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大家好,我是王燕,欢迎参加我今天的TF3-3拆书活动。三个标签介绍自己。学业咨询师;高二孩子家长;终身学习践行者。
【分组】
今天现场咱们就分成两个组,我左边的三人一组,右边两人一组。一会儿会有讨论的环进行小组讨论。
【学习目标】(3-1技能点按需设置学习目标)
今天我选的拆页来自这本《被讨厌的勇气》。
今天共有两个拆页,大家在跟随我学完第一个拆页以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候,能运用“区分人生课题两步法”,辨别自己遇到了何种人生课题;学完第二个拆页以后,大家能运用“课题分离四步法”,分离自己的“人生课题”和别人的“人生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
【图书介绍】(3-1技能点学习者场景介绍法)
提问:这次来的大部分伙伴都已经为人父母,大家应该听过网上有个段子,一个妈妈因为被7岁儿子不断“呼叫”和儿子签下了一份“不要叫妈的协议”。其实不只是网上的段子,我相信“有事没事就喊妈”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里都存在。妈妈们都听见孩子叫妈妈就头大了吧。
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妈妈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包办了孩子的各类事项,孩子已经习惯了“有事找我妈”,而缺少了自己面对问题的能力。其实独立解决衣食住行的这些事项的能力,只要家长放手,孩子们都还能自己慢慢解决。但是孩子一旦从小被妈妈帮忙解决各类问题,思想上产生了依赖,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什么事情别人都应该给我服务,帮我解决,自己不用动脑子。这样在遇到各种人际关系时很容易出现问题,就难以改善。
解决:像这样的情况,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阿德勒把人际关系问题,作为每个人的“人生课题”,通过“直面人生课题”以及“课题分离”,使得每个人学会自己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提高人生效率、提升幸福感。
【学习目标1】
大家在跟随我学完第一个拆页以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候,能运用“区分人生课题两步法”,分辨自己是遇到了何种人生课题。
【阅读拆页1】(3-1技能点不包含HOW的拆页)
这是拆页,每人一份,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
阅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主题:人生课题】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P64】
青年:那么,“人生课题”又指什么呢?
哲人:请从孩提时代开始考虑人生这个词。孩提时代,我们在父母的守护下生活,即使不怎么劳动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很快就到了"自立”之时,不能继续依赖父母而必须争取精神性的自立这一点自不必说。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也要自立,必须从事某些工作——这里不是指在企业上班之类狭义上的工作。
此外,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当然,也会与某人结成恋爱关系甚至还有可能发展到结婚。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又会产生夫妻关系,一旦有了孩子还会出现亲子关系。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青年:这里的课题是指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吗?也就是类似于劳动或纳税之类的事情。
哲人:不,请你把它理解为单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为了强调这一点,阿德勒也曾使用“三大羁绊”这样的表达方式。
【I讲解引导】
大家都已经看完手中的拆页了。
What
“人生课题”,恐怕这个词大家第一次听吧。我们上学的时候做过课题,工作的时候做项目也有课题,这些课题更多的是我们完成了某项任务,之后从技术水平或者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而阿德勒的“人生课题”是指把人际关系作为一项“课题”,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去完成,从而化解人际关系的烦恼,使得个人的身心得到成长,实现人生的幸福。
Where
阿德勒的“人生课题”聚焦在人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工作或者交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恋爱或与家人相处中所产生的关系,分别被称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三类。
Why
阿德勒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人生课题”呢?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几十年的经历里,遇到了各种困难、痛苦、烦恼,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阿德勒的三个“人生课题”其实就是处理三个“人生牵绊”。处理不好了,就经常被“绊倒”,处理好了,“人生课题”就修炼通过了。要修炼好“人生课题”先从区分“人生课题”开始。
How
如何区分“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人生课题”。根据拆页我总结出“区分人生课题两步法”。
1、先区分是否是“人生课题”。所谓的“人生课题”是指把人际关系作为一项“课题”处理。如果不是关系的问题,就不属于“人生课题”。比如拆页里说了,对于“人生课题”中的“工作课题”而言,劳动或纳税之类的事情虽然出现在工作场景里,但是它不属于人际关系范畴,就不属于“工作课题”,肯定也不属于“人生课题”。
2、再根据场景区分三类“人生课题”。工作场景中的“人生课题”属于“工作课题”;交友场景中的“人生课题”属于“交友课题”;亲子、恋人、爱人、亲属场景的“人生课题”属于“爱的课题”。
对比概念与案例(3-1技能点)
既然说到了“人生课题”属于人际关系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深入的思考遇到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还是非人际关系问题。也就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不是属于“人生课题”。
