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教出乐观的孩子》 所属活动: 拆书帮镇江西津分舵20240204线下活动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悲观思维横行的时代,我们如何自救

开场:

PART1:自我介绍和分组、学习目标1分钟

大家好,我是皇甫胜男,欢迎大家百忙中来参加我开年的首场拆书活动。我的三个标签:二级拆书家,徒步爱好者,道德经践行者。

为了方便接下来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先进行一个分组,从我的左手边起,两两一组。

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拆页片段,分别对应两个学习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通过今天的现场学习,我们能够记住一句话:影响事情结果和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当我们感到生气、无力的时侯,能够及时默念(界定)这句话提醒自己,觉察(行为)自己的情绪和看法。

第二个目标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思维局限时,能够及时找到证据反驳自己的看法,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两个目标,一个是觉察看法,一个是反驳看法,它们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PART2:图书介绍1-2分钟

场景:3天前在老家,我带3个孩子散步,孩子们向我“告状”。他们说听到外婆跟隔壁的邻居闲聊,说我很懒,在家什么都不干,而离异的妹妹不仅工作上要管理一家公司,还要带娃;儿子还说,听外婆说起,我妹过年给了她6千,我给了3千什么的…..

我明显感觉到脑袋里“嗡嗡”的声音,我也感受到自己体温升高了,然后我问儿子:外婆是嫌我给的少的意思吗?儿子说,可能是吧。

我跟孩子们说,我感觉到自己有点生气了,回去我得找外婆问问清楚。

提问:我想请问各位,如果你是我,你会有什么不一样反应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情绪反应不这么激烈?

影响:生活中类似这样引起消极情绪的事情很多,通常我们会基于自身的思维惯性给出本能式的反应,可能会让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解决:今天我拆的两个片段,来自美国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作者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个人认知和环境影响,不容易改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觉察、反思、自我训练来进行升级。

现在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刚刚给大家的拆页1,读完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PART3:阅读拆页1-2分钟(一个拆页的RIA总共15-25分钟)

艾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 )与阿伦·贝克( Aaron Beck )共同建立了认知治疗,发展了" ABC 模式"。 A ( adversity )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负面的事件,例如不愉快的假期、与要好的朋友吵架、心爱的人离去等。 C ( consequences )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通常,看起来好像不愉快的事件立即且自动地产生后果。但是埃利斯认为想法﹣- B ( beliefs ),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后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PART4:【I】拆书家讲解引导5-7分钟

好的,片段很短,我看到大家都读完了。

WHAT:

请问各位,这个片段里提到的认知模式叫什么?答:ABC模式。

好,在这个模式里的A是指什么?B是指什么呢?(当事人对这件事的看法),C是后果。

后果C是由谁引发的?对,后果C不是由A直接导致的,而是由中间的B的。这个B通常不易觉察,但作用巨大,是让我们陷入情绪困境的罪魁祸首。

我想请问大家,如果想得到一个好的C,应该去调整A还是B呢?

好,如果“B”是无可挑剔的客观事实,好调整吗?对,只有当“B”是偏主观的个人看法时,才需要、也更容易调整; 也就是说,B可以是“看法”,也可以是事实,对吗? 比如说,今天气温5度,是事实,你说今天很冷,就是看法。

怎么区分事实与看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解这两个概念。

概念讲解:

“看法”它是基于个体的本能、经验、想象和预设等诸多因素,对事件做出的理解、判断和评价,它是一种思维惯性,特点是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与事实有本质的区别,事实是客观的、明确的、可衡量的。也就是说,看法是个人化的,事实通常是事件来龙去脉的客观呈现。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请大家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1:孩子单元测试,考了69分。妈妈说“平时一点都不认真,能考出好成绩吗?”;

请问这是看法,还是事实?

小伙伴:看法

拆书家:在这个“看法”的背后,大家认为妈妈的情绪是怎样的?

小伙伴:有点生气和埋怨的味道

例2:还是孩子考了69分,妈妈说“比上次测试下降了10分,我注意到你最近的状态不是很好”;

请问这是看法,还是事实?

小伙伴:事实

拆书家:基于这个“事实”,大家认为妈妈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小伙伴:是担心,想了解孩子的真实况

拆书家:同样的一件事,妈妈的“看法”和态度不同,孩子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吗?

