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P.E.T.父母效能训练》 所属活动: 【郑州轩辕NO.322期】有目的练习+保持沟通的目标感三步法+划分问题归属,双赢解决需求冲突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划分问题归属,双赢解决需求冲突

开场: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王倩倩,是PET沟通的践行者,学习PET两年多,也是一级拆书家,今天挑战的等级是2-4。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学习目标,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且有逻辑关系,现场的2个RIA设计都清晰体现了各自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希望大家跟随我完成本场RIA学习后,当我们和别人需求不一致产生矛盾的时候,能够按PET中的方式去划分问题归属,并且在当双方都在问题区域内时,用“双赢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者分组】待会有讨论环节,我们先分一下小组,左边的人为一组,右边的人为一组

↓拆书技能点观察:在FAB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F、A、B。

[F特征]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图书是《PET父母效能训练》,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由于E.T.沟通模式的创建,他3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A优势]不同于其他亲子沟通类书籍,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家教经典,以33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出版,豆瓣评分9.1分。

[B1这本书利益] 书中提出了界定问题区、积极倾听、我信息表达及第三法这几个技巧,能够帮助父母解决常见的育儿难题。

[B2这个片段利益]那么今天的拆页是教给大家在需求冲突中怎样以PET的方式判断出问题归属,并且学会用双赢的方法解决需求冲突,让我们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学习目标1】介绍完今天的图书,下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第一个拆页。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完成本场RIA现场学习以后,在和别人需求不一致产生矛盾的时候,用PET的方式来判断出问题的归属。

*/过渡语/*现在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拆页,看完后请举手示意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拆书技能点观察: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拆页的【R】,至少一个包括How的内容;有一定逻辑关系,比如递进关系;且总内容未超过4页图书内页。

当父母了解了问题归属原则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归属的概念,可以利用前面使用过的“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行为窗口来区分。然而,我们需要在右边加上第三个区域,如下图所示:

你要记住,放在右边的行为长方形里的最下方,这些行为属于不被接纳的行为。因为它们干扰到父母的权力,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

当父母在赶时间的时候,孩子却在那里磨磨叽叽。

孩子没有准时回家吃晚饭,却忘记打电话回家

十几岁的孩子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以致他的父母无法听见对方的谈话。

这些行为说明父母拥有问题,而父母是否试着修正这些造成问题的行为,则要看其本身的意愿。

在行为窗口的顶部,我们所看到的行为表示孩子拥有问题一-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并不高兴,他感觉到挫折,或者遇到了麻烦。例如:

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

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了。

孩子对老师感到生气。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体重过重感到沮丧。

这些是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拥有问题。

行为窗口中间的部分代表了孩子的行为既没有对父母,也没有对孩子引起任何问题。这些是亲子之间的快乐时光。父母可以和孩子在一种没有问题的关系里一块儿玩、谈天、工作或者分享彼此的经验。这个区域称为“无问题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过渡语/*好了,我看大家都读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拆页。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拆页的【I】,加起来应涵盖二级的4种讲解引导技巧:1)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2)给出了学习者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3)细化了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4)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了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这个拆页介绍了PET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叫做问题归属,就是这个问题归谁负责。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

(一般做法)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孩子在沙发上蹦跳,这个行为不好,问题在孩子那里,孩子必须得改这样的行为,所以一般我们会吵孩子一顿说:“给你说了不能在沙发上蹦,你都听不到吗?咋那么不听话呢?这么皮!“

(不那么做的坏处)但是通常这样的问题归类的方法,隐含了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对别人是指责的,都是因为他蹦跳让我不开心了,带着这样的愤怒委屈,就会忍不住抱怨、贴标签,而对方面对我们的指责就会本能的反击、消极对抗,从而双方沟通进入了消极的恶性循环。

(这么做的好处)而PET的问题归属不是以好坏对错为标准,而是以“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觉得不开心了?谁生气了?”那么谁就需要来面对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划分,当我们不开心时,关注的重点从指责别人为什么不改,变成了自己做点什么努力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好起来,让自己的需求的到满足。在这个冲突中我们从被动方变成了主动方,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

