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说话2》 所属活动: 2024年5月南京分舵第一场线下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当面拒绝人,怎样不尴尬

开场:

打招呼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拆书活动。根据今天现场人数,我们将分成2个组,左边5个人 第一小组,右边4个人第二小组,然后选出2个组的组长,第一组刘涵,第二组乔阳,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请大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庆茹。1、二级拆书家,2、90后双子座HR,3、喜欢逛菜市场的一枚吃货。今天我要为大家拆解的书籍是《好好说话2》。

一、学习目标

(拆页1)在跟随我完成拆页一的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复盘自己之前因为磨不开面子而没有拒绝别人的一个案例,找到原因,并写下再遇到同样情况如何说话会更好。

(拆页2 )在跟随我完成拆页二学习后,学习者能够通过“你这样做会让我很开心”的说话方式跟亲密的人表达自己的要求,能让对方欣然接受而不是被迫无奈接受。

两个拆页是并列关系,都是关于在中国这样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如何坚定维护自己的立场?

二、图书介绍

事件场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人情的社会,想坚定维护自己的立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当你想要说“不”的时候,磨不开面子当面拒绝人;当你想要提出要求时,不好意思向哪怕是最亲密的人开口。

提问:小伙伴们,你们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比如你需要拒绝别人或者给别人提要求的时候,以前你是如何去沟通的?效果好吗?

影响:学会更好地表达拒绝和提出我们的要求,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我们长期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数。

解决:今天拆解的片段会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表达拒绝和提出自己的要求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我报了一个健身课程,上了几堂课后,感觉教练不是很专业,想换一个教练试试。但又觉得以后在健身房,还是会跟原来的教练见面,不太好意思开口。我该怎么说,才不会尴尬呢?

常见的说法:“我想换一位教练来指导我,可以吗?”或是由于怕尴尬,放弃提出换教练的要求。

更好的说法:“教练,不好意思,我想问一下,如果我想试着换别的教练指导的话,你会不会介意呀?”

在对话中,有的人会自己承担全部的压力,有的人则会把压力释放出来,跟对方一起承担。以“希望换教练”为例,你想对健身教练说的是“我不想继续由你来指导”,但是却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开口,因为你担心直接讲会伤人,怕对方会介意。这个时候,你是在独自承担全部的压力。的确,跟别人提要求或在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感到有压力。虽然大多时候,并不是自己理亏,也有权利提出要求或拒绝,可事到临头却偏偏开不了口,好像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担心日后相见会尴尬。

可是,如果你一直担心尴尬,那就没办法客观地做决定,只能委屈自己。这时候,我们应该把尴尬释放出来,让对方一起承担,自己就能更有勇气做决定了。遇到这种状况,可以使用一个诀窍:把问题掉转角度,去问对方会不会尴尬,也就是让对方去承担一部分尴尬。

还是以“换教练”为例,同样的意思你可以这样问对方:“如果我换个教练,你会不会介意?”这样说,就是在把自己面对的尴尬转移给对方,让他去面对这种尴尬。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拆页非常接地气哈,表达拒绝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高频的场景,大家可能都有过深刻的感受。

(大家通常的做法)

在我们需要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内耗自己,死活开不了口,要么直抒胸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张口就说,搞得大家都很尴尬。

(反例)

举个例子,健身房买了私教课之后,感觉现在教练好像不太合适自己,常见的说法:“我想换一位教练来指导我,可以吗?”或是由于怕尴尬,自我内耗直接放弃了提出换教练的要求。

How

而如果你想改善自己表达拒绝的方式方法,既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不想让场面尴尬,你就可以试试使用拆页的方法—

1、先表达你对对方的歉意“不好意思”

2、表达你的想法和诉求

3、把自己担心的尴尬释放出来,让对方一起承担,去问对方会不会尴尬。

比如,比如你可以说:“教练,不好意思,我想问一下,如果我想试着换别的教练指导的话,你会不会介意呀?”

心理学逻辑

对方也是和你一样害怕尴尬的人。

你问完之后,对方如果表示介意,他同样也会害怕让气氛变得尴尬,所以他反而会表现得很大气。而且,问别人“你会不会觉得尴尬/介意”,其实在心理学上就是在靠问题引导对方,让对方自己解释他为什么不会尴尬/介意。运用这个说话小技巧,我们就不用为自己辩解和找理由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直接表明意愿,跟教练说想换人来教,对方通常会追问背后的原因,并且试图为自己辩解。他可能会追问你对他哪里不满意,有没有什么他能改变的地方,怎么做能让你回心转意等问题。对方的追问会让气氛更尴尬,而且你还不得不回应他,这等于是在逼着你证明对方是不行的、是不好的,才导致你除了换教练没有别的选择。这时候,你可能会为了不把话说得太直白,而编造出一些好听的理由,可是,这会让你越来越不好意思拒绝对方。很多人之所以不好意思提要求或是提拒绝,正是因为事先考虑到这种尴尬。

