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3分钟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煦风,首先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
第一个标签家庭教育促进者
第二个标签终身学习者
第三个标签未来的三级拆书家
今天是我的TF3-1过级,主题是《认识心理防御机制:深入解析投射行为》,时间大约20分钟。
【分组】
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每人自成一组。
【学习者场景法图书介绍】1分钟
【场景】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她与老公相识的时候,她的老公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中,一无所有。两人结婚后她老公的工作逐渐有了起色,越来越好,身上也增加了不少的光环,她开始在家全职照顾孩子。有一次她拿着老公的手机翻看,无意间看到她老公的前任发的信息,大概意思呢就是我曾经把你给弄丢了,现在我要把你找回来,虽然老公回的信息很正常,没有一点暧昧,但她还是心理不安。从那以后她总感到老公是不可靠的,经常查老公的行踪、交往的女性朋友,让他老公不胜其烦,她自己也很痛苦。
【提问】
为什么一条短信就能让两人产生不信任?
在你的身边有没有遇见过类似的事情?
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我的这位朋友的表现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影响】
当夫妻一方缺乏安全感,猜忌、跟踪、吵闹这种戏码不断上演,对方会烦躁、生气、厌恶,导致争吵不断,自己也会焦虑痛苦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彼此的感情也会消耗殆尽,可能真的婚姻破裂、家庭瓦解,如果还有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也会有不好的影响。
【解决】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本书《让孩子的优势被看见》,可以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书中介绍了4种消极机制,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更善于去注意他人的缺点并给与负向的评判,如何使用“优势开关”克服这些消极机制。今天的拆页就是介绍4种消极机制之一,投射。这虽然是一本亲子类的书,但是介绍的心理学的知识可以被我们广泛的应用到亲密关系、朋友关系中。
【学习目标】1分钟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在对他人做出负面评判时,能使用“观音问”三步法识别自己的投射行为。
下面我给大家读一下原文片段。
片段选自《让孩子的优势被看见》P41-42
【R原文片段】投射
现在说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我们更容易看见别人身上的缺点而非优点,但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缺点。
毫无疑问,积极的自我认知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而消极的自我认知则让我们感觉很不好。所以我们就发展出了一种方法来过滤我们自身消极的一面,放大积极的一面。当积极的自我认知遭到怀疑时,我们会立即修复积极的自我认知,这个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防御机制”。投射,或者说推卸责任,就是一种防御机制。
在投射机制下,我们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弱点转移到别人身上,就像是老电影放映机把图像投射到屏幕上一样,心理学层面的投射是指,我们把自己的负面形象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这样我们就自欺欺人地认为看到了别人身上的消极品质,从而使积极的自我认知得到修复。
投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防御机制(而且多数人的确没有意识到),就极易落入投射的圈套。当看到自己的儿子或女儿表现出一种我们厌恶的品质时,我们就会突然发火。我们认为自己这么做是在帮助孩子,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不愿要这样一面镜子,投射出(我们担心会是丑陋的)自我。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特别糊涂、健忘,而且毫无条理可言。我把地板当成衣柜--我的“地柜”,而且总是把家庭作业、衣服和钥匙弄丢。我的课本曾经在我最好的朋友家的储物柜里躺了整整一个学期(她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朋友),因为我自己的储物柜的钥匙丢得太频繁了,学校不愿意再给我换钥匙。我到底是怎么熬过了这种毫无条理的生活,我永远也想不透。
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告别邋遢的生活。马特和我刚结婚不久,我们就遭遇了入室盗窃。当警察来到我们的卧室时,他喊道:“你们被洗劫了。”让我尴尬不已的是,马特不得不笑着承认:“不,一般情况下,我妻子确实不怎么收拾。”
所以我承认,当孩子有邋遢的、缺乏条理的表现时,比如尼克把自行车丢在前门,我的投射机制就被触发了。我对孩子缺乏条理的表现的反应比别的父母更大,可能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缺点。
投射也可能会导致我们企图把自己的优点(或期望的优点)强加到孩子身上。我们都见过那种“场外指导型父母”,他们恨不得代替孩子到运动场上拼搏,以及“舞台型父母”,他们总在无情地逼迫孩子提高表现力。
优势教养让我们能看到孩子真实的一面,而不是我们迫使他们成为的样子。因为它提供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衡量指标来定义优势,一旦你能够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才干或性格特征,你就可以不受投射的影响。我会在第三章中告诉”具体应该怎么做。
【WHAT】
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个体将自己不好的特质投射到别人身上或者将自己好的特质强加于别人身上,让自我感觉保持良好。
它的关键点包括:
一、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没经过大脑思考就得出了判断或结论
二、受感知与解释的影响,就如原文中作者看到儿子乱放自行车,就感到很乱,认为是一种做事没有条理的表现。
三、投射主体自己具备这种特质或者期待,比如作者自己就会乱放东西。
概念听起来有些抽象,我们再通过3个例子来深入理解一下
【强化概念讲解——概念与案例折返】
(案例1)
某公司,项目经理小李与小王关系不好,小李工作优异,据说这次项目成功了会被提拔,小王是羡慕嫉妒恨,于是他从中做了手脚令项目失败,小李也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概念折返1)
在这个案例中小王在项目中故意做手脚这种行为是投射吗?
