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人——悠悠。
首先用三个标签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
标签一、两孩妈妈,家庭教育指导师。
标签二、大学老师。
标签三、终身学习者。
[分组]:,
在开始今天的拆书之前,我先来分个组。左边,右边,稍后组内讨论。
[学习目标]:
好,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在参加此次拆书之后,在面对孩子做错事时,能够区分自己是倾向于用惩罚还是代替惩罚的思维方式(澄清),现场运用关注感受四步法,演练(行为)帮助孩子面对错误,弥补错误(界定)的场景。
我今天的拆页选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
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
[图书介绍—场景介绍法]:
场景:
不知道你们有么有遇到如下情况?
1.假期里,孩子说好八点起床,结果每天睡到9点半,叫了三次都不起。
2.说好每次玩20分钟平板,时间到了,却不肯关。
3.假期里,我们想和孩子聊聊英语学习计划,结果是答应得好好的,却一动不动。
提问: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是用惩罚的方式暴力压制孩子?还是放任孩子的行为不予理会呢?
影响:
用惩罚的行为进行压制,孩子为了争夺自主权,有可能会做出更激烈的反抗。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搞不好还会
引起一场恶战。如果放任孩子不管,又担心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或者她长大以后回过头来埋怨父母当初
没有逼她一把,哈哈。
解决: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能帮助你从关注孩子感受的角度进行沟通,
让孩子在沟通中积极思考,在不吼不叫中完成沟通。今天拆解的片段能帮助关注孩子感受,让孩子直面错误行为。
在正式阅读原书片段之前,我先邀请各位小伙伴做个小测试。
这是一个关于“是否符合用代替惩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情况的测试,只是作为参考。
大家看一下我发的表。表中有5个问题,每个问题后面有五个分数。
1分代表完不符合,5分代表非常符合。
大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凭直觉进行打分,不用进行过多的思考。
测试表格:
接下来,我来针对这道自测题做个总结:
得分在18分以上的伙伴
说明您很好地掌握了用代替惩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不妨看看今天的拆页能否给你带来新的启发和收获。
得分12—18分的伙伴
说明您知道关注孩子感受的重要性,但还不是很擅长,我们一起加强这方面学习。
得分12分以下的伙伴
说明你在关注孩子感受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容易受情绪的左右,但通过今天的拆书学习,你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那我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片段。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这里讲的方法对我的孩子适用。玩恩特别调皮,管不住自己,他唯一能理解的就是惩罚。上周,我的邻居告诉我,他横穿了一个特别繁华的街区,那个地方是我坚决不让他去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已经没收了他的自行车,不让他看电视,取消了他的零花钱……已经没有剩下什么可惩罚了。无奈之下,我决定试试在父母小组那里学到的方法。我回到家,对玩恩说:“玩恩,我们有个问题要解决。你是不是想自己过马路,不让别人干涉?对吗?”他点点头。“但我的想法是:6岁孩子自己横穿马路很危险,那条马路出过很多事故,我很担心你。”
”我们要想办法来解决。你先想一想,晚饭的时候告诉我。“
玩恩马上就想说。我告诉他:”现在不行。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多想些办法出来。晚饭的时候,和爸爸一起讨论。“
那天晚上,我提前告诉丈夫”多听少说“。玩恩很快就洗好手,坐在座位上。爸爸一回家,他就激动地说:”我有个办法!每天晚上,爸爸回家后,带我到街角,教我怎么看红绿灯,怎么过马路。“他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等我7岁生日的那天,自己过马路。“
我丈夫吃惊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了下来。看来,我们都低估了儿子。
我看大家都阅读完了,那我接下来陪着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片段。
我们打开原文片段,大家看着原文片段,我来提问。
互动提问一:
妈妈听说孩子一个人自己过了马路,妈妈是怎么做的?有效果么?
回答:没收了他的自行车,不让他看电视,取消了他的零花钱等惩罚的方式。没有效果。
互动提问二:
妈妈想起在父母小组学到的方法,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和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回答:生气到平静。
互动提问三:
妈妈是采用了怎样的方法的?方法起作用了吗?
