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好好学习》 所属活动: 2024年04月13日下午拆书帮线下练级场(街道口场)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面对不同观点,如何识别和打破习惯性防卫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李昂,我喜欢读书,喜欢拆书,更喜欢跟大家一起分享。

【分组】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分个组,左手边的小伙伴一组,右手边的小伙伴一组。

【总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拆书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界定),运用“3步识别法”(行为),识别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澄清);在发现习惯性防卫时(界定),运用建立“绿灯思维”的技巧(行为),打破习惯性防卫(澄清)。

场景介绍法】

【场景】:在我拆书过级的过程中,我的3-1曾经被挂过2次。挂我的观察家说:“你这个学习目标写得不可测量,你那个How写得不可执行,所以不能通过。”那时候,我挺难过的,心里想:“这怎么就不可测量不可执行了?你是不是针对我,故意不给我过?”根本听不进观察家的点评,并且低落一周到一个月,才会有勇气再来拆书。

【提问】: 在座的小伙伴,很多都是拆书家,请问这样的场景,你们熟悉吗?当面对观察家的不同意见,甚至不让我们通过的时候,你们是否也会跟我一样感到挫败、生气,甚至有时候会跟观察家争论呢?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不同的意见?

【影响】:如果我们一直拒绝不同的意见,一味地陷入自己的观点之中,就会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甚至,还会跟给意见的人搞僵关系,伤害彼此的感情。

【解决】: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好好学习》,就为我们解决了如何面对不同意见的问题,其实,跟我们的“习惯性防卫”有关,今天的拆页,就能帮我们识别和打破习惯性防卫,让大家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学习目标-1】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拆书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界定),运用“3步识别法”(行为),识别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澄清)。

A1自测】

现在,我们先来做一个自测。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描述,按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打分,然后将分值加起来,看看总分是多少。

1分钟量表测试:

【解释自测】

26-30分:你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开放性和包容性很强,能够避免立刻拒绝对方,倾向于尽量接受对方的意见,帮助提升自己,请继续保持。今天的课程,可以帮你了解更多的好好学习的心态方法和原理,让你如虎添翼。

16-25分:你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大多数时候能够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过仍有提升的空间。今天的课程,能帮你进一步掌握好基本的学习心态,让你的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0-15分:你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很有个性。今天的课程,可以帮助你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帮助你更快地提升自己。

上面这个测试,由于比较简单,只有5个问题,也不能完全说明真实情况,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的标准。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指令】下面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小伙伴们读完之后,请举手示意我哦。

【R1阅读原文拆页】(549字,1分钟)

主题:识别习惯性防卫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什么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还拿我和大哥的对话为例。即使我告诉他一个可能更合理的理论假设,他此时考虑的也不是我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他的尊严是否受到了挑战!如果他承认了我提出的观点,那么就意味着,他过去一直对外宣称的理由“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基因问题”站不住脚了,这会让他的处境更难堪。为了避免陷入这种窘境,他的大脑会开始说:警报,警报,准备战斗!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我大哥身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能面临这样的挑战。我曾经在公司开会时留心观察过,当同事之间观点不同的时候,有些人还没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着反驳。说来说去,无非是证明自己当初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有道理的,而对方更合理的解决意见反而没怎么花时间讨论。有时候,大家争执了半天才发现,讨论的都不是一个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在讨论中觉得自己受到威胁了,就赶紧开始反驳了。 在我看来,如果自己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你学习再多的新方法、新观点又有什么用呢?

【过渡】好,我看大部分小伙伴已经举手示意我他读完了,那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重述知识点】

【what&反例】

今年1月,我发了一篇原创文章在自己公众号上,讲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我们可以拿出租车司机做实验对象,发到了朋友圈。本来以为这篇文章会受到大家的好评,没想到有一位朋友评论说:“注意行车安全,勿与司机攀谈。”当看到这个评论时,我感觉特别愤怒, 觉得这个朋友怎么这么较真呢,你在平坦路上跟司机师傅不就得了,而且有时候司机师傅特别疲惫,跟他讲话也可以让他清醒一点啊。于是我在心里默默骂他“真是个杠精”,然后不再回复他。

【why】在我们学习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种有人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如果像我当初那样,不由分说地就把这个提出不同观点的人归类为杠精,甚至是敌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对于事,我们丧失了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的机会;对于人,我们把本来可能是朋友的人,变成了敌人。最可怕的事情是,我们经常这样做却不自知,所以,正确面对不同的观点,就需要我们首先识别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how】那么,如何识别习惯性防卫呢?