【How】【细化行动步骤】

那么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怎么划分问题归属呢?它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我们把这个事件中的行为看成一个方框,这个方框就是文中的行为窗口。

第二步:以这个事件中孩子的行为是否被你接纳为标准,横着切一刀分成了两半,一半是能接纳,一半是不能接纳。

第三步:然后再以孩子的感受(也就是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标准竖着切一刀,这样分成了四块。

第四步:在这个四个组合中选择一个,确定问题的归属。

A1、你能接纳孩子行为,孩子情绪积极,双方无问题。

A2、你能接纳孩子行为,孩子情绪消极,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是孩子的问题。

B1、你不能接纳孩子行为,孩子情绪积极,你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是你的问题。

B2、你不能接纳孩子行为,孩子情绪消极,你们的需求都没有被满足,是你们双方的问题。

【反面例子】

下面我举个例子,上周日晚上,十点钟了,我家孩子还开开心心的在玩,我让她睡觉她不睡,我觉得明天就要上学了,十点钟还在蹦跳,我很生气的吵了她一顿,然后娃哭了半天。

【正面例子】

如果我能区分问题的归属

第一步:首先我们把这个事件中的行为看成一个方框,这个事件是周日晚上孩子十点不睡觉还在玩。

第二步:以这个事件中孩子的行为是否被你接纳为标准,横着切一刀分成了两半。我的选择是B:我不能接受这么晚还不睡觉,明天还要早上上学。

第三步:然后再以孩子的感受(也就是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标准竖着切一刀。孩子开开心心的在玩,她的情绪是积极的。

第四步:在这个四个组合中选择一个,确定问题的归属。这个事件中,我不能接纳孩子行为,孩子情绪积极,我的选择是B1 ,所以这个问题归属是我。

当我意识这个问题归属是我时,我可能就会好好的和孩子沟通,而不是吵一吨,更有可能达到让她睡觉的目的。

【Where】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其他的人际关系也可以适用,但是它适用于解决双方之间的需求冲突,不适用于解决价值观冲突,如对某事的看法、观点等。

//好,我对这个片段的讲解就到这里。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技能点:使用【A1】技能点的环节提问和指令清晰,学习者能根据提问中的场景联系自己过往的具体经验,且加工出假如再遇到同等情况,可以如何做。

【提问】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你过去一周或一个月内里,你和孩子或者朋友同事有没有发生冲突?例如:孩子违反了某项规定让你很生气?或者你想孩子快点完成作业过程中你们发生了冲突?或者你让老公打扫卫生,老公想休息不想做?请将具体的时间、和谁,具体事件写在纸上。同时把自己写下来的事件在小组内分享,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2分钟后我将邀请1位伙伴分享。

<学习者案例> 学习者A:上周三晚上在家里,八点钟二宝说饿,想吃零食,零食高糖高油我不想让二宝吃,然后二宝就哭了。

【A1+提问】如果大家回到当时那个情况或者再遇到这样情况,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可以怎样应用刚才学的方法划分问题归属呢?

<学习者案例>

学习者A:

第一步:首先我们把这个事件中的行为看成一个方框,这个事件是:上周三晚上在家里,二宝说想吃零食。

第二步:以这个事件中孩子的行为是否被你接纳为标准,横着切一刀分成了两半。我接受不了孩子吃零食,不开心

第三步:然后再以孩子的感受(也就是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标准竖着切一刀。孩子的感受是不开心。

第四步:在这个四个组合中选择一个,确定问题的归属。我的选择是B2,我们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

↓拆书技能点观察:拆书家至少有一次给出了关联到原文知识点的回应或反馈。

<反馈> 从这个事情中可以看出,你接受不了孩子晚上8点吃零食,孩子因为想吃零食被拒绝了很不开心,所以呢你们双方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属于一个B2。