答案:不是
显然这种行为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并不是无意识行为,所以这并不是投射。
(案例2)
婷婷和丈夫都是大学教授,两人都是高智商而且都是搞教育的,理所当然的认为儿子要学习好,学习不好太对不起两人的优秀基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搞教育的。所以无论儿子考试成绩怎样都会说如果努力一些你还可以更好,而儿子对父母的这种不接纳行为非常的排斥。
(概念折返2)
这个案例,婷婷的行为是不是投射呢?
答案:是的
来看看这个案例是否符合三个关键点:
理所当然也就是说婷婷并没有去认真的思考和考证,孩子一定会遗传父母的高智商,父母搞教育孩子一定是学霸,有的孩子很不幸就是继承了父母的缺点。
对孩子学习这件事,她的感知与解释是这样的,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她会感到丢人,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自己的孩子都没教育好你好意思说教育别人。这是很多当老师的人的一种心理压力。
她投射是什么?她将自己的优秀投射给儿子,认为儿子要优秀甚至比她还优秀才能证明她是优秀的。这一条也符合投射主体自身具备这种特质。
(案例3)
贺老师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的女儿从小考试成绩平平,但是他一直觉得自己女儿很优秀,因为她漫画画的特别棒。
(概念折返3)
那贺老师这是投射吗?
答案:不是
李老师作为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优秀是毋庸置疑,但是并把没有把自己的优秀强加于女儿身上,他接纳孩学习成绩平平这个劣势,发现了孩子自己特有的优势,并给予了欣赏和尊重。而投射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接纳。
我们通过以上的三个案例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的理解什么是投射。
【WHY】
投射在我们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很常见,但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是进化留给人类的产物,对我们心理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的个人形象受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所以认识并克服投射非常重要。
【HOW】
那我们该如何分辨自己的投射行为从而有机会克服它呢?我们可以通过“观音问”三步法进行分辨
1、观—自我观察:我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这是我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反应还是 无意识行为?(无意识过程)
2、音—剖析归因:当时我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对他人的言行做出这种解释?(感知与解释)
3、问—自我拷问:把对方当镜子,照照看自己有这样的行为特质或者期待吗?是否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对方?(投射主体有相应的特质)
【举例】
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上个期末开家长会,老师说孩子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太内向,说了多少遍在学校要积极主动,就是改不了。如果孩子当时恰好在身边,我可能直接就会质问和训斥她。
庆幸的是当时孩子不在现场,给了我时间去反思,用了我们今天学习这个三步辨析投射法。
首先我回忆一下,当时老师说完之后,下意识就评判了孩子太内向了,根本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自我观察)当时感到有些生气和担心,认为这种退缩行为对于她未来的成长没有好处呀。(剖析归因)回家后我和她爸爸就说了她在学校的表现,爸爸说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我回想了我小时候,也不是活泼的孩子,即使到现在经常不是万不得已能不出头就不出头。当我想到这儿时突然就笑了,孩子是我们两个人基因的强强联合,为什么自己接受不了孩子呢?(自我拷问)那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孩子说回答错了老师就不高兴,即使不批评罚站也会给你翻个白眼,我为什么要去回答问题?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答案。我明白自己投射了自己焦虑和自己的内向的性格。
【WHERE】
其实,投射无论在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或者工作关系中都中很常见,它会扭曲我们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理解,导致误解、关系紧张、个人形象受损,但是对于有意识的行为并不属于投射范围之内。
比如下面的投射行为:
l 受到领导批评时,下意识先为自己找开脱的理由。
l 认为孩子成绩不理想,第一个念头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l 当自己愤怒时,认为周围其他人都敌视自己
......
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你认为自己在未来的一周会出现哪些投射行为呢?
【A2编剧本】
拆书家提问设计:
通过以上的分享,我想大家已经掌握了识别投射的方法。为了加强运用,下面我们来编一个故事。
具体要求如下:
1) 故事要在未来1个周内发生;
2) 要有背景、人物,故事情节要包含起因、经过、结果;
3) 故事中要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识别投射的方法,即自我观察、剖析归因、自我拷问,并以对话的形式呈现。
4) 这个环节大家自己编写即可,不用讨论、无需分组。5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位伙伴分享。
下面欢迎蔚蓝给我们公开分享。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剧本
剧本名称
儿子竞选班长落选
时间
4月22日
地点
放学路上
人物
角色A:我 角色B:内心的自己
起因
(下周)4月22日,儿子竞选班长,因表达不完整没有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因此落选,我抱怨儿子没有提前准备发言稿,不去上主持班,令孩子更加不开心。
经过
使用识别投射三步法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对话
结果
发现自己将焦虑投射给了儿子
对话
(可以有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问:儿子落选后,我当时什么反应?
答:我说你看你不提前准备好发言稿,我要给你报个主持班你也不去。儿子本来就郁闷,听我这样一说更加不开心
问: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答:我认为做事情如果不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很容易导致失败,在未来中会失去许多机会。
问:我自己是否有这种特质呢?
答:自己曾经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而错失了很好的工作机会,这令我懊恼很长时间。原来自己将“凡事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会导致失败”的这种焦虑投射了给孩子。
【回应与反馈】
蔚蓝讲了下个周也就4月22号儿子竞选班长落选,对儿子的抱怨让孩子更加的不开心,后来使用观音问三步法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对话,认清了自己的投射行为。
【结束语】1分钟
感谢蔚蓝的精彩分享,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投射以及使用“观音问”三步法辨析自己的投射行为。也希望大家学完之后能更好的去管理自己的投射行为,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美好,自我认知更加客观。
我今天的过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