当我们反过来问对方会不会尴尬/介意,把话说开了,自然就觉得没什么好尴尬的了。作为专业的健身教练,他可能还会安慰你说:“不用担心,健身房里换教练是很常见的事。”这时候,你就可以顺势说出自己之前的顾虑了:“那太好了,我还担心你会介意这种事呢!是我多虑了。”你越是这样说,对方就越要展现出“一点都不介意”的样子,甚至会主动来缓解你的紧张和压力。

额外小TIPS

(异议预防)

大家可能会有一个顾虑就是,万一对方就是很难搞,非要追问他哪里做得不好怎么办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也可以什么都不解释,而是说:“没有没有!我觉得你特别好!我就是想试试别的风格,像你说的,换教练是很正常的事情嘛!”

如果对方还是要纠缠“为什么换人”这个问题,你还可以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抱歉,还是会让你觉得很介意,对不对?”这时候就又轮到对方来解释为什么他不介意了。

以上所说的这种说话技巧,就是把自己面对的情境压力,掉转过来让对方去体验。比如,催人还钱时可以这样问:“如果我要麻烦你把上次借走的一千块钱还给我,会不会让你很介意啊?”这时候,该不好意思的是对方而不是你。如果对方表示介意,你也可以把他的话接过来说:“我就是怕你会尴尬,所以之前才一直都不好意思跟你提,但我想,一直不讲也不是个办法吧!”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想象未来你很有可能会遇到的一个对话场景,比如催朋友还钱,比如拒绝让你帮忙加班的同事,拒绝给老同学借钱,拒绝让同事搭顺风车,拒绝朋友安排的相亲。

请每位小伙伴各自独立编写一个小故事,几百字即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动作等。(给大家5分钟时间)

要点:

1、先表达你对对方的歉意“不好意思”

2、表达你的想法和诉求

3、把自己担心的尴尬释放出来,让对方一起承担,去问对方会不会尴尬。

5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来分享他的剧本!

现场刘涵的分享:

人物:我和小丁

背景:我需要催他还钱,小丁3个月之前借了我5000元,但是超过期限了一直没有还,我昨天刷朋友圈看到他去九寨沟旅游了,还买了很多纪念品,生活多姿多彩却没有还钱,我决定主动找他沟通。

我说:小丁,昨天看你去九寨沟完啦?好玩吗?

小丁:很好玩,风景很美!

我:有没有什么建议?我也想去玩!

小丁:建议你十一之后再去,那个时候水比较大,现在瀑布还比较小、

我:好呀好呀。

我(继续):我现在有个不太好意思的事情,我想问一下你,如果我直接问你 你之前找我借的5000块钱你打算什么时候还?你会不会介意呀?

小丁:妈呀,我都忘了,我还借过你5000块钱,我现在就转给你!!抱歉!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A1请大家自测

请你做一个简单的测试,请按照1-5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请仔细阅读每句话,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

当我需要和关系亲密的人提要求时:

1.我喜欢说:“希望你能为我做*****(事情)” 1  2  3  4  5

2.我喜欢说:“如果你不****(如何如何做),我就*****(不理你/分手/等等)” 1  2  3  4  5

3我喜欢说:“别人都****(如何如何做),你也应该*****(如何如何做)” 1  2  3  4  5

4.我喜欢说:“你不要再*****(抽烟/喝酒/打游戏/等等)了” 1  2  3  4  5

5.我喜欢(很客气很正式地)说:“你可以为我做*****吗?” 1  2  3  4  5

I解释自测题

20-25分,你急需改善自己和亲密的人“提要求”的沟通方式啦,不然很容易让对方对你觉得你强势又不贴心。

11-19分,拿捏提要求的分寸感可以改善地更好一些。

5-10分,你已经成功避开了和亲密的人“提要求”的误区,非常棒!

你看,即使我们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表达需求的时候依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避开雷区。那要如何做呢,请看拆页二。

【R】拆页二

我希望男朋友每天打一个电话给我,但又不希望对方觉得我太强势,我该怎样跟他提出这个要求,才能让他欣然接受呢?

常见的说法:“希望你每天能给我打个电话。”或是“如果你连每天打个电话都做不到,我就不想理你了!”

更好的说法:“我好喜欢跟你聊天啊,我每天都会等你打电话来!”