回答:妈妈告诉孩子她的担心。方法起作用了,孩子改变了做法。
【what】
本片段给我们介绍了一种代替惩罚的亲子沟通方式。
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如果不用惩罚,我们该怎么做?
可以通过关注双方感受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人思考其行为可能导致的影响,让他人自觉自发的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通过惩罚让他改变行为。
【why】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家长动不动就会采用惩罚或者威胁的方式跟孩子沟通,目的是让孩子长记性,记住不再犯,而事实上并不能达到效果,甚至会引发孩子的叛逆。惩罚即使短期内有效果,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卑和低价值感,因为总是感觉被否定,被批评和被惩罚。为什么惩罚很难凑效呢?因为惩罚的本质是报应,是父母把事情的后果强加于孩子身上形成“报应”,关注点在父母身上,其行为背后是控制。
而代替惩罚的沟通,关注点在孩子身上,行为背后是尊重和信任,孩子的感受是需要被看见的,代替惩罚从关注孩子角度出发,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觉地去解决问题。
具体HOW:
我们通过理解原文以及上述沟通,总结出代替惩罚的沟通总结为四部曲”平情绪,问他人的感受,说自己的感受,邀请他人参与“:
1.平情绪
沟通过程首先要尽量保持平静,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不平静不沟通。
2. 问他人的感受
关注点在他人,通过询问确认他人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感受,共情对方的感受。
3.说自己的感受
描述他人的行为,说出他人行为给自己的感受,说明对方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困难或者困惑。
4.邀请他人参与
说法感受后,邀请他人参与解决问题,问对方的想法或者做法。
举例: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的亲身经历。
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激活过去自己的经验)
起因:上周二傍晚,妹妹自己在家玩,把玩具扔得乱七八糟,地上,桌上,沙发上,到处都是玩具。
经过:我正要准备做晚饭了,看着满屋子乱七八糟,想着我又要做饭,心中的升起一股怨气。
于是,我很不耐烦地对她说:“你看你把玩具扔得乱七八糟的,赶紧把玩具收起来。“
孩子说:”你跟我一起收我才收。“
我说:”妈妈要做饭了。“
”那我就不收。“
”是你玩的玩具,为什么要我帮你收?你再不收,我就给你扔在垃圾桶了。”
“哼,这么多玩具,我一个人收太累了。”
眼看要上演哭戏了,接着我又威胁她说:“你快收起来,要不然今晚不要吃饭了”。
结果:
“哇,我就不收,就不收……”孩子边说边哭起来。
后来我就想到了我这个暑假带娃的原则就是:“不要鸡飞狗跳”,想到这里,我马上平复了情绪,对孩子说:“你需要妈妈跟你一起收吗?因为玩具太多了,你自己收拾太累了是不是?“(问他人感受)
孩子说:“是的。”
“这么多玩具确实很难收啊,可是妈妈马上就要去做饭了,时间可能来不及了,我有点着急。”(说自己感受)
”你想想该怎么办呢?“(邀请对方参与)
”你收地上的积木,沙发上和桌上的玩具我来收,这样就好了“
后来,我帮她收了地上的积木,她果真收完了沙发上和桌上的所有玩具,收完以后,还请我看,收拾得很干净呢。
适用边界:
这种沟通方法不仅适合亲子沟通,也可以应用于上级对下级沟通,夫妻间沟通,但关系越亲密,沟通效果越好。
预防异议:
有人可能要说,我们在使用这个方法中,询问他人感受,如果他人不回应,或者无视我们,我们该怎么办?那我们先礼后兵,无需管他是否回应,按照用惩罚代替沟通的方法操作即可,如果在说出我们的感受后他人还没有回应,那我们就说出明确的需要他人配合的指令,这时他人一般是不会拒绝的。
刚才我们学习了代替惩罚的沟通四步法,接下来,我们来做个练习。我将给出一个场景,让大家进行讨论并演练。
场景演练:
(背景)
孩子放暑假了,小升初,没有了作业的压力,孩子彻底放飞了,玩手机玩得昏天暗地。
(事件)
周三晚上,你发现孩子用了6个小时的手机使用记录,光是打游戏就花了5个小时。
下面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
一个小伙伴扮演妈妈,另外一个小伙伴扮演孩子。
请妈妈利用代替惩罚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改掉假期里放肆玩手机的习惯。
4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个小组进行现场演练。
我再重复一下”代替惩罚的沟通四部曲“:”平情绪,问他人感受,说自己感受,邀请他人参与“
学习者分享:
爸爸(海风):我要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平复情绪)我看到你昨天用了6个小时的手机,光是游戏就打了5个小时啊?
