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断舍离(心灵篇)》 所属活动: 长春阅微筹备分舵第3次线下练级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学习断舍离思考轴 学习目标: 通过断舍离思考轴扔掉杂物

开场: 学习者掌握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并用思考轴扔掉一些物品。
(F)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还是日本知名杂物师山下英子老师的《断舍离,心灵篇》。断舍离是一种理念,表面上看就是一种扔东西的技术,主要就是讲怎么能把居家杂物扔掉,然后整理好家务,让居家环境变得舒适。《断舍离,心灵篇》强调的是通过断舍离的实践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变得自由,自信,快乐,勇敢。

(A)这本书在收纳整理类图书中是非常畅销的一本,是影响了800万人的人生整理术, 其理论新颖、易懂、书中所举例子十分贴近生活。同时得到了很多身心灵作家及文化名人的倾情推荐。

(B)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家居环境乱糟糟,找东西找不到,扔东西仍不掉,对于物品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分类,或者莫名其妙的买了某种东西而后悔,这本书可以帮你减少居家杂物,减少盲目的购物,从而带来便捷的生活,整洁的家居,自信的心态(B1)。
在处理家居杂物时,人们的思路时常是固化的,比如,“舍不得”啊,“还有用”啊,今天的片段能提供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思路(B2)。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时间轴和自我轴。
筛选物品的标准是:把重点放在自我轴上,时间轴要放在现在。不断进行“断”与“舍”的练习,挑选出两个主轴相交处的物品,相交处就是适合现在的“我”的物品。

以自我轴为中心

比如说,便利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问能不能用的话显然是能用。可如果要是问我用不用的话,那答案就会是我不用——我才不愿意用那种东西呢。尽管如此,这种一次性筷子还是不知不觉地就填满了你的整个抽屉,只是因为能用就难以丢掉,因为丢掉会很可惜。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心理不是吗?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还是拿眼镜和筷子的例子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干脆就扔了算了!”虽然这么想,但有些东西就是觉很可惜,就是舍不得扔。比如说泡沫经济时期买的大垫肩的西装,当时可是足足花了10万块呢,太贵了,而且还没穿过几次。买的时候花了10万日元,这个事实总是一阵一阵地涌上心头,把自己完全逼回到过去。话虽这么说,但这件西装也确确实实不会再穿了。还有小时候家人买给自己的风筝、钢琴,现在根本没人玩了,可它们依然还是稳稳地盘踞在家里,相信很多家庭都有类似这种的玩意儿吧!以前骑过,如今早就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之类的,也很常见。这些东西实际上已经变成垃圾了,必须得处理了,可还是因为太重、太麻烦,所以就懒得去扔。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了。可这些东西留了下来,反而会强化这些东西所包含的回忆和能量,给人造成混乱。说真的,我的感觉是,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未来上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预防异议)强调一下,断舍离并不是扔东西啊,不要害怕。对于杂物我们可以送人,转卖,或者分类储存,重新启用或者理性购物都算断舍离。并不一定非要扔东西。再有,断舍离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并不是通过某次的学习就能一下子掌握的技能。

(what)跟以往物质匮乏不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物质泛滥,想想家里面的东西就知道了。许多杂物啊,占领了我们的空间。以前酱油瓶的,饼干盒的都是好东西,现在有时候也还舍不得扔。以前买一部电子产品很奢侈,现在家里电子产品多的是。家居环境杂乱的根源就是因为物品太多了。

why,不这么做的坏处)一件杂物仍不掉,没关系。但多件杂物累积起来就不好解决了。总之,这许许多多东西仍不掉,家居环境就会显得杂乱。并且大部分家庭过日子,东西都是越积越多。仍不掉东西这种情况很常见,同时仍不掉东西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杂乱,还有纠结。相比能轻松扔掉东西的人,比如思源能扔掉东西,家里就很整洁,我仍不掉,家里就很乱。

(负面案例)之前我有一支好钢笔一直放柜子里搁着,一直用一支旧钢笔。我寻思等啥时候我字写的漂亮了,我在用那支好钢笔,但一直也没用成。按片段说啊,我定义这支钢笔的使用时间是未来,也就是“以后用”,那么它现在实际是不属于我的,是属于柜子的。看到这段,我马上把新钢笔拿出来用了,旧钢笔送给同事家小孩了。

how)这在文中实际上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方法。

1,自我轴,自我轴说的是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并能为我所用的物品,重点在我,“我可以用”,而不是“它还有用”“它还能用”。这里可以用改变主语的方式进行判断和辨析。例如一件衣服,衣服还能穿,这里主语是衣服,不符合自我轴。我能穿这件衣服,主语是我,这个符合自我轴。

2,时间轴,说的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重点在当下。过去的东西现在不用的,或者当算将来用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反正我现在不用,这就是不符合时间轴。只有现在用的才符合时间轴。

那么第一是“我用它”,不是“它能用”,主语是我。第二是当下,不是过去和将来。那么就是“当下—我用它”,符合这个条件的就是我们需要的物品,不符合的就是我们要断舍离的物品。也就是说只有当下能为我所用的物品才是属于我们的物品。

(适用边界)这个方法在买东西的时候,扔东西的时候,分类整理的时候都是很有用的。我的两个闲置啊:一双冰鞋,3年没碰过了,总是说以后有时间滑,扔不扔,不符合时间轴,送人!别人送的一套茶具,全新的,能不能用,能用!但喜不喜欢,不喜欢!不符合自我轴,咋办,送人!

 我们在来回顾一下这个扔东西的秘诀吧(拿纸现场画时间轴),时间轴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在也就是当下才是选择的要点;自我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是我需要的,我舒服的,我适合的而不是“它还有用”“它还能用”,主语在我。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东西留下,满足不了的扔掉。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想想在过去的日子里有什么东西是你舍不得扔的,比如说过去的衣服,过去的电子产品,未来可能会看的书,未来可能要穿的鞋,不适合自己的帽子,不需要的厨房用品,用着不舒服的水杯等等,就是那些不知道为什么,还莫名其妙的,想扔还扔不掉的东西,让自己很是纠结的东西,如果有可能,在说说扔不掉这些东西所带来的感受,在小组内分享给大家同时把这些东西写到空白纸上。(显像提问)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01:MP5(物品) 心疼(感受)

学习者02:牙签(物品)  危险(感受)

学习者03:鞋子(物品) 满 乱 揪心(感受)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刚刚大家的分享都很精彩,我真的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从前也是一样仍不掉东西。现在大家在刚刚的空白纸上跟我一起画一下刚刚拆页上的思考轴。现在大家分析一下思考轴旁边的物品是那种情况下的“仍不掉”,是自我轴上的,还是时间轴上的,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仅仅因为“它还有用,它还能用”。对应I中给出的方法把刚刚仍不掉的东西与思考轴进行链接看看能否进行断舍离处理,然后分享给大家。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习者01:MP5处于时间轴,过去用的未来不会用,牙签自我轴,可以用,但我用不到

学习者02:明信片 属于过去的回忆  我的回忆。时间轴的过去。书,读完的书,我用不到了,还能用。属于自我轴。


小结:通过两个思考轴处理自己的经验,感觉大家GET到这个技能,“当下”“我能用”来筛选物品,希望大家在居家生活中利用这个方法过上更舒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