我们都会遇到需要向他人提要求的时候,比如希望对方能为你做某件事,或者希望对方能保持一种好行为、好习惯。而对于关系亲密的两个人,怎么拿捏提要求时的分寸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客气、太正式会显得疏远,太过理所当然又会显得强势,缺乏对别人的体谅。

比如,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经常会觉得很多事情对方“应该能想到”,而现在“居然要我主动提”,所以在提要求的时候,往往持有一种“是你逼得我不得不开口”的不满。以“要求另一半每天都打电话”来说,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这难道还需要我提醒吗?每天打个电话很难吗?”甚至等到对方真的打来的时候,也会先说一句:“你还知道打电话啊?”结束时也不忘记叮嘱对方明天也要记得打来。

这样说的潜台词其实是“我想要,你不可以不给!你不给,我会很生气!”这是在用负面的情绪去驱动对方。用负面的或否定性的语言来提要求,比如“如果你不这样/继续这样,就会有不好的结果”,不管怎么包装,都是发号施令的态度,没人能够长期忍受这种不平等的关系。

而同样的意思,如果用正面的情绪来驱动,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可以增加对方做这件事的意愿,你也更容易开口。具体做法很简单,就是用“给甜头”的方式进行正向激励:当你真心觉得对方这样(或者不这样)做,会给你造成困扰的时候,只要反过来想想,如果情况不是这样,会让你有多开心,然后表达这种开心就可以了。

比如,同样是希望另一半每天打电话来,你可以这样说:“我好喜欢跟你聊天,我每天都会等你打电话过来!”这样对方就会知道,单单只是网上聊几句是不够的,你想要的是每天都通电话。更重要的是,这种讲法是在说“如果你做了,我会好开心!”用正面的情绪去驱动对方,那么他自然不会觉得是被要求的,因此也就不会觉得你太强势。而一旦对方按约定打来电话,你可以先说一句:“听到你的声音,心情马上就好起来了!”挂断电话前也可以补一句:“好开心有你陪我聊天!”确保在各个环节,通过“给甜头”的方式向对方传达你的正向回馈,这样做对方就会觉得自己是在主动“让你开心”,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以“避免你生气”。这样一来,每天打电话的这个习惯,也就更容易养成并且保持了。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有看到哪些关键词?

小伙伴:“给甜头”

我:“给甜头,很好,还有吗?”

小伙伴:“正向激励”

我:“嗯,好的,还有吗?”

小伙伴:“表达开心”

我:“表达开心,好哒”

好哒,大家都很好地捕捉到了拆页二的关键词。

(大家通常的做法)

刚刚我们说了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我们要如何做好沟通,其实在亲密关系当中,以前我们可能存在一个误区,我们误以为不需要提要求,对方就会做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越来越发现,每个人都不是上帝没有上帝视角,也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什么都能猜得到,所以遇事都需要大胆地提要求。但是真的去践行“提要求”的时候,我们可能打直球,直抒胸臆地表达希望对方做什么,甚至威胁对方如果不这么做,就如何惩罚对方。

(反例)

大家看拆页当中的例子,我希望男朋友每天打一个电话给我,但又不希望对方觉得我太强势,常见的说法:“希望你每天能给我打个电话。”或是“如果你连每天打个电话都做不到,我就不想理你了/我们就分手!”感觉不是在发布命令就是在威胁对方。

How

而如果你想改善自己提需求的分寸感,让对方心理上真的能够更好地接受你提出来的需求,而不是迫于你的强势和可能存在的惩罚,你就可以试试使用拆页的方法——1、觉察2、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3、化负面为正面,通过“给甜头”的方式进行正向激励。

还是拆页中的案例,“我好喜欢跟你聊天啊,我每天都会等你打电话来!”你看,这样说话的人,首先就有一个很好地觉察,我需要提需求了,我不是不加思考张口就命令对方或者威胁对方,然后呢,明确自己的需求是希望对方每天给我打电话,最后呢,通过给甜头的方式进行正向激励。

心理学逻辑

把行为主动权交给对方。

如果你把沟通的重点放在要求本身,比如“别忘了明天再打给我”,你的潜台词其实是“要记得完成你的任务”,这时候对方会觉得是你掌握了主动权,他是被你要求、被你控制,只能被动配合而已。而如果你的讲法是“如果能听到你的声音,我会好开心”,这是在用正面的情绪去驱动对方。这里最有趣的是,其实你要求他做的事情没什么不同,但是你让他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而不是“被要求”甚至“被胁迫”。

进一步说,很多人之所以不肯提要求,是因为脸皮薄不好意思。而如果是靠正面情绪来间接提要求,就会比较轻松地开口了。因为你只是在表达“如果你可以做某事,我会很高兴”。这样说没有强迫性,而且主动权也是在对方手里。与“我要你做某事”相比,你更容易开口提要求,对方也容易接受。