拆书技能点观察:第一个拆页时长没有少于10分钟,没有超过15分钟;第二个拆页时长没有少于30分钟,没有超过40分钟。整个拆书时长在50~60分钟之间。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学习目标,均包含学习者可被观察到/被测量到的行为或动作,且有逻辑关系,现场的2个RIA设计都清晰体现了各自的学习目标。

【两个片段的逻辑关系】学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掌握了如何去确定问题的归属。明确“问题的归属”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的条件,那么当这个问题归属我们双方,也就有双方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那就需要我们需要去识别出这个需求,然后找到满足这个需求的方案,下面的片段会给出一个具体做法。

【学习目标2】希望大家在跟随我学习完片段二后,当我们双方需求都没满足时,使用“双赢的第三法”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法。

*/过渡语/*接下来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读一下片段二,看完后示意我一下。

↓拆书技能点观察: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拆页的【R】,至少一个包括How的内容;有一定逻辑关系,比如递进关系;且总内容未超过4页图书内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面临一个需求冲突的情况。父母请孩子一起来寻找某种能令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亲子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可能会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们会仔细地评价这些方案,并最终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最终解决方案。在选定解决方案后,不需要再去说服谁接受,因为双方都以及接受了它。由于没有人对这个决定持有异议,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任何全力来迫使对方服从。
让我们再回到“雨衣问题”的冲突案例里来,正如我们的当事人父母所描述的,他们是这样使用第三法解决的:
简妮:再见,我去学校了。
家长:宝贝,外面在下雨,你还没穿雨衣呢。
简妮:我不需要雨衣。
家长:我看雨下得很大,我担心你会感冒。
简妮:嗯,我不想穿我的雨衣。
家长:听起来你是一点都不想穿那件雨衣。
简妮:是的,我讨厌它。
家长:你真的很讨厌你的雨衣。
简妮:是的,它真的很难看。学校里没有人穿那样的雨衣。
家长:你不想穿得与众不同。
简妮:我当然不想。每个人都穿着很酷的雨衣。
家长:我明白了。嗯,我们遇到了一个矛盾。你不想穿你的雨衣,因为它很难看,但是我肯定不想让你感冒,然后落下功课。你能想出一个让我们两个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吗?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皆大欢喜?
简妮:(停顿)或许我今天可以借一下妈妈的旧雨衣
家长:那件旧雨衣?
简妮:是的,它很酷。
家长:你认为她会让你今天穿它吗?
简妮:我会问问她。(几分钟后穿着妈妈的旧雨衣回来了,袖子太长,但是她把它卷了起来。)妈妈说可以。
家长:你喜欢它?
简妮:当然,它很好。
家长:好吧,我确信它能使你淋不到雨。所以,如果你对这个解决方案感到满意,那么我也就满意了。
简妮:嗯,我要走了。

家长:再见。祝你今天在学校度过快乐的一天。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过渡语/*好的,我看到大多数小伙伴都看完了。

↓拆书技能点观察:2个拆页的【I】,加起来应涵盖二级的4种讲解引导技巧:1)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2)给出了学习者可能异议的预防性讲解,3)细化了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4)根据原书中案例脉络,给出了更贴近实际的例子。

【What】 在这个拆页中,作者提出了用“双赢的第三法”解决需求冲突。具体来说就是当父母与孩子的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双方在尊重彼此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成一致,实现共赢。

【Why】 因为“双赢的第三法”中的解决办法是由双方共同探讨得出,父母尊重孩子的需求,同时也尊重自己的需求,双方都得到了尊重、认可,在寻找方案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命令、威胁等方式,所以就少了敌意,双方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How】【细化行动步骤】

1、找到双方的真实需求:如上面的案例中,简妮的需求是:她觉得自己的雨衣难看,所以她不想穿那件雨衣。而家长的需求:不想简妮因为淋雨而感冒。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真实的需求是隐藏的。

2、寻找解决方案:双方一起寻找解决方法。双方基于各自的需求进行头脑风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提议并写下来。这里的关健的是说想法的时候不要评判、不说不,不要评价或贬低。只有这样,双方才更愿意敞开心扉地表达各自的想法。如上面案例中家长问:你能想出一个让我们俩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吗?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皆大欢喜?把解决方法都写下来。