小伙伴:不一样,被责备和被关心的感受肯定不一样

例3:孩子第一次学炒菜糊锅了,妈妈说“你真是笨手笨脚的孩子”

请问这是看法,还是事实?

小伙伴:看法

拆书家:大家认为妈妈的潜台词是什么?

小伙伴:炒个菜都学不会

例4:同样还是孩子学炒菜糊锅了,妈妈说“你还不太熟练”

请问这是看法,还是事实?

小伙伴:事实

拆书家:这句话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小伙伴: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好了

拆书家:关于糊锅这件事,妈妈的看法不同,对应的情绪是不是也完全不同? (是)

孩子的感受呢?(也不一样)

好,通过这4个例子,我们区分了看法和事实的这两个概念,以及在我们的不同看法之下,情绪会完全不一样。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基于个人看法而非事实时,就需要去做出调整,改变事情的走向

WHY: 不这么做的坏处: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因为对方做了什么而生气,我们会认为是对方做的这件事惹我生气,其实是我们对对方做这件事的这个行为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生气;也就是说,一件事情A的发生,导致的C(情绪/结果),在这整个过程,反应时间非常短,短到让你意识不到中间B的存在,于是我们会把“过错”归咎到A这件事或者对方身上,进而导致诸多的冲突和矛盾。

这么做的好处:

而学习B的记录与觉察,会迫使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加客观的观察点,帮助我们训练思维,看清情绪的来龙去脉 ,利于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得到更好的结果。

HOW:

那如何进行具体的觉察呢?我总结出三步法,我把它称为“觉察三步法”

1记录事件:刚刚发生了什么?

2觉察感受: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产生了怎样的情绪?

3分析原因:我的情绪是基于事实,还是看法?

回到孩子告我妈状的那个案例:

第一步:记录事件(在脑子里整理孩子们讲述的全部内容及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觉察情绪(说我懒时有生气,说妹妹给的钱更多时有难堪,还有点愤怒)

第三步:分析原因(我是基于儿子和侄女的描述,揣测我妈说这些话时的表情和想法,但这些都是我的猜想,并不是事实)

经过这一番梳理,当天晚上我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跟我妈说起了白天孩子们告状的事,我妈感叹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然后还原了事情的原委,避免了误会。(她原意是妹妹很能干,但我懒人有懒福)

WHERE:

ABC是一个认知模型,可以用来做情绪管理的工具,也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困扰我们的常见难题,分析、界定难题背后的本质。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主观看法”在发号施令时,就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或者在你面对压力想要放弃、逃跑时,也可以运用这个反思工具,来帮助界定问题本质,提升自我认知。

预防异议:

可能有人会问:对于没有记录习惯的人,如何有效执行这个方法?我认为可以先从让我们感受不好的事件着手,先尝试每天记录一件,像写日记一样培养习惯;

也可能有人好奇:记录这个动作,有没有要求和标准,有的,写的时候要杜绝三句半,描写尽量细致,有场景画面感,越详细越利于觉察和自我调整。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PART5:【A2】催化应用4-7分钟

现在请大家设想一下,未来的一周内,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孩子拿着自己的压岁钱,说看中了某件价格严重超出预算的商品,你们沟通不畅,孩子坚持己见,说自己的钱自己做主,你很生气,决定强行没收他的压岁钱,然后你们之间展开了一次拉锯战…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想一下未来可能发生的“让你感觉不好的事情”,设计出一个对话故事,可以是即时的对话场景,可以是你向别人倾诉自己这事件;

是你和谁的故事?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是怎样的? 你们进行了怎样的对话,把它写下来

注意,在对话中,你会应用到今天所学的“觉察三步法”,时间是4分钟

4分钟后,我们请一个小伙伴来跟我们分享她的故事。

过渡语:

好,时间到,哪位小伙伴愿意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她未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呢?好,有请汤老师;

汤:这个周末我们计划去南京逛街,我们可能会因为该不该买无人机产生情绪对抗,因为前几天我儿
子提到了这个事,他舍不得自己的压岁钱,想我掏钱买,我虽然不同意,但没表态。按照我老公
对儿子一贯的宠爱,他大概率会支持孩子,这样会让我更加生气,以前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于是我向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吐槽,我们有了下面这样的一场对话:

我:儿子想买无人机,但舍不得花自己的压岁钱,想我掏钱给他买,我不同意,可是我家老公却 表示支持孩子,觉得大过年的几
千块钱买一件想要的东西无可厚非,搞的儿子觉得我是故意为难他,气死我了。(记录事件)

友:除了生气,你当时还有什么样的情绪?