1. 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观点,而对对方的观点表示拒绝或反驳。

2. 出现负面情绪: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得低沉、焦虑、愤怒、悲伤。

3.把对事当作对人:

(1)将对方对事的观点认为是对自己本人的挑战和否定;

(2)反击对方:甚至反过来,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

这三点中,只要满足一个要点,就说明我们是出现了习惯性防卫。

【提问式反馈】

拆书家提问:截止到目前为止,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

王成:反击对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区别是什么?

拆书家:你自己觉得区别是什么呢?

王成:我觉得,他们都是在反驳,不过,一个是观点,一个是人身攻击。

拆书家:对,观点针对的是事情,但是人身攻击是上升到了什么的层面?

王成:人的层面。

拆书家:来,大家鼓鼓掌,给王成鼓励,你区分得特别清楚。

【预防异议】

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个小问题:在第三步,习惯性防卫是把对事当作对人,可是我就是分不清人和事怎么办?——其实,只要听听对方的观点中有没有出现事情要素即可。事情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反例转正例】

那么,回到一开始我给大家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我想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严谨,在面对朋友的评论时,首先就得识别自己的习惯性防卫,具体怎么做呢?

1.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观点,觉得自己写得挺好,而对对方的观点表示反驳。

2.出现负面情绪: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得愤怒。

3.把对事当作对人:我把这位朋友对文章的观点认为是对我本人的挑战和否定,我还骂他是“杠精”,对他进行了人身攻击。

当意识到自己产生了习惯性防卫之后,我就会告诉自己:警告警告,这是我的习惯性防卫,改变需要过程,我会慢慢改变。

【where】这个方法,适合于对事不对人的场景,如果对方是在攻击和辱骂你这个人本身,那么是不适合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编剧本】

刚刚我们学习了“识别习惯性防卫”的技巧,现在一起来操练一下,请大家来编个故事,故事的情景是未来1个月内,你可能会遇到的产生“习惯性防卫”的场景。比如,你精心准备的PPT,被领导评论“不够美观”。你在朋友圈发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被评论“都是大道理,没什么实际价值”。

要求故事中至少有两个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和人物对话。我们需要运用到“识别习惯性防卫”的技巧,去帮助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互相传一下,上面有供参考的how的技能,请将故事写在我们刚刚发下的白纸上,给大家5分钟。5分钟后,我们请一个代表来讲讲他的小故事。

【小伙伴编剧本】5分钟

【过渡】好的,时间到了,我想请这位小伙伴作为代表,用2分钟的时间讲述你写的故事。

【小伙伴发言】

下周六,在家里。

我:我今天下午要去拆书。

老公:拆书有什么用?到底拆书是什么?浪费时间。你为什么不陪孩子呢?

我:怎么没用?你又没参加过,你怎么知道没用呢?

此时,我突然发现我产生了习惯性防卫:

1.我只考虑到我的观点:拆书是有用的。

2.我发现了我的情绪非常愤怒。

结果就是,虽然他不同意,但是我还是要来。

【点评】好的,谢谢玉莲的发言,非常精彩的案例,能够通过今天讲的技巧识别出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识别习惯性防卫”的技巧,让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运用建立“绿灯思维”的方法,打破习惯性防卫。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学习目标2】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拆书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发现习惯性防卫时(界定),运用建立“绿灯思维”的技巧(行为),打破习惯性防卫(澄清)。

【指令】下面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小伙伴们读完之后,请举手示意我哦。

【R2阅读原文拆页】(648字,2分钟)

主题:建立绿灯思维,打破习惯性防卫

那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习惯了粗暴沟通的老板,听到了咨询顾问给的建议:“你和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先倾听,理解员工意见之后再发表你的观点。不要没听完就做判断……”这时候,老板多数情况下的第一反应是:“你懂啥?你根本不了解我们公司的情况!”“我时间很紧张,哪有那么多时间听?”“你根本不知道,如果你不强硬,这帮人就不动,根本无法推动工作!”“去去去,别拿书本上的东西说教,不接地气!”

类似的场景你见过吗?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比如,同样是这个老板,他听完咨询顾问的意见后,可以这么想:“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儿;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如果领导能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那么他就拥有了绿灯思维。他可以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他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过渡】好,我看大部分小伙伴已经举手示意我他读完了,那我们就开始接下来的分享。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重述知识点】

【互动提问】

拆书家:在这份拆页中,作者提到了两种思维分别是什么?

学习者:红灯思维和绿灯思维。

拆书家:是的,红灯停绿灯行,它跟我们的习惯性防卫有着莫大的关系,分别是什么关系呢?哪个思维是建立习惯性防卫,哪个思维是打破习惯性防卫?

