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达成目标》 所属活动: 2024.7.24线上过级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如果想做,那就去做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诗陌尘。一个赶地铁上班的打工人。不知道大家平时上班有没有坐地铁或者是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如果有的话,应该和我一样有过“天呐,赶不上了!”“呼,终于赶上了!”这样的经历。我呢,从家到地铁上车点,正常走要7分钟,疯狂跑要4分钟。有一次,只剩3分钟,但我告诉自己今天坚决不能迟到,于是奋力奔跑,结果,我踩着关门那一刻冲进了地铁;还有一次,还剩6分钟的时间,但因为当时下雨,我犹豫了,心想其他人应该也会迟到,所以我就半快半慢的走着,很不幸,我眼睁睁的看着地铁关上了门。这两件事情让我意识到了目标感的重要性,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近期存在的问题。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书《如何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遇见或预计可能遇见被干扰或被打断的情况时,运用“如果X那就Y”快速设定下一步行动,及时调整行动计划,从而完成既定行为。

(介绍图书)

F:这本书的作者叫 [美]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他既是一名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社会心理学家。这本书写的是从如何制定目标,到为什么实现不了目标的心理分析,再到实现目标的具体办法。

A:它的豆瓣评分是7.6分,相比于其它心理学类的书籍,它有更严谨可信的科学成果为依据,是一本从原理到方法的行动指南。

B:读完这本书,会让我们学会分析目标无法达成的本质原因,弄清楚自身的条件和限制并制定出更合理的计划最终实现目标。请大家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有重要目标,却常常被外界打断或干扰,结果忘了目标。如果有过这类困扰,那你是不是需要一个有效并且容易落地的方法呢?答案就在今天的片段里,请大家快速阅读,看完的小伙伴在公屏上打出111。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当你决定了行动的时间和地点时,你的大脑会发生神奇的反应。制订计划的这个举动,会为情景或暗示(“如果”)既定的行为(“那就”)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比如你的母亲总抱怨你太久不跟她联络,于是你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打算每周给她打一个电话,可一段时间后,你发现自己尽管真心想多给她打电话,可还是会忘记,导致母亲越发不高兴。这时,你可以制订一个“如果……那就……”计划:如果现在是周日晚餐后,那就给母亲打个电话。此刻,“周日晚餐后”这个情景就与“给母亲打电话”这个行为直接联系到一起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简单的“如果X那就Y”的计划来解决。X是确定的场景,Y是既定的行动,通过确定的场景X让既定的行动Y被执行的概率大大提升,从而实现目标。

(why)回想一下,在工作生活当中,你是不是常常被一些人或事或物打断或干扰? 导致既定行为迟迟没有行动,最终产生负面结果。其实,这是因为你的既定行为不够具体,难以触达大脑的行动机制,大脑不知道什么时候做,在哪做,怎么做,从哪开始做等等,就会给到“再等一等”的反馈,在这个过程当中既定行为就很容易被干扰或打断,最终影响既定行为的执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既定行为加上执行条件,告诉大脑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景去做什么事情,那是不是会更容易被执行?那在这里原文片段给到的“如果X那就Y”就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把条件和行动链接起来,有效促成行动的执行,具体怎么做呢?

(how)

第一步:定行动。确定具体行动,就是我们的Y。实现目标首先从确定实现目标需要的具体步骤开始,注意要做到清晰和精确,避免像“少吃点”“多学点”这种模糊不清的内容。比如制定了类似于“跳绳20分钟”的清晰计划,你就会对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有没有达成目标一目了然。

第二步:定场景。决定时间和地点,就是我们的X,也就是确定完成每个步骤的时间和地点。注意,X需要是具体的,大概率会存在的场景,与具体行动Y存在合理、可操作性的关系,比如:如果是在工作日的上班路上,那么我就在地铁上看20分钟电子书。在这里,工作日、上班、地铁、20分钟,都是确定的、大概率存在的,在这种场景之下看电子书上合理、可操作的,那么,这样的场景X就可以让具体行动Y被执行的概率大大提升。

第三步:定计划。把上述两步整理成一句“如果X那就Y”的陈述。比如:如果是工作日,那我就在午休12:30-13:30在单位看一个小时的书。当然,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这句话写在笔记本、备忘录,或者贴在冰箱上,然后重复的说给自己听,让自己的潜意识不断的消化它。

