭。等孩子彻底平静后,我和他说:“奶奶是因为担心你饿着,着急才这么说的。”
这是我运用“先跟后带”的方法,安抚孩子情绪的事情。
【A3】
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把对话写在纸张上。剧本是说两个人,
销售人员小刘是电动汽车销售人员,正在向客户推销车辆,客户提出了诸多质疑:这车的里程只有410公里,会不会要经常充电,充电不方便怎么办?
请根据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就上面的场景进行讨论。同时要用到今天学到的“先跟后带”四步骤,通过角色扮演,一个扮演小刘,一个扮演客户,加工出一个剧本的对话。5分钟后,我会邀请一组小伙伴来分享,下面请大家开始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
小刘:蒋小姐,上次您说想看下我们家的电车,根据您的需求,我推荐这款最新款,比较适合居家出行、短途旅行,是一辆性价比比较高的车。
客户:我担心会要经常充电有些麻烦。万一电不够用怎么办?我经常看到网上有拖车拖走的。而且我希望周末能开电车会上饶。
小刘:我理解您的顾虑。您希望开电车回上饶,怕电量不足,是吗?
客户:是的,我开电车会有里程焦虑。在高速上,车没有电了改怎么办?
小刘:嗯,我专门去了解过电车里程的问题,这里可以和您分享下。我现在也每天用这个电车上下班的。首先,我们考虑买电车是要看品牌的,对吗?
客户:嗯。
小刘:我们家的车是品牌车,质量是有保证的。这辆车里程有410公里,日常出行时完全不用担心的。而且市区开车时比较省电节能的。再有这款车是免费送充电桩,可以帮您免费安装的。像您回上饶的话,来回可能是要充一次电,您可以在您娘家周边用APP搜下周边充电站,或者到高速服务区进行充电都是很方便的。快充的话,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就可以充好的。
客户:那冬天续航会不会缩减呀?网上还看到电车起火呢。
小刘:续航的话,天气冷是会有些缩减,但是您和油车比较下,能耗还是比较低的,这也是您考虑买电车的原因吧。您看到的电车起火,大部分都不是品牌车。我们家是全国top级的品牌,在安全测试这边是非常注重。当然车辆有问题是概率性事件,我们家这方面是概率比较低的,当您发现有问题,可以马上联系我处理。而且我们家这款车这个月还有活动哦。
客户:好的,您在多介绍下,我还是考虑买这款车的。
【回应】
好的,谢谢两个小伙伴的分享。您从开始的时候就充分接纳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观点和顾虑,还启发客户的思考,帮助她规划回家的路线,与对方共情,表达自己有相同的精力,真是非常棒。
A2
分步催化1:
非常感谢小伙伴们的分享,现在请小伙伴想一下,在未来的一个月,会不会有需要先了解对方想法或感受的时刻?比如同事对项目方案提出质疑、客户抱怨产品质量问题、孩子对作业量多表示不满。具体是什么人和事情呢?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讨论。
分享环节:
绘宇:我有一个需要和女儿沟通的事,我最近给女儿报了羽毛球课,她觉得累,不想去上课。作业多,又要写作业,又要上课,提了很多反对意见。
分步催化2
请大家根据今天学习的先跟后带四步骤,可以和对方怎样沟通呢?请大家与小组内的小伙伴交流讨论下,时间是3分钟。下面请哪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绘宇:回家我可以先理解她的情况,表达与她的共情,然后和她聊聊打羽毛球的好处,再有羽毛球列入了中考体育项目呀。
【回应】
是的,先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在听听孩子抱怨,接纳她的情绪,多听听孩子怎么说,同时和孩子聊聊打羽毛球的好处,启发孩子多思考。
【结语】
“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希望小伙伴在未来与人沟通遇到障碍时,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身份定位和先跟后带方法,理清沟通思路,让沟通变得顺畅。
感谢小伙伴的陪伴,我的2-4拆书练级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