学习者:红灯思维是建立习惯性防卫,绿灯思维是打破习惯性防卫。

拆书家:非常正确。那么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如果我们想要快速成长,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思维?

学习者:绿灯思维。

【概念提出】

“绿灯思维”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具有绿灯思维的人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信息,不会轻易拒绝跟自己认知不同的意见。因此,它的3个特征就是:开放性、学习性、目标导向。开放性:愿意听取和考虑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学习性:通过接受新知识来促进个人成长和认知的提升。目标导向:面对挑战和问题时,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旧有的观点。

【概念辨析】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理解这个概念,在这里, 我给大家举4个例子,给大家辨析一下:

我从上周开始参加了一个写作训练营,参加的第一天就刷新了我的认知,就是老师建议大家每次为自己的作业写推荐语。

(反例1)让我自己推荐自己的作业,这也太尴尬了吧,我做不出来。——请问,这种思维方式,符合“绿灯思维”吗?不符合,“绿灯思维”要求开放性,能包容跟自己不同的观点。

(反例2)老师既然这么要求,那管他为什么呢,乖乖照做就行了。————请问,这种思维方式,符合“绿灯思维”吗?不符合,“绿灯思维”要求学习性,而不是盲目听从别人的要求,却不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真正得到个人成长。

(反例3)大家都这么做了,那我也跟着做吧。————请问,这种思维方式,符合“绿灯思维”吗?不符合,“绿灯思维”要求目标导向性,而不是跟风别人,却没有想清楚这样做可以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正例)老师的要求很新颖,为什么他会这样要求呢?这可以怎样帮助提升我的写作能力呢?——请问,这种思维方式,符合“绿灯思维”吗?符合,“绿灯思维”要求同时具备开放性、学习性和目标导向性。

【why】在学习成长中,如果我们不能建立绿灯思维,就会难以接受不同观点,更不会去思考其合理性,这样我们就会错过进步的机会,并且还容易跟这个提出不同观点的人搞僵关系;长此以往,我们总是在原地踏步,还失去了帮我们进步的良师益友,最后掉进陷阱还不自知,在事业、感情等等方面犯下大错而难以挽回,实在得不偿失。所以,要想让自己不断进步,就要建立“绿灯思维”,打破习惯性防卫。

【how】那么,如何建立“绿灯思维”呢?根据它的3个特征,你可以按照以下3个步骤:

1.实施“24小时原则”:绿灯思维要求具有开放性,就要避免立刻拒绝对方观点,所以我们可以给自己24小时来消化这些信息。

2.开展“为什么练习”:绿灯思维要求具有学习性,我们可以多问自己为什么。例如:

(1)为什么他的观点与我的不同?

(2)为什么他的建议可能有效?

(3)为什么我现在的方法可能需要改进?

3.制定行动清单:绿灯思维要求具有目标导向性,我们可以给自己列个行动清单。例如:学了这个新观点,我明天可以为了我的目标做什么?下周做什么?

【正例】在这里我再给大家举个建立“绿灯思维”的例子,主题仍然是关于写作。前天我开始写写作训练营的作业了,做完之后,兴奋转发给了老师点评,但是老师却说:“你的文字太啰嗦了,文字要凝练”。我感觉有点尴尬,有点面红耳赤,但是我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于是用了建立“绿灯思维”的方法。

1.实施“24小时原则”:给自己24小时的时间去接收和笑话,避免一开始直接否认老师的评价,比如,“我的文字不啰嗦”“文字不一定要凝练”。

2.开展“为什么练习”:我问自己:

(1)什么文字要凝练?因为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表达的力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受读者喜欢。

(2)我的文字为什么在老师看起来很啰嗦?我用了一些重复性的语句,写了太多的细节,对简单的概念做了过多的解释,所以看起来很啰嗦。

(3)怎么样才能修改得更凝练?如果我能删掉多余的信息,精简语句,就可以把文章修改得更凝练。

3.制定行动清单:我要立刻迭代一版作业,再发给老师点评。

于是我当即就迭代了一版作业,又发给了老师,老师说修改过后的文章就言简意赅,主题明确,比第一版好多了。

【提问式反馈】

拆书家提问:截止到目前为止,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

王成:为什么是“24小时原则”?

拆书家:你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想问一下,你自己觉得是为什么呢?