我:有点委屈,担心,还有点愤怒;(觉察感受)

友:担心什么?为什么觉得委屈和愤怒呢?

我:我老公太宠爱孩子了,担心这样下去儿子要被惯坏了;我认为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他应该跟我站在一起,而不是他做好人,
我做坏人,这样我在孩子面前就没有威信了;(分析原因)

PART6:总结过渡+学习目标2(1分钟)(另一个拆页的总时间是35-55分钟)

过渡语:

好的,非常感谢汤老师的分享,在汤老师的故事里,通过觉察三步法,她不仅关照了自己的情绪感受,也追问了情绪背后的原因,找到了自己生气的关键点,回去以后汤老师可以跟老公好好沟通自己生气的原因,相信他们可以达成共识,毕竟夫妻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家庭更和谐。我们把掌声给到她,谢谢汤老师的分享。

总结:

好,通过第一个片段,我们学习了通过记录来进行觉察和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和觉察自己的看法;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看法是消极的、不合理的时候,怎么改变这种看法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片段的学习,片段二的学习目标,就是能够对自己的不合理看法提出质疑、反驳,让自己的感觉好起来;

PART7:【A1】量表自测1分钟

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做一下拆页上方的量表,然后统计一下总分写在上面,完成的小伙伴可以举手示意我。

PART8:【I】解释自测题1分钟

好,大家都做完了吧。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质疑和反驳能力测试的量表,得分越高,说明我们善于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在面对自己的不合理看法时,质疑和反驳的能力越高;

请大家合计看一下总分,高于20的有吗?(没有)

有没有介于15-20分之间的?(2人)

哇,看来赵老师和贾老师具备一定的自我反驳能力呀

有没有总分低于15分的?(4人)

好,得分不高的伙伴不要气馁,接下来的学习就是一个提分训练;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PART9:阅读拆页

接下来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读一下我们的第二个拆页,读完的小伙伴举手示意我一下。

R:

要消除悲观,必须将自己对自身的看法视为可质疑的目标,不要盲目地接受对自己的侮辱。后退一步,再仔细想想。如果是真的,你就需要努力改变自己或是环境带来的不满意部分。你可能发现对自己的看法不是真的,并可能将它灾难化,而将不好的事情以极端永久性及普遍性的方式来解释。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必须改变看法。

我现在在 ABC 模式中增加两个因素,就是 D 和 E 。 D ( disputation )代表反驳,指反对自己想法( B )的辩论; E ( energization )代表激发,就是反驳所带来的精神与行为的结果。特定想法及反驳后的数字(1~100)代表你相信它的程度。特定结果及激发后的数字(1~100)代表感受强度。反驳是否成功,可以从负面感受是否下降中看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PART10:【I】拆书家讲解引导

过渡语:

好,我看到大家都差不多了,没读完的伙伴不要着急,接下来我会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WHAT:

在这个片段里,作者提到:敢于质疑自我的看法,是消除悲观思维的基石。作者提到了一个”自我反驳”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在ABC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要素,是什么呢?

对,是D和E,也就是对自己的看法B进行反驳,然后观察反驳之后的效果,如果在反驳之后,自己的负面感受得到缓解(生气值下降,感觉变好了),说明反驳是有效的。反之,如果生气值没有下降,说明反驳效用微弱。

我想跟大家简单说一下书里面提到的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在结婚21周年纪念日,没有出去庆祝,反而在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先是为女儿是否可以开始出去约会吵,然后又为是否用部分退休金在卧室搭个阳台争吵;在这次争吵中,妻子给丈夫贴上了“固执,自私,不妥协”的标签;她的生气值一直维持100上下。

