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宁静,三个标签介绍自己
教育工作者:38年教育经历
瑜伽修炼者:15年瑜伽练习
阅读分享者:二级拆书家
今天我带领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是:学习“自然计划模式”,以最小消耗,创造最高的价值。主题来自《搞定》这本书
为了更高效地学习,咱们分下组,顺时针两人一组
【学习目标】
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运用“自然计划模式”的5个步骤,写出一个具体事项的完整计划,体验到如何以最小的消耗,创造最高的价值。
【R原文片段】
一个简单的事例:计划出去吃饭 (实体书:84-86页;电子书:96-98)
你上一次出去吃饭时,最初的动机是什么?原因可能有很多:因为饥肠辘辘,或是朋友之间的社交活动,为了庆祝某一个特殊的日子,签订一笔生意的合同,又或是为了谈情说爱。只要是出于上述的某一个原因,你就可以马上开始进行计划了。你的意愿就是你的目标,它自然而然地启动了你内心深处的计划过程。同时,你的原则规定了你所做计划的界限。可能你自己并未意识到外出就餐原则的存在,但是你的思维却从来没有逾越这些原则:食物和服务的标准、支付能力、方便程度以及舒适度。无论如何,在制订计划时,你的目标就是你的动机,而原则又限定了你的计划。
一旦做出决定要实现这一目标,那么首先进入你脑海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呢?恐怕不是“计划、第二部分、第1点、第3小点”吧。你的第一批想法很可能是这样的事情,如“在餐厅吃意大利风味的晚餐”,或者 “在比斯特罗咖啡馆街边的桌旁坐一坐”。你很可能还会想象出晚餐时的一些美好体验,或者设想一下晚餐的结局,也许你还想到了共同吃饭的人、就餐气氛什么的,这就是你的结果展望。当外出就餐的原因成为你的目标时,对晚餐进行的种种想象就是你的展望。
一旦认同了这种展望,你的大脑便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想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几点出发?这家餐馆今天晚上营业吗?人会不会很多? 天气怎么样?是不是应该换身衣服?汽油还够吗?现在饿不饿?这就是头脑风暴。一旦承诺要达到某一目标,那么在达到之前,你就会身不由己地向自己接二连三地发问。这些问题是这个创造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大脑意识到在你设定的目标和你目前的状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时,它会千方百计地弥补这一差距,以消除这种“认知失调”。这就是自然计划法中“如何……”这一思考阶段的起始点。但是,这种思考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随意性,因为你会想到有关外出就餐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当然,你不一定把所有浮现在脑海里的事情逐一地写入“简式计划”,但是,你的大脑确实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一旦头脑里装满了大量的想法和细节,你也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了组织整理的工作。你可能会这样想,“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那家餐厅是否营业”,或者“我们给安德森一家打个电话,看看他们是否愿意同我们一起出去吃晚饭”。一旦你对相关的结果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想法,大脑就将自动根据事情的组成要素、重要程度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组成要素是指“我们要考虑出行、人员和地点方面的事宜” ,重要程度是指“搞清楚大家是否愿意外出就餐是非常关键的”,先后顺序是指“首先,我们需要确认那家餐厅是否营业,然后给安德森一家打电话,接着更衣准备外出”。就其本质而言,这正是包含挑战、比较和评估的自然规划过程。事项的优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凸显是非常自然的过程。最后(假如你决定要进行这个项目 —— 以出去吃晚饭为例),为了确认首要的因素,你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下一步行动上。“给巴黎红咖啡馆打个电话,问问那里是否开门,然后预订一下座位。
【A1技能点:量表自测法】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测试,这里有5道自测题,请仔细阅读表中的每句话判断与自己是否符合,1分完全不符合,6分完全符合,最后算出总分。
自然计划模式自测题 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
1. 我做事情前,会先问自己为什么做,最这件事的意图是什么。 1 2 3 4 5 6
2. 我做事情前,会先想象出做完这件事的画面,且可以清晰描述。 1 2 3 4 5 6
3. 我做事情前,会把所有那些有可能影响到预期结果,而又必须加以考虑的情况,全都摆在桌面上。 1 2 3 4 5 6
4. 我做事情前,可以把天马行空的想法一一罗列出来,进行归类整理。 1 2 3 4 5 6
5. 我做事情前,可以把“大事”拆解为小事,明确哪些可以立即行动,谁来负责行动。 1 2 3 4 5 6
【I解释量表自测题】
这个自测表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自己是否具有 “自然计划模式”。看看大家的分数,学员回答:10分、17分、20分……