彭老师:我觉得”24小时“是个引号,是”暂停“的意思,先搁置争议。

拆书家:谢谢彭老师的解答,确实是这样,”24小时“其实是个虚数,指的是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有的人是24小时,有的人可能需要48小时,甚至还有36小时、72小时、一周。也就是说,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而不是立刻去拒绝或反驳对方的观点。

【预防异议】

有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我想提升我自己,于是花时间去消化对方的观点。但是,如果这个时间太长了怎么办?别提24小时了,我花一个月时间都消化不了,这怎么办?其中一种方案是,那我就耐心地去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还有一种方案是,我去询问更多的人,考虑对方的观点,甚至更多的观点。

【where】这种方式,适合于已经产生了习惯性防卫,但是非常想要打破它,从而提升自己的时候。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微行动学习

关于建立“绿灯思维”片段内容的学习,就先分享到这里。

【分组】我们刚刚有几位小伙伴赶时间离开了,现在人数不多,就3个人,那么你们3个小伙伴就一组。

1.【提出问题】

拆书家:接下来我想问问大家,在学习了建立“绿灯思维”的技巧后,感觉哪一个步骤实施起来最难呢?给大家2分钟时间思考一下,然后,请你们3位小伙伴分别说说,你觉得哪个步骤最难?

彭老师:我感觉情绪上来的时候,收不住自己的情绪,理智没办法战胜情绪最难。

拆书家:所以,你是觉得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难吗?

彭老师:对对对,就是这样,理智的时候都好说,但是我做不到那么理智,很容易情绪上头。

拆书家:好的,我明白了,玉莲和王成呢?

玉莲:我觉得开展“为什么练习”最难,因为感觉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么多“为什么”。

王成:我觉得实施“24小时原则“最难,其实我这个跟彭老师有点像,就是你怎么实施24小时原则呢?就是你得先把情绪放一放。但是有时候你一听对方那个话语,你就火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比如说你几天几夜做出来的方案,被否了,就很气啊,这个方案哪里不好了?当场就想怼回去了。要求这时候得有开放性,把情绪放一放,实施“24小时原则”,我就感觉挺难的。

拆书家:好的,现在你们三个人都是不同的意见,那你们统一下意见,投个票,你们觉得最难的步骤到底是哪个呢?

彭老师、玉莲、王成:实施“24小时原则“最难(3票)。

2.【明确问题】

拆书家:我再确定一下,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实施“24小时原则“

学习者:是的。

拆书家:既然大家选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花一点时间来一同探索和解决一下。为了方便叙述,我们请一位小伙伴来具体描述下你产生这个问题的情景,将这位小伙伴选为案主。那么我们请哪位小伙伴当案主?

玉莲、王成:就请彭老师当案主吧。

拆书家:好的,现在请彭老师当案主。

3.【讨论问题本质】

拆书家:我们按小组来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步特别难?产生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大家可以结合过往的学习经验、读书经验,尝试相互追问,深入的探讨一下,给大家8分钟时间。

【小组讨论】

彭老师:我就觉得自己是对的,当遇到不同观点时,出于本能我就会对抗。

王成:那所有情景下你都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吗?

彭老师:不是,比如说,当事情很急,或者后果很严重的时候,我想了个方案想了一天一夜,但是对方给我一票否决时,我的本能才会很容易战胜我的理智。

王成:当别人否定你时,你容易产生对抗情绪。

玉莲:对,你已经抛开了事情了,你只是想战胜那个反对的人。

王成:是的,当时你有识别到自己的情绪吗?

彭老师:没有。

玉莲:所以可能的本质问题之一是:没有识别到自己当时反抗的情绪。

拆书家:好的,我记录下来了,还可能有别的本质问题吗?

彭老师:当时没吃饱饭,身体因素。

王成:自己本身心情不好,或者状态不佳。

拆书家:好的,我跟你们确认一下,是身体情绪本来就不好,对吗?

彭老师:是身体客观因素。

拆书家:好的,我记录下来了,身体客观因素,可能自己当时本来就有情绪,或者生理上不适。还有吗?

玉莲:有可能时间太紧张了,有时间的压力。

彭老师:对,就是事件的客观因素,不允许你有24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

拆书家:好的,还有吗?

彭老师、玉莲、王成:暂时想不到其他的了。

拆书家:好的,小结一下,本质问题可能有3个:

(1)没有识别自己的情绪。自己没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已经变化了。

(2)身体客观因素。可能自己当时本来就有情绪,或者生理上不适。

(3)事件客观因素。因为事情本身比较紧急,不允许有24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

4.【明确问题本质】

拆书家: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给出了很多的原因,然而在这么多原因中,只有一个是最核心的原因,也就是问题的本质,那么大家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再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一起讨论下。

【小组发言】

玉莲:我觉得是第一个吧。

彭老师:我觉得第一个和第三个吧。

拆书家:第一个和第三个,到底哪个是最本质的呢?