后来妻子用到了一个工具,我把它叫做“反驳三步法”,这个工具用完之后,她冷静了许多,生气值从原先的100降到了20,生气值下降之后,妻子认为她应该去关心丈夫的情绪,并且也这么做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对比,改变想法的好处在哪儿,以及不这么的坏处会是什么,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是江西人,老家有一幢十年前盖的三层毛坯房,一直没装修。2013年的6月份,我老公提议要装修,说春节回去可以住,因为往年回去是住我娘家的,他觉得请朋友吃饭不方便。我不同意,原因很简单,主要两点:一是存款不多,二是装修好一年就住7天,没有性价比,让他再等等。

他非常生气,说十年前我也是一样的说法,现在还是,他反问我什么时候才是好的时机?争执不下时他扔出一句话说:不要你的钱,我自己攒,以后我们就各赚各花,互不干涉。这句话彻底惹怒了我,于是我话赶话,说把手续办了,咱们就各不相干了。

当时他没接话。

在这次争吵中他说我是貔貅,钱只进不出;我认为他目光短浅、死要面子,口不择言,不计后果。

虽然最后我们没办手续,但冷战了一个月。

(赵老师:你之前那么多书都白拆了...哈哈哈)

WHY:

为什么要对自己“不合理的看法”进行质疑和反驳?大家把我的例子和拆页里例子作一下对比,就不难得出结论:

这么做的好处:

及时质疑、反驳自己的消极看法,有很大的好处,可以改变事态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帮助理解他人,缓解紧张的关系;

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不刻意觉察和反驳,任由情绪的刺激引导,会让我们陷入困惑、迷茫甚至绝望,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让事情变得更糟。

HOW:
那具体应该如何自我反驳呢?我认为有3步,我把它称为“反驳3步法”

1提出质疑:

在当下这件事中,我的B(看法)是事实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2收集证据:

在过往的经历中找到“标签”反例的证据,证明他不是这样的人;

3观测结果:

反驳之后的感受如何?对结果的影响如何?如果都满意,反驳是成功的;

如果不满意,可能是证据不够充分,需要回头再去找更有力的证据;

回到我自己的那个案例:用反驳3步法,我会进行这样一个复盘反思:

1:提出质疑:

我给他贴的“a目光短浅、b死要面子,c口不择言、d不计后果”这些标签是事实吗?答案并不是。

2:收集证据:(找到标签反例,精准反驳)

a:他婚前完全靠自己攒够了老婆本,并计划好建房子(目光并不短浅)

b:他很顾家,干家务,钱上交,不在乎被说妻管严(不死要面子)

c:房子是他十年前的梦想,他已经为我让步了十年我却视而不见,钱一直归我管,我不同意他也
不曾说过什么难听的话(谈不上口
不择言)

d:当我说出“办手续”时,他没有接我的话,(他选择了闭嘴)在家还是一如既往地干活,多次主
动找我说话试图和解(他没有不
计后果);

3:观测结果:反驳之后, 我发现我并不生气了,还觉得他挺可怜的,如果我俩互换位置,我的反应一定会更加激烈;最后我不生气了,反而想要支持他;(反驳成功)

(题外话:春节前办的乔迁酒,在亲友们的祝贺声中,我才发现他的做法是对的。)

WHERE:

好,大家认为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呢?(现场反馈)亲子,亲密,个人成长等方面

个人成长:优先用在让你有非常糟糕体验的事件中,比如说减肥失败,考试失利,升职加薪成了奢望等;失望、挫败、无力、愤怒等感觉或者你希望事情能顺利发展,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时,可以试试反驳3步法。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拆页的开头说的是“不要盲目接受对自己的侮辱”,可是案例却是反驳自己对他人的定义,一个是对己,一个是对人,反驳方法一样好用吗?这是一个好问题,我认为是一样的,我们的目的是让自己感觉好起来,让事情的结果变得更好,反驳的对象是我们脑袋里消极的看法,这是最重要的。

也可能有人会疑惑:争吵时情绪激动,如何才能保证“提出质疑”这个动作的有效性?是的,人在情绪中是很难停下来反思质疑的,没有关系,不要苛求,能及时停下来当然更好,如果做不到,事后反思时再提出质疑也是可以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练习才能产生改变的方法,我们的目的是在练习中学会积极思考。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PART11:【A3】促动参与(微行动部分)