比如说,单位安排你出去培训学一个新技术,结果你没太学的懂。这时候你开始苦恼。请问这时候的问题人人际关系问题还是非人际关系问题。
如果,你苦恼的是这个技术自己没学懂,应该怎样学懂,考虑的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指向自己的。这就是非人际关系问题。
如果,你苦恼的是这个技术自己没学懂,回去如何给领导交代,领导会不会生气失望,这个问题是指向和他人关系的。这就是人际关系问题。
所以,遇到同一个问题,我们不能看问题表面,我们要从问题的本质去分析,看看自己到底关注的是哪个点,只有问题是指向和他人关系的时候,才属于“人生课题”。
与学习者互动(3-2技能点)
现在,我给大家6个场景,大家看看属于哪一类“人生课题”?我每个场景念完,大家判断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还是爱的课题。
1、孩子作业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陪伴写作业你就火大。
学习者回答:爱的课题
2、在单位,你的同事总是推脱他的工作给你。
学习者回答:工作课题
3、你的闺蜜总是给你打电话抱怨她老公,搞得你也心情不好。
学习者:交友课题
4、每次回娘家,妈妈总在你面前抱怨爸爸,你要调节他们的矛盾,心很累。
学习者回答:爱的课题
5、过了40岁突然发现老公变了,很少愿意主动交流了,你很疑惑。
学习者回答:爱的课题
6、单位来了个新领导,比你年龄小,你觉得工作能力也没你强,特别烦他。
学习者回答:工作课题
我说的这些场景,大家多少都遇到过,就拿第一个孩子写作业的场景,如果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你会因为他的作业恼火吗?所以,看着是作业的问题,其实还是关系的问题。
预防异议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才不再在乎人际关系,我就活好我自己就行。这些“人生课题”我就不会遇到。可是,只要你活在社会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根本逃脱不了人际关系的烦恼,前提条件是自己要学会辨别是否是人际关系问题,是不是自己的“人生课题”,以及何种“人生课题”。
接下来,进入我们的演练环节。
【A2】布置任务(3-2技能点)
那通过我的讲解,案例以及我们刚刚的互动,相信大家已经学会了“区分人生课题两步法”。接下来一周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旦遇到了让自己苦恼、担心的问题,请运用“区分人生课题两步法”来辨别这个问题是不是自己的“人生课题”,以及何种“人生课题”。
请大家写出三个问题,以及说明这个问题是不是自己的“人生课题”,以及何种“人生课题”。并于下周末之前微信发给我,在此,先感谢大家的配合。
学习者一周后回复
学习者一
问题1:孩子放寒假了,不好好写作业,我特别生气,老骂他也没用。--“爱的课题”
问题2:社保系统最近更新,一直交不进去社保,很着急。--不是“人生课题”
问题3:单位领导每天催着写年度总结,给的数据又不全,很烦。--“工作课题”
学习者二:
问题1:我和老公为了过年回哪边父母家过年最近老吵架。--“爱的课题”
问题2:忘了闺蜜的生日聚会,给她打电话感觉她不太高兴,我有点内疚。--“交友课题”
问题3:领导选了我作为今年部门先进工作者,同事们开始对我说话爱答不理的。--“工作课题”
【学习目标2】
我们学会了“区分人生课题两步法”,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个拆页,大家能运用“课题分离四步法”,学会把自己“人生课题”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不干涉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
【A1】量表自测(3-2技能点)
在开始学第二个拆页之前,为了让大家先了解自己在“课题分离”上的现状,请先一起做个小测试。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请仔细阅读下面表格中的每句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时间为1分钟,打完分请大家计算一下自己获得的总分。
【I】解释自测题
这个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是不是能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能做到分离。
(说明:对得分的解释只是让大家对自己的状态有一个了解,并不作为评判标准。)
得分在10分以下(包括10分)的伙伴,恭喜你,你能做到“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人生课题”和别人的“人生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
10-20分之间的伙伴,有时能做到“课题分离”,有时候不能。还需要冷静思考,在个别时候,不要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
20分(包括20分)以上的伙伴则要警惕了,你的界限感不明晰,经常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或者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能自己负责。认真学习今天的内容,将有助你做好“课题分离”。
这是拆页,每人一份,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
阅读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主题:【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人生课题】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P85】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哲人:例如,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青年: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地让其学习呀!上辅导班、请家庭教师,有时候甚至还可能会扯耳朵。这就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吧。实际上我就是这样长大的——做不完当天的作业,父母就不让吃晚饭。
哲人:那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那你最终喜欢上学习了吗?