在没有明确上下级关系的情况下,“提要求”其实都是软性的、间接的。而关系越是亲密,就越不应该以胁迫的方式让对方就范。并且,在亲密关系里,重点从来都不是“提要求”,而是“给甜头”。因为无论如何,对方是希望你开心的。所以你只要表达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因为什么而开心,就能引导对方的行为朝你希望的方向走,不用傻傻等待,不用忍气吞声。“这样做会让我开心”这个逻辑,能让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让对方感到快乐和满足。这种互惠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才是长久的关系。

额外小TIPS

【相近概念】

有人会疑问“给甜头”这样说话和“撒娇”“甜言蜜语”有什么区别?这里我具体列出了四点不同:

第一,通常对象。给甜头是不限性别的,男性对女性或者女性对男性都可以,撒娇通常是女性对男性,甜言蜜语通常是男性对女性。

第二,主动权,给甜头的主动权在对方,撒娇和甜言蜜语的主动权在自己。

第三,有效期,给甜头相对来说更长期,而撒娇和甜言蜜语相对来说更短期,的确,“撒娇”“甜言蜜语”可以缓和语气,但是比语气更重要的,是你提出要求时候的思路,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否则,不管是娇蛮还是娇嗔,时间久了难免让人觉得需索无度,甜言蜜语说多了也会让人觉得油腻。

第四,通常使用范围,给甜头可以用在情侣之间、朋友之间,也可以用在亲子之间,撒娇和甜言蜜语更多用在情侣之间。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微行动学习

学到这里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学习者提问:我的父母就是很强势,总想控制我,我不听他们的就说我翅膀长硬了,不听话了,不懂事了,我觉得父母很难沟通,动不动就各种安排我,我要如何和父母提要求呢?

1、 明确问题。

好哒,感谢这位小伙伴提出的好问题,那我明确一下,你的问题是:在亲密关系中,比如中国式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 如何提出我们的要求呢?对吗?(回应与反馈)

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有普遍性,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解决的问题吗?

(学员)点点头:是很普遍,值得讨论。

2、 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有普遍性,对不对?3岁隔一代,我们和父母一定是有代沟的,甚至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必须要听父母的话,那这个时候我们如何提要求呢?接下来我们试一试用微行动学习的方法,尝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在小组讨论中,请大家注意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追问问题的本质。时间暂定5分钟,我们看到时候大家讨论到什么程度。

3、 明确问题本质。

好哒,这一组经过讨论认为问题的本质是时代差异导致的认知不同,其他组认可吗?有补充吗?

另外一组:认可。

好哒,那我们进行下一步,请就这个问题本质,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案。时间15-20分钟,看大家能想出多少思路来。我会给每组发一张大白纸,请把你们讨论出来的思路记录在白纸上。

4、 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5、 每组派代表分享。

第一组刘涵分享:

1、觉察父母的态度

2、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3、正面情绪驱动,而不是对抗

4、第三选择

我:组员有补充吗?

组员:没有了。

第二组乔阳分享:

我们假设了一个前提,孩子相对成熟。

1、模拟结果

2、评估风险收益

3、找足够的事实支撑

4、承诺承担责任

5、引入第三方评估

6、正面情绪价值,给甜头

7、找合适的时机去沟通

我:组员有补充吗?

组员:没有了。

A2催化应用

光说不练假把式,希望大家在接下来一周内遇到需要提要求的场景的时候,比如希望对象少抽烟少喝酒,希望孩子能早睡早起,希望孩子不玩手游,希望对象逢年过节给自己买花,等等,试试今天拆页的方法,并记录你实操的故事案例。

要点:1、觉察2、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3、化负面为正面,通过“给甜头”的方式进行正向激励。

学员实操:

老公在我生日这天买了一束花给我,很惊喜,结婚之后很久没有买过花花了,虽然感觉会浪费钱,但其实我内心还是很开心的,也喜欢这种生活的仪式感,这里我有了一个很好的自我觉察,其实我是喜欢老公在一些重要的日子给我买花买礼物的,但是我不想要求他命令他去做,胁迫他要来的就少了一些意思,于是我就用了拆页的方法,满脸惊喜开心地和老公说:老公,我好喜欢你今天买的花花啊,我好开心啊,在生日能收到你亲自挑选的花花我真的太开心了!!!

结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找到了如何不磨棱角坚定维护自己立场的同时却又能够不刺伤人的方法,1 “你会不会介意呀” 来表达拒绝,2 “你这样做会让我很开心”来和亲密的人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