好,为了更好的练习和掌握这个工具,现在请大家进行一个演练。请大家注意听我的指令。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要进行一个新的分组,全体伙伴分成两组,亚红,贾老师和韩老师为第一组;汤老师,云画老师和赵老师为第二组;

1:请大家投票,选出组长;(确认组长,一组为韩老师,二组为赵老师)

2:请两位组长在组内安排任务:指定时间官和记录官(计时和记录讨论内容)

微行动学习步骤1: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提出,并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过渡语:

好,现在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最近一个月里有没有过类似这样或者让你感觉很不好的经验:

想减肥,但面对美食管不住嘴,越减越肥,于是放弃抵抗,认为自己压根就是一个没有自控力的人;

或者学习一项新技能时,面对心中假想的“山”一样的难题,望而却步一拖再拖不敢开始,最后给自己贴上“我不行,我做不到”等标签的?

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候,把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都写下来。稍后在小组内分享。

小伙伴书写中...)

拆书家:好,2分钟时间到,现在再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组长请注意控制时间,保证每个伙伴都能发言和被记录,每个伙伴在小组内各自分享自己的故事,每个人不超过2分钟,现在开始。

(组内分享中...)

【案例选择】

好,时间到,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小组内,选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案例,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普遍性:就是选出来的这个案例,会让你有“感同身受,有类似的经历”的感觉,也就是说,你大概率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1分钟的时间,开始。

【各组案例分享】

好,来,请组长确认一下,你们组选出来的是谁的,什么案例。并用一分钟时间简述一下;

第一组:韩老师:“我们选贾老师的案例,她的案例是关于邀请老公陪同宴请领导一事。一开始老公欣然答应,并提了意见,后来将饭店地址从自家附近改至领导家附近时,老公却反悔不去了,所以贾老师很生气,觉得老公自私,不靠谱,反复无常。

拆书家反馈:谢谢韩老师,大家都清楚了吧?贾老师因为老公答应出席宴请之后又反悔而生气,所以给老公贴了一些负面标签和评价,是这样吗?(是)

有请第二组分享她们的案例;

第二组:云画老师:”我的问题是,春节刚过,大鱼大肉吃多了,所以节后就定了计划想早起运动,可以早上闹钟响起来后,我却怎么都起不来,因为晚上失眠睡的晚,然后我就会陷入自我否定中,会觉得自己怎么连这么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我还能做什么?很懊恼。

拆书家反馈:云画老师的这种情况跟贾老师有点不同,她的否定不是对他人的,是对自我能力的否定;这也比较常见,每一个躺不平想上进的人,都会经常性的陷入这样的自责中,包括我自己;

【案例确认】明确问题:

好,感谢两位老师的陈述,接下来需要我们全体伙伴举手投票,选出你认为最具普遍性的故事。选第一组的请举手;第二组的请举手

(大家一致投票选择了第一组贾老师的故事)

过渡语:

好,经过大家的讨论投票,一致认为贾老师的情况更具有普遍性,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被人“放鸽子”的事情 ,所以我们决定选择第一组贾老师的案例来进行学习。请贾老师来跟我们简述一下她的故事的前因后果。

案主介绍:

贾:这个领导对我有知遇知恩,每次在关键时刻、提拔的场合都极力推荐我,他每次调岗时,大领导问他有什么需要关照的时候,他就会提让我升职,这次春节他从外省分公司回来,我想着就带上家属宴请他们一家,表达一下我的感激。一开始跟我老公说起这事,他倒是很痛快的答应了,他提了一句说就在自家门口吃烧烤,我问他是怎么想的,请领导吃饭,自然是要按领导的口味,在领导家附近吃,这样他喝酒后回家方便。他当时也没说什么,快到宴请日时,他突然跟我说他不去,让我带着孩子去就行了。我很生气,觉得他自私,情商不高,靠不住...然后还给他发信息说了一些不理智的话,类似结这个婚没什么意思之类的。

过渡语:

谢谢贾老师的描述,相信大家都清楚故事的基本信息了吧?