3、 评估方案,从中选出双方认可的方案。对第2步的解决方案进行逐一评估。选出最终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确定解决方案后,要再次对方确定是否真的满意,如问:这个方法能行吗?你对解决方案感到满意吗?同时自己也要问自己,这个方案我满意吗?如果有一方不满意,我们可以重新来选择和寻找解决方案,甚至可以回到第一步重新明确需求。如上面的案例中最终方案:穿妈妈的旧雨衣,孩子觉得妈妈雨衣很酷,家长觉得孩子穿雨衣不淋雨了,这是一个让双方需求都得到满足的解决方案。

【Where】这个方法不仅仅是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可以使用,和其他任何人发生冲突时都可以使用,同样这个不适应于解决价值观冲突。

意译案例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个我的经历:我老公不爱拖地,我让他拖地,他总是气呼呼的,推三推四我觉得有必要运用新学习的没有输家的方法,于是周末在家我决定跟他好好谈一谈

我:今天周末不上班,你去拖拖地,地已经一周没有拖了。

老公:你拖呗。

我 :你什么家务都不干,我觉得不公平(真实需求是想让他分担一些家务,觉得全部自己干不公平)

老公:说实话,我不想拖地。

我:哦,你不想拖地

老公:拖地还得洗拖把,我讨厌洗拖把。

我:你不想拖地是因为不想洗拖把?

老公:嗯

我::哦,我们遇到了一个矛盾。你不想拖地,因为不想洗拖把,但是我想让你分担一些家务那我们一起来想个办法吧,既能不让你拖地,也能让你做一些家务,帮我分担一些。(明确双方需求)

老公:那我做饭行不?(寻找解决方案)

我:你做饭?午饭和晚饭都是你做,然后我拖地。(寻找解决方案)

老公:没问题,只要不让我拖地干啥都行。(评估方案,从中选出双方认可的方案)

我:那行,只要你做家务就行。(评估方案,从中选出双方认可的方案)

【预防异议】你可能觉得这样做太麻烦了,直接吵一顿不就干了?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短期意义在于解决双方的一次冲突,长期意义是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展现共赢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合作共赢将成为解决冲突的思维方式。

//好,我对这个片段的讲解就到这里。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技能点观察:使用【A3】技能点的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拆书家设定的案例场景,进行小组讨论、应用知识点并形成一个解决方案,或是应用知识点进行组内角色扮演。

【提问】我们刚刚学习了使用第三法来解决双方的冲突,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演练的场景是:

【A3场景设计】妈妈想让小明锻炼身体,就给小明报了个游泳班,每周去上两次课,但是小明不喜欢游泳,每次上游泳课,双方都拉扯很久,都很不开心。怎么用双赢第三法解决这个冲突?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然后进行演练,给大家8分钟时间,稍后我们来表演一下。

*/过渡语/*好的,时间到,我们请韩韩和亚楠来做个分享吧。

<学习者分享>

妈妈:小明,妈妈给你报了个游泳班,一周去两次,一次一个半小时

小明:我不想学游泳

妈妈:你为什么不想去?

小明:不想去就是不想去

妈妈:你为啥不想去?

小明:和我玩的很好的小红和小兰都没有报游泳班,就我一个人报了

妈妈:是吗?妈妈是这样想的,妈妈想让你报个游泳班是因为可以让你的免疫力更好,身体更健康,而且可以多交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也能多一个伴,我是这样想的,你是怎么想的?(妈妈的真实需求)

小明:我现在身体很健康不好吗?你把我养的白白胖胖的

妈妈:你很好,可以更好,是不是?

小明:主要是那些小朋友我都不认识(小明的真实需求),去了我不想和他们讲话

妈妈:那如果有认识的小朋友和你一起去你去不去?