孩子(三金):我没有看。我只是放到旁边。
爸爸(海风):你不看你,你为什么要把手机放一边呢?
孩子(三金):因为我怕同学找我,我没有看到信息。
爸爸(海风):你怕错过同学信息,你是不是感到无聊?(识别他人的感受)
孩子(三金): 是啊,又没有作业,我也不知道做什么好。
爸爸(海风):我其实挺理解你的,因为现在天气这么热,白天又不好出去玩,好像确实挺无聊的。(说出自己的感受)
但你知道吗?你玩手机时间超过了5小时,爸爸很担心对你的眼睛有不可逆的伤害。那我们可以商量一下,除了玩手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填充这些时间。你也想一想,晚点我们一起记下来,好吗?(邀请他人参与)
谢谢两位小伙伴的分享,刚才我们通过这组的分享,我们听到爸爸用到了代替惩罚的沟通方式,”平情绪,问他人感受,说自己感受,邀请他人参与“一一去引导孩子思考错误行为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困惑,让他自己想办法纠正错误。
非常感谢小伙伴的分享。
布置任务—找人分享、拉人陪练:
为了大家更好的应用,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回去后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拆为己用。
在接下来的一周的生活/工作中,注意哦,是未来一周。
你可能会遇到需要代替惩罚的沟通,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场景?
请大家回去后试着运用拆页中学到的代替惩罚的四部曲的方法法,“平情绪,问他人感受,说自己感受,邀请他人参与”,引导他人自己思考,让他人在共情的基础上给出解决方案。
请在三天内将你的实际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法,微信分享给我,我非常期待收到大家的作业。
在最后,我来陪着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代替惩罚的沟通方式,只需要四步,”平情绪,问他人感受,说自己感受,邀请他人参与”。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工作、生活中,能够经常使用代替惩罚的沟通方式,从关注感受的角度出发,不惩罚,不吼不叫解决问题。今天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陪伴。在此预祝下次应用这个方法取得圆满成功。
学习者案例:这个学期没有给孩子报晚托班,15:20就放学回家了,这样家庭作业要全部带回家来写,她写作业的时候会开小差,有一点点的问题就要问,然后东摸西摸的,半个小时写完的作业拖到天黑都没写完,我就会非常生气。想到代替惩罚的办法,我先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如果还是无法平复,就先到外面冷静一下,坚持不平静不沟通。等我平复下来,我问她:“宝宝,你为什么到现在作业还没有写完呀?”她说:“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总是要查字典”“哦,这样啊!你也很想快点把作业写完,但是查字典让你写话的时候变慢了,是吧!”“是的,妈妈,你看银杏这两个字我一个都不会写,用拼音查又找不到。”“哦,原来如此,我看你写了一个多小时了,心理有点着急了,担心等下我们出去走路来不及了!你看你已经发现用拼音查字法找字没那么容易,有没有其他办法了呢?“妈妈,你能帮我写一下这两个字吗?”“可以啊!”帮她写好这两个字,她用部首查字法找到这两个字。如果没有觉察,看到她磨磨唧唧的写作业,一下子就会发起火来,言语上可能有一些打击,但是用代替惩罚的方法,讲出她的感受,问清楚缘由,让我们很好的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孩子学习的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