小伙伴:清楚了

微行动学习步骤2: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追问本质 :

过渡语:

现在我邀请所有的伙伴,针对贾老师的描述,提出一个你的问题,由贾老师解答,在这个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挖掘更多的信息和事情真相;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开放的,比如说“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看”,避免提出假设性、引导性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有没有,可不可以等”,好,我们从韩老师开始。

提问环节:

韩:你平时邀请老公参加宴请的机会多不多:

贾:不多,我们有各自独立的朋友圈,平时很少交叉宴请;

赵:他先答应后来反悔,你认为他的心路是什么?

贾:他不会开车,骑电动车挺远的,可能是怕麻烦不想折腾;也可能是习惯地认为我自己可以搞掂这个事;

韩:你们请亲朋友好友吃饭是怎么安排的?

贾:我是外地人,只有他家亲戚,他定好,我出席就可以了,不会有矛盾;

云:你的领导你了解,你为什么不自己定好饭店?

贾:我是先跟他预约时间,还没来的及做后面的安排,怕他没时间;

汤:平时的宴请,你们谁张罗的机会多一点?

贾:我张罗的多一点,基本上都是我张罗;

亚:一般情况下,他对你工作的支持是怎么样的?

贾:加班出差是基本支持的,其他没有更多交集;

微行动学习步骤3: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明确出问题本质;

明确本质:

过渡语:

好,一轮提问结束,大家还有没有问题要补充?

小伙伴:暂时没有了。

过渡语:

通过大家的提问和贾老师的解答,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回到组内继续讨论,针对她的这个问题,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找出问题的本质是什么。2分钟的时间(组内讨论,找代表分享)

邀请分享:

第一组:

韩:贾老师非常重视这次聚会,希望以家庭为单位、以私交的方式宴请,老公先是答应去然后又推辞不想去的反复和不重视的态度让她认为,在老公眼里自己的想法不重要,自己不被关注;而且如果老公不出现,担心领导误会自己家庭的不合谐;

拆书家:韩老师是不是说,贾老师的情绪原因有两点:一个是认为老公不重视自己,另一个是担心领导误会自己家庭不合谐,是这样吗?

韩:是的

拆书家:好的,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贾老师的情绪原因,是缘于她自己的这两个看法B,而这两个看法B并一定是事实?

韩:是的

拆书家:好的,谢谢韩老师,我们有请第二组。

第二组:

云:我们认为关于这次聚会,是夫妻双方对这次聚会的定义不同,老公基过往经验,觉得自己去不去无所谓,本质是你们夫妻之间没有沟通好,你没说清楚你的需求;

拆书家反馈:云画老师的意思是不是说,夫妻对这次聚会都有不同的看法B,他们都只关注了自己的B,却忽略了对方的B和事实?

云画:是的

拆书家:哎,第二组和第一组有点不谋而合的味道哦;贾老师认为呢?

贾:韩老师说的更贴近一点

微行动学习步骤4: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方案共创:

过渡语:

现在请大家回到小组里,针对刚才讨论的情况和这个问题的本质,结合今天的学习的“反驳3步法”讨论出一个解决方案,时间5分钟,现在开始。

微行动学习步骤5:请每组学习者代表讲解自己组的讨论成果

方案分享:

第一组:

韩:我们给到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三步:

1,自我调节(允许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接纳不同)

2,做好预案(对方掉链子时,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3,坦然面对(不能改变时,接受它)

拆书家反馈: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是吗?哈哈,感谢韩老师和1组的老师们的方案,现在有请第二组分享她们的方案:

第二组:

赵:我们认为可以结合今天的拆页内容,先要质疑自己给老公贴的标签“情商不高,自私,靠不住”,他真的是这样的人的话,为什么当初会嫁给他?

日常生活中他有没有情商高,不自私,靠的住的时候呢?

另外你需要问自己:老公真的了解我的意图吗?他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为什么我不直接把我的想法告诉他?清晰地说请求就好了,不要让他猜。

拆书家反馈:

好,谢谢赵老师,第一组给到的方案是战略方向上的,第二组是可落地的战术上的方案,相辅相成。我说说我的理解,大家看看对不对?

贾老师这件事的解决思路应该这样:

第一步:自我调节(接纳各自不同的B,允许差异)

第二步:提出疑问(他有高情商,不自私,靠的住的时候吗?)