青年:很遗憾,没能喜欢上学习。为了学校或者考试的学习只是应付而已。
哲人:明白了。那么,我就从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开始说起。例如,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青年:谁的课题?
哲人: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青年:您是说这是孩子应该做的事吗?
哲人:坦率说的话,就是如此。即使父母代替孩子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吧?
青年:哎呀,那倒是。
哲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青年:分离之后再怎么做呢?哲人: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青年:……仅此而已吗?
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青年:我还是不太明白,究竟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实际上,在我看来让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几乎没有真心喜欢学习的孩子,而父母则是孩子的保护人。
哲人: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一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青年:不不,根本不对!为了不让这种事态发生,既是人生前辈又是保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告诫孩子“必须好好学习!”。这是为孩子着想,而不是妄加干涉。“学习”或许是孩子的课题,但“让孩子学习”却是父母的课题。
哲人:的确,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I讲解引导】
大家都已经看完手中的拆页了。
What
前面我们讲过了,如何区分三种“人生课题”,这个很重要。但是把自己的“人生课题”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进行课题分离,这个才是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之前至关重要的一步。
Why
先进行“课题分离”,明确哪些是别人的“人生课题”,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课题”。之后,再来区分属于自己的何种“人生课题”,以及如何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遗憾的是,现在太多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还觉得出力不讨好;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却不知道如何拒绝而苦恼。陷入各种人际关系的“牵绊”,所以区分清楚“这是谁的课题”,并做好课题分离这一点很重要。
【不那么做有什么坏处】
如果区分不清楚“这是谁的课题”,不仅解决不了人际关系的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而且过度干预别人的“人生课题”,尤其是孩子的“人生课题”,就会像我开篇讲的一样,培养出只会叫妈的孩子。
How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如何进行课题分离,我细化出四个步骤,“课题分离四步法”:
一、区分谁是课题主体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结果,谁就是这个课题的主体。
二、自己的课题负责任。
三、别人的课题不参与。
四、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
案例
就拿我自己管孩子写作业来说。孩子小学阶段我没太管过学习,所以他的作业习惯没养成。到了初中,我开始管学习了,就发现每次他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吃手,一会挠头,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专注力很差,磨磨蹭蹭的,我就很火大,忍不住就总是唠叨,孩子也很烦。
这个事情在学完“课题分离四步法”之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第一,写作业这个课题是孩子的课题,因为作业写的不好的后果,比如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影响考试成绩等的是由孩子自己承担的。第二,在孩子写作业这件事上,我的课题是如何让孩子提升写作业的效率,我需要做的理解孩子,给孩子提供方法,和孩子进行沟通。
第三,孩子是不是能高效的完成作业最终是孩子的课题,我修炼好我的课题就好了,即使孩子的课题没修炼好,我也不能打骂孩子,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感受及承担后果。
第四,之前每次我和孩子一旦写作业问题有冲突,家里老人就说我:“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差不多就行了”等等,我都忍着,后来再说的时候,我就委婉的表达了不让他们参与,这是我和孩子的两个人的问题,我们自己解决。
预防异议
可能有的人会说,什么课题分离呀?给冷漠的人情找个借口把。老人帮你,你还不乐意。但是,大家仔细想想中国人的家庭里,是不是就是因为“课题分离”不清,才搞得老少三代经常闹矛盾,不和谐。当然,老人们的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和爱,我们是认可的,所以如何用好“课题分离”,也要先分清楚课题分离的适用边界。
Where
1、 爱的课题中的“课题分离”适用于,对方需要你时候,你在,你能提供帮助;对方没有提出需要的时候,你也在,默默的在。
2、 工作课题的“课题分离”适用于:非请勿扰。
3、 交友课题:介于“爱的课题”与“工作课题”之间,把握分寸。
【A3微行动学习】(3-3技能点)
通过拆页学习和我自身的案例,我们学习了“课题分离”四步法,1、区分谁是课题主体。2、自己的课题负责任。3、别人的课题不参与。4、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说起来感觉很简单,但是做的过程中,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总是界限不清,在干涉和被干涉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1、明确问题】
那么大家觉得以上四个步骤在实际执行中会有存在哪些问题 ?我们按照刚才分组情况,给大家5分钟时间,每组分别讨论下,由指定的小组记录员进行记录。
小组一记录员发言:有个事件,关于孩子的学习,自己是满意的,但是老师觉得我作为家长不负责任。不知道如何处理,觉得是个问题。是个混合关系问题。
小组二记录员发言:就“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在工作中,领导经常干涉自己的工作,不知道怎么拒绝;在家庭中,老人总是干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知道怎么拒绝。
我的反馈:请大家对应今天学的步骤,看看自己说的事项,属于哪个步骤存在的问题。
小组一记录员发言:老师参与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认为是“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出了问题。
小组二记录员发言:老师没有分清楚自己的课题和家长的课题,我们认为是“区分谁是课题主体”的问题。领导和老人干涉我们,是“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的问题。
我的反馈:大家说的都不太一样,时间关系,我们少数服从多数,我们今天从一个问题来分析。
大家选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本质,我们举手表决下。
举手表决后,明确了问题是“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
【2、讨论本质】
我们思考下“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给5分钟大家讨论下。请小组记录员做一下讨论记录,就简单一句话记录下每个人关于问题本质的发言。
小组一记录员发言:1、怕影响关系和谐;2、怕对将来的工作、生活产生影响。
小组二记录员发言:同意一组说的两点,另外就是拒绝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会引起双方压力,且压力释放不了,事情也解决不了。
我的反馈:两个小组都说了同一个字“怕”。怕是什么?