小明:我去

妈妈:那这样行不行?你去你们班问问,我也在小区群和家长群里问问,看谁和你一起去(寻找解决方案)

如果有人一起去就一起去,如果没有人去的话你选择一个你想和谁一起学的什么班,我给你报那个班(评估方案,从中选出双方认可的方案),但是那个班必须是锻炼身体的。

小明:可以可以

<反馈> 谢谢韩韩和亚楠的演练,把A3演练要求都做到了小明的真实需求在和妈妈的对话中慢慢呈现,从小红和小兰没有报游泳班变成了游泳班的小朋友他都不认识,然后基于这个真实的需求,我们就可以继续第二步寻找解决方案和第三步评估方案,从中选出双方都认可的方案。

↓拆书技能点观察:使用【A2】技能点指令清晰,至少一个【A2】环节提问中包括情境或场景,有学习者受启发联系到自己的具体应用场景。

↓拆书技能点观察:拆书家至少有一次给出了关联到原文知识点的回应或反馈。

【提问】【A2分步催化场景】

通过刚才的A3演练环节,大家对双赢第三法的步骤有了更直观的感知。下面请大家想一想,未来一周或一个月,会不会出现和对方沟通中出现双方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比如:你和孩子去逛超市,你想快点结账回家,而孩子还想玩一下玩具,不想回家;或者周末你想去一家人去看电影,而老公想回老家。或者你想孩子先写完作业再玩,而孩子就想先玩再写作业,或者其他的某些场景,请大家在纸上写下未来的一周或一个月内可能会遇见什么场景,注意一下只写场景就行了,2分钟后我会请小伙伴分享一下。

*/过渡语/*好的,两分钟时间到了,哪位小伙伴分享一下?

<学习者分享1>1月1日元旦假期,马上就要发生,我二宝的需求是去了一个地方就想呆在那一个地方玩,那怕蹲着玩树叶就能玩半天,而我的需求是是逛街,我想走走看看有什么新鲜好玩的,我不想在一个地方呆着,她会在一个地方带上半个小时,我们经常因为类似的问题产生矛盾。

<学习者分享2>元旦假期,我想一家人近郊玩玩,顺便看场电影,我老公他想回老家陪父母。

【提问】【A2分步催化场景应用】

下面请大家再设想一下,如果在未来的一周内,你遇到了刚才设想的场景,请应用拆页中双赢第三法,思考一下你会如何去找到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办法呢?请大家写到便签上。欢迎大家讨论分享。5分钟后,我会邀请小伙伴分享一下。

*/过渡语/*好,时间差不多了,哪位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

1、 找到双方的真实需求:我的需求是元旦假期家人在一起出去玩,我老公的需求就是回老家陪他父母

2、 寻找解决方案:

(1)把父母接过来,前提是看父母的意愿

(2)回老家待两天最后一天回来玩

(3)一起回老家,最后一天晚上回来看场电影,下周再出去玩

3、评估方案,从中选出双方认可的方案。我的选择是方案二,也出去玩了,老公也去看望他父母了,这个方案满足双方的需求。

<反馈> 感谢亚楠的分享,亚楠的分享通过找到双方的真实需求,你的需求是元旦假期家人一起放松,然后你老公的需求是回老家看望父母,然后你们双方进行协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估,从中选出回老家待两天最后一天回来玩这个满足双方需求,双方都认可的方案。

拆书技能点观察:结尾时给出了强有力的结语。

拆书技能点观察:第一个拆页时长没有少于10分钟,没有超过15分钟;第二个拆页时长没有少于30分钟,没有超过40分钟。整个拆书时长在50~60分钟之间。

【结束语】

我们两个拆页的内容全部结束了。

今天我们通过把一个事件中通过对方的行为是否被你接纳为标准横切一刀、然后孩子的感受如何为标准竖切一下、在四块中选一个的步骤确定了问题的归属,从而确定谁拥有问题。并在当我们双方都拥有问题的时候,通过找到双方的真实需求、寻找解决方案、评估方案,从中选出双方认可的方案实现双赢。希望大家都可以拆为己用,每个人都收获幸福满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