第三步:自行解决(如果他有客观原因不便出席,贾老师自己赴宴并做好解释工作)

小伙伴:对的

拆书家:特别感谢两位组长的总结陈词和各位小伙伴的智慧,我想问一下贾老师,你认为大家给到的方案,能解决你的问题吗?

贾:嗯,很好,能解决我的问题。

拆书家:哈哈,那可就太好了,再次谢谢小伙伴们的智慧。

PART12:【A2】催化应用

过渡语:

好,为了巩固学习的效果,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

未来的一周内,记录一件让你感觉不太好的完整事件,当时发生了什么?都有谁?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么样?在这件事中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是失望、悲伤还是愤怒生气?把它写下来,然后用今天所学的反驳3步法去做思维的修正。完成的小伙伴可以在一周内私信给我,期待收到大家的反馈。

作业反馈:

亚红老师:

我受邀去北京参加一个活动,一开始去的意愿并不强烈,但想着如果全家人一起去的还可以考虑一下,因为虽然大家都去过,但从来没有过全家同行的机会。

当时老公表示可以,后来因为同事请假回老家他走不开,我想着要不就算了,我也不去了。正犹豫时主办方再三邀请,却之不恭,所以临时决定还是买票去。头一天的晚上问老公是否能送我到镇江南站,他咕哝了一句“不是说不去了吗?”,然后答应说可以送我。

我今天准备出发时,他并没有按约定时间出现,晚了20分钟,还表现磨磨蹭蹭并不积极,眼看着预留的1小时只剩下40分钟,我当时心想他肯定是想故意让我赶不上车,这样我就去不成了。

我又急又气,一路上我都没说一句话,气氛冰冷。

下了车我就开始狂奔,进了站发现长长的队伍正缓慢的往前移动,检票了,我赶上了。

上了车以后我就开始梳理这件事的经过(记录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觉察感受),我认为他不遵守承诺,对我的事不上心,很愤怒,也觉得他没有时间观,拖沓成性,跟我完全不同,甚至产生了两个人不合适的看法。(分析原因)

在这件事情里,我因为他比约定的时间晚了20分钟给他贴了“不重视我”“磨叽”和“拖沓成性”的标签。

我问自己:我的这种情绪,是因为他的行为,还是基于自己对他的这种行为的看法?答案显然是后者,是我“认为”。

所以我尝试从以前的经历中找证据反驳我的“看法”

反驳看法1:“不重视我”(D,反驳)

一直以来他都非常尊重我,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问我的意见,比如装修地砖什么颜色,电视什么品牌等等,都听我的,甚至平时吃什么菜也都按我的口味来;

反驳看法2:“墨迹”

他其实对路线非常熟,知道快速通道及所需时间,只是卡时间卡的比较紧,而我习惯了松弛,要留出充裕的时间;况且他迟到,是因为我随口说了一句没吃饭,他怕我饿着,给我炒了蛋炒饭,所以才来晚了

反驳看法3:“拖沓成性”

他的行动力很强,做食堂,客流高峰时一天供餐2000+人,从采买到制作,配送等环节,都是他统筹安排,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经过这一番自我反驳,我发现我并不生气了,反而觉得他很可靠,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这真是一个神器的工具。(E,激发)

拆书家反馈作业:哇,非常感谢亚红老师的反馈,在这次的记录当中,你完美应用了ABC和ABCDE两个拆页的觉察三步法和反驳三步法,你太厉害了。

PART13:总结

今天我的分享到这里就进入尾声了,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在第一个拆页里,我们学习了ABC认知模型,我们知道了影响一件事情结果的本质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如果我们感受不好,就需要去分析我们的看法是否合理,是不是有消极的倾向;可以用“觉察三步法”(记录事件,觉察感受和分析原因)来进行情绪的觉察和反思;

我们还学习了在ABC认知模型上扩充的ABCDE反驳模型;通过提出质疑、收集证据及观测结果三个步骤来对自己的消极思维进行反驳,让自己感觉好起来,也让结果变得好起来。

思维可能与生俱来,也可能是后天被环境塑造;可喜的是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记录、觉察,质疑,反驳这一系列动作,来改变我们的消极看法,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养成积极乐观的思维。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做一个走到哪里,哪里亮的小太阳。

再次谢谢大家今晚的陪伴,我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