第四步:清障碍。设计好计划后,再想想在实现Y的路上有可能会出现的障碍或诱惑。该怎么应对呢?为你想到的每一个障碍或诱惑再一一制定一条“如果...那就...”的计划。比如:如果工作日的晚上朋友叫我出去吃饭,那我就拒绝他并告诉他周末见。通过这样的设想,会让你更好的评估和修订你的“如果X那就Y”的计划,减少试错成本,更高效的制定出最佳计划,让你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不偏离实现目标的轨道。

(where)所以,只要你找到一个想去实现的目标,并且你能说清实现它的准确时间、地点和方式,你都可以用“如果X那就Y”去制定计划,从而完成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们事先瞄准障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可能发生未能预见的障碍或诱惑,需要我们及时地做出调整和应对措施,所以Y是动态的、可变化的,但核心目标它是保持不变的。

(反例)前几天我们单位有个重要的考试,为了考好,我提前一周停掉班后的所有活动,不论是学习还是娱乐,但即使如此,面对枯燥的题库,我又忍不住打开小红书想通过看短视频放松一下,结果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不小心中了短剧的毒,完全无心看题库。

(反例变正例)直到考试前两天,赶地铁事件提醒了我,于是我就试着用“如果X那就Y”把自己强行从短剧深渊中拉出来,进入刷题模式。

第一步:定行动。刷满100道题并复习一遍错题。

第二步:定场景。白天上班没有客户时,以及晚上6点下班后。

第三步:定计划。如果白天上班没有客户时,那么我就刷题,刷满100道题再刷一遍错题,以此循环。如果晚上6点下班,那么我就马上回家在书房刷题3个小时,刷满100道题并复习一遍错题。 上班时我就在办公桌上贴了一张写着“刷题”二字的便利贴不断提醒自己,并且设置了17:50的闹钟,提前十分钟提醒自己。

第四步:清障碍。比如:如果今天比较忙,到7点才下班,那我就先不回家,呆在单位高效刷题3小时后再回家。

就这样在考试前我刷完了2200题,并且错题至少刷了3遍以上,只剩下150题没有刷完,而且在这样一个目标感强烈的状态下,极易进入专注模式,记忆效果翻番,考试结果也是相当满意的!

(预防异议)可能你会觉得,就这样简单的设定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不是错失行动的机会?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可能是因为我们全神贯注于其他目标,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干扰,以至于完全忘记了目标或忽略了行动机会,可能是因为我们害怕困难而不愿为实现目标采取行动。无论原因是什么,我们总是不断地让实现目标的机会从指尖溜走。但当你制订了计划,就会为情景或暗示既定的行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时你的大脑会高度激活情景,一旦“如果X”发生了,“那就Y”便会下意识的自动启动。换句话说,你在制定计划时安排了一切,大脑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了,它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不假思索地执行。同时,研究显示,制定了“如果X那就Y”计划的人,即使在不可预知的障碍面前,也表现得格外顽强。因此,无论你想实现些什么,减肥还是其他自我提升的目标,或是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若你能从这样一个简单的计划开始迈出第一步,成功的概率将大幅提高。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分步催化1)接下来请大家设想一下,接下来一周,你有什么目标需要完成?现在确定一个实现目标需要的具体步骤,比如陪伴孩子阅读绘本20分钟、跳操30分钟、冥想10分钟、阅读30分钟等等,我们挨个开麦讲一讲你接下来一周打算实现的既定行为目标。

分享者:钟沛华

想养成吃维生素和扔垃圾的习惯

(分步催化2)感谢大家的分享。那现在请大家用“如果X那就Y”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设想一个可能发生的障碍和解决方案。比如,我的目标是运动,那我可以这样计划:如果每天7点前下班,我就跑步回家。如果遇到开会无法7点前下班,我就到家后跳绳15分钟。那接下来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我们邀请2位小伙伴进行分享。

(所有人把自己的“如果X那就Y”分享在公屏上,期待大家执行后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成功/失败的经验体会)

分享者:钟沛华

行动计划:如果现在准备去睡觉,那我就先吃维生素,再去扔垃圾

可能发生的障碍:犯懒不想扔垃圾

解决方案:如果我现在犯懒不想扔垃圾,那我就把垃圾先打包好放在门口,第二天早上带去扔

【结尾】据说,一个人一天要做1万多个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偏离原定航线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你握紧“如果X那就Y”的罗盘,一定可以又快又准的到达你的目的地!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不焦虑、不迷茫、不拖延的人,如果想做什么,那就去做吧!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