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2023年6月1日拆书帮线上练级场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聚焦影响圈

开场:

一、自我介绍(30秒)

大家好,我是李彪,“彪”就是老虎的意思,虎生翅膀谓之彪。

首先,我是一名电脑工程师,从业超过20年,获得过IBM、Oracle多项证书;

此外,业余我还是一名“孩子自主学习力认证导师”,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除了教育我自己的孩子,通过网课、地面课等途径,帮助过至少120名家长。

最后,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每年至少要看50本以上的书。

二、学习目标(30秒)

通过本次的RIA现场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产生较大情绪波动或遭遇较大挫折的时候,运用“咯噔三步法”(澄清),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自己可以影响的部分(行为),从而保证接下来将要展开的行动是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的(界定)。

三、作者及原书介绍(2分钟)

今天拆解的片段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全球首屈一指的效能提升专家。

说到这本书,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件场景】

有一位年轻的爸爸,特别爱学习,特别想要把女儿培养的更加优秀。

通过学习这位爸爸发现,“女儿的脾气特别大,几乎跟妈妈一模一样。”于是,这位爸爸开始经常跟孩子的妈妈抱怨,要求孩子的妈妈“赶紧去学习一下情绪管理,免得耽误了孩子”。

但是,孩子的妈妈不为所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这位爸爸安排的学习机会。

【提问】

这位爸爸很无奈,也很愤怒,他一次又一次的质问孩子的妈妈,“我只是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这错了吗?为什么你就不懂得配合呢?”

【影响】

随着吵架变得频繁,曾经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荡然无存,婚姻开始进入崩溃的边缘,离婚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解决】

直到有一天,这位年轻的爸爸去上了一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3天课程,家庭关系才得到好转。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拆页,看看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四、阅读原书拆页(2分钟)

来自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三十周年纪念版第155~156页,本节标题是“关注圈与影响圈”,以下是原文内容: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够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fluence)”,以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的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的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五、I便签(8分)

过渡语:每个小伙伴手中都已经拿到了一个拆页片段,下面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读完之后,请大家举手示意我一下,谢谢!

过渡语:我看到大家都已经阅读完原文片段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片段。

【关注圈与影响圈-概念辨析】

什么是关注圈呢?关注圈是指自己精力范围关注到的东西的总和。比如说,各种世界大事、娱乐趣事,包括刷朋友圈、刷微博,还有追剧上瘾、游戏控,这都是关注圈。

什么是影响圈呢?影响圈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影响或者改变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人的运动、饮食,还有情绪、兴趣,是不是都是可以改变或者影响的?

回到刚刚的例子,年轻的爸爸想让自己的太太“学习情绪管理”,太太是属于关注圈,还是影响圈?

(大家直接开麦,咱们简短互动)

关注圈嘛。从结果看是影响不到,是不是?

简单的说,影响圈是自己能控制的东西,而关注圈是自己不能控制,但同样会消耗人们精力的事情。

【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

说到“消耗精力”,我们再看另一组概念: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

当一个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影响圈的时候,因为影响圈是可控的嘛,所以,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这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模式。

反过来,当一个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圈的时候,关注圈就会越来越大,但影响圈会越来越小。为什么?因为关注圈不可控嘛,你把时间精力都放到关注圈上面去了,最后没结果,是不是?所以,这就仿佛是一种把命运交由环境主宰的消极被动的人生模式。

想一下刚才那位年轻的爸爸,他要求他的太太“学习情绪管理”,理由是“免得耽误孩子”,貌似理由充足,实际上是消极被动,还是积极主动?

(大家直接开麦,咱们简短互动)

很显然,是消极被动的模式。

想不想知道那位年轻的爸爸最后怎么样了?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

【综合案例解析】

那,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

这位年轻的爸爸呢,就是我,彪哥。

时间是“多年以前”,不能告诉大家具体时间呢,免得暴露了年龄。

地点是“家里”。

人物包括彪哥和彪哥的太太。

刚结婚的那几年,彪哥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日子。

后来,彪哥发现“孩子的脾气很大”,就要求太太“赶紧去学情绪管理,免得耽误了孩子”。

结果呢,冲突就来了,彪哥的太太不为所动,拒绝沟通,当时真的是准备离婚了。

转折在哪里呢?彪哥去香港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线下课程。

上完课,我心里“咯噔”一下,终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白了“太太是关注圈,我自己才是影响圈”。

那,回到家里能够马上认错改变吗?不能,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就继续吵架,又吵了几个月。终于有一天,吵了一晚上,都累的不行,决定早上6点赶早去民政局离婚。临到出发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就没头没脑的跟老婆说,“老婆,能不能不离婚,我们好好的把日子过下去?”老婆没有说话,一下子扑过来抱着我,嚎啕大哭。