如果在20分以上,恭喜你,已经具备了这种模式,纵向管理方面很优秀了,10-20分之间的说明有这种意识,但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如果在10分以下的也不用担心,任何一种思维模式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相信您一定有所收获。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书中的有关片段,。
请大家先花2分钟左右时间阅读,
【简短互动】
提问,大家阅读了这个片段,能否感觉到这是一种计划模式?这种计划模式和常规的计划模式有什么不同?学员回答:
学员A:从不知道这是一种计划模式
学员B:这种计划模式和常规的计划模式相比,相同的点是都有目标,不同的是目标之后先想到的是愿景,而不是常规的实施目标的步骤,这种模式更有利于行动
学员C:这种模式给人“随意”感,轻松感
【What】
这个片段通过“计划出去吃饭”这个小故事,具体演绎了事件在自然计划模式下“纵向管理”的完美应用。
【Why】
为什么要学习这种模式呢?这种模式在面对各种工作、环境和主题时,都能以最小的消耗创造最高的价值,正如大家刚才所说,有轻松感,犹如“灵光一现”,又因为先想到愿景,心生向往,进而推动行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Where】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是需要常规的计划模式的。但为了更严格地控制某一项目、找出解决方案或者确保行动方案切实可行,我们就需要将精力聚焦在某个项目上,那“自然计划模式”更有效,换句话说,有时“灵光一现”的想法就是自然计划模式的开端。它来得更直接,更有行动力。
【How】
自然计划模式下,纵向管理的5个阶段
1、 定义目标和原则:为什么、标准和价值观
2、 结果展望:愿景,蓝图
3、 头脑风暴:集思广益、不批判,只重数量,把分析组织工作置于次要地位。
4、 组织整理:明确事情的组成部分,整理分类、先后顺序、重要程度,细节周到
5、 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立即行动,谁来行动。
【预防异议】
有的朋友会问,怎么区分这种计划模式和常规计划模式的区别?
这是一种非正式的思考,不是常规做法,不用兴师动众,依靠团队协同完成计划。作者用 “信封背面的计划”来形容自然计划模式,就像你和朋友坐在咖啡屋里,说到你们的日程安排或销售报告,你可能随时将想到的事罗列在信封背面或者餐巾纸上。这种计划看似随意自然,但思考很深入,行动力也很强,从想到到做到“一竿子到底”,很高效。减少大脑内耗,还容易成增强成就感。
【自己举例应用】
过年了,我想要组织一个家庭新年盛会
1、目标和原则目标:我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欢笑的新年氛围,让所有家庭成员都感到幸福和满足。原则是:确保安全,尊重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成员参与互动。
2、展望愿景:想象着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攀谈着家庭趣事、同长辈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才艺展示、欢声笑语、温馨的氛围。强调家庭团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3、头脑风暴。把能想到的所有事项罗列一下,比如准备哪些用品、哪些小活动、节目,放鞭炮、场地、录制视频等。考虑老人的需求,确保节目适合所有年龄段。
4、组织整理。根据重要性和紧急性对节目进行排序。分配任务:大姐负责准备食物、二姐负责布置场地、大哥负责购买鞭炮等。
5、明确下一步行动方案:制定详细的时间表,活动前准备、活动进行的时间线。提醒家人提前准备和安排时间,我可以立即行动的是把我的设想通知到家人。
【A3情景演练】
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自然计划模式”的方法,下边我们做一个情景模拟演练,以小组讨论,3分钟后进行分享。
【模拟情景】:元旦前夕,工会主席小想项组织一次联欢活动,如果你是小王,如何以“自然计划模式”来制定元旦联欢会方案?(要具体描述)
第一组分享:
1.目标原则:用一定的资金达到最佳的欢乐效果。
2.愿景:每一位都能参与,每个人都有收获,都玩的开心
3.头脑风暴:如何实现愿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如何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可以采用无记名投票,多种形式类型并存,如朗诵类、演唱类、竞赛类,根据投票数量确定活动内容。
4.组织整理:思考如谁设计分发投票表格、谁收集梳理投票结果等等。
5.下一步行动:主席把以上设想交给工会秘书长,由他负责行动落实。
【A2布置任务】
感谢伙伴的精彩分享,大家是否感觉到这个模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呢?有道是万事开头难,通过刻意练习一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我要给大家布置一个需要回去完成的小任务:
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请各位伙伴选择一个工作或者生活事件,运用自然划模式的5个阶段写出事件完整的计划全貌,并分通过微信私信给我或者直接发到咱们的学习群内,谢谢!
【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自然计划模式下,纵向管理的5个阶段
1、定义目标和原则
2、结果展望
3、头脑风暴
4、组织整理
5、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分享金句:通过行为让自己感觉良好,要比通过让自己感觉良好来实现行动容易得多。
祝愿各位伙伴学以致用,掌握“自然计划模式”,以最小消耗,创造最高的价值,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