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自我介绍和分组、学习目标
【拆书技能】: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开场
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各位伙伴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的3-1线下活动。我是陈芳,三个标签简单的介绍一下我自己。
第一个:季草集美业顾问
第二个:孩子的学习提升导师
第三个:正在努力向三级精进的拆书家。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的拆页是选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二、图书介绍
【拆书技能】: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场景:
开讲前,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月的月初,也就是国庆节期间,我带大女儿去无锡的南长街古镇游玩,当时古镇的人特别多,几乎都是人挤人,女儿当时被一家玻璃手工制作店吸引进去了,我也跟随她一起挤了进去,由于当时人特别多,又是易碎的玻璃品,而且价格还特别贵,我一直提醒女儿,看可以,不要去碰,当时她是看一个摸一个,我是看她摸一次提醒一次,但是依然没有用,最后我不耐烦了冲她怒吼到“如果你再摸一下,我就把你丢在这一直摸,你信不信……。”
提问:
大家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学习者回答:是的,经常有,最后不听就揍一顿。
哈哈哈……说明大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不是?那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说了狠话,孩子依然会把我们的话当耳边风呢?
影响:
我们的目的是想提醒孩子,不要去做一些不好的行为,最后没有改变其行为,反而孩子越发起劲,依然我行我素。这其中呢与我们说话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让孩子产生了误解,从而滋生了叛逆之心,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一些行为。
解决:
如果我们能就事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发生,说的具体一些,那么孩子的反应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作者吉诺特教授通过《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向我们解答了,关于不端行为的邀请函。
学习目标:
那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如何向孩子发出正确的行为邀请函,希望大家听完我的拆解后,可以把“恐吓威胁”与“行为制止”(澄清)有所区分。(行为)哪些是恐吓威胁,(界定)哪些是行为制止,以便于今后我们在面对孩子做出不端行为时能及时纠正。
分组:
由于后面的学习,有讨论演练环节,现在我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组,我看……
过渡语:
好的,下面请大家阅读手中的原文拆页,时间是2分钟,阅读完成的伙伴可以举手向我示意一下,现在开始。
三、阅读拆页
【拆书技能】: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为why或者what的内容,或原书一个完整的案例。
奥利弗五岁,不停地向起居室的窗户玻璃上扔球,多次警告依然无效。最后他的父亲说:“如果你再把球扔到窗户上,我会把你打得眼冒金星,我保证。”一分钟之后,一阵玻璃碎裂的声音告诉奥利弗的父亲他警告的后果:球最后一次扔在了玻璃上。在这一系列的威胁、保证以及不端行为之后,后果很容易想像。下面的事件正好相反,处理不端行为时并没有诉诸威胁,让我们看看效果如何。
七岁的彼得用玩具枪向他的弟弟射击。他的妈妈说:“不要朝弟弟射击,要朝靶子射击。”彼得再一次向他的弟弟射击,他的妈妈把枪拿走,对彼得说:“人不是用来射击的。”
彼得的妈妈觉得为了保护婴孩,她做了自己必须做的,同时又能够支持她对可接受行为的标准,她的儿子在自己没有受到伤害的前提下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妈妈暗示的选择很明显:要么朝靶子射击,要么没得枪玩。在这起事件中,他的妈妈避免了通常父母们会犯的错误,她没有走那条很显然会失败的路:“彼得,停下来!除了朝你弟弟射击,你就想不出更好的玩法了吗?你不是有一个更好一点的靶子吗?如果你再这么做,你听着,你再做一次,你就再也见不到这支枪了!”除非孩子很温顺,否则,对于这样的警告,他的回答是重复被禁止的事情。接下来的场景就无需再描述了,任何一个父母都能很容易想像得到。
四、【I】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技能】:【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过渡语:
好的,我看到大部分伙伴都已经阅读完成了,没有阅读完成的也没有关系,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
What:
这个片段通过一反一正,两个不同的案例告诉向我们恐吓威胁和有效的行为制止,最后得到不一样结果。
概念辨析/特征
那么什么是“恐吓威胁”?什么是“有效制止”呢?这两个概念看上去好像都有一种“强行制止”的相似。
其实是有区别的,“恐吓威胁”是指对他人行为警告的自举权挑战。例如:我们经常会对孩子发出,“如果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会把你怎么怎么样,你信不信……等”,但凡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稍有点点自尊心,他们是不惧怕挑战的。而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因为他们听不到“如果你”他们只会听到“再这样做”,他们会理解为爸爸妈妈希望我再做这件事。
那什么是“有效制止”呢?是指当孩子发生一些不端行为时,甚至会危及生命的行为时,我们必须立即马上对其行为制止。例如“不可以在马路上玩球,因为马路不是用来打球的,马路是用来行车的,”就事论事,讲出其危害性,而不是发出挑战。
过渡语:
这样讲大家应该能理解了吧?我来通过几个具体的小案例,大家来分辨一下,什么是“恐吓威胁”,什么是“有效制止”。
概念辨析1
孩子一直玩弄刚买的新钢笔,并把墨汁捣鼓得到处都是,你生气的对他怒吼道:“如果你再玩弄你的钢笔,我就要没收了……。”请问这是恐吓威胁?还是有效制止?
