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TF1-2预备表模版: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施燕美,说实话我一度觉得这名字挺土的,想去派出所改名,这个念头一直持续到我爹也觉得这个想法很棒,想要打断我的腿为止,现在我爹他打不动我了,我也没觉得名字土了,我们非常默契的达成了为数不多的共识。
三个标签:
1、萌新拆书家:自今年7月加入拆书帮后,以每月过一级的缓慢速度向上攀爬,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我走得很慢,但我一直在走”。
2、书籍收藏夹:相比较看书而言,更喜欢买书,有种买了这本书,就拥有了书本知识的错觉,正在改进中,强迫自己读完1本才能买1本。
3、自驾游瞎晃荡小能手:我的梦想也曾是星辰大海,大漠飞烟,可自从过上了996的规律生活,我梦想的边界线也从世界地图缩略到了江浙皖区域地图,并且受益于劳动法赋予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可以在小长假期间开着我的买菜车出去溜溜。
【书籍介绍】
这本书结合了脑科学、心理学等知识,阐述了“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帮助读者真正看清自己。还讲解了“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让读者明白如何真正成事。它强调了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关联,并通过实践获得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本书作者的经历非常有意思,2017年以前,他过着按部就班混吃等死的生活,但就在36岁那年,身边两个朋友的生活巨变让他受到了巨大的触动,此后他开始大量阅读,包括但不限于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他不仅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性,还找到了改变的原动力,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放在网上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官媒纷纷转载,争相报道,他也开通了个人专栏成为了一名业余的成长咨询师。
今天我们拆解的原文片段,节选自《认知觉醒》这本书的第99-100页,下面我们花2分钟时间看下原文片段,看完请抬头示意我一下,谢谢。
【R阅读原文拆页】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甚至还会“备受煎熬”。但请一定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逐步改进。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经典的一手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我们要放弃那些“几分钟读完……”“每天一本……”“十堂……课”的干货幻想,虽然这些方法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但终究是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的。亲自钻研虽然更艰辛,但能感受到深度理解产生的真正快感,这比吸收浅薄的二手知识不知道要舒服多少倍。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请人代劳,从长远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因为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所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如有机会,我们还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而且,写作具有复利效应,我们写的文章随时可能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三是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比如《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约要花2小时进行复盘反思,还要求自己的员工也这样做。他在书中花大量笔墨阐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处,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受这个理念的影响,我从2017年2月开始坚持每天写复盘反思,有时几句话,有时上千字。通过持续反思,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变清晰了,很多看似并无关联的事情居然有了底层的联通。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部分内容的立意与构思也来自平日的反思。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每日反思。
【I重述知识点】
【what】这个片段阐述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主要有以下3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要获取和掌握一手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尽可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写出来;(3)输出成果去教授,无论是书籍、视频、生活经历都是知识的载体,尽可能的结合自身的情况和能力去重构,并联系到生活,教授给他人。
【WHY】我们大多数人肯定都看过各种快速阅读、快速学习之类的视频/文章,由他人把学习到的知识,以简易的方式呈现,读了很多却发现并没有多少收获,一是因为知识通常不是单一纬度的,需要把它放在一个体系里去链接,去发散,二是长此以往,我们只懂得吃别人咀嚼过的二手知识,而自己就缺失了深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要想深度学习,就需要按照书中建议的方法来操作,不要借他人之手和脑子,要自己直接去学习,去写作,去把知识和生活关联,持续的复盘、总结、反思、升华,才能使能力得到提升。
【HOW】
深度学习主要分为3步骤:
(1)阅读经典名著或是学术论文
(2)学习写作,最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3)教授他人知识,在生活中思考复盘,归纳总结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想要进行自我提升的人进行深度学习。
【案例分享】 前面在说个人标签的时候有提到,本人是个书籍收藏夹,翻书和买书的速度一样很快,当然就只是翻过了而已,没记住,没学到,除了意淫自己越加的强大,啥都没增加,然而如果说把看书后的思考写下来,或者像这次一样把《认知觉醒》这本书中的一个段落拆解出来,我觉得效果就很不一样,写作是读书的反馈,而发现没有反馈的学习,跟刷抖音一样,看过就忘。
【A1联系具体经验】
激活学习者经验:我们读过这个拆页,了解到想要深度学习应该如何做,那么请想想自己有没有经历类似情境、有没有相关的经验,我们来做分组后,给大家3分钟时间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其中一组推举一名代表做1分钟左右的分享。一共分了两组,顺序是按照我左手边蒋老师和王老师以及我对面的一位新加入的老师,三人为一组,我右手边的丁老师和宋老师,两人为一组。
丁老师分享了工作日在通勤时间段听书的案例,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在这十几二十分钟,他会听些个人成长的课程,但因为没有进行深度学习,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他分析了原因:一、首先输入的是二手知识,二、没有对知识进行总结反思,三、没有关联到自身,所以对于知识点只是知道,但很快就遗忘了。
【A2具体应用】
催化学习者应用:请大家拿纸写下今后的深度学习规划,要注意不能仅仅是决心,而要是具体的做法,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度,要有可以衡量或观测的预期结果,这里给大家1分钟时间。
【结束语】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主要讲述的是如何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有哪些,(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要获取和掌握一手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尽可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写出来;(3)输出成果去教授,无论是书籍、视频、生活经历都是知识的载体,尽可能的结合自身的情况和能力去重构,并联系到生活,教授给他人。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