学习者回复:“怕”是担心。
我的反馈:大家总是担心没有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我们总是怕,我们两组已经在这个问题上逐步一致了。大家再深入讨论下,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本质是什么?
【3、明确本质】
好,请小组记录员说一下记录的结果。
小组一记录员发言:没有区分清楚谁是课题主体。如果区分清楚了,就不会担心自己的课题会被干涉。
小组二记录员发言:最重要的本质是还是第一步没做好,没有区分清楚谁是课题主体。
【4、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问题的本质,那么接下来,就探讨一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吧。在讨论具体的解决方案之前,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先明确,那就是你们制定这个方案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说这个问题你们解决到什么样子就算满意了?给大家2分钟时间讨论出你们的目标。
【确认目标】
区分谁是课题主体
【引导方案讨论】
接下来讨论一下,要达区分谁是课题主体目标,该如何行动?给大家2分钟时间讨论,稍后我们请小组记录员来分享一下讨论的成果。
【5、成果讲解】
小组记录员发言:其实我们要解决是课题主体共识的问题,所以可以这么做:第一步、和对方达成共识,自己是自己的课题主体,别人是别人的课题主体。第二步、在遇到的共同的事情中,双方分清楚自己的课题具体是什么。
【【A2编剧本】(3-1技能点)
通过上面的分享,我们了解如何通过“课题分离”四步法,学会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不干涉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
接下来,我们请大家现场做个练习,编一个小故事,“课题分离”四步法放进去,使得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不干涉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
比如说:婆婆干涉你教育孩子的事情,这一天孩子又逃学了,你刚想收拾孩子,婆婆就护住了孩子。
又比如说:要到年终绩效考核了,你内心很忐忑,你爱人说可以给领导送点礼物并把礼物买回了家。
就像这样的小故事,大家可以试着编一个,故事中包含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话,3分钟之后,请学习者来分享下你的剧本。
学习者的剧本:
家长:孩子上小学要入校门,因为大门比较宽,西边的可以从西边走,东边要从东边走。但是高年级的必须要从东边走,这样避免小低年级跟高年级在一块儿发生冲突,害怕早上乱了,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然后我们上学必须要从西边儿这儿绕过去,这样我们是最近的距离,那孩子就认为,我要浪费提前5分钟或者10分钟的时间,我要跑到东边去才能绕进去。我的孩子就过来跟我交流,因为我是家委会的,他让我去给老师反映这个事情,他就觉得对西边的孩子来说特别不公平,我觉得这是孩子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那我要做的是什么呢?我要做的是跟他沟通。我说:“这个妈妈不可以去做这样事情,因为学校的规定,肯定是纵观全局的,考虑到低年级和的孩子,高年级孩子这个人身安全问题。作为成年人来说,我理解学校这个规定,他是为你们好的,但是作为你是学生,如果你不能理解,那你可以向你的班主任反馈,或者你的班主任去给学校领导反馈。能制定这个政策,肯定不是说是哪一个老师的这个事情。或者你可以找同学,比如西边有好多好多同学,你可以问问他们的意见,听听他们是怎么的想法。然后去解决这个事情。”
孩子说:“好的,我就去找老师,自己解决。”
【简短有力结语】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当你在遇到困扰的时候,可以先用“区分人生课题两步法”梳理到底自己面对的是哪一类人生课题;再用“课题分离四步法”——区分谁是课题主体、自己的课题负责任、别人的课题不参与、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课题——解决你和外在他人之间的困扰。当你勇于让自我改变、勇于对他人说不,你就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感受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