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今天晚上的TF3-1的拆书过级活动,开始之前先用三个标签介绍下我自己:我的名字叫曲艺,是一名家庭教育推动者、正念生活践行者,未来的学习促进者。
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到今天课堂互动中
【场景】开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例子。前几天因为我花了1000多元买了1个行李箱+2个双肩背包,先生不问我缘由就嫌我买多了、买贵了和我吵起来,嫌我平日就购物多、乱花钱又把家里堆的很满,给我贴上一个负面标签:不会理财、不会打理生活,这让我很委屈、气愤,我们冷战了3天。
【提问】不知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被对方误会误解、乱贴标签或者不管缘由劈头盖脸就来一顿负面语言及评论伤到?如果有,遇到这类情况,你之前是如何处理的呢?
【影响】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时常听到别人在不了解全情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随意的、习惯性的批评指责,我们自己可能也会不经意间地去评论他人。当我们带着评论去沟通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因而容易产生抗拒心理而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解决】那今天我就要给大家拆解一个片段--区分评论与观察,让沟通更有效。它来自于《非暴力沟通》这本畅销书,作者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通过帮助我们去辨别、区分观察与评论在沟通中的效果差异,从而教会我们不再用评论来隔阂彼此,而是可以通过表达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来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线上学习后,学习者可以区分出观察与评论,能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时,不再带有评论性语言,而是可以应用“观察四要素法”来客观表达,从而降低沟通矛盾与冲突。
有一次我为一所小学提供咨询服务,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所学校的教职员工与校长时常反映彼此之间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我为他们化解冲突。我首先和教职员工交谈,接着邀请校长加入会谈。
会谈开始时,我先询问教职员工:“校长做了什么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他是个大嘴巴!”有人马上回答。我提问的是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却是这位老师对校长的评论。
当我指出这一点后,另一位老师响应道:“我知道他的意思了。校长的话太多!”这仍不是一个清晰的观察,而是对校长说多少话的评论。随后,第三位老师说:“他认为只有他想说的话是重要的。”我进而向他们解释,推断他人的想法和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是两码事。随后,第四位老师大胆地说:“他总是想成为人前的焦点。”当我指出这也是推断时,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说道:“你的问题太难回答了!”
接着,我们一起拟了份清单,明确列出校长有哪些具体行为令他们感到不满,并确保不掺杂评论。例如,在全体教师会议上,校长会讲述他的童年和战争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我问老师们是否曾经和校长沟通过他们的不满,他们说曾经试过,但都用具有评论意味的言辞向校长提出批评,而从未提及任何具体行为,例如校长在会议中讲述自己的故事。最后,老师们同意在与校长会谈时将这一点提出来。
【WHAT】
以上这个片段通过一个案例呈现,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观察与评论的区别。作者告诉我们在沟通中要善用观察,放下评论,从而化解校长与教师们之间沟通的冲突。因为使用评论时,他人就更倾向于听见批评与否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阻碍双方的沟通。
【强化概念讲解——辨析概念间适用边界】
那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如何区分呢?
