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1分钟
大家好,我是笑蕾,今年6月刚刚退休,接着就假如拆书帮这个青年自组织,感觉自己又满血复活了。
我的三个标签分别是,曾经的软件工程师,当下家庭教育指导师,未来视频直播达人,通过拆书、做课加视频的方式更多地传播好的家庭教育理念。
【关于拆书和拆书帮介绍】2分钟
拆书并不是将一本书从物理上拆散,它是一种学习方法论,它不是以书上的知识为中心,是学习者以自己为中心,将书中的内容做拆解,摘出和自己相关,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再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规划出自己未来的具体应用,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
拆书分个人学习拆书法和组织学习拆书法两种。个人学习拆书法是学习者通过RIA便签完成知识点的阅读,也就是R所代表的动作,然后通过3w1h的方式对所读内容进行解读,接着是关联自己过往经历,最终是要探索出未来解决自己面临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而组织学习拆书法则是指拆书家用一本书来组织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在场的学习者将书中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历,拆为己用的过程。
那么拆书帮啥呢?是拆书法学习爱好者的社群,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各地的拆书帮分舵,它是一个公益性的青年自组织,其使命就是帮助更多拆书学习爱好者成长为拆书家。
【赢得孩子原文:】
”赢得孩子“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你决定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为你带来积极的感觉。经过头两个步骤之后,你也已经赢得了孩子。等你进入第三步时,孩子就已经能听得进你的话了(哪怕是你以前说了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的话)。第四步肯定会很有效果,因为你已经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气氛。
【I重述知识点】5分钟
在小区的相对安全的区域,孩子因为跑得太快摔倒了,哇哇地哭,这时你要不要把她扶起来呢?
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负面行为,普通家长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情绪,他们指责,会否定孩子的情绪,会给建议。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孩子摔倒了,哇哇地哭,这就是孩子情绪的一种暴漏,如果这时家长说“不疼不疼,快起来,男子汉不哭”…… 这样的言辞其实就是对孩子情绪的忽视和否定。
如果家长长期这样给孩子反馈, 那么孩子既不能从自己的遭遇中学会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无法从错误的行为中习得经验教训,那家长和孩子的合作也无从谈起。
那怎么样能让孩子更好地和我们合作,从错误中学习呢?
这里推荐一种方法可以“赢得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接纳和被爱,他们会更愿意和家长合作,而不是对着干。
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赢得孩子呢?
【A1】1-2分钟
我记得我孩子在高一升高二时,获得了进入实验班的机会,但孩子对于这个机会是排斥的,他觉得自己要离开现在的班级同学,要融入新的班级中,也要适应新的老师和新的学习节奏,他也许是有些畏难,也许是有些不舍,他表现出挺强烈的拒绝。
当时,我和老公都没有苦口婆心地给建议,劝说,我们听孩子说他的理由,他的顾虑,他的过往经验,并表示理解,与他共情。
在孩子情绪释放差不多了,我们拿出一张A4纸和他一起列出留在老班级的好处以及进入新班级的好处和不确定性。我们还一起讨论未来假如出现他担心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处理。
第二天上学前, 孩子非常肯定地和我们说,他想去实验班!
在高考成绩公布那天,孩子自己也说,没想到大家升入高中时的成绩差不多,但离开高中校园时却能差出100多分。
我问他:“是不是因为实验班的老师对你们期待更高?”他若有所思,没有回答。
【A2】3分钟
现在我们家那个曾经的少年已经长大成人,开始工作,现在还和我们同住。他不爱收拾自己的房间,我和老公有时候看不下去了,会稍微收拾一下他的房间。那么我在学习了“赢得孩子”这个概念后,
我打算从本周开始
1. 不再帮孩子打扫他的房间,
2. 中秋前,找个机会,轻轻松松地和他聊一聊,聊聊他对他房间当前的样子的满意度如何,也聊聊他对整个家当前居住的舒适感,方便程度的感受,先了解他当前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放下我们的一些固有的观点,比如现在的孩子就是懒呀,或者眼里没活儿之类的评判,只有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才有畅所欲言的沟通。
3. 然后我们也会表达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我们的期望
4. 最后和孩子讨论,他可以也愿意做些什么,让我们彼此都能更开心,更舒服,更满意。
这个过程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着急给建议,提要求,下评判。而是先听,先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冷静而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 希望,在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后,在一起探讨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通过沟通拉近彼此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