彭老师,那还是第一个吧,因为第三个虽然不一定有24小时,但是一两个小时应该还是有的。

拆书家:好的,那我们明确下问题的本质是“没有识别自己的情绪”,对吗?

彭老师、玉莲、王成:是的。

5.【讨论解决方案】

拆书家: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问题的本质,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可行性办法,给大家8分钟时间,讨论结束,我们再请大家来发表你们的方法。

【小组讨论】

玉莲:如何识别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要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

王成: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玉莲:身体上可能有变化,比如心跳加快。

王成:说话声音变大了。

玉莲:深呼吸。

彭老师:感觉自己想骂人。

王成:对,这就是生气了。

彭老师:那怎么判断自己生气了呢?

玉莲:他人的提醒,可以吗?

拆书家:可以可以。

玉莲:还有就是,虽然你当时没觉察到,但是事情过后你可能会有感触自己什么时候有这个情绪点。

王成:对,这是反思。

彭老师:是的,我之前有一次就是有反思,然后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觉察力。

王成:写觉察日记呀,通过觉察日记来看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不断地刻意练习去觉察。

拆书家:还有吗?

彭老师、玉莲、王成:暂时想不到其他的了。

拆书家:好的,小结一下,可能的办法有4个:

(1)自己感受自己的生理变化,比如心跳、血压。

(2)通过他人来提醒自己。

(3)反思自己。

(4)写觉察日记来刻意练习识别自己的情绪。

6.【呈现方案】

拆书家:很好啊,那我们合并一下同类项,你们觉得这4步中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把它合并一下。然后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出来。

【小组发言】

玉莲:我觉得反思和写觉察日记差不多。

拆书家:那我们更精简一下怎么说?

王成:反思和觉察有点像,但也有区别。反思有可能只是针对事件本身,没有提及自己的感受;觉察是内观自己,有自己的感受。

拆书家:很好,那你们是要把这两个合并一下吗?还是怎么样?

王成:如果是从处理情绪的层面,我觉得觉察日记更好。

拆书家:好的,那我们就是保留第4个,写觉察日记。第3个办法还要吗?

彭老师、玉莲、王成:可以不要第3个。

拆书家:好的,那么你们呈现一下最终的解决方案,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怎么样的好吗?请彭老师作为代表发言。

彭老师:我会运用这3个步骤识别出自己的情绪:

(1)我会请身边的人提醒我,比如请我的同事提醒我:如果我一会情绪失控了,请你告诉我。

(2)自己感受自己的生理变化,如果自己出现了像吃芥末那种有气上冲的感觉,想骂人了,就提示自己情绪愤怒。

(3)通过写觉察日记来刻意练习识别自己的情绪。

7.【总结】

我来总结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

首先,我们明确了在“建立绿灯思维,打破习惯性防卫之中“,觉得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实施”24小时原则“。

接着,我们讨论出了本质因素是没能识别自己的情绪。

最后,我们呈现出了解决的办法是3个步骤:第一,通过别人的提醒来识别自己的情绪;第二,通过自己的生理变化来识别自己的情绪,包括心跳、血压;第三,通过写觉察日记来刻意练习识别自己的情绪。

再次感谢小伙伴们的思考和分享,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先讨论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问题,一会结束后,我们可以继续再交流。

【A2催化应用-和人分享】

为了学以致用,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请回去之后,将建立“绿灯思维”的方法给身边的人做一个分享,写出你想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谁分享、具体分享的内容,时间2分钟,然后我将请1位小伙伴来跟我们分享。

【学习者分享】

彭老师:我打算下周一晚上在公司内部交流会上,跟同事分享“建立绿灯思维的3个步骤”:

1.实施“24小时原则”。在项目会议有争执的时候,先搁置争议。比如说今天有10个议题,这个僵住了,先讨论其他的9个。或者这次讨论不出来,那就下次再讨论。总之,就是给一些缓冲时间。

2.开展“为什么练习”。问自己:为什么对方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3.制定行动清单。问题得到缓冲、也做过为什么练习之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行动想法,就把它列出行动清单写下来。

【评论】谢谢彭老师的分享,非常棒,掌声鼓励!

【强有力的结语】

最后,我要告诉爱学习的各位小伙伴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习惯性防卫对于我们来说,就像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一味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难以进步。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首先识别出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进而通过建立“绿灯思维”打破它,使自己更具有开放性,能成长得更快更好。借这本书的书名,我祝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我的拆书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