观察:指的是不带个人的主观意识的分析与判断,尽可能客观详细地去描述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它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且可衡量的。
评论:是针对于人或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的阐述。评论易让人听到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容易产生对对方的逆反心理。它受个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因人的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等而有所不同。
举几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下:
例1:原文中一位老师说,“校长就是个大嘴巴”,这是评论还是观察?觉得是评论可以在聊天区扣1,觉得是观察可以在聊天区扣2
很好,看到大家都扣了1。显然“大嘴巴”是源于这位老师对校长的个人的主观意识的自我印象的阐述。换一个人可能就又是另一种评价了。
例2:原文中另一位老师说,“校长的话太多了”,这是评论还是观察?同样,觉得是评论扣1,觉得是观察扣2
很好,看到大家都扣了1。同样,这仍是一个评论,源于这位老师对校长说话长短的个人感受、自我印象的阐述。换了另一位人可能会觉的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感觉还没听够。显然这里的“多”是个人的主观判断,是因人而异的。
例3:原文中,在全体教师会上,校长会讲述他的童年和战争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这是评论还是观察?觉得是评论扣1,觉得是观察扣2
嗯,我看到大家都扣了2。这里是观察,它只是对事实的一个客观描述,包含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基本要素,未掺杂个人情感及判断在里面,不会因人而有差异。
在这里,表达观察的要素有:
地点:全体教师会上
人物:校长+全体教师
事件:校长会讲述自己的童年及战争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多分钟
例4: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张上班经常迟到,上周迟到有3次,且每次迟到达到15分钟。我看他就是一个懒散、不自律的人。
这里是评论还是观察?请大家在聊天区敲出你的答案
嗯,我看到大家的发言了。对,迟到3次+每次迟到15分钟,这是观察,他是一个懒散、不自律的人,这是评论。
通过以上4个事例,大家可以区分评论与观察了吗?
我们来总结下它们之间的不同:
一、 主客观的不同。评论多来自个人主观意识的评价、判断,是自我印象的阐述,因人而异;观察是对人、事的客观详细的描述,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识及情绪情感在其中。
二、 观察通常包含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客观可测量的。评论是直接给出结论,多含有主观判断或推测的词汇,如“是、认为、经常、很少”等。
通过以上两点,就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容易的来识别、区分观察与评论
下面,我们来学习下,如何在沟通中更好地使用观察,借由观察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做好沟通表达。
【HOW】
1、时间:描述具体的时间、时间段、频率。对于某个事件,描述清楚发生的具体时间,对于某个持续的行为,描述出发生的时间段以及频率/频次,避免使用“总是、经常、很少”等这样的模糊的概率词,因为这些概率词往往含有个人主观的判断。
2、地点:描述具体的地点或特殊情境。如在公司、在家中、在开会时等
3、人物:事件相关人,谁参与了?
4、事件:具体描述清楚事件本身,如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经历到的等,尽可能客观详细地描述,不要使用概括性的形容词,如:可能,大概,也许等。
以上四要素非缺一不可,核心点在于不带主观的评论,只是客观详细地描述人、事本身。
【WHY】
倘若我们不这样做,在自己的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往往就会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在批评、指责他们,并因而产生抗拒的心理,易形成双方的对立关系,让沟通变得不畅、受阻,严重时甚至会破坏关系,影响沟通成效。
【WHERE】
表达观察的四要素法适用于我们日常的各种沟通情境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是客观详细的去描述事件即可,不要带有任何评论。
【举例】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时间:上周五晚上
地点:我家中
人物:小侄子、我
事件:晚上8点多了,小侄子突然吵着非要去看电影
对话过程:
我(不高兴):乐乐,你没看看现在几点钟了?现在去,估计得半夜11-12点钟才能结束,你是不是太没数了!
小侄子(起情绪):听到我的话,情绪立即起来了,带着哭腔说:我就要去,我就要去
我(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是评论非观察,让他感觉到我在指责他,我换了一种说法):姑姑看到你刚才在看动画片,听到里面的大熊说它要和爸爸妈妈去森林里的影院看电影《北极熊》,说这部电影可好看了,所以你也想和大熊一样,能去电影院看《北极熊》,是这样的吗?