接下来,我开始聚焦在自己身上,学习情绪管理,学习沟通的方法,努力教好孩子,不再要求太太的配合,因为我深深的知道,“如果太太不配合,那意味着我要做的更多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历时近3年,看到孩子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彪哥的太太也开始主动参与进来,家庭也从此变得更加和谐、温馨。如今,彪哥结婚24年了,想到家庭,想到太太、女儿,都觉得特别美好。

【How】

结合刚才的故事,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彪哥总结出了一个“咯噔三步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步骤1:咯噔

“咯噔”一下,表示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你是有所觉察的。说大一点叫“觉察”,说小一点叫“记性”。就你要记得“你学过关注圈与影响圈”这事。

“咯噔”这个词并不是彪哥发明的,国外有人专门成立了一个“咯噔教派”,就成立了一个宗教组织,教义只有一条“今天你咯噔了没有”,言外之意就是“你今天是不是有觉察”,感觉挺好玩的,后来我就借用过来了。

步骤2:抉择

知道了关注圈与影响圈,跟做出积极主动的抉择是不相同的,抉择意味着一个人终于愿意臣服,“我愿意先变得积极主动”。

不着急,待会我们有机会让大家演练。

步骤3:聚焦

最后,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影响圈,努力去做到,终有一天,别人开始配合。说明一下,别人配合不是因为你要求他配合,是他主动愿意配合,这就是影响力。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几个月,几年。

【Where】

简单说明一下,咱们今天讲的这个方法需要学习者有一定情绪管理能力。简单的说,遇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要能够暂停的下来。否则的话,如果像那种非常容易发怒的人,“轰隆隆”一下就炸了,也谈不上关注圈和影响圈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六、A2便签(8分钟)

【请学习者编写故事剧本】(3分钟)

过渡语:刚刚彪哥讲了一个故事,接下来咱们做一个现场演练,请大家也讲讲自己的故事。

分组:根据现场学习者数量,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超过6人。

要把故事讲好也不容易,那就需要编写剧本,我将会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来编写剧本,有几个要求:

要求1:未来某一天。

就故事要发生在未来,比如说,2周后,或者4周后的某一天,大家想想。

要求2:有故事情节。

比如说,你和谁,在某个地点,你把焦点放在了关注圈,于是,产生了何种的冲突。

要求3:用到“咯噔三步法”。

后来,听了彪哥讲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拆书课,你开始运用“咯噔三步法”,事情开始变得好转。整个“咯噔三步法”的经历过程是怎样的,你也要讲清楚。

要求4:有人物对话。

最好是多个人物,整个过程中要有人物对话。另外,如果有自我内心对话,也可以讲出来。什么是自我内心对话?比如说,你要做出“抉择”,这一定有一个内心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就会有自我内心的对话,你可以讲出来。

要求5:由你讲出来。

不管有几个人物,作为讲故事者,都由你一个人讲出来。

好,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编写剧本。写剧本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在组内讨论,但待会儿分享的时候每个人需要单独的讲自己的故事。

此外,如果你不那么熟悉编写剧本,也可以参考彪哥的剧本框架。

3分钟计时开始。

好,3分钟时间到,我们邀请一位同学来讲讲你的故事。

【学习者分享自己的故事】(3分钟)

浩然分享:下个月有一个领导检查,检查主要的范围就是我的职责范围内,然后,领导对我的工作提出了很多要求,我也进行了整改。但是,临近检查之前,领导又提出了一些非常小的细节,这些细节实际上并不存在原则性的问题,让我感觉领导是有点“鸡蛋里挑骨头”。这就起冲突了,就领导要求我整改,但已经临近检查的时间了,领导的要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求的很细,然后工作量很大,我是无法完成的。但是,领导又坚持我必须要那样整改,这个时候我就会特别气愤,觉得领导“既要……又要……”。然后我就非常不能理解,情绪也是非常激动的,因为对我的业务检查嘛,所以,等于是我的一个评价。

但是,我突然“咯噔”一下,对于领导来说,也是上级对他的一个检查的机会,所以,他对工作要求的更加细致,是他也希望在上级的检查结果那里显得他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完美。

我的抉择是,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去修改他提出的问题。

在聚焦的部分,我首先对领导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以轻重、大小这样分类,然后再分成哪些是我可以做的、哪些是我可以寻找其他同事帮忙做的。

最后,由我来完成比较大的、比较重要的、必须我亲自去操刀的事情,其它小的、不重要的、不太影响的,并且其他同事不那么了解我这方面的业务,依葫芦画瓢也能弄的,就让其他同事帮忙,这样的话,就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这样的话,上级对我的领导的检查和评价,包括我的领导对我的评价,我觉得应该都会是非常好的。

七、强有力的结语

课程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改变,从自己开始!”这也是彪哥生命历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领悟,分享给大家。