学习者回答:恐吓威胁。
概念辨析2
妹妹拿着很锋利的剪刀对姐姐说:“看我的飞刀无影剪。”你看到这种行为,立即阻止了孩子的举动,然后眼神严肃的告诉她:“剪刀不可以对着人扔,剪刀是用来剪我们需要剪的东西用的,她不是玩具。”请问这恐吓威胁?还是有效制止呢?
学习者回答:有效制止。
概念辨析3
孩子一直玩手机游戏,眼看已经很晚了,还没开始写作业,你见状怒气冲天的一把夺过手机并吼叫道:“如果你再玩手机,我就让你永远看不到你的手机了,你信不信……?”请问这是恐吓威胁?还是有效制止呢?
学习者回答:恐吓威胁。
Why:
为什么我们要区分“恐吓威胁”和“有效制止”呢?恐吓威胁只会激发孩子的尊重心挑战,他们往往会继续其行为,不会考虑结果。但是有效制止听上去像是被强行制止,但是没有权威性的挑战,大人在制止其行为的同时,并把其危害与作用传达给了孩子,所以两者结果就自然不同了。
预防异议:
哪有些伙伴可能会说,有些事情突发其来,哪来得及多想权不权威,挑不挑战的,胖揍一顿,下次就长记性了。的确,我见过很多父母都是这么干的,(先打一顿,再给个糖,打着爸爸/妈妈也是爱你,为了你的安全着想的旗子)所以才生气打了你啊。
来,我们看看现场有多少父母这么干过,哈哈哈……看这笑声,大部分伙伴都干过哈……
一时的权威挑战,父母放可能会镇压住孩子,也可能会激发孩子继续重复这样做,甚至会引发更大的战争后果,这里关于很多的孩子走极端的行为,我就不一一讲述了……
How:
当孩子发生一些不端行为时,那我们该如果向孩子发出正确有效的行为制止呢?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暂停情绪
(首先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不是隐忍,而是语气坚定而果断)
第二步:指出错误行为
(例如:剪刀不是玩具,钢笔的墨汁不是涂料,球不可以在马路上玩等等)
第三步:有效表达
(指出这样做的危害。例如:剪刀对着人扔,会刺伤到对方,在马上上玩球会引发交通事故,钢笔的墨汁弄到衣服上就洗不掉了等等)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儿童,如幼儿园以上的未成年子女。
【拆书技能】:【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五、【A2】催化应用
【拆书技能】:【A2】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过渡语:
那刚刚也给大家详细的分享了,当孩子发生一些不端行为时,我们该如何正确有效的制止三个步骤。那接下来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步骤将“恐吓威胁”替换成“有效制止”。请大家自己设想一下,未来一个星期可能会与孩子发生冲突的一个场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
只需要自己设想就可以了。自己设计好之后,可以与小组内的伙伴分享一下。
过渡语:
好的,时间到,我们掌声有请林老师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演绎一下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对话。
林老师:
爸爸:宝宝,你为什么喜欢抠指甲啊?是指甲痒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控制情绪)
儿子:我就喜欢抠指甲。
爸爸:抠指甲会引发手指流血感染,细菌会带进嘴里,这样对身体可不好。(指出错误行为)
儿子:那我也没有生病啊。
爸爸:手指不是用来抠的。如果你觉得指甲长了,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你修剪的。(有效表达)
儿子:好的,爸爸,我知道了。
【拆书家反馈】感谢林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孩子抠指甲的故事,他没有用恐吓威胁去制止孩子,而是用有效表达指出孩子的不良行为。
六、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三个步骤:1控制情绪,2指出错误行为,3有效表达,当遇到孩子有不端行为时,能用有效的方法制止,而不是利用大人的权威去恐吓威胁挑战孩子的权威。硬碰硬,只能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两败俱伤。好的,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拆书技能】:总时长没有少于15分钟,没有超过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