小侄子:听我这么说,小侄子的情绪立马缓和下来,停止哭闹,点头对我说:是的,我也想去看电影《北极熊》,我想多了解北极熊。
结果:我用观察非评论的沟通方式,让小侄子的情绪很快平复下来,停止了哭闹。我们又商量好明天再一起去看电影,他也很愉快地答应了。
【预防异议】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不带评论的观察”这太难了,有时就是不经意间地又带着评论了。确实如此,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地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所以,伟大的哲人都这么说了,咱们作为普通人,第一不给自己太大压力,第二化解畏难情绪,第三提升觉察力,第四进行刻意练习,第五改变惯性沟通模式。遵循这五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想大家在区分观察与评论的能力方面,都会有所提升的。
【A2编剧本】
拆书家提问设计: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应用表达观察四要素法,我们下面做个小练习,来实际演练一下。
下面请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一周或一个月内可能会出现的向对方表达观察的事件及场景,编写一个小剧本。剧本中要体现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及双方的对话、动作或者心理活动等,特别提醒:大家要使用我们今天所学的表达观察四要素法。
倘若大家没写过剧本不知如何下手,也没关系,我给大家出示一个模板,大家可以以此为参照。
下面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编写出你的小剧本,稍后我会邀请1位小伙伴来作个分享。好下面大家开始创作吧
课件展示剧本框架(如下表)
学习者分享:煦风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剧本
剧本名称: 周末早晨的冲突
时间:下周六早晨
地点:家中
人物: 角色A:姐姐 角色B:妹妹 角色C:妈妈
起因: 姐妹俩因某句言语不和导致矛盾,妹妹把姐姐作业本扔到地上
经过:姐妹俩发生争吵,妈妈过来调和,起初妈妈未了解详情,只看到妹妹扔姐姐作业本,直接批评妹妹,给出评论:你怎么总是这么霸道呢!妹妹感到委屈,跑到一边去哭了,作业本被摔姐姐生气也在哭,两人矛盾不但未解决反而得到激化
结果:妈妈反思了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刚使用的是评论非观察,引发了妹妹感觉自己被误解、委屈、被不公平对待等负面情绪,致使妹妹产生了对抗心理,不仅未解决问题反而让矛盾升级。
妈妈意识到问题后,立刻将沟通语言由评论转为观察,重新与妹妹进行沟通,在采用表达观察的沟通语言后,妹妹的情绪很快得以平复,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妈妈又指导妹妹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再遇到类似情况如何去和姐姐沟通效果会更好,妹妹欣然接受表示愿意去尝试,姐妹间的冲突得以化解。
对话
(可以有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妈妈推门看到妹妹将姐姐的作业本扔到地上,姐姐正在哭,妈妈非常生气且严厉地批评妹妹:“你干什么又扔姐姐的作业本?你为什么总是这么霸道!”
妹妹生气地反驳:“是姐姐先说我的,你为什么总是每次都先来批评我?”说完,砰的一声摔门而去,自己跑到一边哭去了。
妈妈觉察到自己有情绪要升起,立刻通过深呼吸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接着反思了自己刚才的言行,发现自己因使用了评论的语言激化了妹妹的负面情绪……
妈妈找到妹妹,使用表达观察法重新进行了沟通。
妈妈:小丽,刚才妈妈只听到你们的吵架声,推开门时又恰巧看到你正在把姐姐的作业本用力摔到地上,姐姐被气哭了
妹妹:是姐姐先说我的,她骂我小气,说我是小气鬼,我不高兴才会那样做
妈妈:哦,原来是这样,姐姐说你是小气鬼,让你很不开心很生气,是吗?
妹妹:是的
妈妈:你因为心里不舒服,所以才会扔姐姐的作业本?
妹妹:是的
妈妈:倘若再有下次,姐姐因说你让你感到不高兴,你是否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呢?
妹妹:什么样的方式?
妈妈:比如说,你可以先表达出你的不满,告诉姐姐“你这样说我,我很不开心,我不喜欢你刚才的表达方式,请你不要这样说”。然后,把你内心的想法告诉姐姐,平和地交流不带情绪。这样姐姐就会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你的情绪、感受,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愿意倾听你的想法,这样做会帮助你们更好地去交流沟通,而不是采用生气打架和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你感觉怎么样
妹妹:这个方法听起来不错,那下次我试试吧,我先去找姐姐道歉
最后,姐妹间本次的矛盾在妈妈的帮助下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