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王坤。三横一竖王,乾坤的坤。我给自己的三个标签是奶爸,家庭煮夫和全品类运动爱好者。
奶爸是因为家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九岁男孩。从给娃换尿布,陪他玩耍嬉闹,到现在陪他打球,爬山,骑行,看纪录片,亲子阅读等等,我深度参与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家庭煮夫呢,因为有一个不爱做饭的媳妇,为了维系可怜的婚姻,我不得不卑微地承担起厨子的责任。
全品类运动爱好者是除了羽毛球业余爱好者外,对其他各种球类运动也略通一二,最近又新开发了游泳技能。欢迎小伙伴们约着一起玩耍。(207)
【拆书帮介绍】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下拆书法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非常适合成人学习的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填鸭记忆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致力于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拆书法有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两种形式。个人学习就是便签法,让自己读到的书本内容,通过便签的方式理解,结合自己过往经验和反思,来指导自己未来的行动。就像是路标一样,让地图上的路变成自己脚下已走过和将要去的路。组织学习就是由拆书家用一本书组织和引导一群学习者,将书中知识化为己用的现场学习。
拆书帮就是由一群拆书学习爱好者组成的非营利性青年社群,目前全国有很多的拆书帮分舵。所有分舵有着统一的使命,就是帮助参与的学习者成长为拆书家,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并影响和促进身边更多的学习者提升能力,相互陪伴,彼此赋能成长。(304)
【过渡语】
好,关于拆书和拆书帮的介绍就到这里。现在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拆解一下今天的片段。此片段出自于《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的104至105页。
下面我们花1分钟时间看一下原文片段,看完后抬头示意我一下。
【R阅读原文拆页】
“我一信息”的构成要素 《P.E.T.父母效能训练》P104-105
“我一信息”的构成要素
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一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影响+感受
【过渡语】
好,片段很短,我看大家很快都看完了,下面我就分享一个我对这个片段的理解。
【I重述知识点】
(what)
大家可以想像下这样的场景:你的孩子晚上很晚还没回家,他也没有给你发任何消息,当他回到家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又是怎么跟他表达的呢?你表达后,你的孩子又是怎样的反应呢?他在之后有改变他的行为吗?没孩子的伙伴也可以代入体会一下。
这个片段就是帮助父母通过如何具体表达“我-信息”,来可能影响孩子改变父母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why)
我们平时都习惯对孩子用“你怎么这样”,“你应该……”这种有主观情绪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孩子行为的不接纳。甚至是直接打骂,这经常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或畏惧心理,他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情绪处理上而不是调整行为上,要么反抗要么逃避,甚至明知是错的,依就采用我行我素甚至更加恶劣的行为,引起父母更大的愤怒。父母眼中的孩子变得无可救药,孩子眼中的父母变得不可理喻。亲子关系在相互攻击和防御的斗争中不断恶化。
而具体的“我-信息”这样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实际影响和感受,让孩子先从情绪上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表达方式,认可我们的感受,从而有可能主动自觉地调整他的行为,这不仅让孩子慢慢地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帮助父母与孩子通过更加坦诚的交流,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how)
“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以下三个部分:
1. 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
大家记住啊,这个描述一定要具体客观,只说他的行为,而不要带有主观评价。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经常会不自觉犯的错误。
比如,“你今晚过了12点以后才回家,而且也没有打电话回来说你要晚回”和“你怎么回来这么晚,你应该给我打电话说下啊”,你作为孩子哪个听上去更容易接受些呢?
2. 父母对这个行为的感受。
通过“我-信息”对父母自身的感受进行表达,会让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点转移到对自身真实情感的深度探索上。这帮助我们更多关注到自已身上发生的变化。
比如“你害得我很担心”改变为表达“我很担心”、“我很害怕”等等。这种向孩子倾诉自己的感受,不仅让自己高涨的情绪自然流淌而降温,逐渐恢复理智,更是对孩子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情实感和坦诚。
3. 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这个影响不是感受和情绪上的,而是让你实实在在耗费时间、金钱、付出额外工作或给你带来一些不方便等等。
比如孩子晚回家,是让你不能按时睡觉影响第二天上班,还是不能让你静心工作或读书等等。
(where)
所以当孩子做出让你无法接受并对你产生实质影响时,你都可以尝试采用“我-信息”的方式表达。
如果你用这样的方法始终不能改变孩子的行为,那说明你和他的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就需要用另寻办法来解决你们需求冲突的问题。(982)
【A1联系具体经验】
2018年国庆节,我不得不独自带着刚刚4岁的儿子开车回近700公里的老家。我是凌晨四开车出发的,中间还发生了车辆故障,被迫下高速修车,已经有些疲惫的我心情变得非常郁闷。
就在这样一个时刻,之前原本安静的儿子终于伸出了“罪恶”的小手。他开始玩弄车窗的升降按钮,车窗时开时关,让我的耳膜受到了很大的鼓噪,非常难受。而且他还时不时地把手伸出窗外,咯咯咯的笑。
我多次警告他“你别开窗户,很危险”。他偶尔会关一会儿窗户,但没几分钟就又打开了。更多时候他是无视我的警告,依然乐此不疲。我此时感觉情绪随时都可能要爆发,还好出发之前我充分做了孩子哭闹的心理建设,庆幸还有一丝理智一直压抑着我的愤怒。但这一路我忍得非常辛苦。
经过两个服务区的休息和缓冲,残存的理智突然让我灵光乍现。想起之前给老婆帮忙做P.E.T.工作坊时,就有用“我-信息”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解决孩子在车上吵闹的案例。
我决定尝试一下。当孩子再次做出开窗的行为时,我对他说“你频繁地开窗户,这让我的耳膜很难受。你还把手伸出窗外,我很担心发生危险,这些都让我很难专心开车。我很郁闷”。然后奇迹就真的发生了:我儿子就只是简单的“哦”了一声,乖乖地关上了车窗,在之后三个小时的行程里再没打开过窗户。我的心情也瞬间好转了很多。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之后的几次高速之旅中,我的孩子也没有再玩过窗户的升降按钮。
在最初的几次警告中,我没有切实表达我的感受和对我的影响,让孩子无法接受到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所以始终没能改变他的行为,也导致我的情绪不断地积压。庆幸的是,我还保存了一些理智,不至于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其实我当联想到“我-信息”的案例和再考虑怎么组织语言表达时,我愤怒情绪已经消散了大半了。而当我真正表达出来具体的“我-信息”时,我清晰地感到我的情绪已经完全消失掉了,甚至是在孩子做出改变之前。(687)
【A2具体应用】
最近我儿子迷恋上了坦克,画画看书看电视都是关于坦克的。这两天家里刚换了冰箱,有个很大的纸壳子,他就很想做一个可以装人的大坦克。虽然我知道这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但我仍然纠结要不要让他做这个事情,因此一直没有回复他。
所以我打算在节前试着用具体的“我-信息”跟他沟通一下我的想法:我知道做这个可以装人的坦克,会让你觉得很有意思。但这个坦克会非常的大,很占家里的空间,这会影响我扫地做家务,行走也很不方便,我很苦恼。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如果我成功的说服了他,让他放弃了做大坦克的想法,我多少还是有一丝愧疚。如果我失败了,说明他有这个强烈的需求和愿望,我只能再另想办法尝试着说服我自己。(263)
【结束语】
好的,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总结一下就是父母如何通过传递行为+影响+感受的“我-信息”表达方式,让孩子更愿意改变不被接纳的行为。
希望这个片段会对各位小伙伴有帮助,感谢大家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